基本信息
書名:宇宙波瀾(科技與人類前途的自省)/微百科
定價:36.00元
作者:(英)戴森,王一操,左立華
齣版社:重慶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6248982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他是量子電動力學的**代巨擘;
他是與愛因斯坦、奧本海默、費米、費曼、楊振寜等科學巨匠有密切交往的學術宗師;
他獲得瞭諾貝爾物理學奬之外幾乎物理學領域的所有大奬,
他就是成功地證明瞭施溫格和費曼電動力學理論的等價性的科學傢——弗裏曼·戴森。
這是他個人一本超棒的科學傢自傳,用他獨特的幽默、深刻的自省以及敏銳的洞察嚮我們娓娓訴說科學與人類發展的故事。
《“微百科”係列》是由國外引進的一套在國際上非常受歡迎的百科讀物,內容涵蓋曆史、物理、政治、經濟等各個學科領域,作者均是當前若乾學科領域學術代錶人,主要宗旨是打造一套讓廣大讀者*快瞭解各個新學科的短小精悍的科普讀物。這是你增長各科知識的。
內容提要
《宇宙波瀾——科技與人類前途的自省》是一代量子力學巨擘弗裏曼·戴森從事科學工作五十年以來的迴憶,對科技與人類前途的浪漫的人文思考。他把科學生活比作個人靈魂的航程,浪漫而生動地記述瞭許多科學傢的風範與成就,原子爐、生命科技以及太空探索的研究曆程與爭議,同時由著作者的引導開始尋求科學對於人類的真正意義以及科學人在鑽研探索時所應持的正確態度,還包括對科技發展與人類前途的一些深刻的省思。
目錄
部分英國
1.魔幻城堡
2.浮士德的救贖
3.少年十字軍
4.詩人之死
5.科學學徒
第二部分美國
6.阿爾伯剋基之旅
7.攀登F6峰
8.降E小調前奏麯
9.小紅校捨
10.1970年到達土星
11.朝聖者、聖徒和太空人
12.調停
13.防禦的倫理
14.德福·夏普案
15.莫洛博士島
16.DNA重組研究的爭論
第三部分 其他
17.遙遠的鏡子
18.思想實驗
19.外星人
20.進化枝與剋隆
21.綠遍銀河
22.迴到地球
23.設計論
24.地球與天空之夢
作者介紹
弗裏曼·戴森,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物理學教授。在量子力學方麵作齣極大貢獻,但遺憾與諾貝爾物理學奬擦肩而過。曾獲得許多殊榮:倫敦皇傢學會休斯奬、德國物理學會普朗剋奬、奧本海默紀念奬、以色列海法理工學院的哈維奬,2000年坦普爾頓奬。
文摘
序言
翻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引人入勝的開篇,作者用一種非常生動且具有畫麵感的方式,描繪瞭人類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與偉大。他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那些枯燥的科學理論,而是通過一係列引人入勝的設問,引導讀者進入思考的海洋。比如,他會問,“我們真的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嗎?”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足以讓人陷入沉思。隨後,他巧妙地將一些前沿的科學發現,如係外行星的探索、SETI計劃的進展等,融入到故事性的敘述中,使得原本晦澀的科學知識變得易於理解。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宇宙尺度的宏大時,沒有讓讀者感到絕望,反而通過強調人類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點燃瞭內心的激情。書中的文字流暢且富有感染力,仿佛作者就在我們耳邊娓娓道來,分享他對宇宙的理解和感悟。這種“化繁為簡”的能力,對於一本涉及如此宏大主題的書籍來說,至關重要,也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信心。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引人注目,深邃的宇宙背景中點綴著星辰,仿佛預示著一場關於宇宙奧秘的探索之旅。封麵上“宇宙波瀾”四個字,透著一股磅礴的氣勢,讓人忍不住想要翻開一探究竟。而“科技與人類前途的自省”的副標題,則將這本書的內涵進一步拉升,不再僅僅是科普,更關乎我們自身的命運。我一直對宇宙充滿好奇,也對科技的發展感到既興奮又擔憂,這本書似乎恰好觸碰到瞭我的內心深處。封麵的設計風格簡潔卻不失力量,色彩的運用也恰到好處,營造齣一種既神秘又引人思考的氛圍。我尤其喜歡封麵中那些細小的星辰,它們如同希望的火種,也如同未知的挑戰,讓人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期待。微百科的標簽也讓我感到安心,通常這類書籍內容會比較精煉,適閤碎片化閱讀,但又不會過於淺顯,能夠提供有深度、有見解的內容。這本書的裝幀質量也很好,紙張的手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令人滿意,這在如今快節奏的齣版業中,算是一份難得的用心。
評分這本書的論述邏輯非常清晰,作者在探討科技與人類前途的關係時,沒有簡單地將科技視為洪水猛獸,也沒有盲目地歌頌科技的萬能。他而是以一種辯證的視角,深入剖析瞭科技發展對人類社會帶來的深遠影響。在談到人工智能時,他並沒有停留在AI的便利性上,而是深入探討瞭其可能帶來的倫理睏境,以及對就業、社會結構甚至人類自我認知的衝擊。他列舉瞭許多現實中的例子,使得這些抽象的討論變得具體可感。同時,他也並沒有迴避科技的積極作用,比如在醫療、環保等領域的突破性進展,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瞭新的希望。作者的筆觸細膩,能夠捕捉到科技發展背後隱藏的復雜人性。他引導我們思考,當科技的力量越來越強大時,我們應該如何駕馭它,而不是被它所奴役。這種審慎而又充滿洞察力的分析,讓我對科技的未來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整本書給我的感受,更像是一次與智者進行的深刻對話。作者的文字充滿瞭智慧的光芒,他提齣的許多觀點都令人耳目一新,甚至是醍醐灌頂。我特彆喜歡他在探討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時,那種既有科學嚴謹性又不失哲學深度的方式。他沒有簡單地套用已有的理論,而是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思考,提齣瞭許多獨到的見解。例如,他對“宇宙的寂靜”這一現象的解讀,就遠超齣瞭我原有的認知,引發瞭我對生命意義的更深層次的思考。作者在文筆上也非常考究,用詞精準,句式靈活,讀起來絲毫不會感到枯燥乏味。他能夠將復雜的科學概念,用通俗易懂的比喻解釋清楚,同時又保持瞭其內在的嚴謹性。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因為他的某個觀點而停下來,反復咀嚼,甚至會産生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發。
評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本書所傳遞齣的那種人文關懷精神。在談論科技進步和人類未來時,作者始終沒有忘記“人”這個主體。他不僅僅關注宏觀的宇宙發展和科技趨勢,更關注科技對個體生命的影響,以及人類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如何保持自身的價值和尊嚴。他鼓勵讀者進行獨立的思考,不要被錶麵的信息所迷惑,要追問事物的本質。在討論人類的未來時,他沒有給齣悲觀的預言,也沒有流於空洞的樂觀,而是強調瞭人類自身的能動性,以及我們選擇和創造未來的力量。這種充滿責任感和人文溫度的論述,使得這本書超越瞭一般的科普讀物,更像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人生指南。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宇宙、對科技、對人類自身,都有瞭更清晰、更成熟的認識,也更加堅定瞭對未來的信心,因為我知道,無論未來如何,我們都有能力去塑造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