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心理学 | ||
| 定价 | 49.00 | |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6年08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中国]邓铸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459 | |
| 字数 | 516000 | |
| ISBN编码 | 9787303205011 | |
| 重量 | 666 | |
......
说实话,我最初是被书名中的“实验科学的心理学”吸引来的,想着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关于心理学如何像自然科学一样进行严谨探究的答案。读完之后,我发现我的期待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甚至超出了预期。这本书并没有回避心理学研究中的模糊性和复杂性,而是直面这些挑战,并提供了应对的思路和方法。它非常强调“批判性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比如在分析文献时,如何辨别研究的逻辑漏洞,如何评估研究的证据强度,如何识别潜在的偏见。书中给出的“批判性阅读指南”,像是一个实用的工具箱,让我能够更有效地去审视和消化学术文献。另外,它在“伦理道德”方面的讨论也非常深入,不仅仅是罗列一些禁止项,而是深入探讨了研究者在设计和实施研究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伦理困境,以及如何在高风险研究中保护被试的权益。这让我觉得,这本书在培养一个合格的心理学研究者方面,考虑得非常周全。它不仅仅传授技术,更是在塑造研究者的科学品格和人文关怀。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理论知识的传播,更在于它对于研究者精神层面的塑造。
评分作为一名刚踏入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新人,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地图”。它不仅仅是堆砌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教会我如何“思考”一个心理学实验。例如,在讨论“科学性”这个概念时,作者并没有空泛地谈论,而是从可证伪性、可重复性等具体维度进行阐述,并引用了许多经典的心理学实验作为反例,说明了如果缺乏这些科学性的要素,一个研究可能多么容易陷入误区。书中关于“操作化定义”的讲解,更是让我茅塞顿开。我之前总觉得“智力”或者“情绪”这些概念太模糊,难以研究,但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测量、可操作的指标,比如通过IQ分数来衡量智力,或者通过面部表情编码系统来衡量情绪。这种将抽象转化为具体的能力,对于进行实证研究至关重要。而且,书中在介绍各种研究技术时,比如观察法、问卷法、实验法等,都非常注重实际操作的细节,比如如何制定一个有效的问卷,如何进行有效的行为编码,如何控制无关变量等。这些细节看似微小,但却直接关系到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这本书让我明白,心理学研究并非空中楼阁,而是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精细的实践操作。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太多惊喜,尤其是它对于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的细致讲解,简直是新手福音。我之前在学习心理学研究方法时,总是被那些复杂的统计公式搞得晕头转向,感觉自己像在迷宫里打转。但这本书的作者却能用一种非常直观易懂的方式,将原本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举个例子,在讲解 ANOVA(方差分析)时,作者没有直接抛出数学公式,而是从一个生动的实验场景入手,比如研究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然后层层剥离,让我们理解 ANOVA 的核心思想——比较组间差异与组内差异。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供了大量的 R 语言代码示例,并附带了详细的注释,这对于我这种动手能力稍弱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可以直接复制代码,修改变量,然后跑出结果,观察不同参数变化对分析结果的影响。这种“跟着做”的学习方式,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统计分析的实际操作流程,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且,书中对于实验结果的解读部分也做得非常到位,不仅教会我们如何得出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更引导我们思考这些结果的心理学意义,以及如何避免过度解读或误读。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引导我一步步深入心理学研究的殿堂。
评分这本《实验心理学》教材,从整体框架上来说,给我一种非常扎实和全面的感觉。它没有像一些过于简化的版本那样,为了追求“易读性”而牺牲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相反,它像一个细致的建筑师,一层一层地搭建起实验心理学的知识大厦,每一块砖石都打磨得相当到位。我尤其欣赏它在理论溯源上的严谨性。比如在介绍行为主义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时,它不仅清晰地阐述了巴甫洛夫和斯金纳的核心观点,还追溯了这些理论的早期发展历程,以及它们是如何受到当时哲学思想的影响。这种宏观的历史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理论在心理学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另外,书中对于不同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对比也非常清晰,作者并没有回避任何一种方法的局限性,而是客观地分析了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和潜在的偏见。这一点让我受益匪浅,因为在实际研究中,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往往是决定研究成败的关键。书中对于不同实验设计,例如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混合设计等,都给出了非常详尽的图示和案例分析,这极大地帮助我理清了这些复杂的设计思路,避免了在自己设计实验时可能出现的混乱。总体而言,这本书的专业性和深度,绝对对得起“高等院校心理学精品教材系列”这个称号。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读起来既感到充实又充满启发的书。它在学术的严谨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平衡点。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在于它对于“因果关系”的深入探讨。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确立因果关系往往比自然科学更具挑战性,因为它涉及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因素。这本书通过大量的范例,比如“相关不等于因果”、“潜在变量的影响”等,清晰地剖析了研究者在试图建立因果联系时可能遇到的各种陷阱。它提出的“准实验设计”等方法,为研究者在无法进行严格控制实验的情况下,提供了分析因果关系的替代思路。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在“测量工具”的介绍上也极为详尽,从量表的信度效度评估,到各种心理测验的类型和应用,都进行了细致的讲解。这对于我正在进行的某个项目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之前对如何选择和评价测量工具一直有些困惑,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让我能够更有条理地去解决这个问题。而且,书中还涉及到了一些前沿的研究技术,比如神经影像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这让我对心理学研究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授了“如何做”,更让我思考了“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样做会有什么局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