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西部农村群体信息能力培育及区域信息共享机制研究
定价:39.00元
作者:赵静,王玉平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030281333
字数:229000
页码:182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该书围绕西部农村这一特定群体,开展了大量调研、数据分析和社会互动实践,初步建立了该群体信息能力测试的定性、定量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通过剖析群体信息能力与服务问的矛盾,提出了建设全新的“教育—科研—农村合作”的区域信息共享机制以及整体推进政策,构建区域共享服务建设的政策建议。研究成果对于我国西部农村的信息化发展和我国社会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内容提要
本书以农村群体主观能动性发挥为目标,抓住信息能力增长这个突破点,寻求实现社会主体需求与信息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是从根本上启动信息共享原动力,选择的是一种实现信息共享持续发展的根本解决方案。成果以广大农民为研究主体,具有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显著特征。通过建立群体信息能力测试的定性定量化的三层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调研和分析出西部农村群体信息观念、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的现状及特征,以及受经济、地理交通等社会客观因素和学历、年龄、性别、职业、政治面貌等主体背景因素影响下所呈现出的能力变化特点。剖析出由信息观念、知识和能力不足所形成的信息能力弱势与服务间存在的种种不和谐发展现象,在矛盾冲突中分析形成发展服务的政策取向,由此创新性地提出了建设全新内涵的“教育—科研—农村合作”的区域信息共享服务机制的发展对策与措施,以保障信息服务与农村现实的对接,促进区域信息共享。
本书可作为农业信息化、信息服务、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素质等领域的研究人员以及相关行业的从业者、管理者的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书名来看,这本书的立意相当宏大且具有现实意义。“西部农村群体信息能力培育”这个概念,让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辛勤劳作的农民,他们在广袤的土地上耕耘,却可能在信息获取上显得力不从心。我非常关注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导致这种信息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教育资源的匮乏?是文化观念的滞后?还是技术推广的瓶颈?而“培育”一词,则充满了积极的意味,它暗示着这本书可能会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育和培训方案,帮助农民提升信息素养,掌握必要的信息技能,从而更好地融入信息社会,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区域信息共享机制研究”的部分。这部分预示着作者们不仅仅停留在个体层面的能力提升,而是着眼于更广阔的区域合作和资源整合。我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建立什么样的信息共享平台,如何打破不同区域、不同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这对于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缩小城乡差距,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农村信息化进程的独特视角,让我充满期待。
评分这本书,我翻阅了几次,终于对它有了一些初步的感受。首先,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种沉甸甸的研究厚度,书页的质感、装帧都透露着一股严谨的气息,让人觉得作者们一定下了不少功夫。书名本身就点明了核心,关注“西部农村群体信息能力培育”以及“区域信息共享机制”。我一直对信息鸿沟的问题很感兴趣,特别是偏远地区,信息获取和利用的不足,会极大地限制当地的发展。这本书似乎正是试图深入探讨这一点,它可能会触及到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让那些可能被遗忘的角落,也能享受到信息带来的便利和机遇。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阐述,而是能看到真实的西部农村,人们是如何面对信息挑战,又有哪些积极的探索。同时,“区域信息共享机制”的提出,也让我联想到如何打破信息孤岛,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这不仅对农村地区至关重要,对于整个国家的信息化进程,可能都有借鉴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甚至是一些创新性的思路,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评分我被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我长期关注且认为极为重要的议题:信息公平与区域发展。当“西部农村群体”与“信息能力培育”并列时,我立刻联想到的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那些可能被遗忘在角落里的群体,他们获取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如何?书名中的“培育”一词,让我看到了作者们试图从积极的角度去解决问题,不仅仅是分析现状,更是探索如何帮助这些群体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和技能,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而“区域信息共享机制研究”的部分,则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视野。我一直认为,信息的孤岛化是阻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打破这种壁垒,构建有效的区域信息共享平台,让信息能够顺畅地流动,资源得以优化配置,这对于促进西部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深入的理论分析,以及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和实践模式,为推动西部农村地区的信息化进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就被封面上那种朴实而坚韧的视觉元素吸引住了,仿佛能嗅到泥土的芬芳和丰收的喜悦,虽然封面设计本身不代表内容,但却恰到好处地传达了一种对农村的深切关怀。这本书的核心议题——“西部农村群体信息能力培育”——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公平与发展的思考。我们常说信息时代,但信息的普惠程度远未达到理想状态,尤其是对于地理位置偏远、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农村地区。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是对这一现实问题的直接回应。我很好奇,作者们是如何定义和衡量“信息能力”的?这其中包含了哪些具体的维度?是硬件设施的普及?还是软件技能的掌握?抑或是信息素养的提升?而“培育”这个词,则预示着它将不仅仅是描述现状,更会提供一种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再者,“区域信息共享机制”的探讨,让我看到了突破个体局限、实现集体赋能的可能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地汇聚、整合、传播信息,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价值,这对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社会资源的均衡配置,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来一些震撼的发现,也许是关于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应用创新,也许是关于如何构建可持续的信息共享生态系统。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联想到的是城乡信息差的巨大鸿沟,以及“数字时代”对不同群体的影响。这本书的书名“西部农村群体信息能力培育及区域信息共享机制研究”,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一核心问题。我对“信息能力培育”尤其感兴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电脑操作培训,更可能涉及到信息获取、分析、评价、创造等一系列复杂的能力。我想知道,作者们是如何界定和衡量西部农村群体的“信息能力”的?是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还是其他更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培育”一词也暗示了本书会深入探讨如何有效提升这些能力,可能会涉及教育模式的创新、技术应用的推广、以及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而“区域信息共享机制研究”则将视角进一步拓展到更宏观的层面。在信息资源日益丰富但分布不均的当下,如何打破地域限制,建立起高效、便捷、普惠的信息共享网络,对于促进西部农村地区的均衡发展至关重要。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构建这样一种机制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甚至是一些成功的案例分析。这本书似乎能为我们理解和解决中国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挑战提供一个深刻的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