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无线传感器网络节能、优化与可生存性
定价:38.00元
作者:陈志德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1212105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文围绕无线传感器网络在节能、优化与可生存性等方面的研究热点,利用博弈论、马尔可夫链等理论为分析工具,重点介绍和分析了无线传感器在功率控制、数据传输控制、路由选择优化、性能优化、节点策略优化、节点安全性等问题。全书分为4篇,其中基础篇,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技术、特点和应用进行综述;节能篇,提出基于Supermodular博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功率控制、基于Gibbs采样的*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功率控制和基于非合作博弈考虑剩余能量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功率控制;优化篇,提出基于演化博弈分簇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传输控制、基于演化博弈的路由选择机制和传感器网络的性能优化;生存篇,对基于演化博弈论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进行策略分析和基于马尔可夫链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安全性分析。
目录
基 础 篇
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3
1.1 无线传感器网络基本概念3
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4
1.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6
节 能 篇
第2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功率控制及研究现状11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功率控制问题11
2.2 无线传感器网络功率控制问题研究现状13
2.2.1 无线网络功率控制现状13
2.2.2 无线传感器网络功率控制现状14
第3章 基于Supermodular博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功率控制17
3.1 研究背景及相关工作18
3.2 Supermodular功率控制博弈模型19
3.3 纳什均衡及收敛性分析22
3.3.1 均衡存在性分析22
3.3.2 均衡性和收敛性分析23
3.4 数值仿真分析28
本章小结31
第4章 基于Gibbs采样的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功率控制32
4.1 研究背景及相关工作33
4.2 基于Gibbs采样的功率控制模型34
4.3 DAGA功率更新算法及收敛性分析39
4.4 数值仿真分析53
本章小结57
第5章 基于非合作博弈考虑剩余能量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功率控制58
5.1 研究背景及相关工作59
5.2 系统模型60
5.3 均衡分析62
5.4 数值分析实验64
本章小结66
优 化 篇
第6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性能优化69
6.1 能耗优化69
6.1.1 分簇式结构69
6.1.2 数据传输可靠性71
6.1.3 自适应睡眠算法72
6.2 性能优化73
第7章 基于演化博弈分簇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传输控制74
7.1 研究背景及相关工作74
7.1.1 研究背景74
7.1.2 相关工作75
7.2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博弈模型77
7.3 基于演化博弈论的节点策略分析79
7.4 数值分析实验81
7.4.1 网络的生命周期81
本章小结84
第8章 基于演化博弈的路由选择机制86
8.1 研究背景及相关工作86
8.2 演化博弈模型88
8.2.1 组播问题89
8.2.2 转发困境博弈90
8.3 节点策略与行为分析92
8.4 数值分析实验96
8.4.1 所有节点的收益96
8.4.2 LCP路径中节点的演化稳定平衡97
8.4.3 非LCP路径中节点的演化稳定平衡97
8.4.4 LCP路径中节点的收益98
8.4.5 非LCP路径中节点的收益98
8.4.6 LCP路径中的节点减少转发成本对收益的影响100
8.4.7 非LCP路径中的节点减少转发成本对收益的影响100
本章小结101
第9章 传感器网络的性能优化102
9.1 研究背景及相关工作102
9.1.1 研究背景102
9.1.2 相关工作105
9.2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自适应睡眠模型106
9.3 无线传感器网络性能分析110
9.3.1 数据包发送率110
9.3.2 功率消耗111
9.4 数值分析实验113
9.4.1 数据包的传输率113
9.4.2 网络性能115
本章小结117
生 存 篇
0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生存性121
1章 基于演化博弈论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策略分析124
11.1 研究背景及相关工作124
11.1.1 研究背景124
11.1.2 相关工作126
11.2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博弈模型127
11.3 基于演化博弈论的节点策略分析128
11.3.1 动态复制方程129
11.3.2 变异概率131
11.3.3 选择132
11.3.4 占优策略134
11.3.5 主导策略137
11.3.6 数值例子139
11.4 数值分析实验141
本章小结143
2章 基于马尔可夫链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性分析146
12.1 研究背景及相关工作147
12.1.1 研究背景147
12.1.2 相关工作148
12.2 马尔可夫链简介149
12.2.1 马尔可夫链的发展历史149
12.2.2 马尔可夫链的定义 150
12.2.3 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 150
12.3 预测节点未来状态模型151
12.4 数值分析实验155
本章小结159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说,我最初是被封面上“节能”和“优化”这两个词吸引的,想着或许能学到一些关于如何让我的智能家居设备更省电,或者让我的网络连接更快速。但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无线传感器网络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网络拓扑结构”和“节点调度策略”的探讨,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实则关乎到整个网络的效率和寿命。作者用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将复杂的原理剖析开来,让我能够理解,为什么不同的网络结构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为什么精妙的节点调度能够实现惊人的节能效果。这让我联想到在城市交通管理中,如何通过优化信号灯配时和车道引导,来缓解交通拥堵,提高通行效率。这本书让我对“优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追求单一指标的最大化,而是在多重约束条件下,寻找一个最优的平衡点。读完后,我开始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多少地方可以借鉴这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优化思想,例如个人时间管理、项目协作等等,都存在着值得深入挖掘的“节能”和“优化”空间。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虽然叫《无线传感器网络节能、优化与可生存性》,但实际内容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次关于信息时代下,我们如何审视和驾驭无处不在的“连接”的哲学思考。我常常觉得,随着各种智能设备的普及,我们被一种看不见的网络紧紧包裹,手机、智能手表、家里的音箱、甚至路边的摄像头,它们都在默默地收集和传输着数据。这本书并非那种教你如何搭建具体网络的“How-to”指南,它更像是一位智者,引导你去思考这些连接的“代价”。它提出的“节能”概念,在我看来,远不止是电池续航那么简单,它是在探讨我们是否能够以一种更可持续、更不浪费的方式去利用信息技术,是否应该在追求便捷的同时,为环境和资源保留一份克制。而“优化”和“可生存性”,则让我联想到那些科幻小说里描绘的未来场景,当技术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细胞,我们如何确保它服务于人类的福祉,而不是成为一种新的束缚或威胁。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常常会停下来,望着窗外,想象着那些无形的信号在空气中穿梭,思考着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和潜在的脆弱性。它引发了我对数字鸿沟、信息安全,以及技术伦理的深层反思,这些话题在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忽略得太多了。
评分《无线传感器网络节能、优化与可生存性》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篇关于“分布式智能”的寓言。它并没有直接教你如何编程或者连接硬件,而是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智能形态,其核心的运行逻辑和哲学。书中关于“协作感知”、“协同决策”的讨论,让我印象深刻。我常常觉得,我们目前的生活模式,往往过于依赖“中心化”的控制,无论是信息获取,还是决策制定,都习惯于等待一个“大脑”的指令。而无线传感器网络所展现的,是一种“集体智慧”的力量,每个小小的节点,虽然能力有限,但通过相互连接和信息共享,能够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去完成复杂的任务。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个体狩猎到部落协作,再到现代社会的规模化生产和协作,无不体现了“分布式”的优势。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是否能够将这种“分布式智能”的理念,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例如社区治理、环境保护,甚至教育体系的改革。它提出的“可生存性”,更是为这种分布式系统注入了一层重要的考量,如何在去中心化的同时,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和韧性,这无疑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物联网”这个概念都停留在比较表面的理解,觉得就是各种设备联网,然后可以手机控制。但这本书,却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它让我意识到,无线传感器网络并非仅仅是技术的堆砌,而是一种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其核心在于对“资源”的精打细算和对“生存”的深谋远虑。“节能”这个概念,在这里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不仅仅是延长设备的续航时间,更是一种对有限能源的尊重和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书中关于“能量收集”、“低功耗通信协议”的探讨,虽然我未必能完全理解其技术细节,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克制”和“智慧”让我深受启发。而“优化”和“可生存性”,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网络如何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保持其生命力和有效性。它让我联想到,在极端环境下,人类的生存之道,往往并非依靠强大的武力,而是依靠灵活的策略和资源的有效利用。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成功的网络,如同一个健康的生命体,需要学会“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并在变化的环境中不断调整和适应,才能真正“生存”下去,并发挥其价值。
评分我购买这本《无线传感器网络节能、优化与可生存性》的初衷,其实是想找一些关于如何提高物联网设备续航的实用技巧,毕竟作为一名业余的创客,总是被电池耗尽的困扰。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我发现它提供了一个我从未想过的视角。作者似乎并没有过多地纠结于具体的硬件参数或编程算法,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整个网络的“生命力”。“可生存性”这个词,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指网络在遇到故障时能否继续运行,更深层次地,它是在探讨一个系统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资源限制,甚至恶意攻击时,能否保持其核心功能的韧性。我被书中关于“网络冗余”、“分布式决策”以及“自适应路由”等概念所吸引,这些并非枯燥的技术术语,而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智慧结晶。它让我意识到,一个真正“能生存”的网络,并非一味地追求强大和高效,而是在于它的灵活性和鲁棒性。读到这些内容时,我脑海中浮现出自然界中生物体的生存智慧,它们如何在严酷的环境中进化,如何协同合作以求生存。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系统设计”的意义,不仅仅是功能的实现,更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见和应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