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乐理教程 | ||
| 定价 | 34.50 | |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2年04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杜亚雄,秦德祥著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539635392 | |
序 章 传统文化中的音乐
第壹章 音乐的材料一一声音
第壹节 声音四要素及其物理意义
第二节 听觉中的声音
第二章 乐音形态
第壹节 直音与腔音
第二节 腔音的生成
第三章 重 音
第壹节 语言重音
第二节 音乐重吝
第四章 音 色
第壹节 音色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 音色的多样性
第三节 乐音性噪音的运用
第四节 人声音色的运用
第五节 中西音乐的音色比较
第五章 阶名、律吕名及工尺谱唱名
第壹节 阶 名
第二节 律吕名
第三节 工尺谱唱名
第六章 律 学
第壹节 生律法
第二节 律 制
第三节 各种律制的比较和并用
第七章 音 阶
第壹节 五声音阶
第二节 七声音阶
第三节 音阶音的省略和附加
第八章 板眼和板式
第壹节 节奏、拍
第二节 拍 值
第三节 板 眼
第四节 板 式
……
第九章 宫调
第十章 曲调
第十一章 多声部音乐
第十二章 记谱法
第十三章 中国传统音乐的哲学基础和美学特征
本课程教学课时安排建议
后记
我花了不少时间来理解书中关于“音乐较之其他艺术往往更为全体”的论断,但说实话,越看越觉得有点站不住脚。在我看来,“全体”这个词用在音乐身上,似乎有些牵强。诚然,音乐能够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但它终究是听觉的艺术,它无法像戏剧那样将视觉、听觉、表演融为一体,也无法像文学那样通过文字构建出宏大而完整的叙事世界。音乐更多的是一种抽象的表达,它能触动人的情感,激发人的想象,但这种“全体”更像是主观的、内在的,而非客观的、外在的。而且,书中对“混沌”的论述也让我觉得有些 vague。如果“混沌”指的是一种不受拘束的自由创作,那么其他艺术形式也同样具备。我更倾向于认为,优秀的音乐作品,即使再复杂,也应该有其内在的逻辑和结构,而不是漫无目的的“混沌”。我期待的是作者能用更清晰的语言,更具说服力的例子来阐述这些观点,否则,这些理论就显得有些空洞和难以令人信服。
评分这本书在谈论中国传统音乐时,给我的印象是,作者似乎在回避一些核心问题。当提到“传统文化中的音乐直接并无”时,我实在没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确切意思。是说传统音乐的表达方式不直接?还是说它的存在本身就有什么“缺失”?这种模糊的表述让我感到十分困惑。我一直认为,中国传统音乐有着其独特的美学体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仅是一种声音的艺术,更是承载着历史、哲学、情感的载体。比如,古琴音乐所追求的“意境”,讲究的是“弦外之音”的想象空间,这是一种非常含蓄、内敛的表达,与西方音乐的直白和激情有所不同。但这种含蓄并不等于“并无”。或许作者想强调的是,传统音乐的“直接”性体现在其仪式感和功能性上,而不是纯粹的个人情感抒发,但书中并没有给出充分的解释。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提供更多鲜活的例子,比如不同朝代的音乐风格差异,不同乐器的演奏技法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象征意义,这样才能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所在。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音乐较之其他艺术往往更为全体”的论断,实在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在我看来,音乐之所以特别,更多的是因为它是一种时间艺术,它在流淌中展开,在变化中呈现。而“全体”这个词,我更倾向于用在像建筑、戏剧这样需要综合多种元素、全方位调动观众感官的艺术形式上。音乐固然能够营造情绪,唤起联想,甚至在某些方面比视觉艺术更具感染力,但说它“更为全体”,我总觉得有些夸大其词。例如,一幅画作,我们可以从构图、色彩、笔触、内容等多个角度去欣赏和解读,它呈现的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画面。而一段音乐,我们听的是旋律、节奏、和声、配器,虽然也能感受到它的结构和层次,但它的“全体”更像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性的体验。书里对“混沌”的解释也让我有些困惑,如果音乐的“混沌”是指一种天马行空的自由创作,那似乎所有艺术形式都具备这种特质。我更希望书中能更清晰地界定“全体”和“混沌”在音乐中的具体含义,并提供更扎实的理论依据和艺术实例来支撑这些观点。
评分这本书我算是彻底看明白了,不过说实话,感觉写得有点偏,尤其是关于“音乐较之其他艺术往往更为全体”这一点,我一直觉得挺牵强的。虽然音乐确实能触动人心,营造氛围,但它毕竟是听觉艺术,不像绘画、雕塑那样能直接呈现视觉形象,也不像文学那样有具体的叙事和情节。要说“全体”,我觉得文学更有资格吧,它能描绘场景、塑造人物、展现思想,几乎是包罗万象的。音乐更多的是一种抽象的表达,它激发的是想象和情感,这种“全体”更像是一种内在的、主观的感受,而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全方位的体验。而且,书里反复强调“混沌”这一点,我个人不太认同。我认为好的音乐,即使是再复杂的曲式,背后都有一套严谨的逻辑和结构,不是所谓的“混沌”。或许作者对“混沌”的定义比较宽泛,将其理解为一种自由的、不受束缚的创造力,但如果这么说,那所有艺术形式都有“混沌”的一面了,也就谈不上音乐的独特性了。总的来说,这本书在某些理论阐述上,让我觉得有些过于强调主观感受,而忽略了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自身存在的客观规律和技术要求,这一点让我觉得有些遗憾,也让我对书中一些结论产生了怀疑。
评分翻阅这本书,我发现作者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时,似乎有些过于简化了。书里提到“传统文化中的音乐直接并无”,这句话我读了好几遍,总觉得意有所指,但又抓不住重点。我的理解是,作者可能想说传统音乐的意义、功能或者表达方式,不像我们现在这么直接、明确。比如说,古代的音乐,很多时候是与礼仪、祭祀、甚至政治紧密结合的,它的“直接”在于其社会功能性,而不是纯粹的艺术欣赏。或者,作者想表达的是,传统音乐的意境和美学,需要我们去细细品味,去体会其中的韵味,不能像听流行音乐一样,一听就懂、一听就嗨。我个人觉得,传统音乐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含蓄和留白,它能引发听者无限的遐想。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并无”什么,而是说它的“无”是一种“大象无形”的美。不过,书里在举例和阐述这一点时,给我的感觉有点遮遮掩掩,不够清晰。我期待的是更深入的文化背景介绍,更具体的历史文献解读,而不是这样一种模棱两可的表述。如果作者能够结合一些具体的乐器、曲目、或者历史人物来分析,比如古琴的“清、微、淡、远”,琵琶的“珠圆玉润”,或者文人雅士抚琴的场景,这样会更加生动和有说服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