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性别文化与现代中国男作家叙事中的女性书写 |
| 作者 | 谭梅 |
| 定价 | 33.00元 |
| 出版社 | 羊城晚报出版社 |
| ISBN | 9787554302644 |
| 出版日期 | 2017-01-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书系《现代中国大文学史论》第五卷,主要结合现代中国社会具体的历史文化场景,通过不同时代主题下男作家创作的经典文本的分析,对男作家在现代不同历史时段对女性解放问题的提出、认识流变、互动呼应的过程从文学、文化、思想的层面作了立体的勾勒和分析。一方面采用了历史性的研究模式,对男作家在现代不同历史时段对女性问题的提出、认识流变、互动呼应做了分期考察,分析每一阶段的差异性特征。另一方面采取了话语研究的方法,有选择地利用文化研究的优点,将男作家们的女性书写放在文学、文化和思想等多个层面进行立体的勾勒和分析。男性文本是女性文学研究不能忽略的话语场地。本书对“女性文学”进行了全新界定,突破了学术界将“女性文学”等同于“女作家论”的研究模式,将男作家笔下的女性书写纳入到了“女性文学”的研究范畴。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只有对男作家的创作做出理性的回应才能在性别的角度下深入文学内部理清男、女作家创作的美学特征,才能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深入的性别研究与反思,才能有效的参与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建设。 |
| 作者简介 | |
| 谭梅,1979年6月生于四川武胜,文学博士,成都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性别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主持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项目“清末民初社会变动与现代四川女性文学的发生”,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多篇。 |
| 目录 | |
| 总序:回到“大文学”本身 / 李怡 / 001 引论 / 001 一、“女性文学”批评范畴的重新界定 / 001 二、本书援引的思想资源及倡导的价值尺度 / 005 编 男性文本:女性文学研究不能忽略的话语场地 章 “女性传统”与古典小说中女性形象 / 013 一、三位一体的“女性传统” / 013 二、“女性传统”影响下古典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 019 第二章 现代女性观的形成与女性形象的现代变奏 / 027 一、社会性别关系的新变与现代女性观的生成 / 027 二、现代女性从身体层面到道德层面的重构 / 033 第三章 男性文本:女性文学研究不能忽略的话语场地 / 042 一、女性主义立场:烛照与遮蔽并存 / 042 二、男性文本在女性文学研究中的独特性 / 048 第二编 遭遇“解放”:中国“娜拉”的觉醒与探索 章 五四妇女解放新思潮 / 057 一、 “与时俱进”的性别话语:以《新青年》与《妇女杂志》为考查中心 / 057 二、逃婚还是忍耐:现实生活中新男性的艰难抉择 / 062 三、 个性解放与女性解放的“纠缠”:五四妇女解放话语的内在逻辑特征 / 067 第二章 “婚恋自由与个性解放”启蒙下的果敢与彷徨 / 073 一、“情爱”作为抗争的手段 / 073 二、抗争之后的彷徨与反思 / 077 三、身处困境中的应对 / 081 第三章 遭遇“解放”:中国“娜拉”的觉醒与探索 / 086 一、田亚梅:个性解放维度上的先锋女性 / 086 二、子君:性别维度下缄默的新女性 / 090 三、陈百露:知识女性个性解放道路的终结 / 095 第三编 “解放”还是“囚禁”:中国“娜拉”对革命效能的质疑 章 政治化的语境及妇女解放新导向 / 103 一、革命与性别的合力:妇女解放的新导向 / 103 二、中国女界各阶级分析及国共两党的妇女政策 / 108 第二章 女性革命、性别体验与女性意识 / 116 一、女性革命与性别体验 / 116 二、女性自我的不断妥协 / 119 第三章 “革命”召唤下的激情与困顿 / 125 一、孙舞阳:在革命洪流中奋力搏击的女性姿态 / 125 二、春梅姐:女性解放与囚禁的悖论 / 129 三、春宝娘:对母性的深沉体悟及对革命效能的质疑 / 133 四、蔡大嫂:立于民间的天然“革命者” / 137 第四编 “女性”与“个体”的再谋:中国“娜拉”在战争语境中的反思与突围 章 多重空间及其性别规训 / 145 一、性别的地缘政治 / 145 二、国共两党的妇女政策 / 150 三、关于“妇女回家”的论争 / 155 第二章 女间谍:历史、政治与性别的交织 / 159 一、叠影重重:女间谍的历史叙事 / 159 二、关于身体悖论的质问:女作家对女间谍的文学想象 / 163 三、距离把持中的反思:男作家对女间谍的文学想象 / 168 第三章 “女性”与“个体”的再谋:知识分子破解的努力 / 174 一、踌躇的曾树生与“抗争”的存在与虚无 / 174 二、饥饿的郭素娥与动荡时期的原始强力 / 178 三、《围城》里的现代女性与女性解放的“围城” / 183 参考文献 / 188 后 记 / 197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书名就深深吸引了我,立刻勾起了我探究的兴趣。《性别文化与现代中国男作家叙事中的女性书写》,这个题目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学术探讨意味,同时又充满了现实的关照。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能接触到海量的文本信息,其中文学作品无疑是反映社会文化和个体思想的重要载体。而“性别文化”和“女性书写”这两个关键词,更是现代社会中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我一直对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男性作家笔下女性视角的多样性以及这些书写背后所折射出的性别观念和文化变迁非常好奇。这本书聚焦于“现代中国男作家”,这使得研究对象更加具体,也更有针对性。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男作家是如何理解和描绘女性的,他们笔下的女性形象是怎样的,是否存在刻板印象,抑或是呈现出新的、更复杂的维度?书中是否会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男作家进行比较分析?他们的创作是否受到了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性别文化思潮的影响?这些问题都让我充满了求知欲,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和丰富的案例,从而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现代中国文学乃至社会文化的面貌。
评分初次翻阅这本书,就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细腻的分析笔触所折服。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到现代中国男作家创作的海洋中,进行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淘宝”。我尤其对书中对于那些经典男性叙事中女性形象的再解读感到惊喜。很多时候,我们阅读文学作品,会不自觉地将作品中的女性人物视为“作者意图”的直接体现,但这本书却提醒我们,这其中可能隐藏着更复杂、更微妙的性别文化逻辑。例如,书中是否会对鲁迅、沈从文、巴金等早期现代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一番“解剖”,看看他们是如何在父权语境下,又或是受到新思潮影响下,刻画女性的?他们的“同情”和“批判”,又各自指向了怎样的性别观念?而到了当代,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和男性身份的重新审视,男作家们的女性书写又发生了怎样的嬗变?我猜想,书中可能会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当代作家,比如余华、莫言,甚至是新生代作家,来考察他们笔下女性形象的多元化和复杂化。这种跨越时空的梳理和对比,无疑能勾勒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女性书写的一条发展脉络,也揭示了性别观念在时代变迁中的深刻印记。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批判性的阅读视角。在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地关注作品本身的情节和艺术成就,但这本书将“性别文化”这一维度引入,让原本静态的文本变得鲜活且充满意义。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性别文化”概念,具体化到男作家笔下的女性书写中的?书中是否会考察,不同时期中国社会对于“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定义,是如何影响男作家对女性角色的塑造的?例如,在强调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时代,女性形象是否会更多地被塑造成牺牲者或支持者?而在改革开放后,随着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兴起,女性形象又是否会展现出更多的独立性和个性化?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对一些争议性的女性书写进行深入解读,比如,那些被认为是“物化女性”或“性别歧视”的段落,作者会从性别文化的角度给出怎样的解释?这本书无疑为理解现代中国文学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切入点,让我看到了文本背后更深层的社会文化肌理。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现代中国文学的深度对话,尤其是在性别议题上。我一直觉得,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时代社会心态的绝佳窗口,而女性形象的塑造,更是观察社会性别关系演变的关键。这本书的题目就精准地抓住了这一点,它将目光投向了“男作家”的“女性书写”,这本身就充满了张力。我想象书中一定会对那些耳熟能详的男作家们笔下的女性角色进行一番“考古”式的审视,比如,他们笔下的母亲、妻子、女儿,或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的女性,她们的形象究竟是丰满立体的,还是被简化为某种符号?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在父权制社会结构下,男作家们在描绘女性时,会不自觉地被哪些既定的性别范式所影响?又或者,他们是否会主动反思和挑战这些范式?我非常期待看到书中对不同代际、不同风格的男作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从而揭示出“中国式男性叙事”中女性书写的复杂图谱,以及它如何折射出中国社会在性别观念上的变迁与纠葛。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地方在于其宏大的视角和深邃的洞察力。它不仅仅停留在文本的表面,去描述“写了什么”,而是深入挖掘“为何这样写”,以及“这些书写背后代表着什么”。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性别文化”这个概念的?它是否包含了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西方女权主义思潮的冲击,以及当下社会变迁带来的新的性别议题?书中是否会探讨,男作家在书写女性时,自身所处的性别身份,以及社会对男性“应该如何理解女性”的期待,是如何影响他们的创作的?例如,一些作家是否会在创作中不自觉地强化某种阳刚气质,从而将女性置于被动、柔弱的地位?或者,有些作家又会尝试打破这种刻板印象,呈现出更为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一些具体的文学案例,比如分析某一部小说,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命运,来展现作者对女性的理解,以及这种理解是如何与当时的性别文化相互作用的。这种细致的文本解读,结合宏观的文化背景分析,一定能让读者获得醍醐灌顶般的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