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自我疗愈心理学:为什么劝自己永远比劝别人难
定价:32.80元
作者:(法)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0573193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看看心理医生怎么做? ★独自面对痛苦、恐惧、耻辱、失败,怎样做到不消极、不纵容。 推荐阅读: 重口味心理学:谢娜追捧的案头书,教你一眼看穿身边人的秘密和怪癖 欲望心理学:看人看到骨头里
内容提要
抑郁、焦虑、恐惧、痛苦……当患者向心理医生们讲述这些问题时,心理医生总是能够侃侃而谈、循循善诱,讲述很多道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但当他们自身也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呢?
我们总是很容易去劝解别人,但在自己遇到心结时却很难化解。其实,更难劝的总是自己。
《自我疗愈心理学:为什么劝自己永远比劝别人难》,在这本不一样的心理书里,20余位实践咨询经验丰富的心理医生向读者坦露了他们心理脆弱的一面,更重要的是,他们讲述了自己面对痛苦、恐惧、耻辱、失败时,怎样做到不消极、不纵容,如何迈过自己心里这道坎儿。
这是心理医生为自己开出的秘密药方。他们真心而诚恳的叙述与建议,将启发我们去思考和领悟,更将成为我们的心灵向导。
目录
自序
部分 谁都逃不掉的心理问题
章 害羞、畏惧他人的目光与社交焦虑症
我是这样开始自我贬低的
自我肯定
一个受益匪浅的比喻
第二章 痛苦、恐惧和焦虑症
对疾病的焦虑是如何形成的
相信与倾听
“我决定要幸福起来,因为我想活得更久一些”
死亡总是让人不安
第三章 焦虑、恐慌和幽闭恐惧症
儿童时期的幽闭是恐惧之源
我反对弗洛伊德
我不是“正常人”
正视恐惧
之旅
失调的化学物质
我们能变成哲学家吗
揭露……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第四章 那些谁都难免的抑郁
我们能够驯服痛苦吗
抑郁症来袭
与糟糕的回忆和平相处
通过冥想来获得宁静并接受自我
这样摆脱抑郁
让生活慢一点:防止抑郁的复发
你是打不倒我的
第五章 没有恐惧便没有希望
问题往往会毫无征兆地出现
广场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这次经历教会了我什么
产生恐惧的生理因素
对抗而不逃避
第六章 学习和接受自我的漫漫长路
什么是内心斗争
“我想改变我所感知到的一切”
内心斗争到成瘾
内心闭锁的形成
善意的目光助我改变
想通过离开来找回自己是不够的
分辨自我与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之间的不同
学习的漫漫长路
向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前进
改变内心体验?不如改变自己的生活
第七章 心理韧性与正能量
宽恕的自我治疗
追寻生存的意
发现正能量
我观察人类的视角:“乐观现实主义“
第二部分 自我安抚与自我平衡
第八章 坦然接受变化
想要控制大脑里发生的一切是不可能的
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大不相同
长久存在的控制欲
如何坦然接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
第九章 摆脱负罪感,心怀感激
从负罪心理到心怀感激
我在自己身上实践认知行为疗法
事情的真相只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那么多美丽的邂逅
第十章 在工作中以身为女性而自豪,别处亦如是
何时才能实现“两性平等的合理利用”
谁来照看孩子
你不能感到痛苦
女心理医生是不是更容易摆脱困境
第十一章 如何无惧衰老与死亡
我所经历过的死亡
不同时代对死亡的理解
生命的必经之路:衰老
死亡的信仰
对死亡的恐惧
怎样才能无惧死亡
第十二章 放松、冥想
找到属于自己的行动指南
训练倾听自己的内心世界
让想象力主宰你的生活
冥想训练让你不再去想痛苦之事
放松疗法和冥想训练带给了我什么
花一点时间充分体验生活
第十三章 与过去握手言和,才能活在当下
认识背负着的记忆
过去的痕迹
逃避又有什么用
靠近记忆,走下去
活在当下,才能治愈记忆的伤痛
第三部分 在人际交往中绽放自我
第十四章 自我揭示:欣赏自己的不完美
单词拼写并非我的强项
我也会脸红
使我焦虑的完美主义倾向
简单,却不总是容易
解释,有时会让情况更加复杂
自我揭示的四大好处
五个步骤教会你自我揭示
第十五章 由“不”引发的战 争:应对成长中的叛 逆行为
蒂博:我与“不”的次邂逅
心理医生该如何应对“不”的问题
如何处理“不
对情绪起保护作用的“不”
家长们的“不
日常心理学中的“不”
积分游戏:如何将“不”变成“是”
碰到紧急情况该怎么办
第十六章 先倾听,再帮忙
什么是倾听
佳疗法也会变成康复的敌人
自认为对的,也许是错的
如何与他人进行恰到好处的互动
如何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十七章 自我肯定:让生活变得更加热情和真诚
即便你语气肯定,也无法总是得偿所愿
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
要真诚,不要故弄玄虚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对自己宽容一些,我们可能会做到以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自我暗示带给了我什么
我的自我暗示之道
第十八章 与子沟通:爱、管制、倾听、尊重与理解
完美的母亲并不存在
自信起来:只有你了解自己的孩子
懂得倾听孩子,信任孩子
为孩子着想,也别忘了为自己着想
管制、纵容、现实主义、家长、尊重……
自信与不自信
与孩子相处的几个要点
我又是怎么做的
第十九章 人际关系的倒影:跟宠物学交际术
三个小故事
一名心理医生在这条飘忽不定的学科之路上的旅行
从宠物身上看懂人性法则
普世价值
我们是生活的打造者
第二十章 感同身受:情感同化是好的沟通术
情感同化是如何产生的
理解,并与他人分享
从大脑的生理层面看情感同化
分享、理解他人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情感同化:必须要与他人有同样的经历吗
如何获得情感同化的能力
将情感同化移植到他人身上
第四部分 为了更愉悦地生活
第二十一章 学会选择:追随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名心理医生的价值观演变
接受人生道路改变的事实
了解自己的人生历程,掌握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过着怎样的生活”
如何掌握未来的人生价值
第二十二章 另辟蹊径与顺其自然:两种改变的方式
如何改变
我在生活中如何另辟蹊径
不可小觑的适应能力
第二十三章 我是如何调节工作中的紧张情绪的
大家都会有紧张的时候,我也不例外
让我紧张的是什么
我是否吸收了病人所有的焦虑情绪
我如何在工作中获得快乐
我是如何成为精神病医生的
我的三个重要建议
第二十四章 相信自己的直觉
什么是直觉
相信自己的直觉
适当的拖延:一种必要的等待
善待孩子的直觉
第二十五章 积极应对来自别人的否定
经历逆境与他人的否定
让精神生活丰富起来的几个法则
以他人为榜样,而不受他人左右
第二十六章 长期的痛苦:能够赋予生命以意义的力量
事故,后遗症,治疗过程
战:认知行为疗法
第二战:接受与实现疗法 自序
作者介绍
克里斯托夫·安德烈,法国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著有《心灵的状态》、《学着去淡定》等。
除了对心理问题本身的研究之外,作者对心理医生本身的心理问题也产生了兴趣,经过多年的调查和联络,安德烈让心理医生们讲述自己的遭遇和心理问题,以及自我劝解的方法。当将自己学到的心理学理论应用于自身时,才真正发现哪些才是有用的。
'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曾经深陷情绪困扰的人,我深知自我救赎的艰辛。《自我疗愈心理学:为什么劝自己永远比劝别人难》这本书的书名,仿佛就是我过去经历的一个精准写照。回想起那些日子,我能清晰地看到他人的痛苦,也能说出一些劝慰人心的道理,但当痛苦降临在自己身上时,我却像一只被困住的困兽,四处冲撞,却始终找不到出口。那些关于“看开点”、“别想太多”的话,在我听来,比任何尖锐的批评都更伤人,因为它们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加深了我对自己的失望。这本书的名字,一下子就点燃了我内心的希望,我迫切地想知道,为什么我们会如此矛盾?为什么我们能够理解和帮助别人,却难以善待自己?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种“劝自己难”的心理根源,揭示那些隐藏在我们内心的障碍,并提供一套真正有效的自我疗愈的方法。我渴望它能成为我手中的指南针,指引我走出情绪的泥沼,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力量,让我明白,原来,自我疗愈并非遥不可及。
评分我是一名长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从业者,近年来,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许多来访者在面对自身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固执和难以突破,与他们给他人提供建议时的清晰思路和有效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现象,正是《自我疗愈心理学:为什么劝自己永远比劝别人难》这本书所要探讨的核心。《自我疗愈心理学》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它直击了人们在自我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痛点。在日常工作中,我常常会观察到,当来访者能够清晰地分析他人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时,他们对待自己的问题却往往显得束手无策,甚至常常陷入自我否定和责备的泥沼。这种“道理我全懂,就是做不到”的困境,不仅让来访者痛苦,也给我带来了思考。因此,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获得更深入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去理解这种“劝自己难”的心理机制,并探索更有效的自我疗愈路径。我预感这本书将为我的专业工作提供新的视角和工具,也希望能借此帮助更多人在自我疗愈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评分最近,我对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有了更深的思考,尤其是当看到身边很多人在面对生活难题时,会不自觉地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给出看似一针见血的建议,但轮到自己身上,却常常束手无策。《自我疗愈心理学:为什么劝自己永远比劝别人难》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我一直以来都存在的困惑。我经常发现,我能够客观地分析他人的情绪和行为,并能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让对方豁然开朗。可当我在同样的情境下,我却往往无法做到,反而会深陷其中,被负面情绪所淹没,甚至做出一些事后看来十分不理智的行为。这种巨大的反差,让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在自我认知上存在某种“盲点”。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索这个问题的契机。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解释这种“劝自己难”的心理现象,比如,是否与我们的自我评价、内在信念有关,或者是否涉及到情感的卷入程度不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其中的奥秘,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学会如何运用“旁观者清”的智慧来疗愈自己,成为自己最可靠的心理医生。
评分最近读了一本名为《自我疗愈心理学:为什么劝自己永远比劝别人难》的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从书名和作者的一些公开信息来看,它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个共鸣点。我们都知道,道理我们都懂,道理一旦说给别人听,常常是头头是道,条理清晰,充满了智慧和同情。可当同样的困境降临在自己身上时,那些曾经的“金玉良言”似乎就失去了效力,我们变得像个被困在迷宫里的孩子,明知有出口,却怎么也找不到方向。这种巨大的反差,一直让我感到困惑和沮丧。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点亮了一盏灯,让我看到了探究这种“劝自己难”的心理根源的可能性。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剖析这种内心的挣扎,是如何将旁观者的客观视角转化为自我疗愈的内在力量。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打破自我设限的思维模式,不再被负面情绪困扰,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力量。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准备带领我踏上一段探索自我、治愈心灵的旅程,而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跟随它,去发现那个更强大、更具韧性的自己。
评分我最近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经历了一些生活上的挑战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处理情绪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自我疗愈心理学:为什么劝自己永远比劝别人难》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发现,在生活中,我常常能站在朋友的角度,为他们分析利弊,提供建议,甚至能够给出一些看似非常“治愈”的话语。然而,当同样的困境出现在我身上时,我却常常陷入一种莫名的焦虑和无助,那些曾经说过的话,仿佛一下子就失效了,我变得异常脆弱,难以自拔。这种巨大的反差让我深感困惑,也让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存在某种“心理盲区”。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可能解释这种现象的契机。我非常期待它能深入剖析这种“劝自己难”背后的心理机制,例如,是不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是不是因为我们更容易被自己的情绪所裹挟?亦或是,我们在自我认知上存在一些根深蒂固的误区?我渴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打破这种僵局的方法,帮助我学会如何像对待朋友一样,温柔而坚定地对待自己,最终实现真正的自我疗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