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科学计量指标:论文与引文统计:2011年卷 |
| 作者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项目组 |
| 定价 | 240.00元 |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 ISBN | 9787513014212 |
| 出版日期 | 2012-07-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799Kg |
| 内容简介 | |
科技论文的产出是一个国家科研水平的一种具体体现,利用科技论文统计数据可以从一个方面勾勒出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宏观状态,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项目组利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美国的Science CitationIndex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我国的科技论文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力图多角度地展现我国科学研究的成果。《中国科学计量指标:论文与引文统计(2011年卷)》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项目的支持下正式出版。该书从省市自治区、机构、著者等多个角度,揭示了我国科学研究的年度论文产出力和影响力,、国际科技合作状况,全面展现了年度科学研究的情况。该书自1998 年出版以来,每年一卷,持续描绘了 1997-2010年每年度我国科技论文产出和影响力的宏观状况,可以辅助科研管理部门、科学研究人员了解我国的科技发展的动态。 |
| 作者简介 | |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项目组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长期承担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及其系列产品的出版、服务工作。在科研绩效评价、期刊评价、核心期刊研究、信息服务等领域有的影响力。 |
| 目录 | |
| 1 统计源及学科研究计量指标 |
| 编辑推荐 | |
| 科技方面使用的信息情报参考书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标题直白地揭示了其内容的核心——关于中国在学术出版和引文领域的数据统计。对于一个长期关注中国科技发展的人来说,这样的资料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2011年,正是中国科研投入持续加大、论文产出飞速增长的时期,了解那个时期的具体数据,对于理解后续的科技发展脉络至关重要。我设想书中会详细列出各学科领域的论文数量、被引频次,甚至可能包括国际合作论文的比例、高影响力期刊的论文分布等。这些数据不仅是冰冷的数字,更是中国科学家们辛勤耕耘的真实写照,是国家科技实力在学术领域的重要体现。我希望它能帮助我们回答一些关键问题:在2011年,中国在哪些科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哪些学科的国际影响力正在快速提升?国际学术界对中国研究的关注度如何?这本书的作者“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项目组”,其专业性毋庸置疑,这让我对其数据的严谨性和分析的深度充满信心。
评分每当我思考中国科技的进步,总会不自觉地去寻找那些能够量化其成就的指标。《中国科学计量指标:论文与引文统计:2011年卷》这样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它承诺提供的是具体、可量化的数据,而非泛泛而谈的论述。2011年,一个承上启下的年份,中国的科研产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而引文数据则是衡量研究质量和影响力的重要标尺。这本书,我预感它会是解读那个时期中国学术生态的一把钥匙。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不同学科领域的活跃度,高产出机构的特点,以及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一份详尽的科学计量报告,应该能够揭示出中国科研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方向性的指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项目组的专业背景,让我对其内容的可靠性和深度充满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中国在世界科学版图中的位置,并为中国科学的进一步腾飞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评分在我看来,这本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在科学计量领域的努力正逐渐走向系统化和公开化。过往,我们可能更多地依赖国际机构发布的各项科学影响力排名,而《中国科学计量指标》这类本土化、专业化的出版物,则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2011年卷,意味着它提供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快照”,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那个时间点中国学术研究的“体检报告”。我期待它能够提供关于论文发表数量、质量(以引文为衡量标准)以及学科分布的详细数据。更进一步,如果书中能够探讨不同地区、不同研究机构的科研产出差异,甚至是不同研究人员的学术产出规律,那就更能展现出其深度和广度。一本好的科学计量报告,不应仅仅是数据的堆砌,更应该包含对数据背后现象的解读和对未来趋势的预测。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项目组的背景,让我对其数据的准确性和分析的专业性充满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科研管理者、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为科研人员提供自我定位的参考,也为公众了解中国科研实力提供一个权威的视角。
评分坦白说,当我第一次接触到《中国科学计量指标:论文与引文统计:2011年卷》这个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可能是一本比较枯燥、数据导向的学术专著。通常,这类书籍的读者群体相对小众,主要集中在学术研究者、情报分析师或是政策制定者。我自身并非直接从事科学计量研究,我对这些指标的解读和运用可能不如专业人士那么得心应手。然而,我仍然对它潜在的价值抱有一定的好奇。一本详细的科学计量报告,即便数据量巨大,也一定能反映出国家在科学发展上的投入和产出状况。2011年这个时间点,也颇有意思,那是中国科研实力开始被广泛认可的时期,许多关键性的发展和突破可能都集中在这个阶段。我设想书中会有关于核心期刊、高被引论文、国际合作论文比例等方面的详细统计,这些都是衡量一个国家科研影响力的重要维度。如果这本书能够将这些枯燥的数据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图表和简洁的分析,即使对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来说,也能从中获得不少启发。它或许能帮助我更直观地了解,在2011年,中国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是如何在全球学术界引起回响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初看之下,似乎直指一份关于中国学术出版和学术影响力的权威报告。我一直对国内科研产出的动态变化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了解中国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位置至关重要。每次看到“科学计量”、“论文”、“引文”这些词汇,我都会联想到大量的数据图表、深入的分析和严谨的统计结果。这本书,顾名思义,应该就是这样一个宝库,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切面,让我们看到中国科研在2011年前后的发展脉络。我特别期待它能揭示出哪些学科领域正崭露头角,哪些研究方向得到了更多关注,以及中国学者在国际合作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不同时间段的对比数据,那就更能展现出中国科学发展的趋势和轨迹了。对我而言,这样的数据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能帮助我理解国家科技政策导向的潜在依据,以及学术界自身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这本书的编撰团队“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项目组”,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权威性,让人对其内容的可靠度和专业性充满信心。97875130这个ISBN码,虽然是技术信息,但往往也暗示了这本书的出版方和一定的出版规模,可能是一本比较重要的参考资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