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樂理教程 | ||
| 定價 | 34.50 | |
| 齣版社 | 安徽文藝齣版社 | |
| 版次 | 1 | |
| 齣版時間 | 2012年04月 | |
| 開本 | 16開 | |
| 作者 | 杜亞雄,秦德祥著 | |
| 裝幀 | 平裝 | |
| 頁數 | ||
| 字數 | ||
| ISBN編碼 | 9787539635392 | |
序 章 傳統文化中的音樂
第壹章 音樂的材料一一聲音
第壹節 聲音四要素及其物理意義
第二節 聽覺中的聲音
第二章 樂音形態
第壹節 直音與腔音
第二節 腔音的生成
第三章 重 音
第壹節 語言重音
第二節 音樂重吝
第四章 音 色
第壹節 音色的基礎知識
第二節 音色的多樣性
第三節 樂音性噪音的運用
第四節 人聲音色的運用
第五節 中西音樂的音色比較
第五章 階名、律呂名及工尺譜唱名
第壹節 階 名
第二節 律呂名
第三節 工尺譜唱名
第六章 律 學
第壹節 生律法
第二節 律 製
第三節 各種律製的比較和並用
第七章 音 階
第壹節 五聲音階
第二節 七聲音階
第三節 音階音的省略和附加
第八章 闆眼和闆式
第壹節 節奏、拍
第二節 拍 值
第三節 闆 眼
第四節 闆 式
……
第九章 宮調
第十章 麯調
第十一章 多聲部音樂
第十二章 記譜法
第十三章 中國傳統音樂的哲學基礎和美學特徵
本課程教學課時安排建議
後記
我花瞭不少時間來理解書中關於“音樂較之其他藝術往往更為全體”的論斷,但說實話,越看越覺得有點站不住腳。在我看來,“全體”這個詞用在音樂身上,似乎有些牽強。誠然,音樂能夠通過鏇律、節奏、和聲等元素,營造齣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但它終究是聽覺的藝術,它無法像戲劇那樣將視覺、聽覺、錶演融為一體,也無法像文學那樣通過文字構建齣宏大而完整的敘事世界。音樂更多的是一種抽象的錶達,它能觸動人的情感,激發人的想象,但這種“全體”更像是主觀的、內在的,而非客觀的、外在的。而且,書中對“混沌”的論述也讓我覺得有些 vague。如果“混沌”指的是一種不受拘束的自由創作,那麼其他藝術形式也同樣具備。我更傾嚮於認為,優秀的音樂作品,即使再復雜,也應該有其內在的邏輯和結構,而不是漫無目的的“混沌”。我期待的是作者能用更清晰的語言,更具說服力的例子來闡述這些觀點,否則,這些理論就顯得有些空洞和難以令人信服。
評分翻閱這本書,我發現作者在探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音樂時,似乎有些過於簡化瞭。書裏提到“傳統文化中的音樂直接並無”,這句話我讀瞭好幾遍,總覺得意有所指,但又抓不住重點。我的理解是,作者可能想說傳統音樂的意義、功能或者錶達方式,不像我們現在這麼直接、明確。比如說,古代的音樂,很多時候是與禮儀、祭祀、甚至政治緊密結閤的,它的“直接”在於其社會功能性,而不是純粹的藝術欣賞。或者,作者想錶達的是,傳統音樂的意境和美學,需要我們去細細品味,去體會其中的韻味,不能像聽流行音樂一樣,一聽就懂、一聽就嗨。我個人覺得,傳統音樂的魅力恰恰在於它的含蓄和留白,它能引發聽者無限的遐想。但這並不意味著它“並無”什麼,而是說它的“無”是一種“大象無形”的美。不過,書裏在舉例和闡述這一點時,給我的感覺有點遮遮掩掩,不夠清晰。我期待的是更深入的文化背景介紹,更具體的曆史文獻解讀,而不是這樣一種模棱兩可的錶述。如果作者能夠結閤一些具體的樂器、麯目、或者曆史人物來分析,比如古琴的“清、微、淡、遠”,琵琶的“珠圓玉潤”,或者文人雅士撫琴的場景,這樣會更加生動和有說服力。
評分這本書我算是徹底看明白瞭,不過說實話,感覺寫得有點偏,尤其是關於“音樂較之其他藝術往往更為全體”這一點,我一直覺得挺牽強的。雖然音樂確實能觸動人心,營造氛圍,但它畢竟是聽覺藝術,不像繪畫、雕塑那樣能直接呈現視覺形象,也不像文學那樣有具體的敘事和情節。要說“全體”,我覺得文學更有資格吧,它能描繪場景、塑造人物、展現思想,幾乎是包羅萬象的。音樂更多的是一種抽象的錶達,它激發的是想象和情感,這種“全體”更像是一種內在的、主觀的感受,而不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全方位的體驗。而且,書裏反復強調“混沌”這一點,我個人不太認同。我認為好的音樂,即使是再復雜的麯式,背後都有一套嚴謹的邏輯和結構,不是所謂的“混沌”。或許作者對“混沌”的定義比較寬泛,將其理解為一種自由的、不受束縛的創造力,但如果這麼說,那所有藝術形式都有“混沌”的一麵瞭,也就談不上音樂的獨特性瞭。總的來說,這本書在某些理論闡述上,讓我覺得有些過於強調主觀感受,而忽略瞭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自身存在的客觀規律和技術要求,這一點讓我覺得有些遺憾,也讓我對書中一些結論産生瞭懷疑。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對於“音樂較之其他藝術往往更為全體”的論斷,實在讓我有些摸不著頭腦。在我看來,音樂之所以特彆,更多的是因為它是一種時間藝術,它在流淌中展開,在變化中呈現。而“全體”這個詞,我更傾嚮於用在像建築、戲劇這樣需要綜閤多種元素、全方位調動觀眾感官的藝術形式上。音樂固然能夠營造情緒,喚起聯想,甚至在某些方麵比視覺藝術更具感染力,但說它“更為全體”,我總覺得有些誇大其詞。例如,一幅畫作,我們可以從構圖、色彩、筆觸、內容等多個角度去欣賞和解讀,它呈現的是一個靜態的、完整的畫麵。而一段音樂,我們聽的是鏇律、節奏、和聲、配器,雖然也能感受到它的結構和層次,但它的“全體”更像是一種動態的、過程性的體驗。書裏對“混沌”的解釋也讓我有些睏惑,如果音樂的“混沌”是指一種天馬行空的自由創作,那似乎所有藝術形式都具備這種特質。我更希望書中能更清晰地界定“全體”和“混沌”在音樂中的具體含義,並提供更紮實的理論依據和藝術實例來支撐這些觀點。
評分這本書在談論中國傳統音樂時,給我的印象是,作者似乎在迴避一些核心問題。當提到“傳統文化中的音樂直接並無”時,我實在沒能理解作者想要錶達的確切意思。是說傳統音樂的錶達方式不直接?還是說它的存在本身就有什麼“缺失”?這種模糊的錶述讓我感到十分睏惑。我一直認為,中國傳統音樂有著其獨特的美學體係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它不僅僅是一種聲音的藝術,更是承載著曆史、哲學、情感的載體。比如,古琴音樂所追求的“意境”,講究的是“弦外之音”的想象空間,這是一種非常含蓄、內斂的錶達,與西方音樂的直白和激情有所不同。但這種含蓄並不等於“並無”。或許作者想強調的是,傳統音樂的“直接”性體現在其儀式感和功能性上,而不是純粹的個人情感抒發,但書中並沒有給齣充分的解釋。我更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傳統音樂的文化內涵,提供更多鮮活的例子,比如不同朝代的音樂風格差異,不同樂器的演奏技法及其背後蘊含的文化象徵意義,這樣纔能讓讀者更清晰地理解中國傳統音樂的魅力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