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严歌苓经典文集 第九个寡妇 |
| 作 者: | 严歌苓 |
| 定价: | 29.00 |
| ISBN号: | 9787506390491 |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 开本: | 32 |
| 装帧: | 平装 |
| 出版日期: | 2016-8-1 |
| 印刷日期: | 2016-8-1 |
| 编辑推荐 |
第三届《当代》长篇小说2006年度专家五佳奖,2006年度中华读书报年度百佳,新浪网2006年度图书奖,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6年度小说提名。 《第九个寡妇》是女作家严歌苓的重要代表作,也是她的转型作。 |
| 内容介绍 |
| 《第九个寡妇》是女作家严歌苓的重要代表作,也是她的转型作。作品讲述了中原地区一个叫王葡萄的寡妇在土改时期藏匿其地主公爹的传奇故事,时间跨越二十世纪四十至八十年代。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人的传奇经历相结合,深远的济世情怀与浓郁的生活气息相结合。王葡萄是严歌苓笔下光彩照人的女性角色之一,强大而嚣张、坚忍而娇媚,其浑然不分的仁爱与包容一切的宽厚使其跨越了人世间一切利害之争。小说的情节从葡萄以童养媳身份掩护公爹尽孝与作为寡妇以强烈情欲与不同男人偷欢之间的落差展开,写出了人性的灿烂,体现了民间大地的真正的能量和本原。 |
| 作者介绍 |
| 严歌苓,女,1986年发表部长篇小说,1989年赴美留学。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一个女人的史诗》、《扶桑》、《人寰》、《雌性的草地》等。短篇小说《天浴》、《少女小渔》、《女房东》等。中篇小说《金陵十三钗》、《白蛇》、《谁家有女初长成》等。作品被翻译成英、法、荷、西、日等多国文字。多部作品被拍成电影或电视剧,近几年的有《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等。 |
| 目录 |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 壹 她们都是在一九四四年夏天的那个夜晚开始守寡的。从此史屯就有了九个花样年华的寡妇:年长的也不过二十岁,小的才十四,叫王葡萄。后来寡妇们有了称号,叫做“英雄寡妇”,只有葡萄除外。年年收麦收谷,村里人都凑出五斗十斗送给英雄寡妇们,却没有葡萄的份儿。再后来,政府做大媒给年轻寡妇们寻上了好人家,葡萄还是自己焐自己的被窝,睡自己的素净觉。 那个夏天黄昏村里人都在集上看几个闺女跟魏老婆儿赛秋千。魏老婆儿七十岁,年年摆擂台。一双小脚是站不住了,靠两个膝盖跪在踏板上,疯起来能把秋千绳悠成个圆满圈圈。就在魏老婆儿荡得石榴裙倒挂下来,遮住上身和头脸:枪声响了起来。人还噎在一声吆喝中,魏老婆儿已经砸在他们脚边,成。了一泡血肉,谁也顾不上看看老婆子可还有气,一条街眨眼就空了,只有魏老婆儿的粉绿石榴裙呼扇一下,再呼扇一下。 |
这本书的文字像是有生命一般,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韧劲和细腻,在那些看似平静的叙事之下,暗流涌动着历史的重量与人性的复杂纠葛。我记得其中一段关于旧时光的描摹,作者的笔触如同老照片般泛着微黄的色调,却又精准地捕捉到了每一个细节的温度和气味。仿佛能闻到那个年代特有的烟火气,感受到衣料摩擦皮肤的粗粝感,以及在困境中人们眼神里闪烁着的那种既绝望又倔强的光芒。读到那些人物的命运被时代洪流裹挟,那种无力感和挣扎,让人在合上书页后依然久久不能平息。它不是那种轻快的消遣之作,更像是一次深入骨髓的体验,让你不得不去思考,在历史的巨大叙事面前,个体究竟如何保有自己的尊严和爱。那种对生命力近乎偏执的描绘,让人在掩卷长思时,不禁对自己所处的安逸环境产生一种微妙的审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找不到更贴切的词来形容,它有一种独特的“异域感”和“陌生化”的美学。作者似乎毫不费力地将某种特定的文化符号和生活场景嵌入到叙事之中,让你在不熟悉的情境下,却能被文字的力量强行拉入那个世界,感同身受。我特别留意了她对女性角色群像的刻画,每一个女性角色都鲜活得让人心疼,她们身上承载的不仅仅是个人悲欢,更是某种集体经验的缩影。她们的坚韧不是那种戏剧化的英雄主义,而是一种渗透在日常琐碎中的、近乎本能的生存智慧。特别是几位老年女性角色的对白,充满了那个年代特有的朴素与智慧,既尖锐又充满温情,读起来让人会心一笑,继而眼眶一热。这等功力,实在令人叹服。
评分说实话,初读时我略感吃力,因为其中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相对深厚,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更完整地体会到字里行间隐藏的讽刺和隐喻。但坚持读下去之后,我发现作者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巧妙,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一个极具冲击力的场景或一句振聋发聩的对话,将读者的注意力重新牢牢锁定。这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电影剧本,处处是景深镜头,每一个配角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重量。尤其是关于记忆的断裂与重构这一主题,作者的处理手法极为高超,使得“真实”本身成了一个流动的、充满变数的概念。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既残忍又温柔的文学体验,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对“家园”和“身份”的认知。
评分每次拿起这本书,总有一种被某种强大的情感引力拽入的体验。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人性的脆弱面,那些关于背叛、妥协、以及在极端压力下选择的无奈,都赤裸裸地摆在眼前。但奇妙的是,在揭示了如此多的灰暗之后,它并没有让人陷入彻底的虚无,反而从中提炼出一种关于“活着本身”的意义。我更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时的态度,她没有将人物脸谱化或符号化,而是将他们还原为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个体。他们做的选择,无论我们现代人如何评判,在当时当地的情境下,都有其不可推卸的逻辑。这种对复杂人性的尊重和深入挖掘,让这部作品拥有了超越时间界限的价值。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大胆且充满张力,它跳跃的时间线和多重视角的切换,一开始确实需要我集中十二分的注意力去梳理人物关系和事件脉络。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便会发现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那些看似错位的片段,其实是精心编排的线索,最终汇集成一幅宏大而精密的命运图景。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内心独白时的那种克制与爆发的平衡感,很多关键的情感转折,并没有用直白的语言去宣泄,而是通过环境的渲染、一个细微的动作,或者一段环境的白描,将那种压抑至极的情感力量瞬间释放出来,具有极强的画面冲击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旅程,身心俱疲,但灵魂却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洗涤和升华。这不仅仅是关于某个特定时代的故事,更是关于记忆、失落与重建的不朽探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