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第三极
定价:56.0元
作者:郭新
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50853163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相对于南极、北极,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极”。在这个特殊的地理区域中,人们为了个体生存与家族幸福,如何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平衡共生,做到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奥秘就藏在《第三极》里。
本书是大型电视纪录片《第三极》同名图文珍藏版,除了序言和后记,核心内容包括生命之伴、一方热土、高原之歌、上善之水、大山儿女等五个部分。本书用30多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为读者展示了青藏高原上的人与自然的生命之美和生命共舞、藏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以及自然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情况,体现了独到的高原社会风貌和自然图景及其深刻人文情怀和意蕴。本书聚焦当代西藏人的生活,呈现当代西藏的心灵史,贯穿了一个看来平淡无奇,实则关乎国家、民族以及个体生命根本的人文主题。
内容提要
本书是CCTV4(国际频道)和纪录片频道等多家视频网站热播,并获得视频网络高度追捧的央视开年大作《第三极》图文珍藏版。
本书秉承原片创作风格的“基因”,以国际化叙事方式讲述地球高处人类生存的30多个真实感人故事,展示了青藏高原上的人与自然的生命之美和生命共舞、藏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以及自然环境保护等情况,体现了独特的高原社会风貌、自然风景及其深刻人文情怀和意蕴,充分表现了西藏的自然环境和人的生存样态,是一部“洗眼涤心”之作。
本书文字清新,配图精美。加入了纪录片的延伸阅读、拍摄花絮、观众评论集萃、专家研讨会述要,以及《第三极》推荐自驾线路等信息,丰富了内含,弥补了电视片载体难以体现的不足。
赠送的珍藏版DVD是拍摄者在拍摄过程中的艰辛是给广大读者的特别奉献。
目录
作者介绍
曾海若,《第三极》总导演,曾担任《电影传奇》《新电影传奇》及《我的抗战》《我的抗战2》等影片总导演。作品曾获中国年度纪录片奖、中国贡献纪录片奖、国家记忆年度影像奖等。
孙少光,中国具国际声誉的纪录片摄影师。曾担任《归途列车》《千锤百炼》等纪录影片摄影师。作品曾获美国艾美奖佳纪录片奖、阿姆斯特丹纪录片节伊文思奖、台湾金马奖佳纪录片奖等。
文摘
青藏高原上,还有一个节日,叫萨噶达瓦节。人们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去膜拜一根经幡柱。
这根经幡柱高29 米,重2.3 吨,被牦牛皮、五色经幡包裹。上万人静静坐在寺庙的广场,虔诚等待经幡柱的竖起。寺院的僧人听从统一的口令,一起拉动绳子。在鼓乐号角声中,人们纷纷起身,争着去搬一块石头,为稳固经幡柱的根基贡献一份力量。信徒们把头贴在经幡柱上,虔诚地祈祷。
萨噶达瓦节
藏历四月十五日,是西藏的萨噶达瓦节。
藏历四月,在藏族的天文历算中称之为“萨噶达瓦”,意思是藏历星象二十八星宿之一氐宿出现的月份,即氐宿月。在藏传佛教的传统中,这个月与佛陀释迦牟尼所实践的佛教事业密切相关。因此,这个月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加以纪念。藏族信众在这个月中要朝佛念经,磕长头,禁止屠宰,积功德。大小寺院都要举行各种佛事活动。
藏历四月十五日,被视为化身佛释迦牟尼诞辰、成道和圆寂的日子,这一天,各种礼佛与行善活动达到高潮。每逢“萨噶达瓦”,各条转经道上人如潮水,人们以顺时针方向周而复始、首尾相接地环行。信徒们一手转动经筒,一手数着念珠,且口诵真言,煨桑并抛洒糌粑和青稞酒,袅绕不绝的桑烟使各个寺院以及西藏所有的地方都沉浸在佛教生活的气息之中。笃信佛教的藏族群众,以转经、烧香、吃斋饭、放生等形式纪念他们心目中的释迦牟尼。
萨噶达瓦节历来沿袭富人接济穷人的传统,因此,布施成为这个节日的传统习俗。而在宗教吉日放生,更是一件善事。这一天的拉萨河附近也会集结壮观的放生队伍。
海拔5154 米的西藏绒布寺。
绒布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巴松乡南面珠穆朗玛峰下绒布沟东西侧的山顶,海拔5154 米,是世界上海拔高的寺庙。由于绒布寺距珠峰顶只有约20 公里,所以这里已成为从北坡攀登珠峰的大本营。从这儿向南眺望,是观赏拍摄珠峰的地点,门外的嘛呢石堆常常会被摄影者作为拍摄珠峰的前景。绒布寺大殿前是一座雕梁画栋的看戏台,每逢重要节日,当地的群众都会到这里看僧人演戏。绒布寺属西藏宁玛派寺庙,始建于1899 年。
阿旺桑结守护绒布寺已经20 多年。他独自守护的是藏在寺庙里的这个神圣洞。安然坐下,他就能感受到佛学大师的存在。他在这里苦修学法。
传说,五位吉祥长寿的神女就住在寺庙后面,住在喜马拉雅群山之中。
群山之首,被称为珠穆朗玛。在藏语中,珠穆朗玛是“第三神女”的意思,它的海拔是8844 米,周围还矗立着40 多座海拔超过7000 米的山。这里是冰雪的故乡,地球的至高点。
1852 年,珠穆朗玛峰被确定为世界高峰,从此之后人们不断攀登,至今已有4000 多人成功登顶。
对桑结来说,珠峰是神的居所。出家前,桑结已有孩子,他的三个儿子都在登山队,二儿子已经七次登顶珠峰。
小儿子扎西在登山队做厨师,他经常去看独自修行的父亲。这天,他又准备上山了,妈妈给他准备了带给父亲的东西,并告诉他,如果父亲需要什么帮助,就随时联系他们。
序言
pimsup../mvc/publication/edit/id/23713624
序一
张颐武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神秘感,深邃的蓝色背景,隐约可见的山峰轮廓,以及一个似乎在探寻未知的剪影,仅仅是视觉的冲击,就勾起了我对“第三极”这个名字的无限遐想。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个“第三极”究竟是指地理上的某个遥远之地,还是象征着一种精神上的至高境界?它会带我踏上一场怎样的冒险,又或是揭示怎样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展现出壮阔的自然风光,那些或许只有少数人才有幸亲眼目睹的奇绝景致,以及在这样严酷环境中生存的人们,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独特的生活方式。同时,我也对作者如何构建这个“第三极”的世界观感到好奇,它是否拥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哲学体系?这本书是否能够颠覆我已有的认知,让我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我深信,一本好的书,能够带领读者超越现实的藩篱,进入一个全新的维度,而这本《第三极》,光从名字和封面来看,就具备了这样的潜质。我希望它能像一次精神的远足,让我收获满满的惊喜和感动。
评分看到“第三极”这个书名,我立刻就被它所吸引了。总觉得这个名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独特的哲学意味,一种不落俗套的思考方式。我一直在寻找那些能够拓展我视野、激发我思考的书籍,而《第三极》恰好满足了我对此类书籍的期待。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解读“第三极”这个概念?它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视角,或者对现有社会模式的某种颠覆性思考?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新鲜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让我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世界。也许它会讲述一些关于历史上的伟大发现,或者一些关于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我更期待的是,它能引导我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反思,去探索我个人内心深处的“第三极”。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探险,我渴望在其中找到能够点亮我思维火花的星辰。
评分《第三极》这个名字,就像是给我抛出的一枚引人入胜的谜题。我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那些不为人知的、充满挑战的地域,或者是那些在特定领域内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带我进入全新世界、拓展我认知边界的书籍情有独钟。这本书是否会描绘出那些壮丽而危险的自然景观,或者展现出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的智慧?我猜想,它可能会讲述一段波澜壮阔的探险史诗,或者是一群先行者们在各自领域内不懈追求卓越的故事。我希望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对未知的好奇,一种对极限的渴望,以及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深度探寻。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旅行,我期待它能带我到达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让我对世界和自己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说实话,初见《第三极》这个书名,我脑海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它的神秘感,以及其中蕴含的某种极端的、非凡的特质。我一直对那些超越常规、挑战极限的事物充满兴趣,无论是地理上的极致之地,还是精神上的某种独特高度。这本书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关于探索未知、挑战极限的故事?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种震撼,一种对人类潜能的重新认识。它或许会描写一群不畏艰险的探险家,深入人类足迹罕至的区域,去发现新的地理奇观,或者去揭示古老的文明遗迹。又或者,它会聚焦于那些在各自领域做到极致的先驱者,他们的执着、他们的付出,最终成就了他们独一无二的“第三极”。我期待书中能够有详实的资料和引人入胜的叙述,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种探寻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它不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有机会去思考生命中的更多可能性。
评分拿到这本书,一种厚重感扑面而来,纸张的质感很好,翻阅时沙沙作响,仿佛预示着一段即将展开的沉静而深刻的旅程。我对“第三极”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好奇,它不像地球的两极那样被大众熟知,却隐约透露出一种超越、一种极致的意味。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讲述一些关于人类精神探索的故事,关于那些不甘平庸、勇于挑战极限的灵魂。它们或许会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在绝境中寻求突破,最终抵达一个属于自己的“第三极”。我希望能从中读到那些关于毅力、关于勇气、关于梦想的真实写照,或许是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人物的奋斗史,又或者是对某个特定领域登峰造极的探索。我也期待作者能够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物内心的波澜壮阔,以及他们在追寻目标过程中所经历的迷茫、挣扎与最终的顿悟。这本书,仿佛是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门,我已迫不及待想推开它,去探寻那扇门后的精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