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光学-第4版 郁道银 9787111519621 机械工业出版社

工程光学-第4版 郁道银 9787111519621 机械工业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郁道银 著
图书标签:
  • 工程光学
  • 光学工程
  • 郁道银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光学测量
  • 光学设计
  • 光电工程
  • 第四版
  • 9787111519621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闻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19621
商品编码:29279847490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书名工程光学-D14版
定价69.80
ISBN9787111519621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郁道银
编号1201244566
出版日期2016-01-01
印刷日期2016-01-01
版次4
字数964千字
页数604

新版网络支持功能介绍
D14版前言
D13版前言
D12版前言
D11版前言
上篇几何光学与光学设计D1一章几何光学基本定律与成像概念
D1一节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和原理
一、光波与光线
二、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
三、费马原理
四、马吕斯定律
D1二节成像的基本概念与完善成像条件
一、光学系统与成像概念
二、完善成像条件
三、物、像的虚实
D1三节光路计算与近轴光学系统
一、基本概念与符号规则
二、实际光线的光路计算
三、近轴光线的光路计算
D1四节球面光学成像系统
一、单个折射面成像
二、球面反射镜成像
三、共轴球面系统
习题
D1二章理想光学系统
D1一节理想光学系统与共线成像
理论
D1二节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与基面
一、无限远的轴上物点对应的像点F′
二、无限远轴上像点对应的物点F
三、物方主平面与像方主平面间的关系 理想光学系统的基点和基面
四、实际光学系统的基点位置和焦距的计算
D1三节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
一、图解法求像
二、解析法求像
三、由多个光组组成的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
四、理想光学系统两焦距之间的关系
D1四节理想光学系统的放大率
一、轴向放大率
二、角放大率
三、光学系统的节点
四、用平行光管测定焦距的依据
D1五节理想光学系统的组合
一、两个光组组合分析
二、多光组组合计算
三、举例
D1六节透镜
习题
D1三章平面与平面系统
D1一节平面镜成像
一、平面镜成像原理
二、平面镜旋转特性
三、双平面镜成像
D1二节平行平板
一、平行平板的成像特性
二、平行平板的等效光学系统
D1三节反射棱镜
一、反射棱镜的类型
二、棱镜系统的成像方向判断
三、反射棱镜的等效作用与展开
D1四节折射棱镜与光楔
一、折射棱镜的偏向角
二、光楔及其应用
三、棱镜色散
D1五节光学材料
一、透射材料的光学特性
二、反射光学材料的光学特性
习题
D1四章光学系统中的光阑与光束限制
D1一节光阑
一、孔径光阑
二、视场光阑
D1二节照相系统中的光阑
D1三节望远镜系统中成像光束的xuan择
D1四节显微镜系统中的光束限制与分析
一、简单显微镜系统中的光束限制
二、远心光路
三、场镜的应用
D1五节光学系统的景深
一、光学系统的空间像
二、光学系统的景深
D1六节数码照相机镜头的景深
习题
D1五章光度学和色度学基础
D1一节辐射量和光学量及其单位
一、辐射量
二、光学量
三、光学量和辐射量间的关系
D1二节光传播过程中光学量的变化规律
一、点光源在与之距离为r处的表面上形成的照度
二、面光源在与之距离为r处的表面上形成的照度
三、单一介质元光管内光亮度的传递
四、光束经界面反射和折射后的亮度
五、余弦辐射体
D1三节成像系统像面的光照度
一、轴上像点的光照度
二、轴外像点的光照度
三、光通过光学系统时的能量损失
四、光学系统的总透射比
D1四节颜色的分类及颜色的表观特征
一、颜色及其分类
二、颜色的表观特征
D1五节颜色混合及格拉斯曼颜色混合定律
一、颜色混合
二、格拉斯曼颜色混合定律
D1六节颜色匹配
一、颜色匹配和颜色匹配实验
二、颜色方程式
三、颜色匹配实验的结论
D1七节色度学中的几个概念
一、颜色刺激
二、三原色
三、三刺激值
四、光谱三刺激值或颜色匹配函数
五、色品坐标及色品图
六、色度学中常用的光度学概念
D1八节颜色相加原理及光源色和物体
色的三刺激值
一、颜色相加原理
二、光源色和物体色的三刺激值
D1九节CIE标准色度学系统
一、CIE1931标准色度学系统
二、CIE1964补充标准色度学系统
三、CIE标准照明体和标准光源
四、CIE关于照明和观察条件的规定
五、CIE色度学系统表示颜色的方法
D1十节均匀颜色空间及色差公式
一、-x y Y颜色空间是非均匀颜色空间
二、均匀颜色空间及相应的色差公式
D1十一节颜色测量
一、颜色测量原理
二、颜色测量方法分类
三、颜色测量方法
习题
D1六章光线的光路计算及像差理论
D1一节概述
一、基本概念
二、像差计算的谱线xuan择
D1二节光线的光路计算
一、子午面内的光线光路计算
二、沿轴外点主光线细光束的光路计算
三、计算举例
D1三节轴上点的球差
一、球差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二、球差的校正
D1四节正弦差和彗差
一、正弦差
二、彗差
D1五节场曲和像散
一、场曲与轴外球差
二、像散
D1六节畸变
D1七节色差
一、位置色差、色球差和二级光谱
二、倍率色差
D1八节像差特征曲线与分析
一、像差特征曲线
二、像差特征曲线分析
D1九节波像差
习题
D1七章典型光学系统
D1一节眼睛及其光学系统
一、眼睛的结构——成像光学系统
二、眼睛的调节及校正
三、眼睛——辐射接收器
四、眼睛的分辨率
五、眼睛的对准精度
六、眼睛的景深
七、双目立体视觉
D1二节放大镜
一、视觉放大率
二、光束限制和线视场
D1三节显微镜系统
一、显微镜的视觉放大率
二、显微镜的线视场
三、显微镜的出瞳直径
四、显微镜的分辨率和有效放大率
五、显微镜的景深
六、显微镜的照明方法
七、显微镜的物镜
D1四节望远镜系统
一、望远系统的分辨率及工作放大率
二、望远镜的视场
D1五节目镜
D1六节摄影系统
一、摄影物镜的光学特性
二、摄影物镜的景深
三、摄影物镜的类型
四、数码相机-digitalcamera
D1七节投影系统
一、基本参数
二、投影物镜的结构型式
三、照明系统
四、基于DMD的投影光学系统
五、DMD空间光调制器
D1八节变焦距光学系统
一、变焦距光学系统的原理
二、变焦距系统的变焦方程
三、机械补偿变焦系统
D1九节光学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
一、转像系统和场镜
二、带有对称透镜转像系统的望远镜
习题
D1八章现代光学系统
D1一节激光光学系统
一、高斯光束的特性
二、高斯光束的传播
三、高斯光束的透镜变换
四、高斯光束的聚焦和准直
五、高斯光束的整形
六、LD光束特性及其整形
D1二节傅里叶-Fourier变换光学系统
一、相干光学处理系统
二、傅里叶变换物镜的光学设计要求及结构型式
D1三节扫描光学系统
一、扫描方程式
二、常用光学扫描形式
三、扫描物镜——fθ物镜
D1四节光纤光学系统
一、阶跃型光纤的基本原理
二、梯度折射率光纤
三、光纤束的传光、传像特性
四、光纤光学系统
五、光纤面板与光锥
D1五节红外光学系统
一、红外光学材料
二、红外光学系统的结构型式
三、红外光学系统的冷阑与冷阑效率
四、红外光学系统的无热化设计
D1六节特殊面型及特殊结构光学系统
一、自由曲面光学系统
二、折/衍混合成像光学系统
三、离轴反射式光学系统
四、微透镜及微透镜阵列
五、共形光学系统
六、自适应光学系统
习题
D1九章光学系统的像质评价
D1一节瑞利判断与波前图
一、瑞利判断-RayleighJudgement
二、波前图-WavefrontMap
D1二节中心点亮度与能量包容图
一、中心点亮度-BrightnessofCenterDisk
二、能量包容图-EncircledEnergy
D1三节分辨率与点扩散函数
一、分辨率-ResolvingPower
二、点扩散函数-PointSpreadFunction
D1四节星点检测法与点列图
一、星点检测法-StarTest
二、点列图-SpotDiagram
D1五节光学传递函数评价成像质量
一、利用MTF曲线来评价成像质量
二、利用MTF曲线的积分值来评价成像质量
D1六节其他像质评价方法222
一、方均根-Root-Mean-Square RMS统计评价
二、光程差曲线与光线差曲线
三、照度分析与光谱分析
四、杂散光分析
D1七节光学系统的像差公差
一、望远物镜和显微物镜的像差公差
二、望远目镜和显微目镜的像差公差
三、照相物镜的像差公差
习题2
D1十章光学设计
D1一节PW形式的初级像差系数
一、PW的定义及PW形式的初级像差系数
二、薄透镜系统初级像差的PW表示式
D1二节薄透镜系统的基本像差参量
一、对像差参量P、W进行规化
二、对物体位置进行规化
三、规化色差系数C1
四、用规化像差参量P、W表示的初级像差系数
D1三节双胶合薄透镜组的基本像差参量与结构参数的关系234
一、双胶合薄透镜组的独立结构参数
二、基本像差参量P∞、W∞和C1与结构参数的关系
三、P∞、W∞与玻璃材料的关系
四、求解双胶合薄透镜组结构参数的
步骤
D1四节单薄透镜的P∞、W∞和C1与结构参数的关系
D1五节用PW方法求解初始结构参数实例
一、双胶合物镜的初始结构设计
二、双分离物镜的初始结构设计
D1六节光学系统的像差校正方法
一、系统中各光组-以至各面的像差分布合理 尽量减小gao级像差
二、系统的像差具有合理的匹配
三、改变单个面的曲率半径
四、整体弯曲
五、利用特殊位置的透镜或透镜组的像差特性
六、利用对称型结构的像差特性 成对地修改结构参数
七、增加胶合面 校正色差或单色像差
八、更换玻璃 校正色差或单色像差
九、加入无光焦度校正板
十、移动光阑至合适的位置
十一、通过拦光 改善轴外点成像质量
十二、加入非球面
D1七节光学系统的优化设计
一、概述
二、光学镜头设计中常用优化方法的数学原理
三、阻尼因子p、权因子μj和评价函数��
四、边界条件
五、小结
D1八节—5×显微物镜的优化设计实例
一、方法1
二、方法2
D1九节激光扫描物镜优化设计实例
一、设计要求
二、优化设计过程与结果
D1十节三片数码相机物镜优化设计实例
一、三片数码相机物镜的光学特性和像质要求
二、初始结构
三、加厚镜片的过程
四、优化
D1十一节双高斯物镜优化设计实例
一、设计背景概述
二、双高斯物镜的初始结构
三、优化
D1十二节非球面镜头优化设计实例
一、概述
二、非球面激光聚焦物镜优化设计实例
三、孔径角U′=61°、后工作距l′≥20mm的非球面聚光镜的优化设计
习题
上篇习题部分参考答案
上篇主要参考文献
下篇物理光学
……
下篇附录
附录A矢量分析及场论的主要公式
附录B二维傅里叶变换关系及其基本定理
附录C几个常用函数的定义及傅里叶变换
附录D卷积和相关
附录Eδ函数
附录F贝塞尔函数
附录G矩阵
下篇习题部分参考答案
下篇主要参考文献

本科及以上

本书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j1a规划教材 是根据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的编写要求 以及更新教材内容、反映现代科技发展和应用的原则 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j1a规划教材'工程光学-D13版'基础上重新修订而成。本书编写一贯坚持注重基本理论的论述 加强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结合 突出现代光学与光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思想。本书修订后仍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为几何光学和光学设计 下篇为物理光学。全书系统地介绍了工程光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光的魔法与工程的融合:一部关于精密测量、成像与应用的书籍 本书并非聚焦于《工程光学-第4版 郁道银 9787111519621 机械工业出版社》这一特定著作。相反,它是一部旨在深入探讨光学原理在现代工程领域应用的综合性读物。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光学的奇妙世界,理解光如何成为我们改造世界、精确测量、高清成像以及创造革新技术的关键力量。 第一部分:光学的基石——理解光的本质与传播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回到光学最根本的源头——光的本质。我们将从经典的光学理论出发,回顾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之争,理解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等基本现象。这些看似抽象的光学特性,却是理解后续一切工程应用的基础。 光的波粒二象性: 深入剖析量子力学如何统一了光的波动与粒子两种描述,并阐释其在光电效应、激光器等现代技术中的重要体现。 光的传播与成像: 详细讲解光线在均匀介质、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几何光学的成像原理,以及透镜、反射镜等光学元件的成像特性。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设计和组合光学元件,实现对光线的精确控制,为成像和测量奠定基础。 光的干涉与衍射: 深入解析干涉和衍射现象的产生机制,以及它们在全息术、光学测量(如迈克尔逊干涉仪)中的应用。读者将了解到,正是这些“波”的特性,使得我们能够实现超高精度的测量。 光的偏振: 探讨光的偏振态及其产生原因,以及偏振在液晶显示、偏振显微镜、光学通信等领域的应用。理解偏振,意味着掌握控制光的方向和强度的能力。 第二部分:光学工具箱——精密测量与传感技术 在掌握了光学基本原理之后,本书将重点转向光学在精密测量和传感领域的广泛应用。这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现代工业、科学研究乃至日常生活。 干涉测量技术: 迈克尔逊干涉仪: 详细介绍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工作原理、结构以及在长度标准、折射率测量、表面形貌分析等方面的经典应用。 斐索干涉仪: 探讨斐索干涉仪在光学元件表面平整度检测中的优势,以及其在精密制造中的重要性。 相位测量法: 介绍基于相位提取的干涉测量技术,如条纹分析法,及其在动态测量和高精度三维形貌扫描中的应用。 衍射测量技术: 衍射光栅: 讲解衍射光栅的原理、制造和应用,特别是在光谱分析和精密位移测量中的作用。 数字全息术: 深入探讨数字全息术的原理、记录与重构过程,以及其在三维成像、无损检测、生物医学成像等前沿领域的潜力。 激光测量技术: 激光测距: 介绍激光雷达(LiDAR)的工作原理、不同类型的测距技术,以及其在自动驾驶、地理测绘、工业自动化中的关键作用。 激光扫描: 探讨激光扫描技术如何实现高效、高精度的三维数据采集,以及在逆向工程、文物保护、虚拟现实等领域的应用。 激光三角测量: 详细解释激光三角测量法的原理,及其在小尺寸物体尺寸测量、表面缺陷检测中的实际应用。 光电传感技术: 光电探测器: 介绍不同类型光电探测器的原理、特性和选择标准,如光电二极管、光电倍增管、CCD和CMOS传感器,它们是实现光信号转化的关键。 光学传感器: 探讨光学传感器如何利用光的吸收、反射、散射、折射等变化来检测物理量,例如光电编码器用于角度和位移测量,光纤传感器用于温度、压力、应变等参数的监测。 机器视觉: 深入介绍机器视觉系统的构成,包括图像采集、图像处理、特征提取、目标识别等核心环节,以及其在工业自动化、质量检测、安防监控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第三部分:光学的艺术——成像系统与图像处理 成像系统是光学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本书将详细剖析各种成像系统的设计原理、性能指标以及图像处理技术。 相机成像原理: 深入讲解单反相机、数码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等成像系统的光学设计,包括镜头组的构成、光圈、焦距、景深等概念,以及如何优化成像质量。 显微成像技术: 光学显微镜: 介绍明场、暗场、相差、微分干涉、荧光等不同类型光学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 先进显微技术: 探讨共聚焦显微镜、超分辨显微镜等能够突破衍射极限、实现纳米尺度成像的前沿技术。 遥感成像: 卫星遥感: 介绍遥感器的工作原理、不同谱段的成像特性,以及遥感影像在地质勘探、环境监测、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应用。 航空摄影: 讲解航空摄影在测绘、城市规划、灾害评估中的重要作用。 图像处理与分析: 图像增强与复原: 介绍对比度调整、滤波、去噪、锐化等基本图像处理技术,用于改善图像质量。 图像分割与识别: 探讨如何从图像中提取特定目标,进行特征分析和分类,为自动识别和决策提供支持。 三维重建: 介绍如何从二维图像或多视角图像重建三维模型,其在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医学影像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部分:光学的未来——新兴技术与跨界应用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展望光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其在新兴领域和跨界应用中的巨大潜力。 光通信: 光纤通信: 详细介绍光纤通信的原理、构成和发展,解释其如何实现超高速、大容量的数据传输,支撑现代互联网和通信网络。 自由空间光通信: 探讨激光在空间站、卫星之间进行通信的可能性与挑战。 光计算与光存储: 光计算: 介绍利用光子代替电子进行信息处理的可能性,以及光子芯片的研发进展,预示着未来计算速度的飞跃。 光存储: 探讨全息存储等高密度、高速的光学存储技术。 生物医学光学: 光学成像诊断: 介绍内窥镜、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等光学成像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光动力疗法: 探讨利用光触发药物进行肿瘤治疗的创新方法。 光遗传学: 介绍利用光控制神经元活动的前沿技术,为神经科学研究带来革命。 新能源与环境监测: 太阳能电池: 探讨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效率提升的研究方向,以及光伏技术的普及对能源结构的影响。 光学气体传感器: 介绍利用光学原理检测空气污染物、环境参数的技术。 本书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前沿的光学工程知识体系。通过对光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到精密测量、成像技术的掌握,再到新兴应用领域的探索,读者将能够深刻体会到光学技术在推动现代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并从中获得启迪,为未来的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书将以清晰的逻辑、丰富的图示和贴近实际的案例,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的光学概念,并激发对这一迷人领域的深入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本更新到“第4版”的工程类书籍,我最看重的是它在内容上的更新和发展。光学作为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新的理论、新的技术、新的应用层出不穷。因此,我非常希望《工程光学-第4版》能够体现出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例如,我对于书中是否涵盖了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全息技术、激光技术在精密制造中的应用、新型光学材料的特性,甚至是光学计算和光子晶体等新兴领域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陈述经典的光学原理,更能展现出光学在现代高科技产业中的前沿应用和发展趋势。此外,我也希望书中在介绍相关技术时,能够兼顾理论深度与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为读者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设计思路或解决问题的方向。在阅读过程中,我倾向于那些能够提供前瞻性视野,并且能够激发我进一步探索欲望的书籍,而《工程光学-第4版》在我看来,是有潜力满足这些期待的。

评分

在我看来,一本好的工程类教材,除了内容本身的科学严谨性之外,逻辑结构的清晰度和可读性同样至关重要。郁道银教授的《工程光学-第4版》在我拿到手后,首先吸引我的是它似乎构建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我初步翻阅了一下目录,看到了诸如“几何光学基础”、“物理光学”、“衍射与干涉”、“光学仪器”等章节,这让我觉得它覆盖了工程光学领域的核心内容。我尤其好奇的是,书中是如何在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的。例如,在讲解折射和反射定律时,是否会立即引申到透镜成像的原理,进而阐述其在照相机、显微镜等仪器中的应用?又或者,在讨论光的衍射现象时,是否会结合到现代光刻技术、全息成像等前沿领域,让我能感受到光学知识的时代脉搏?我对书中是否配备了足够多的习题和思考题也颇为关注,这些练习不仅能帮助巩固所学,更能引导我去深入思考知识点背后的逻辑和关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通过清晰的讲解和恰当的引导,让我逐步建立起对工程光学的整体认知,而不是陷入零散的知识点之中。

评分

拿到《工程光学-第4版》这本书,我最先关注的并非具体内容的深度,而是它能否提供一个清晰、系统且符合学习习惯的学习框架。从表面上看,这本书的标题和作者信息都指向了其学术性和权威性。我期望它能够将工程光学这一相对复杂的学科,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倾向于那种能够从最基础的光学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理论和应用的书籍。例如,它是否从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等基本性质讲起,然后自然过渡到几何光学中的成像原理,再到物理光学中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我对书中是否提供了大量的插图、图表和示意图有着很高的期望,因为这些视觉化的元素能够极大地帮助我理解抽象的光学概念。同时,我也希望书中在每个章节的结尾,都能提供一些典型的工程应用案例,或者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我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程问题联系起来。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初见时就给我一种严谨扎实的学习资料的印象。翻开扉页,郁道银教授的名字以及“第4版”的字样,都传递出一种历史沉淀和不断更新的学术精神。我之所以会选择它,是因为近来在工作中遇到了不少光学相关的难题,急需系统地梳理和深化这方面的知识。虽然我的专业背景并非光学,但工程领域往往需要跨学科的知识融合,而光学作为现代工程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特别关注的是,这本书是如何将抽象的光学原理与具体的工程应用相结合的。是仅仅罗列公式和理论,还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这些理论在实际产品设计、仪器制造,甚至是新兴技术领域(比如光通信、激光加工、精密测量等)中的具体体现。我对书中是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图示有着很高的期待,因为这对于我这样非专业出身的学习者来说,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同时,我也想了解书中对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法、优化策略,以及一些关键的光学元件(如透镜、反射镜、衍射光栅等)的特性和选择原则是否有详细的阐述。毕竟,理论的掌握最终是为了指导实践,而能否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才是检验一本书价值的标准。

评分

对于《工程光学-第4版》这样一本学术专著,我希望它在语言风格上既保持严谨的科学性,又不失必要的通俗性。我不是光学专业的科班出身,但由于工作需要,我需要掌握工程光学的基础知识。因此,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清晰、准确且易于理解的语言来阐述复杂的概念。我希望书中不会充斥着过多的专业术语,或者即使有,也能配以详细的解释和定义。在阅读过程中,我非常看重作者是否能够通过生动的比喻、贴切的类比,或者与日常生活中的光学现象联系起来,帮助我建立直观的理解。例如,在讲解透镜成像时,是否会用照相机的镜头成像作为类比?在解释衍射时,是否会提到光盘的彩虹色现象?此外,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历史发展的脉络,让我了解到光学知识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至今的,这有助于增强我对学科的整体认识和学习兴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