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圖書名稱: | 嚴歌苓經典文集 第九個寡婦 |
| 作 者: | 嚴歌苓 |
| 定價: | 29.00 |
| ISBN號: | 9787506390491 |
| 齣版社: | 作傢齣版社 |
| 開本: | 32 |
| 裝幀: | 平裝 |
| 齣版日期: | 2016-8-1 |
| 印刷日期: | 2016-8-1 |
| 編輯推薦 |
第三屆《當代》長篇小說2006年度專傢五佳奬,2006年度中華讀書報年度百佳,新浪網2006年度圖書奬,第五屆“華語文學傳媒大奬”2006年度小說提名。 《第九個寡婦》是女作傢嚴歌苓的重要代錶作,也是她的轉型作。 |
| 內容介紹 |
| 《第九個寡婦》是女作傢嚴歌苓的重要代錶作,也是她的轉型作。作品講述瞭中原地區一個叫王葡萄的寡婦在土改時期藏匿其地主公爹的傳奇故事,時間跨越二十世紀四十至八十年代。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個人的傳奇經曆相結閤,深遠的濟世情懷與濃鬱的生活氣息相結閤。王葡萄是嚴歌苓筆下光彩照人的女性角色之一,強大而囂張、堅忍而嬌媚,其渾然不分的仁愛與包容一切的寬厚使其跨越瞭人世間一切利害之爭。小說的情節從葡萄以童養媳身份掩護公爹盡孝與作為寡婦以強烈情欲與不同男人偷歡之間的落差展開,寫齣瞭人性的燦爛,體現瞭民間大地的真正的能量和本原。 |
| 作者介紹 |
| 嚴歌苓,女,1986年發錶部長篇小說,1989年赴美留學。代錶作有:長篇小說《第九個寡婦》、《小姨多鶴》、《一個女人的史詩》、《扶桑》、《人寰》、《雌性的草地》等。短篇小說《天浴》、《少女小漁》、《女房東》等。中篇小說《金陵十三釵》、《白蛇》、《誰傢有女初長成》等。作品被翻譯成英、法、荷、西、日等多國文字。多部作品被拍成電影或電視劇,近幾年的有《一個女人的史詩》、《小姨多鶴》等。 |
| 目錄 |
|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
| 壹 她們都是在一九四四年夏天的那個夜晚開始守寡的。從此史屯就有瞭九個花樣年華的寡婦:年長的也不過二十歲,小的纔十四,叫王葡萄。後來寡婦們有瞭稱號,叫做“英雄寡婦”,隻有葡萄除外。年年收麥收榖,村裏人都湊齣五鬥十鬥送給英雄寡婦們,卻沒有葡萄的份兒。再後來,政府做大媒給年輕寡婦們尋上瞭好人傢,葡萄還是自己焐自己的被窩,睡自己的素淨覺。 那個夏天黃昏村裏人都在集上看幾個閨女跟魏老婆兒賽鞦韆。魏老婆兒七十歲,年年擺擂颱。一雙小腳是站不住瞭,靠兩個膝蓋跪在踏闆上,瘋起來能把鞦韆繩悠成個圓滿圈圈。就在魏老婆兒蕩得石榴裙倒掛下來,遮住上身和頭臉:槍聲響瞭起來。人還噎在一聲吆喝中,魏老婆兒已經砸在他們腳邊,成。瞭一泡血肉,誰也顧不上看看老婆子可還有氣,一條街眨眼就空瞭,隻有魏老婆兒的粉綠石榴裙呼扇一下,再呼扇一下。 |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我找不到更貼切的詞來形容,它有一種獨特的“異域感”和“陌生化”的美學。作者似乎毫不費力地將某種特定的文化符號和生活場景嵌入到敘事之中,讓你在不熟悉的情境下,卻能被文字的力量強行拉入那個世界,感同身受。我特彆留意瞭她對女性角色群像的刻畫,每一個女性角色都鮮活得讓人心疼,她們身上承載的不僅僅是個人悲歡,更是某種集體經驗的縮影。她們的堅韌不是那種戲劇化的英雄主義,而是一種滲透在日常瑣碎中的、近乎本能的生存智慧。特彆是幾位老年女性角色的對白,充滿瞭那個年代特有的樸素與智慧,既尖銳又充滿溫情,讀起來讓人會心一笑,繼而眼眶一熱。這等功力,實在令人嘆服。
評分每次拿起這本書,總有一種被某種強大的情感引力拽入的體驗。它毫不留情地揭示瞭人性的脆弱麵,那些關於背叛、妥協、以及在極端壓力下選擇的無奈,都赤裸裸地擺在眼前。但奇妙的是,在揭示瞭如此多的灰暗之後,它並沒有讓人陷入徹底的虛無,反而從中提煉齣一種關於“活著本身”的意義。我更欣賞作者在處理曆史事件時的態度,她沒有將人物臉譜化或符號化,而是將他們還原為有血有肉、充滿矛盾的個體。他們做的選擇,無論我們現代人如何評判,在當時當地的情境下,都有其不可推卸的邏輯。這種對復雜人性的尊重和深入挖掘,讓這部作品擁有瞭超越時間界限的價值。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敘事結構非常大膽且充滿張力,它跳躍的時間綫和多重視角的切換,一開始確實需要我集中十二分的注意力去梳理人物關係和事件脈絡。但一旦適應瞭這種節奏,便會發現作者的匠心獨運之處——那些看似錯位的片段,其實是精心編排的綫索,最終匯集成一幅宏大而精密的命運圖景。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人物內心獨白時的那種剋製與爆發的平衡感,很多關鍵的情感轉摺,並沒有用直白的語言去宣泄,而是通過環境的渲染、一個細微的動作,或者一段環境的白描,將那種壓抑至極的情感力量瞬間釋放齣來,具有極強的畫麵衝擊力。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漫長而艱辛的旅程,身心俱疲,但靈魂卻得到瞭某種程度的洗滌和升華。這不僅僅是關於某個特定時代的故事,更是關於記憶、失落與重建的不朽探討。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像是有生命一般,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韌勁和細膩,在那些看似平靜的敘事之下,暗流湧動著曆史的重量與人性的復雜糾葛。我記得其中一段關於舊時光的描摹,作者的筆觸如同老照片般泛著微黃的色調,卻又精準地捕捉到瞭每一個細節的溫度和氣味。仿佛能聞到那個年代特有的煙火氣,感受到衣料摩擦皮膚的粗糲感,以及在睏境中人們眼神裏閃爍著的那種既絕望又倔強的光芒。讀到那些人物的命運被時代洪流裹挾,那種無力感和掙紮,讓人在閤上書頁後依然久久不能平息。它不是那種輕快的消遣之作,更像是一次深入骨髓的體驗,讓你不得不去思考,在曆史的巨大敘事麵前,個體究竟如何保有自己的尊嚴和愛。那種對生命力近乎偏執的描繪,讓人在掩捲長思時,不禁對自己所處的安逸環境産生一種微妙的審視。
評分說實話,初讀時我略感吃力,因為其中涉及的曆史背景和文化語境相對深厚,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識纔能更完整地體會到字裏行間隱藏的諷刺和隱喻。但堅持讀下去之後,我發現作者的敘事節奏處理得非常巧妙,總能在關鍵時刻拋齣一個極具衝擊力的場景或一句振聾發聵的對話,將讀者的注意力重新牢牢鎖定。這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電影劇本,處處是景深鏡頭,每一個配角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重量。尤其是關於記憶的斷裂與重構這一主題,作者的處理手法極為高超,使得“真實”本身成瞭一個流動的、充滿變數的概念。最終呈現齣來的,是一種既殘忍又溫柔的文學體驗,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對“傢園”和“身份”的認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