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文化与现代中国男作家叙事中的女性书写

性别文化与现代中国男作家叙事中的女性书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谭梅 著
图书标签:
  • 性别研究
  • 文化研究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叙事学
  • 女性主义文学
  • 男性写作
  • 文学批评
  • 社会性别
  • 中国文学
  • 现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智博天恒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羊城晚报出版社
ISBN:9787554302644
商品编码:2933853765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性别文化与现代中国男作家叙事中的女性书写
作者 谭梅
定价 33.00元
出版社 羊城晚报出版社
ISBN 9787554302644
出版日期 2017-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系《现代中国大文学史论》第五卷,主要结合现代中国社会具体的历史文化场景,通过不同时代主题下男作家创作的经典文本的分析,对男作家在现代不同历史时段对女性解放问题的提出、认识流变、互动呼应的过程从文学、文化、思想的层面作了立体的勾勒和分析。一方面采用了历史性的研究模式,对男作家在现代不同历史时段对女性问题的提出、认识流变、互动呼应做了分期考察,分析每一阶段的差异性特征。另一方面采取了话语研究的方法,有选择地利用文化研究的优点,将男作家们的女性书写放在文学、文化和思想等多个层面进行立体的勾勒和分析。男性文本是女性文学研究不能忽略的话语场地。本书对“女性文学”进行了全新界定,突破了学术界将“女性文学”等同于“女作家论”的研究模式,将男作家笔下的女性书写纳入到了“女性文学”的研究范畴。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只有对男作家的创作做出理性的回应才能在性别的角度下深入文学内部理清男、女作家创作的美学特征,才能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深入的性别研究与反思,才能有效的参与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

谭梅,1979年6月生于四川武胜,文学博士,成都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性别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主持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项目“清末民初社会变动与现代四川女性文学的发生”,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多篇。


   目录

总序:回到“大文学”本身 / 李怡 / 001

引论 / 001

一、“女性文学”批评范畴的重新界定 / 001

二、本书援引的思想资源及倡导的价值尺度 / 005

编 男性文本:女性文学研究不能忽略的话语场地

章 “女性传统”与古典小说中女性形象 / 013

一、三位一体的“女性传统” / 013

二、“女性传统”影响下古典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 019

第二章 现代女性观的形成与女性形象的现代变奏 / 027

一、社会性别关系的新变与现代女性观的生成 / 027

二、现代女性从身体层面到道德层面的重构 / 033

第三章 男性文本:女性文学研究不能忽略的话语场地 / 042

一、女性主义立场:烛照与遮蔽并存 / 042

二、男性文本在女性文学研究中的独特性 / 048

第二编 遭遇“解放”:中国“娜拉”的觉醒与探索

章 五四妇女解放新思潮 / 057

一、 “与时俱进”的性别话语:以《新青年》与《妇女杂志》为考查中心 / 057

二、逃婚还是忍耐:现实生活中新男性的艰难抉择 / 062

三、 个性解放与女性解放的“纠缠”:五四妇女解放话语的内在逻辑特征 / 067

第二章 “婚恋自由与个性解放”启蒙下的果敢与彷徨 / 073

一、“情爱”作为抗争的手段 / 073

二、抗争之后的彷徨与反思 / 077

三、身处困境中的应对 / 081

第三章 遭遇“解放”:中国“娜拉”的觉醒与探索 / 086

一、田亚梅:个性解放维度上的先锋女性 / 086

二、子君:性别维度下缄默的新女性 / 090

三、陈百露:知识女性个性解放道路的终结 / 095

第三编 “解放”还是“囚禁”:中国“娜拉”对革命效能的质疑

章 政治化的语境及妇女解放新导向 / 103

一、革命与性别的合力:妇女解放的新导向 / 103

二、中国女界各阶级分析及国共两党的妇女政策 / 108

第二章 女性革命、性别体验与女性意识 / 116

一、女性革命与性别体验 / 116

二、女性自我的不断妥协 / 119

第三章 “革命”召唤下的激情与困顿 / 125

一、孙舞阳:在革命洪流中奋力搏击的女性姿态 / 125

二、春梅姐:女性解放与囚禁的悖论 / 129

三、春宝娘:对母性的深沉体悟及对革命效能的质疑 / 133

四、蔡大嫂:立于民间的天然“革命者” / 137

第四编 “女性”与“个体”的再谋:中国“娜拉”在战争语境中的反思与突围

章 多重空间及其性别规训 / 145

一、性别的地缘政治 / 145

二、国共两党的妇女政策 / 150

三、关于“妇女回家”的论争 / 155

第二章 女间谍:历史、政治与性别的交织 / 159

一、叠影重重:女间谍的历史叙事 / 159

二、关于身体悖论的质问:女作家对女间谍的文学想象 / 163

三、距离把持中的反思:男作家对女间谍的文学想象 / 168

第三章 “女性”与“个体”的再谋:知识分子破解的努力 / 174

一、踌躇的曾树生与“抗争”的存在与虚无 / 174

二、饥饿的郭素娥与动荡时期的原始强力 / 178

三、《围城》里的现代女性与女性解放的“围城” / 183

参考文献 / 188

后 记 / 197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镜鉴:性别文化与现代中国男作家叙事中的女性书写》 一、引言:历史的折射与文化的镜像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社会结构的变迁与文化观念的演进,如同一面无形的镜子,不断折射出时代的精神面貌。在现代中国波澜壮阔的文学图景中,性别议题始终是绕不开的焦点。尤其是那些活跃在文坛的中国男作家,他们以独特的视角与笔触,描绘了他们笔下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并非单纯的虚构,而是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社会文化土壤,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社会性别关系的复杂性、权力结构的张力以及文化观念的流变。 本书《镜鉴:性别文化与现代中国男作家叙事中的女性书写》正是致力于深入探索这一复杂而迷人的文学现象。我们试图剥离表层的叙事,触及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性别意识、文化建构以及社会现实。通过对现代中国男作家笔下女性形象的细致审视,本书旨在揭示性别文化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文学创作,以及文学叙事又如何反过来塑造了我们对性别、对女性的认知。这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更是一次对中国现代社会性别文化变迁史的深刻回溯与反思。 二、现代中国男作家笔下的女性群像:多棱镜下的真实与想象 自中国现代文学诞生以来,男性作家群体始终是文学创作的主力军。他们的作品,从鲁迅笔下的“娜拉”式觉醒,到老舍笔下底层女性的坚韧,再到余华笔下沉默压抑的女性,乃至当代作家笔下更加多元、复杂的女性形象,都构成了一幅幅鲜活的画卷。本书将梳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学流派下,中国男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并对其进行分类与分析: 觉醒与反抗的女性: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以及之后革命文学的语境下,一些男作家塑造了渴望摆脱传统束缚、追求独立与解放的女性形象。她们可能勇敢地挑战家族制度,追求个性自由,甚至投身于社会变革。这些形象的塑造,既是对传统父权制的回应,也寄托了作者对妇女解放的期盼。我们将分析这些女性形象的“娜拉”式悲剧与胜利,以及她们身上所体现的早期性别意识的萌芽。 传统道德与现实困境中的女性: 在许多作品中,女性被置于传统道德伦理与残酷现实的夹缝之中。她们可能是恪守妇道的贤妻良母,在乱世中承受苦难;也可能是被社会抛弃的边缘人物,在贫困与歧视中挣扎。男作家们如何描绘她们的隐忍、牺牲,抑或是被扭曲的生存状态?这些描绘背后,反映了怎样的社会性别分工与权力关系?本书将重点关注这类女性形象,探讨她们的生存逻辑与精神困境。 现代性洪流中的迷失与追寻: 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城市化、工业化带来了新的社会结构与观念。在这一背景下,男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她们可能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开始追寻消费主义的快乐,或是在两性关系中寻求新的平衡。她们的迷失、彷徨,以及对爱情、婚姻、事业的复杂情感,都构成了现代社会性别文化变迁的重要注脚。我们将剖析这些女性形象的现代性体验,以及她们在父权制阴影下进行的自我定位。 潜意识中的“他者”与“理想”: 很多时候,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也可能承载着作者自身的潜意识投射,既包含着对女性的刻板印象、理想化,也可能暗含着对女性的恐惧与疏离。本书将尝试解读这些深层心理动机,探究男性作者如何通过构建女性形象,来处理自身的情感、欲望与身份认同。例如,某些作家笔下的女性可能是纯洁无暇的圣女,或是性感魅惑的尤物,这些形象的背后,折射出男性凝视下女性的多重面相。 当代女性形象的复杂性与多元化: 进入当代,随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与社会性别平等观念的推广,男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愈发复杂与多元。她们可能更加独立自主,敢于表达自我,挑战传统的性别角色。同时,她们也面临着新的困境,如职场性别歧视、情感的疏离、家庭与事业的冲突等。本书将审视当代男作家如何应对这些新的社会现实,以及他们的笔触是否能够真正触及当代女性的真实生存状态。 三、性别文化:潜移默化的幕后推手 性别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个体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对两性关系的理解,以及社会对男性与女性的期望。本书将深入分析以下几个层面的性别文化对男作家叙事的影响: 父权制传统与男权中心的叙事模式: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深受父权制的影响,男性在家庭、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结构性的权力不平等,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文学创作中,形成了以男性为中心、男性视角为主导的叙事模式。男作家在创作时,会不自觉地受到这种叙事模式的影响,从而塑造出符合其文化语境下的女性形象,包括她们的顺从、依附,或是被动承受。 刻板印象与文化符码的固化: 历史与文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女性的刻板印象,如“红颜祸水”、“母性光辉”、“贤妻良母”等。这些文化符码一旦被文学作品反复运用,便容易固化,成为对女性的简单标签。本书将探讨男作家如何运用或颠覆这些刻板印象,以及这些运用背后所反映的文化心理。 两性关系的权力博弈与协商: 文学作品往往是社会两性关系权力博弈的缩影。男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作者对两性权力关系的认知,以及他对这种关系的期待或担忧。本书将重点关注作品中女性与男性角色之间的互动,分析其中权力关系的分配,以及女性在其中所进行的协商与反抗。 性别观念的变迁与文学的响应: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性别平等的呼声日益高涨,性别观念也在不断更新。男作家作为时代的观察者与记录者,其作品必然会响应这些变迁。本书将追溯不同时期性别观念的演变,并分析男作家在创作中如何回应或引领这些观念的转变。例如,当代一些男作家对女性形象的重新审视,可能标志着一种新的性别文化语境的到来。 男性凝视下的女性形象构建: “男性凝视”(Male Gaze)理论强调,在传统的文学和艺术创作中,女性常常被置于男性观众/读者的视角下被观看、被评价。男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也很容易陷入这种“男性凝视”的框架,她们的美丽、她们的痛苦、她们的追求,都可能被塑造成满足男性审美需求或情感投射的对象。本书将尝试揭示这种“男性凝视”的存在,并探讨其对女性形象塑造的局限性。 四、叙事策略与文学形式的关联 探讨男作家叙事中的女性书写,绝不能忽略其背后的叙事策略与文学形式。不同的叙事方式,如第一人称叙事、第三人称叙事、意识流手法等,以及不同的文学体裁,如小说、散文、诗歌等,都会对女性形象的呈现产生重要影响。 视角的选择与女性的“可见性”: 第一人称叙事,尤其是女性视角的叙事,能够更深入地展现女性的内心世界。然而,当男性作家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来“扮演”女性时,其真实性与可靠性值得商榷。第三人称叙事则为作者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但同时也可能强化“男性凝视”的距离感。本书将分析不同叙事视角对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以及如何影响读者对女性角色的感知。 语言的运用与女性形象的符号化: 作者在选择词汇、塑造人物性格、描写人物心理时,其语言的倾向性往往会不自觉地将女性符号化。例如,过分强调女性的感性、温柔,或是其外貌美丑,都可能是一种语言上的符号化处理。本书将考察男作家如何运用语言来构建女性形象,以及这些语言选择背后是否潜藏着文化偏见。 象征、隐喻与女性主题的深度挖掘: 一些杰出的男作家会运用象征、隐喻等文学手法,将女性形象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从而赋予女性主题更深层次的意义。例如,将女性象征为土地、河流、民族的命运等。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以及它们如何拓展了对女性形象的理解。 文本的张力与多义性: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张力与多义性。即便是男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也可能在作者的无意识中,呈现出与作者本意不符的复杂性与多义性。本书将致力于发掘文本中的这种张力,解读可能存在的潜文本,以及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同解读。 五、结语:历史的镜鉴与未来的启示 《镜鉴:性别文化与现代中国男作家叙事中的女性书写》并非仅仅是对文学文本的静态梳理,而是一次动态的、批判性的审视。通过对现代中国男作家叙事中女性书写的深入研究,本书期望达到以下目标: 揭示性别文化对文学创作的深层影响: 帮助读者认识到,文学创作并非纯粹的个人行为,而是深深地嵌入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特别是性别文化的影响。 反思男性作者的性别视角与权力位置: 鼓励读者批判性地审视男性作者笔下的女性形象,思考其视角局限性以及可能存在的权力关系。 促进对性别议题的深入讨论: 为学术界、文学界乃至社会大众提供一个平台,就性别文化、文学叙事与女性地位等议题展开更深入、更具建设性的讨论。 反思历史,启迪未来: 通过对过往文学现象的回顾,为我们理解当下社会性别关系的演变提供历史镜鉴,并为构建更加平等、多元的性别文化提供启示。 本书相信,对文学中女性书写的审视,最终是对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我们所处的文化以及我们自身性别认同的一次深刻探索。我们期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与读者一同走进现代中国文学的腹地,与那些笔下的女性形象对话,从中看到时代的变迁,文化的印记,以及人类关于性别、关于自由、关于平等的永恒追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深深吸引了我,立刻勾起了我探究的兴趣。《性别文化与现代中国男作家叙事中的女性书写》,这个题目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学术探讨意味,同时又充满了现实的关照。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能接触到海量的文本信息,其中文学作品无疑是反映社会文化和个体思想的重要载体。而“性别文化”和“女性书写”这两个关键词,更是现代社会中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我一直对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男性作家笔下女性视角的多样性以及这些书写背后所折射出的性别观念和文化变迁非常好奇。这本书聚焦于“现代中国男作家”,这使得研究对象更加具体,也更有针对性。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男作家是如何理解和描绘女性的,他们笔下的女性形象是怎样的,是否存在刻板印象,抑或是呈现出新的、更复杂的维度?书中是否会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男作家进行比较分析?他们的创作是否受到了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性别文化思潮的影响?这些问题都让我充满了求知欲,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和丰富的案例,从而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现代中国文学乃至社会文化的面貌。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书,就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细腻的分析笔触所折服。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到现代中国男作家创作的海洋中,进行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淘宝”。我尤其对书中对于那些经典男性叙事中女性形象的再解读感到惊喜。很多时候,我们阅读文学作品,会不自觉地将作品中的女性人物视为“作者意图”的直接体现,但这本书却提醒我们,这其中可能隐藏着更复杂、更微妙的性别文化逻辑。例如,书中是否会对鲁迅、沈从文、巴金等早期现代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一番“解剖”,看看他们是如何在父权语境下,又或是受到新思潮影响下,刻画女性的?他们的“同情”和“批判”,又各自指向了怎样的性别观念?而到了当代,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和男性身份的重新审视,男作家们的女性书写又发生了怎样的嬗变?我猜想,书中可能会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当代作家,比如余华、莫言,甚至是新生代作家,来考察他们笔下女性形象的多元化和复杂化。这种跨越时空的梳理和对比,无疑能勾勒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女性书写的一条发展脉络,也揭示了性别观念在时代变迁中的深刻印记。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批判性的阅读视角。在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地关注作品本身的情节和艺术成就,但这本书将“性别文化”这一维度引入,让原本静态的文本变得鲜活且充满意义。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性别文化”概念,具体化到男作家笔下的女性书写中的?书中是否会考察,不同时期中国社会对于“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定义,是如何影响男作家对女性角色的塑造的?例如,在强调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时代,女性形象是否会更多地被塑造成牺牲者或支持者?而在改革开放后,随着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兴起,女性形象又是否会展现出更多的独立性和个性化?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对一些争议性的女性书写进行深入解读,比如,那些被认为是“物化女性”或“性别歧视”的段落,作者会从性别文化的角度给出怎样的解释?这本书无疑为理解现代中国文学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切入点,让我看到了文本背后更深层的社会文化肌理。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现代中国文学的深度对话,尤其是在性别议题上。我一直觉得,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时代社会心态的绝佳窗口,而女性形象的塑造,更是观察社会性别关系演变的关键。这本书的题目就精准地抓住了这一点,它将目光投向了“男作家”的“女性书写”,这本身就充满了张力。我想象书中一定会对那些耳熟能详的男作家们笔下的女性角色进行一番“考古”式的审视,比如,他们笔下的母亲、妻子、女儿,或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的女性,她们的形象究竟是丰满立体的,还是被简化为某种符号?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在父权制社会结构下,男作家们在描绘女性时,会不自觉地被哪些既定的性别范式所影响?又或者,他们是否会主动反思和挑战这些范式?我非常期待看到书中对不同代际、不同风格的男作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从而揭示出“中国式男性叙事”中女性书写的复杂图谱,以及它如何折射出中国社会在性别观念上的变迁与纠葛。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地方在于其宏大的视角和深邃的洞察力。它不仅仅停留在文本的表面,去描述“写了什么”,而是深入挖掘“为何这样写”,以及“这些书写背后代表着什么”。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性别文化”这个概念的?它是否包含了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西方女权主义思潮的冲击,以及当下社会变迁带来的新的性别议题?书中是否会探讨,男作家在书写女性时,自身所处的性别身份,以及社会对男性“应该如何理解女性”的期待,是如何影响他们的创作的?例如,一些作家是否会在创作中不自觉地强化某种阳刚气质,从而将女性置于被动、柔弱的地位?或者,有些作家又会尝试打破这种刻板印象,呈现出更为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一些具体的文学案例,比如分析某一部小说,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命运,来展现作者对女性的理解,以及这种理解是如何与当时的性别文化相互作用的。这种细致的文本解读,结合宏观的文化背景分析,一定能让读者获得醍醐灌顶般的启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