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118053883 便携式多媒体录放器技术及应用 国防工业出版社 王文林

9787118053883 便携式多媒体录放器技术及应用 国防工业出版社 王文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文林 著
图书标签:
  • 便携式多媒体
  • 录放器
  • 技术
  • 应用
  • 国防工业
  • 王文林
  • 电子技术
  • 多媒体技术
  • 信息技术
  • 数字媒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8053883
商品编码:2927113898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便携式多媒体录放器技术及应用

定价:32.00元

作者:王文林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11805388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便携式多媒体录放器是21世纪初诞生的新生儿,是本着“无碟播放,小巧玲珑”的思想理念而产生的新颖的电子新产品。它的显著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便于携带、多媒体、音像俱全、可录可放,集成了,MP3、MP4、MP5、PMP、移动硬盘、数码伴侣、读卡器、DVD播放机、DVD 录像机、掌上TV和数码相机的所有精华,它是本世纪很有发展前途的好产品。
本书共分为五章:章介绍便携式多媒体录放器的产生根源和发展前景、功能综述、与MP3和PDA比较、特点、检测和评估;第二章介绍AMD方案、飞利浦(PHILIPS)方案、SIGMA DESIGNS方案、TI方案、凌阳(SUPLUS) 方案、三星(SAMSUNG)方案、飞思卡尔方案、ITTIAM方案、卓然(ZORAN)方案、英特尔(INTEL)方案;第三章介绍便携式多媒体录放器主要技术,其中包括电源处理技术、视频编解码技术、液晶显示技术、USB接口技术、固态存储器接口技术、微型TV TUNER、低功耗高性能的立体声音频编解码器、触摸屏技术;第四章对AMD方案的电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第五章是实践与维修,介绍接口操作实践、中文字幕下载、便携式多媒体录放器格式化和文件下载操作、软件升级操作、文件格式转换操作,并列举了100个维修实例。
本书的读者对象是:数码产品开发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品质技术人员、家用电器维修人员及培训班学员、大中院校电子类师生和广大的电子业余爱好者等。

目录


章 概述
节 便携式多媒体录放器的产生根源和发展前景
第二节 便携式多媒体录放器功能综述
第三节 便携式多媒体录放器与MP3和PDA比较
第四节 便携式多媒体录放器的特点
第五节 便携式多媒体录放器的检测和评估
第二章 便携式多媒体录放器方案
节 AMD方案介绍
第二节 飞利浦方案介绍
第三节 SIGMA DESIGNS方案介绍
第四节 TI方案介绍
第五节 凌阳方案介绍
第六节 三星方案介绍
第七节 飞思卡尔方案介绍
第八节 ITTIAM方案介绍
第九节 卓然方案介绍
第十节 英特尔方案介绍
第三章 便携式多媒体录放器主要技术
节 电源处理技术
第二节 视频编解码技术
第三节 液晶显示技术
第四节 USB接口技术
第五节 固态存储器控制技术
第六节 微型TV TUNER
第七节 低功耗高性能的立体声音频编解码器TLV320AIC33
第八节 触摸屏技术
第四章 AMD方案电路分析
节 AMD-AU1200主芯片及外围电路
第二节 显示和驱动电路
第三节 DDR SDRAM电路
第四节 静态器件电路
第五节 音频和触摸屏电路
第六节 收音机和时钟/日历电路
第七节 LCD控制器接口电路
第八节 USB接口电路
第九节 按键和SD/MMC卡接口电路
第十节 电源管理器和稳压电路
……
第五章 实践与维修

作者介绍


王文林,研究生毕业,高级工程师。自从1995年以来,一直从事数码新产品的开发和研究工作。他在VCD、超级VCD、DVD、DVD录像机、PDA、MP3、便携式多媒体录放器等方面已著书十多种,有发明和实用新型11项。他创办的深圳市文世生数码科技研究所,正在朝着他制定的主攻目

文摘


序言



《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大全》 第一章: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音视频技术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高清电视、智能手机到互联网流媒体、虚拟现实,无处不在的音视频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娱乐、学习和工作方式。数字音视频的核心在于其高效的编码与解码技术,它们直接决定了音视频数据的传输效率、存储空间以及最终的播放质量。本章将从宏观角度介绍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的发展历程、重要性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为后续深入的技术解析奠定基础。 1.1 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的概念与演进 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简而言之,是将模拟音视频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对其进行压缩(编码),以便于存储、传输,以及在接收端将其还原为可播放的音视频信号(解码)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根本目标是在保证可接受的音视频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小数据量。 早期,音视频信号以模拟形式存在,直接传输和存储效率低下,且易受干扰。数字化的出现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得信号可以被精确地复制和处理。然而,未经压缩的数字音视频数据量极其庞大,远超当时的存储和网络传输能力。因此,编解码技术的出现成为必然。 编解码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几个关键阶段: 初步探索与标准化(20世纪80年代-90年代): 随着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第一批数字音视频编码标准,如MPEG-1(用于VCD)和MPEG-2(用于DVD)。这些标准主要关注视频的帧间预测和运动补偿,音频则采用PCM、AC-1等基本编码方式。 高清与网络时代的崛起(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清内容需求和互联网的兴起,MPEG-4系列标准应运而生,其中AVC(H.264)成为视频编码的里程碑,其高效的编码性能显著降低了比特率,为高清视频的广泛普及奠定了基础。音频方面,AAC(Advanced Audio Coding)也逐渐取代MP3,成为主流。 面向超高清、沉浸式体验的新一代技术(21世纪至今): 随着4K、8K超高清视频的普及,以及VR/AR、全景视频等沉浸式体验的需求,更先进的编码标准如HEVC(H.265)、VVC(H.266)以及AV1等不断涌现。这些标准引入了更复杂的编码工具和算法,如更精细的块划分、更先进的变换和量化方法,以及对低功耗、低延迟的优化,以应对更高分辨率和更丰富内容带来的挑战。 1.2 编解码技术的重要性 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数据压缩与效率提升: 这是编解码技术最核心的价值。通过去除冗余信息(空间冗余、时间冗余、统计冗余、感知冗余),大幅度减小音视频数据量,使得高清晰度的音视频内容能够在有限的存储空间内保存,并通过有限的带宽传输,极大地降低了内容制作、分发和消费的成本。 内容普及与可访问性: 高效的编码技术使得高清、超高清乃至8K分辨率的视频能够通过互联网、有线电视等渠道传播,让普通用户也能享受到高质量的视听体验。这推动了数字媒体产业的蓬勃发展。 新技术与新应用的基础: 诸如在线视频会议、网络直播、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360度全景视频、云游戏等新兴技术和应用,都高度依赖于实时、高效的音视频编解码技术。它们在信息传递、远程协作、沉浸式娱乐等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 硬件与软件的驱动力: 复杂的编解码算法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来支持,这反过来也推动了CPU、GPU、DSP以及专用硬件加速芯片的发展。同时,也催生了大量优秀的音视频软件开发工具和应用。 标准化的价值: 国际化、标准化的编解码格式确保了不同设备、不同平台之间的互操作性。用户可以用任何兼容的播放器播放同一份音视频文件,内容提供商也可以面向更广泛的用户群体。 1.3 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的应用领域 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 广播电视: 数字电视广播(DVB)、IPTV(网络电视)等都采用标准的编码格式来传输高清、超高清节目。 互联网流媒体: YouTube、Netflix、Bilibili等在线视频平台,其视频内容从上传到播放的全过程都离不开高效的编码技术。 通信领域: 视频通话(如微信视频、Zoom)、视频会议系统(如Cisco Webex、Microsoft Teams)等,需要低延迟、高质量的实时音视频传输。 存储介质: DVD、Blu-ray光盘、U盘、硬盘录像机(DVR)、网络存储(NAS)等,都利用编码技术来最大化存储容量。 移动设备: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视频拍摄、播放、视频聊天功能,以及各种短视频应用(如TikTok/抖音)都依赖于移动端优化的编码器。 游戏产业: PC和主机游戏的过场动画、录制功能,以及云游戏服务的传输,都离不开音视频编解码。 专业领域: 电影后期制作、医学影像、安防监控、无人机航拍、VR/AR内容创作等,都对编解码的质量和效率有极高要求。 1.4 本书内容概述 本书将深入探讨目前业界主流和前沿的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学习资源。我们将从基础理论入手,逐步深入到各种主流编解码标准的细节,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考量。 本书将重点介绍以下内容: 基础理论: 音视频信号的数字化过程,人类视觉和听觉感知特性,以及这些特性如何被用于优化编码效率。 视频编码技术: 详细解析视频编码的核心技术,包括帧内预测、帧间预测、运动估计与补偿、变换编码(DCT/DST)、量化、熵编码(如CABAC/CAVLC)等。 音频编码技术: 介绍音频编码的关键技术,如采样、量化、时域/频域转换、感知模型、心理声学编码、线性预测等。 主流编码标准: 详细解析MPEG系列(MPEG-1, MPEG-2, MPEG-4/AVC H.264)、HEVC(H.265)、VVC(H.266)、AV1等关键视频编码标准的技术特点、编码工具及互操作性。同时,也将涵盖AAC、Opus等主流音频编码标准。 编解码器的实现: 讨论编解码器的软件和硬件实现,包括算法优化、并行处理、硬件加速等。 应用与实践: 探讨编解码技术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具体要求和最佳实践,如流媒体、实时通信、存储等。 未来趋势: 展望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如AI在编解码中的应用、更高效的新一代标准等。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的原理、掌握主流编码标准的精髓,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的音视频开发与工程实践中。 第二章:数字音视频基础理论 在深入探讨具体的编码标准之前,理解数字音视频信号的基本概念以及人类感知的特性至关重要。这些基础理论是设计高效编解码算法的基石,它们使得我们在压缩数据时能够有针对性地去除人眼和人耳难以察觉的冗余和失真,从而在保证主观质量的同时,最大化压缩比。 2.1 音视频信号的数字化 模拟信号是连续变化的,而数字信号是由离散的数值表示的。将模拟音视频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过程通常包括两个主要步骤:采样(Sampling)和量化(Quantization)。 2.1.1 采样(Sampling) 采样是将连续的时间信号或空间信号离散化的过程。对于音频信号,我们对其在时间轴上进行采样,即每隔一定时间间隔获取一次信号的瞬时值。根据奈奎斯特定理(Nyquist-Shannon sampling theorem),为了无损地重构一个带限信号,采样频率必须大于信号最高频率的两倍。 音频采样: 正常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在20 Hz到20 kHz。因此,CD音质的音频采样率为44.1 kHz,足以覆盖人耳的听觉范围。更高的采样率,如48 kHz(常用于视频、专业音频)、96 kHz甚至192 kHz,可以捕捉更丰富的音频细节,为后期制作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尽管在普通听众的感知上可能差异不显著。 视频采样: 视频信号在空间维度(图像的像素)和时间维度(图像帧)上都需要采样。 空间采样(图像): 图像被划分为一系列离散的像素点,每个像素点具有特定的颜色和亮度信息。分辨率(如1920x1080)就是空间采样的结果。 时间采样(视频): 视频是连续运动图像的快速播放,实际上是将一系列静止图像(帧)在时间上以一定的速率(帧率)连续呈现。例如,24 fps(每秒24帧)的电影,30 fps或60 fps的电视节目。帧率决定了运动的流畅度。 2.1.2 量化(Quantization) 量化是将连续的信号幅度值映射到一组离散的数值级别上的过程。每一个采样点的值都会被分配到一个预定义的量化级别。 音频量化: 音频信号的幅度值被划分为有限的级别。常用的量化位数决定了每个样本的精度。例如,16位量化意味着每个样本有 $2^{16} = 65536$ 个可能的级别,而24位量化则有 $2^{24}$ 个级别,提供更高的动态范围和更低的量化噪声。量化过程中引入的误差称为量化误差或量化噪声。 视频量化: 视频信号的亮度(Luminance)和色度(Chrominance)信息在采样后也需要量化。每个像素的亮度或色度值被映射到预定义的离散值。量化位数影响图像细节的精细程度。 2.2 人类感知特性与编码优化 高效的音视频编码技术之所以能够大幅度压缩数据,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人类视觉和听觉系统的特性,即“感知冗余”(Perceptual Redundancy)和“信息冗余”(Irrelevant Redundancy)。 2.2.1 人类视觉系统(HVS)的特性 人眼对视觉信息的处理并非均匀的。HVS的特性为视频编码提供了重要的优化方向: 空间频率敏感度: 人眼对中等空间频率(即图像中细节的纹理、边缘等)最为敏感,对非常高的空间频率(精细纹理)和非常低的(大面积平坦区域)敏感度较低。因此,编码器可以对不同空间频率分量采用不同的量化策略,对不敏感的高频细节可以进行更粗糙的量化,以节省比特。 亮度与色度敏感度: 人眼对亮度的变化比对色度的变化更为敏感。因此,通常采用YUV(Y代表亮度,UV代表色度)色彩空间表示,并对色度分量进行更大幅度的下采样(如4:2:0),或采用更粗糙的量化,从而显著减少色度信息的比特数,而人眼感知到的失真却很小。 运动感知: 人眼对运动中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更敏感,但对快速变化的运动细节和细微的抖动不如对平缓的运动敏感。视频编码利用运动估计和补偿(Motion Estimation/Compensation)来编码帧与帧之间的差异,将大部分时间冗余通过参考帧进行预测,只编码残差信息,极大地提高了压缩效率。 掩蔽效应(Masking Effect): 空间掩蔽: 在图像细节丰富、边缘锐利的区域,人眼对量化噪声的感知能力会减弱。 时间掩蔽: 在运动剧烈的场景中,人眼对量化噪声的感知能力也会减弱。 频率掩蔽: 在强信号(如高音量音频)存在时,人眼对弱信号(低亮度细节)的感知会受到抑制。 编码器可以利用这些掩蔽效应,在人眼不易察觉的情况下,对受掩蔽的信息进行更强的量化,从而节省比特。 2.2.2 人类听觉系统(HAS)的特性 人耳的听觉特性与 HVS 类似,也存在感知冗余,为音频编码提供了优化空间: 掩蔽效应(Masking Effect): 频率掩蔽: 强度较大的声音会掩蔽掉强度较弱的、频率接近的声音。例如,较大的钢琴声会掩蔽掉微弱的背景噪声。 时间掩蔽: 一个响亮的声音之后紧随一个微弱的声音(向前掩蔽),或者一个微弱的声音之前紧随一个响亮的声音(向后掩蔽),后一个微弱的声音可能被掩蔽。 听觉阈值(Auditory Threshold): 人耳只能听到一定响度范围内的声音。低于听觉阈值的微弱声音,无论是否存在,对人耳来说都没有意义。 频率响应: 人耳对不同频率的声音敏感度不同,在2 kHz到5 kHz之间最为敏感,这是由于人类语言发声和语音识别的需要。 这些特性使得音频编码器能够去除人耳听不到或不敏感的声音成分,例如低于听觉阈值的噪声、被其他声音掩蔽的声音等,从而在不显著影响听感的情况下大幅度降低音频数据量。 2.3 音视频编码的基本原理 基于上述基础理论,现代音视频编码器普遍采用以下核心技术和处理流程: 2.3.1 视频编码的核心技术 预测(Prediction): 帧内预测(Intra-prediction): 利用同一帧内已编码区域的信息来预测当前待编码区域。这主要用于去除空间冗余。 帧间预测(Inter-prediction): 利用参考帧(过去或未来的帧)的信息来预测当前帧。通过运动估计(Motion Estimation)找到最匹配的块,并编码运动矢量(Motion Vector)和残差。这主要用于去除时间冗余。 变换(Transform): 将预测后的残差信号从空间域转换到频率域。常用的变换有离散余弦变换(DCT)和离散正弦变换(DST)。变换的目的是将信号能量集中到少数几个低频系数上,便于后续量化。 量化(Quantization): 对变换后的系数进行量化。低频系数(代表了重要的信息)保留更多精度,高频系数(代表了细节或噪声)则允许更大的量化步长,从而大幅度削减数据量。这是信息损失最主要的环节。 熵编码(Entropy Coding): 对量化后的系数、运动矢量等信息进行无损编码,进一步消除统计冗余,使其以更紧凑的形式表示。常用的熵编码方法包括霍夫曼编码(Huffman Coding)、算术编码(Arithmetic Coding)、上下文适应二元算术编码(CABAC)和上下文适应变长编码(CAVLC)等。 2.3.2 音频编码的核心技术 时域/频域转换: 将原始时域音频信号转换到频域,以便于分析和处理。常用的方法包括改进离散余弦变换(MDCT)等。 心理声学模型: 基于人耳的听觉特性,计算出不同频率分量的掩蔽阈值。 量化: 根据计算出的掩蔽阈值,对不同频率分量的幅度进行量化。对于被掩蔽的频率分量,可以采用更粗糙的量化,而对于未被掩蔽的频率分量,则保留更多细节。 熵编码: 对量化后的频谱系数进行无损编码,以实现进一步压缩。 2.4 色彩空间与采样格式 为了有效处理图像的颜色信息,通常会将其从RGB(红、绿、蓝)转换到亮度(Luminance)和色度(Chrominance)分离的色彩空间。 YUV / YCbCr: Y: 代表亮度信息,对人眼来说最为重要。 U (Cb): 代表色度信息(蓝色差)。 V (Cr): 代表色度信息(红色差)。 由于人眼对亮度比对色度更敏感,因此可以通过对U和V分量进行下采样来节省数据量。常用的采样格式有: 4:4:4: Y、U、V每个像素都保留完整信息,无下采样。 4:2:2: Y分量每像素保留,U、V分量水平方向上每两个像素共用一个采样点。 4:2:0: Y分量每像素保留,U、V分量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进行下采样,每四个Y像素(2x2)共用一个U和V采样点。这是目前最常用的格式,能够实现非常好的压缩效果。 2.5 码率与质量的关系 码率(Bitrate)是指单位时间内传输或存储的比特数,通常以kbps(千比特每秒)或Mbps(兆比特每秒)为单位。码率是影响音视频质量的关键因素。 高码率: 意味着允许编码器使用更多的比特来表示音视频信息,可以保留更多细节,产生更高质量的画面和声音。 低码率: 意味着编码器必须使用更少的比特,会丢失更多信息,导致画面模糊、出现块状效应、细节丢失,声音可能失真或出现杂音。 编解码技术的进步,实际上就是在相同的码率下,不断提升音视频的质量,或者在保持相同质量的前提下,不断降低码率。 总结 本章深入阐述了数字音视频的基础理论,包括信号的数字化过程(采样与量化),人类视觉与听觉系统的感知特性,以及这些特性如何被应用于视频编码(预测、变换、量化、熵编码)和音频编码(时频转换、心理声学模型、量化、熵编码)。同时,我们也介绍了色彩空间和采样格式,以及码率与质量之间的关系。这些基础知识为后续章节对具体编码标准的深入解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理解这些原理,是掌握现代音视频编解码技术的关键。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本来只是抱着了解一下的心态翻开这本书,但很快就被它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见解所折服。作者王文林先生的笔触非常扎实,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便携式多媒体录放器”技术的深厚功底。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数据采集与处理”的部分,详细描述了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换过程,以及各种压缩算法的应用,这对于理解录放器如何高效存储和传输多媒体信息至关重要。书中对不同类型存储介质的优缺点分析也十分到位,从闪存到固态硬盘,再到云存储的潜在结合,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视野。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还花了大量篇幅探讨了“用户体验”和“人机交互”的设计理念。对于一款便携式设备来说,易用性和直观的操作界面是用户能否充分发挥其功能的关键。我期待看到关于菜单设计、快捷键设置,以及如何通过软件优化来提升用户满意度的相关内容。这本书在技术深度和应用广度上的平衡做得相当出色,绝对是科技爱好者和行业从业者的宝藏。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立刻被它的标题所吸引。“便携式多媒体录放器技术及应用”——这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高效信息记录工具吗?我一直对这种集录音、录像、存储、播放于一体的设备充满好奇。书中关于“图像传感器与镜头模组”的详细介绍,无疑能让我明白录制高清画面的奥秘。而“音频采集与处理技术”则能让我了解如何捕捉清晰纯净的声音。更让我期待的是,作者将如何讲解这些技术如何集成到便携设备中,并且在功耗、体积和性能之间取得平衡。从“应用”的角度来看,我设想这本书会为我们描绘出它在教育、安防、医疗、新闻采访等多个领域的广阔前景。比如,在教育领域,它可以成为教师录制教学视频、学生复习课堂内容的好帮手;在新闻领域,它能够让记者们更灵活地进行现场报道。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便携式多媒体录放器技术及其多元化应用的绝佳机会,我迫不及待地想探索其中蕴含的知识。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那种让你爱不释手、一口气读完的类型!封面设计就透露着一种专业和可靠感,拿在手里就知道分量不轻。打开目录,我立刻被“便携式多媒体录放器”这个主题吸引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随时随地捕捉和记录精彩瞬间、工作要点,甚至是生活中的点滴灵感,简直太重要了。尤其是书中提到的“技术及应用”,我非常好奇它会如何深入浅出地解析这项技术的原理,比如那些复杂的信号处理、编码解码的流程,还有各种传感器和存储介质的配合。更让我期待的是“应用”部分,作者会不会举例说明它在新闻采访、户外探险、教育科研,甚至是应急救援等不同场景下的实际应用?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以及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效率。国防工业出版社这个背景也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肯定非常严谨和实用,不是那种空泛的科普,而是有真材实料的干货。我想这本书应该能给我带来很多启发,让我对这项技术有更全面的认识,甚至能激发我一些新的想法。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关于“记录与分享”的百科全书。作为一名对媒体技术发展略有关注的人,我一直对“便携式多媒体录放器”这类能够捕捉和回放数字信息的产品非常着迷。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深入剖析了录放器的底层技术,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些技术与实际应用场景巧妙地结合起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信号编码与解码”的章节充满期待,这部分内容通常比较专业,但作者能够以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将是莫大的帮助。想象一下,了解了数据是如何被压缩、存储,又如何被还原成原始的声音和影像,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乐趣。另外,书中关于“网络传输与连接”的论述,更是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在如今高度互联的社会,能够方便快捷地将录制的音视频内容上传至云端或分享给他人,是提升产品价值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提供一些关于未来多媒体录放技术发展趋势的洞察,以及它在不同行业领域中的创新应用范例。

评分

作为一名对新科技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便携式多媒体录放器”这种既能录制又能播放的设备充满兴趣。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这项技术的探索欲。我最想了解的是,这项技术究竟是如何实现的?例如,录音录像的功能是如何在如此小巧的设备上集成,并且保证音视频质量的?书中对“光学拾音”、“图像传感器”以及“内置麦克风”等关键部件的原理介绍,一定能为我解开这些疑惑。更吸引我的是“多媒体播放”的功能,它能否支持市面上主流的音视频格式?在实际播放过程中,画质和音质的表现如何?是否支持高清晰度以及环绕声效果?作者在书中对这些方面的详尽阐述,无疑能帮助我全面掌握这款设备的功能全貌。此外,书中提及的“应用”部分,我也十分期待。我想象着它可以在旅行中记录下壮丽的风景,在会议中捕捉重要的讨论内容,甚至在生活中记录下与家人朋友的珍贵瞬间。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便携式多媒体录放器技术的大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