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通信技术概论
定价:43.00元
作者:彭英,王珺,卜益民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11523368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99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基于多年的通信技术实践以及现代通信技术教学工作,不断跟踪通信新技术发展,按照通信技术的发展进程和通信网络的分层,构架结合电信业务应用,对现代通信技术给出的全景式描述,目的是使读者对于通信技术框架体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各种常用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特点、相关业务、典型系统、主要应用和发展趋势有较为全面的理解。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内容宽泛、新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因此在必要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加强了通信发展史和各种通信技术应用实例的介绍,这也是本书的特色之一。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以通信技术为专业基础课的各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通信工作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或培训教材。
内容提要
本书按照通信技术的发展进程和通信网络的分层构架,结合电信业务网的划分,全面系统地介绍各类现代通信技术,特别是近年来涌现的通信新技术,具体讲述电话交换、数据通信、光纤通信、无线通信、移动通信、多媒体通信、宽带网络通信、接入网、信息安全等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特点、相关业务、典型系统和主要应用。本书在加强通信基本概念、原理与必要的理论分析的同时,着重从通信网络的各个层面讲述目前先进的通信技术和*的技术成果。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以通信技术为专业基础课的各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通信工作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或培训教材。
目录
章 绪论
第2章 数字通信技术基础
第3章 电话网技术
第4章 数据通信技术
第5章 光纤通信
第6章 数字微波中继通信与卫星通信
第7章 移动通信
第8章 多媒体通信
第9章 ATM与宽带IP技术
0章 下一代网络技术
1章 接入网与接入技术
2章 信息安全技术
附录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更体现在它对通信技术演进脉络的梳理上。很多技术书籍只关注了当前的“热点”,比如最新的某种编码方案或调制技术,但却忽略了这些技术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而来的。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更像是在回顾一部波澜壮阔的通信发展史。从早期的模拟通信到数字化的飞跃,再到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各种高速无线网络,它把关键的技术转折点都清晰地标注了出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同时代技术瓶颈的描述,比如早期频谱资源的稀缺性如何催生了扩频技术,以及计算能力的提升如何使得复杂的信道编码成为可能。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读者在学习具体技术细节时,能更好地理解其出现的必然性和历史意义,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个算法。它让我明白了,现代通信技术从来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无数次工程妥协和理论突破的结晶。因此,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参考书,更是一部能帮助工程师建立长远技术视野的入门向导。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挺犹豫的。封面设计得挺朴实,一点也不花哨,这年头,很多技术书都恨不得把“高新科技”、“颠覆性创新”这些词塞满封面,但它没有。它就像一个老实巴交的匠人,告诉你,我要讲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我本来对“概论”这两个字有点敬而远之,总觉得概论就是蜻蜓点水,什么都讲了点,但又不深。但翻开目录才发现,它对基础概念的梳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什么电磁波的传播特性、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那些大学里听得云里雾里、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内容,在这里被拆解得井井有条。作者显然是花了大心思去组织逻辑的,让你能一步一步地跟着他的思路走,而不是直接把你扔进复杂的数学公式里。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没有回避那些让人头疼的物理基础,但也没有把它们写得高不可攀。它更像一位耐心十足的导师,在关键的地方会用非常生活化的比喻来辅助理解,比如解释信道容量的时候,它引用的例子和现实中的拥堵现象联系得相当紧密,一下子就让人豁然开朗。对于想系统性地重温或初次接触现代通信领域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的结构完整性给满分。
评分我最近在给几个跨专业的同事做技术培训,他们大多是软件背景出身,对底层物理层和无线传输的理解非常薄弱。我毫不犹豫地推荐了这本书给他们。我的理由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作者仿佛知道读者会从哪里产生困惑,总能在关键节点设置“知识点小贴士”或者“常见误区辨析”。例如,在讲解数字基带传输时,它对采样定理的讲解就极其细致,甚至用到了形象的对比来说明欠采样可能导致的后果,而不是简单地抛出一个公式。对于非通信专业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构建了一种“工程思维”。它教你的不只是知识点,更是一种分析和解决通信问题的系统性方法论。看到后面关于网络架构与协议的章节时,我发现作者巧妙地将物理层和更高层的概念进行了初步的串联,虽然没有深入探讨协议栈的细节,但这种自底向上的融合,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整个信息传输链路的全貌。它确实做到了“概论”的精髓——打好最坚实的地基。
评分我是在一个实际项目推进中遇到瓶颈才翻开这本书的,当时我们正在调试一个老旧的无线传输模块,各种干扰和误码率居高不下,看各种零散的在线文档和论坛帖子,感觉像是在沙堆里找金子。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点亮了一盏清晰的指路明灯。它对不同通信体制的优缺点分析得极其客观和透彻,特别是关于抗干扰和纠错编码那一章,我印象特别深刻。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编码方式的性能指标,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背后的数学原理和工程实现上的权衡。比如,LDPC码和Turbo码的比较,不只是停留在“性能更好”的层面,而是细致地讲了译码的复杂度和时延,这对我们做实时系统设计至关重要。我甚至回去翻了翻自己早年学过的离散傅里叶变换的内容,因为书中对OFDM的阐述,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对这个核心技术的理解还停留在非常表层的应用阶段。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让你从“怎么用”回溯到“为什么能用”,这种深度是很多快餐式的技术指南无法提供的。它不追求时髦的术语堆砌,而是坚守通信工程的本质,让人感到踏实和可靠。
评分坦白说,作为一名资深工程师,我对市面上充斥着各种新潮技术名词的书籍已经审美疲劳了。我更看重的是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否平衡。《HJ 现代通信技术概论》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成功地搭建了一个宏大的知识框架,但又没有牺牲细节的描绘。比如,书中对信道编码的介绍,从香农的理论边界开始,稳步推进到卷积码、分组码,再到更现代的迭代译码方法,逻辑链条非常清晰。我特别留意了它对频谱效率和功率效率这两个核心指标的讨论,作者的视角非常专业,他没有把它们割裂开来,而是放在了整个系统设计约束下进行综合考量。读到关于多址接入技术的部分时,我甚至联想到了目前正在商用的5G技术背景,这本书虽然是面向“概论”的,但它所奠定的理论基石,对于理解4G到5G的演进逻辑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也值得称赞,那些流程图和系统框图都绘制得十分规范,即使是复杂的信号流向,也能通过简洁的图形一目了然,大大减轻了阅读的认知负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