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上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曆史進程與空間布局
定價:98.00元
售價:58.8元,便宜39.2元,摺扣60
作者:黃凱鋒
齣版社:學林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4861287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編寫者對標國際大都市建設,圍繞標誌性文化設施、區域性文化設施、社區性文化設施的階段性推進和不斷深化的曆史進程,梳理總結相對集聚、多圈發展、均衡布局的市區兩級和社會共同推進的總體思路,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麵演繹上海文化的空間錶達,同時有針對性地提齣存在問題和建議。書稿條理較清晰,既有實踐的案例,又有理論的思考,且圖文並茂。
內容提要
編寫者對標國際大都市建設,圍繞標誌性文化設施、區域性文化設施、社區性文化設施的階段性推進和不斷深化的曆史進程,梳理總結相對集聚、多圈發展、均衡布局的市區兩級和社會共同推進的總體思路,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麵演繹上海文化的空間錶達,同時有針對性地提齣存在問題和建議。
目錄
部分 上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概要評述
一、上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總體概況
二、“八五”至“十二五”期間上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階段性特徵
三、上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做法、經驗和尚待思考的問題
第二部分 上海重要文化設施概覽
一、啓動階段
1.上海影城
2.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
3.上海圖書館
4.上海博物館
5.上海大劇院
6.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
7.上海書城
8.上海馬戲城(上海雜技團)
9.上海影視樂園
二、完善階段
1.上海科技館
2.上海東方藝術中心
3.上海市群眾藝術館
4.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
5.中華藝術宮
6.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7.上海文化廣場
8.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
9.上海自然博物館
10.上海社科國際創新基地
11.錢學森圖書館
……
第三部分 上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前瞻性思考
作者介紹
黃凱鋒,女,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為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
個人主要學術著作有《價值論視野中的美學》(2001)、《審美價值論》(2004)、《價值論及其部類研究》(2005)、《建設社會主義價值體係》(2007)、《變量共生、組閤創新與意識形態》(2012)、《人文情思錄》(2013)、《安妥今生——信仰生活的價值觀研究》(2016)。主編《當代價值觀研究新取嚮》(2006)、《價值觀研究:國際視野與地方探索》(2014)等。
承擔、組織和參與多項國傢和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在《哲學動態》《求是》《社會科學》等刊物上發錶論文數十篇。近年來,關注文化哲學的理論和實踐,關注上海思想文化創新研究,主持、參與多項上海市委宣傳部委托的研究項目和創新工程攻關項目。曾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論文奬、上海市第八屆鄧理論研究與宣傳成果著作類二等奬、上海市網絡理論宣傳成果奬 。
文摘
序言
這本書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細緻地遊覽瞭上海公共文化設施的發展曆程,並且以一種非常學術卻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將曆史的厚重感與空間的維度巧妙地融閤在一起。黃凱鋒先生對於每一處文化設施的描述,都不僅僅停留在建築本身,更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所承載的社會功能、曆史意義以及對市民生活的影響。我被書中關於某個時期文化設施規劃的嚴謹性所打動,也為不同曆史時期人們對文化的需求差異而深思。從早期的“小而精”到後來的“大而全”,再到如今更加注重“精而特”,這種演變過程本身就充滿瞭故事。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一個城市的文化軟實力,很大程度上就體現在其公共文化設施的完善程度和普惠性上。我開始更加關注身邊的文化場所,並嘗試從曆史和空間的視角去理解它們。
評分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上海城市脈絡的奇妙之門,它不再是單一的經濟引擎,而是充滿瞭曆史人文的深度。作者黃凱鋒對上海公共文化設施的梳理,讓我看到瞭這座城市在不同時期,是如何通過建設圖書館、博物館、劇院、公園等場所,來滿足市民的精神需求,提升城市品位。書中對空間布局的分析尤為精彩,我能感受到作者對於城市肌理的深刻理解,他將曆史進程與空間形態緊密結閤,揭示瞭文化設施的演變如何反映瞭城市的功能分區、交通網絡以及社會階層的分布。讀完之後,我仿佛在腦海中構建瞭一幅巨大的城市地圖,上麵標注著每一個重要文化設施的誕生、發展與演變,以及它們在城市空間中的位置和相互關係。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對上海這座城市的整體性有瞭更強的感知,也讓我開始思考,未來的城市發展,應該如何更好地平衡經濟發展與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
評分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聚焦於上海的經濟發展或地標建築,而是將目光投嚮瞭那些更加“接地氣”的公共文化設施,並以一種史學傢般的嚴謹和空間規劃師般的細緻,描繪瞭它們在中國近現代史中的發展軌跡。黃凱鋒先生的論述,讓我認識到,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的文化底蘊,並非一日之功,而是經曆瞭漫長而麯摺的演變過程。書中對於不同時期文化設施的類型、數量、分布及其與城市整體空間格局的關係的分析,都極其到位。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這些信息時所付齣的巨大努力,以及他對上海這座城市文化發展的深刻洞察。這本書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對城市文化價值的肯定,讓我對上海這座城市的敬意油然而生,也激發瞭我對未來城市公共文化發展的更多思考。
評分當我翻開這本書時,內心充滿期待,希望能夠找到關於上海城市發展中那些被忽視的角落。黃凱鋒先生沒有讓我失望,他用紮實的史料和敏銳的洞察力,為我們勾勒齣一幅立體而生動的上海公共文化空間演變圖。我尤其著迷於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城市規劃與文化設施布局之間關係的分析。從殖民時期的租界區到新中國成立後的城市擴張,再到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每一個階段都呈現齣不同的主題和側重點。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深入分析瞭背後的社會經濟因素、政治導嚮以及市民需求的變化,是如何共同塑造瞭這些公共文化空間的形態和功能。讀到關於不同區域文化設施密度和類型差異的章節時,我開始反思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區域,那些看似尋常的文化場所,其實承載著厚重的曆史信息和城市發展的軌跡。這本書讓我明白,一個城市的文化活力,從來不是憑空而來,而是由一代代人精心耕耘、不斷投入的結果。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對上海這座城市有瞭全新認識的書,它不僅僅是關於高樓大廈和繁華的商業區,更是深入挖掘瞭城市肌理背後,那些默默支撐起市民精神生活的文化基石。作者黃凱鋒以一種非常宏觀的視角,帶領我們穿越時空,迴溯上海公共文化設施從最初萌芽到如今蓬勃發展的每一個重要節點。讀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曆史的長河中,看到那些簡陋的識字班如何演變成今天的圖書館,看到早期的戲園子如何蛻變成現代化的劇院,看到那些為普通市民提供休憩和精神寄托的公共空間,是如何在一次次的城市變革中被塑造、被更新。書中的許多細節都令人動容,比如對某些曆史建築的變遷的細緻描述,對那些曾經為推廣公共文化而不懈努力的人物事跡的梳理,都讓我對上海這座城市的底蘊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隻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部關於城市靈魂的史詩,讓我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如何滲透到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滋養著這座城市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