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通信 吴凤修 9787115193322

光纤通信 吴凤修 978711519332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凤修 著
图书标签:
  • 光纤通信
  • 通信工程
  • 光纤技术
  • 物理学
  • 电子工程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吴凤修
  • 9787115193322
  • 通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逸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193322
商品编码:2929239884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光纤通信

定价:21.00元

作者:吴凤修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11519332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针对性强,用通俗语言阐述光纤通信基本原理,技能性强,理论与实训结合具有指导实际作用,知识点新,用****描绘光纤通信未来发展。
本书以光纤通信系统为主线,力求通俗易懂、循序渐进,它的突出特点在于对实际维护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重在实训技能的训练。书中详细介绍了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光器件、端机设备及新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在当前及今后实际通信系统中的应用以及技能上的训练要求。

内容提要


本书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编写,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本书的突出特点在于对实际维护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重在实训技能的训练。
本书共7章,内容包括光纤通信概述、光纤和光缆、通信用光器件、光端机、光纤通信系统设计及目前光纤通信涉及的新技术,后介绍了光纤通信实训方面应掌握的相关知识。
本书既可作为高职院校通信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各类通信培训班的培训教材,还可作为参加技能鉴定的参考用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光纤通信: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石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数据传输的速度和容量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光纤通信,作为一种革命性的通信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效率,构建着连接全球的数字信息高速公路。从互联网的瞬息万变到高清视频的流畅播放,从远程医疗的实时诊断到智能家居的万物互联,光纤通信无处不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光纤通信的起源与发展:从铜线到光的世界 人类通信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追求更快、更远、更稳定信号传输的历史。早期,电报和电话依靠铜线进行信号传输,虽然在当时是巨大的进步,但铜线的传输容量有限,且易受电磁干扰,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 19世纪末,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发明了电话,标志着人类语音通信进入新纪元。然而,铜线技术的瓶颈逐渐显现。20世纪60年代,随着激光器的发明,科学家们开始探索利用光来传输信息。1966年,华裔科学家高锟博士和乔治·霍克姆(George Hockham)提出了光纤可以作为长距离、低损耗的通信媒介,这一划时代的设想为光纤通信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1970年,美国康宁公司成功研制出损耗低于20dB/km的光纤,标志着光纤通信从理论走向现实。此后,光纤制造技术不断突破,损耗持续降低,带宽不断拓宽。20世纪80年代,随着光放大器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成熟,光纤通信系统开始大规模商用,并迅速取代了传统的铜线电缆,成为通信网络的主干。 光纤通信的核心原理:光的舞蹈与信息的传递 光纤通信的核心在于利用光作为载体来传输信息。其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 光源: 信息被转换成电信号后,需要由一个光源(通常是激光器或发光二极管)将其转换成光信号。激光器因其高亮度、高方向性和窄光谱特性,在高速、长距离传输中占据主导地位。 2. 调制: 将电信号“嵌入”到光信号中,这个过程称为调制。常用的调制方式包括幅度调制(AM)、频率调制(FM)和相位调制(PM),以及更复杂的数字调制方式,如脉冲幅度调制(PAM)、正交幅度调制(QAM)等。调制使得信息能够被编码在光的特定属性上,如亮度、颜色或相位。 3. 光纤: 光纤是信息传输的“通道”。它通常由高纯度的石英玻璃或塑料制成,呈细丝状,直径比人的头发丝还要细。光纤的结构设计至关重要,通常由纤芯(传输光信号的部分)和包层(包裹纤芯,防止光信号外泄)组成。纤芯和包层的折射率不同,利用全反射原理,光信号在光纤内部不断反射前进,实现远距离传输。 全反射原理: 当光线从折射率较高的介质(纤芯)射向折射率较低的介质(包层)时,如果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光线将不会折射进入包层,而是被反射回纤芯。正是这种全反射作用,使得光信号能够在光纤中高效地传播,损耗极小。 多模光纤与单模光纤: 根据纤芯的直径和光信号传输模式的不同,光纤可分为多模光纤和单模光纤。 多模光纤(MMF): 纤芯直径较大,允许多种模式的光同时传输。由于不同模式的光传输路径和速度不同,容易产生模式色散,限制了其传输距离和速率。 单模光纤(SMF): 纤芯直径极小,仅允许一种模式的光传输。消除了模式色散,因此可以实现极高速率、超长距离的传输,是现代长距离通信和高速数据传输的主流选择。 4. 放大: 尽管光纤损耗很低,但长距离传输中光信号的能量仍然会衰减。为了补偿这种衰减,需要在光信号传输过程中定期进行放大。光放大器(如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是现代光纤通信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设备,它们能够直接放大光信号,而无需将光信号转换回电信号再进行放大,大大提高了系统效率和简化了设备。 5. 解调与接收: 在接收端,光信号通过一个光电探测器(如光电二极管)转换回电信号,然后经过解调处理,还原出原始的信息。 光纤通信的优势:为何它是未来的通信选择 光纤通信之所以能够主导现代通信领域,得益于其一系列卓越的优势: 高带宽、大容量: 光纤能够传输的频率范围极广,理论上传输容量几乎是无限的。一根细细的光纤,其传输容量远超数千对铜线。这使得光纤通信能够轻松承载高清视频、大数据、云计算等对带宽要求极高的应用。 低损耗、远距离传输: 优质光纤的衰减率非常低,信号可以传输很远的距离而无需频繁中继放大。这意味着更少的设备投入和更低的运营成本,尤其适合长距离骨干网的建设。 抗电磁干扰: 光纤是非导电介质,不产生电磁辐射,也不受外部电磁场的干扰。这使得光纤通信在电力、化工等易受电磁干扰的环境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信号传输更加稳定可靠。 安全性高: 光纤传输的光信号不容易被窃听。如果要截取光信号,必须破坏光纤,容易被发现。 体积小、重量轻: 相较于同等容量的铜缆,光纤的体积和重量都小得多,便于敷设和安装,尤其是在空间受限的区域。 绝缘性好: 光纤是绝缘体,不存在漏电、短路等问题,使用更安全。 光纤通信的应用领域:编织信息世界的脉络 光纤通信的应用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互联网骨干网: 全球互联网的连接主要依赖于铺设在大陆之间和海底的光纤网络。每一次跨洋的视频通话、一次从海外服务器下载大型文件,都离不开光纤的传输。 城域网和接入网: 光纤网络正在从互联网骨干网向下延伸,进入城市、社区,甚至家庭。光纤到户(FTTH)技术使得家庭用户也能享受到极高的上网速度,为高清视频、在线游戏、智能家居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电信运营商网络: 移动通信基站之间的连接、电话交换局之间的通信,都大量采用了光纤技术,以保证通信质量和传输效率。 数据中心: 庞大的数据中心需要高速、大容量的数据传输来支撑其海量信息的存储、处理和交换。光纤通信是数据中心内部和之间连接的必然选择。 有线电视网络: 现代有线电视系统已经从同轴电缆转向光纤,能够提供更高清晰度、更多频道的高质量电视服务。 工业控制与自动化: 在工业生产中,对信号传输的实时性、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要求极高,光纤通信在精密制造、自动化生产线上得到广泛应用。 航空航天与军事: 在对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极高的航空航天和军事领域,光纤通信凭借其优异的性能,成为不可替代的通信解决方案。 医疗领域: 远程医疗、高精度医学影像传输等,都受益于光纤通信带来的高带宽和低延迟。 展望未来:光纤通信的持续进化 尽管光纤通信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其发展并未止步。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仍在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以进一步提升其性能和拓展其应用: 更高的数据速率: 随着网络需求的不断增长,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新的调制格式、编码技术和复用技术(如波分复用WDM,即一根光纤传输多种不同波长的光信号),以突破现有光纤的传输速率限制。 更低的损耗和更远的传输距离: 新型光纤材料和更高效的光放大器正在被研发,旨在实现更低损耗和更长距离的信号传输,减少中继设备的数量。 智能光网络: 未来光网络将更加智能化,能够根据流量需求动态调整传输路径和带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与5G/6G等新技术的融合: 光纤通信是5G、6G等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重要支撑。基站的大量部署需要光纤回传网络提供高带宽和低延迟的连接。 非传统应用: 除了通信领域,光纤的传感、成像等特性也在被发掘,并应用于生物医学、环境监测等领域。 结语 光纤通信,这项始于科学猜想、历经几十年艰辛研发的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效率,将世界紧密地连接在一起,驱动着信息时代的滚滚向前。从实验室的精密实验到海底铺设的浩瀚工程,光纤通信的每一次进步,都标志着人类在信息传递能力上的又一次飞跃。展望未来,在技术的不断驱动下,光纤通信必将继续编织出更宽广、更高速、更智能的信息世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科幻迷,我必须郑重推荐这本关于“太空歌剧”的史诗巨著。它构建的世界观宏大得令人咋舌,涉及到跨越数万光年的星际帝国、拥有奇异能力的改造人,以及那些古老而神秘的物理学定律的突破。作者在设定上展现了惊人的想象力,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让故事情节迷失在炫目的特效描述中。相反,书中的核心冲突,往往源于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与选择。例如,关于“超光速旅行的伦理代价”那一段的探讨,就极其深刻,它不仅仅是硬科幻的设定,更是对时间、存在意义的哲学叩问。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是紧张刺激的星际追逐战,时而又是宁静而充满悬念的文明遗迹探索,读起来酣畅淋漓,完全停不下来。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想象力都被彻底释放了,简直是一次精神上的“太空漫游”。

评分

最近迷上了一本探讨现代艺术与社会批判的书籍。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大胆和前卫,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的思辨色彩,对于习惯了传统线性叙事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点时间来适应它的跳跃性思维。作者似乎总是在挑战我们对于“美”和“价值”的既有认知。书中对当代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对作品本身的描述,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政治语境中去审视,揭示了艺术如何成为抵抗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微妙武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比如对某位艺术家工作室光线、气味,乃至画布上颜料干裂纹理的描写,都充满了强烈的画面感。这本书无疑是一剂猛药,它逼迫你跳出舒适区,用全新的、审视性的眼光去看待我们周围充斥的视觉信息,对提升个人的审美敏感度非常有帮助。

评分

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现代管理哲学的著作,说实话,一开始我带着点怀疑的态度,毕竟市面上的“管理秘籍”太多了,大多都是空洞的口号。然而,这本书却让我耳目一新。它摒弃了教条式的说教,转而采用了一种案例驱动的叙事方式。作者似乎走访了全球几十家顶尖企业,将那些成功的经验和惨痛的教训,用近乎文学创作的手法描绘出来。比如,书中对“敏捷开发”在非软件行业应用的探讨,就非常精妙,它没有停留在工具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陷入沉思,思考这些理论如何能内化到我日常的工作协作中去。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反思性”,它不仅仅告诉你“该做什么”,更引导你去质疑“我们为什么这样做”。那种深沉的洞察力和跨学科的视野,让人读完后感觉思维的边界都被拓宽了不少,绝对不是那种快餐式的成功学读物可以比拟的。

评分

这本关于信息技术的新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在数字洪流中摸索的人量身定做的指南。作者以极其清晰的逻辑,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技术概念,层层剥开,就像剥洋葱一样,让你每读一层都能有新的豁然开朗的感觉。尤其对新兴的云计算架构和数据安全协议的阐述,深入浅出,不仅解释了“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如何应对”。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的是分布式系统的容错机制,那段描述,我感觉作者完全是站在一个资深工程师的视角,把那些复杂的算法思想,用日常生活的例子串联起来,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充满了智慧的火花。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设计也颇为用心,那些流程图和架构示意图,清晰明了,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系统的认知负荷。对于想从基础巩固到前沿探索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坚实而又广阔的平台,让人有信心去迎接未来技术挑战。

评分

对于热爱历史的读者来说,这本关于古代文明兴衰的专著,绝对是一次酣畅淋漓的精神盛宴。作者的笔力非常老辣,他没有采用那种堆砌史料的枯燥写法,而是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进程与微观的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某个特定时期社会经济结构变迁的分析,他引用了大量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录,构建了一个立体可感的古代社会模型。那种细腻入微的考证功夫,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严谨和耐心。读这本书就像是跟着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历史的迷宫中穿梭,他总能在我快要迷失方向时,指引我看到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和文化动因。特别是关于文化交流对技术传播影响的章节,视角独特,极具启发性,让人对我们人类文明的连续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