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Head First Mobile Web(中文版)
定價:68.00元
作者:(美)加德納,(美)格裏格斯比,林琪
齣版社:中國電力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51234112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20開
商品重量:0.799kg
編輯推薦
更多精品類圖書請點擊:book../20130427_j3x0
內容提要
移動Web的使用在呈爆炸式增長。很快,人們會更願意在手機和平闆電腦而不是PC機上瀏覽網頁。你的企業需要一種移動策略,不過從哪裏開始呢?本書會告訴你如何使用你熟悉的Web技術建立網站和應用,可以在各種任意大小的設備上工作。把你的HTML、和CSS技術派上用場,然後優化你的網站,讓它在要求很高的移動市場中有齣色的錶現。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如何針對特定的設備來調整你的業務策略。本書的主要內容有:在越來越復雜的移動領域裏自由馳騁;同時采用技術和策略方法完成移動Web設計;使用*的開發技術,包括響應式Web設計,以及利用WURFL完成服務器端設備檢測;通過圖片、謎題、故事和問答輕鬆學習。
目錄
引子1 移動Web入門:響應式Web設計2 真正的響應性:移動優先響應式Web設計3 單獨的移動網站:直麵不太好的環境4 決定支持誰:我們要支持哪些設備5 設備數據庫和類:分組行動6 使用框架構建移動Web應用:花格布愛好者7 真實世界的移動Web盤用:超級移動Web應用8 用PhoneGap構建混閤型移動WebEf用:花格布搜尋:實現原生9 如何實現未來友好:應對混亂i 其他:6大主題(我們沒有談到的)ii 建立Web服務器環境:就要開始瞭iii 安裝WURFL:搜尋設備iv 安裝Android SDK和工具:完善環境素引
作者介紹
Lyza是一位開發人員。她從1996年就在Web領域打拼。Lyza實際上齣生在美國俄勒岡的波特蘭,並在那裏長大,讓人奇怪的是,那是一個人人都想去的小鎮,但似乎沒有哪個名人來自那裏。2000年,Jason得到瞭他的部手機。他開始考慮如果所有人都能利用他們的設備訪問信息,這個世界會有怎樣的改觀。他的妻子Dana遇見他時,他正癡迷於他的移動夢想。直到今天,他還在疑惑她居然嫁給瞭他。
文摘
序言
我必須得承認,這本書在技術前沿的追蹤上,展現齣瞭一種令人佩服的敏銳度。我手裏拿到的這個版本,雖然涵蓋瞭基礎框架,但它對新興技術的引入處理得非常平衡。它沒有陷入追逐每一個新框架的熱潮中,而是專注於那些支撐整個移動Web生態的底層能力和通用原則。例如,它對Web組件(Web Components)的介紹,雖然不是最深入的,但絕對是最“實用”的,它展示瞭如何利用這些工具構建可復用、跨框架的UI單元,這在當前組件化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重要。作者們在描述這些技術時,總能保持一種“放眼未來”的視角,即便是講解一個看似過時的舊技術,也會巧妙地引申到它在現代架構中的遺留影響或藉鑒意義。這種“曆史感”和“前瞻性”的結閤,讓這本書的知識保質期大大延長瞭。我感覺我不是在學習一個特定時間點的技術棧,而是在學習一套應對未來技術迭代的“方法論”。
評分哎呀,最近我終於把手頭的那本“技術硬骨頭”啃完瞭,說實話,過程真是跌宕起伏。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初次踏入一片廣袤又略顯迷茫的數字叢林,裏麵的知識點密度大得驚人,感覺每翻開一頁,都有新的概念像藤蔓一樣纏繞上來。我記得最清楚的是,它對“響應式設計”的講解,簡直是庖丁解牛,把那些復雜的媒體查詢和布局技巧拆解得細緻入微。我花瞭大量時間在理解那些CSS的深層機製上,特彆是關於彈性盒子和網格布局的交叉應用,簡直是把我以前對網頁布局的認知徹底顛覆瞭。更妙的是,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理論堆砌,而是充滿瞭各種生動的比喻和場景模擬,仿佛作者就在我旁邊手把手教我如何應對不同尺寸屏幕的挑戰。不過,坦白講,剛開始看的時候,那種信息過載的感覺還是挺強烈的,需要反復閱讀纔能真正消化吸收。這本書的深度絕對不是泛泛而談的入門讀物,它要求你得有一定的前置知識基礎,否則很容易在半途迷失方嚮,感覺自己像個剛拿到望遠鏡卻不知道該對準哪個星係的迷途旅人。那種啃完後的成就感,絕對是無以言錶的,仿佛自己真的掌握瞭一門構建未來數字體驗的“魔法”。
評分說真的,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第一反應是:“天哪,這排版也太‘活潑’瞭吧?”它完全沒有傳統技術書籍那種刻闆的印象,反而充滿瞭各種手繪草圖、彩色的高亮和那種略顯隨意的注釋風格,讓人感覺不像是在讀一本教科書,更像是在翻閱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的私房筆記。這種“非正式”的敘事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學習的心理門檻。我特彆欣賞它在講解JavaScript核心概念時的處理手法,它沒有直接拋齣API文檔,而是設計瞭一係列巧妙的小故事或者類比,把異步操作、作用域鏈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瞭。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講性能優化的,用到瞭一個“水管堵塞”的比喻來解釋阻塞的原理,我當時就拍案叫絕。這本書的節奏控製得也非常好,它懂得在知識點最密集的地方穿插一些“休息站”,讓你有機會停下來迴顧和實踐一下。這種設計哲學,顯然是為瞭最大化讀者的學習興趣和持久性,而不是想一次性把所有知識點灌輸給你。對我這種容易走神的人來說,這種引導式的學習體驗簡直是福音,讓我保持瞭很高的閱讀粘性。
評分從一個純粹的讀者體驗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組織結構非常具有邏輯性,但這種邏輯性是通過“任務驅動”而非“章節順序”來體現的。它不是按照“HTML、CSS、JS”的傳統三段論來展開的,而是圍繞著構建一個完整移動應用的“裏程碑”來組織的。比如,它會先帶你完成一個“快速原型”的搭建,在這個過程中,你自然而然地會接觸到布局和基礎交互;然後,它會引導你進入“性能優化和離綫支持”的階段,這時你纔會深入到網絡API和緩存機製的學習。這種以終為始的編排方式,極大地提高瞭學習的效率和目的性。每完成一個“任務”,都有一個清晰的總結和下一步的挑戰預告,這種設計機製有效地防止瞭學習過程中的倦怠感。讀這本書就像是玩一個大型的角色扮演遊戲,你不斷地完成主綫任務,解鎖新的技能樹,而不是被動地接收信息。這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是我在其他技術書籍中很少找到的。
評分這本書在構建“用戶體驗思維”方麵的引導,是我個人覺得它超越瞭許多同類書籍的地方。它不僅僅是教你“如何做”(How-to),更深入地探討瞭“為什麼這麼做”(Why)。我以前寫代碼,總是在追求代碼的優雅和功能的實現,卻常常忽略瞭最終用戶在不同設備上可能遇到的痛點。這本書強迫我跳齣純粹的技術實現層麵,去思考“人在使用”的場景。比如,它花瞭相當大的篇幅來討論移動端特有的手勢交互和觸控反饋的微妙之處,這些都是在傳統桌麵開發中很少被強調的細節。當我真正開始關注這些“微小的交互”時,我纔意識到,一個優秀的移動網頁,其成功與否往往取決於這些不易察覺的人機工程學設計。這本書的論述風格非常犀利,觀點明確,甚至帶有一點“布道者”的激情,它不斷地在提醒讀者,我們正在為“移動優先”的世界構建接口,這種責任感是必須被內化的。讀完後,我的代碼注釋裏都多瞭很多關於“用戶心智模型”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