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燈謎趣事(中國民俗文化叢書)
定價:33.8元
作者:李焱
齣版社:中國文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03457562
字數:225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民間喜聞樂見的智力遊戲當屬燈謎。每逢元宵節,人們置身紅紅的燈海,審讀一條條燈謎,再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湯圓,這濃濃的中國味道,想想都令人陶醉。可是,您知道如何猜解燈謎嗎?您知道燈謎背後的故事嗎?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二、佛印吃鮮魚 宋代有位知名禪師, 法號瞭元,字覺老,江西 浮梁人。他身具釋道儒三 傢氣質,與單純吃齋念佛 的僧人迥異。瞭元結交瞭 很多方外名士,常與他們 一起飲酒闊論。宋神宗、 宋哲宗對瞭元非常欣賞, 曾幾次召其進汴京討論佛 法。瞭元去世後,宋哲宗 賜名“佛印禪師”。
佛印與蘇東坡互相欣 賞,性格相投,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有一年,佛印 雲遊到鎮江金山 寺講佛,蘇東坡聞訊,立即趕來看望老友。那時的金 山還是長江中的 一個小島,並未與陸地相連。蘇東坡在對岸雇得一葉 小舟,坐穩後, 嚮金山駛去。
金山寺始建於東晉年問,寺廟建築雄偉,規模宏 大,將山體團團 包圍。從遠處看,隻見寺院不見山,素有“金山寺裹 山”的美名。蘇 東坡感慨金山寺美景之時,船已經到岸。蘇東坡嚮船 老大付瞭船資並 道謝後,匆匆下船,嚮山門走去。
時已近正午,蘇東坡感覺有些餓瞭。不過一想到 寺裏的粗茶淡 飯,卻一點食欲也沒有。來到山門,經過看門和尚的 指點,蘇東坡徑 直嚮山上走去。金山不高,海拔僅47米。不一會兒, 蘇東坡就來到瞭 伽藍殿,穿過此殿,就是佛印居住的妙高颱。
相傳,妙高颱是佛印鑿崖而建,上麵有閣樓,也 稱曬經颱。佛 印就住在上麵的閣樓裏。蘇東坡正要拾級而上,忽然 聞到一股酒肉香 氣,讓已經飢腸轆轆的他更覺無法忍受瞭。蘇東坡知 道是佛印躲 在自己的房裏偷偷喝酒吃肉呢,如果貿然撞見,雙方 都會尷尬,不如 先提醒佛印,讓他有所準備。
蘇東坡抬頭嚮樓上高聲問道:“瞭元大師在嗎? ” 佛印嘴裏含著肉迴道:“是哪位施主駕到?” 蘇東坡覺得佛印說話的聲音很好笑,撲哧一聲樂 瞭,說:“瞭元 大師,是子瞻(蘇東坡字)前來看你。” 佛印匆忙將肉咽瞭下去,說:“原來是居士啊, 快請,快請。” 佛印心想讓東坡看到自己私下吃肉喝酒有些難為情, 就端起酒肉,將 它們藏在床幔後,然後推開門,說:“恕我不能遠… …” “迎”字還沒說齣口,就發現蘇東坡已經站在他 麵前瞭。佛印連 忙把粘著肉油的手用僧袍袖內側擦瞭擦,然後雙手閤 十,道:“阿彌 陀佛,什麼風把居士吹來這裏瞭?” 蘇東坡心想,什麼風?當然是肉的香風啊。眼睛 往屋內一瞧,發 現桌子上非常乾淨,沒有吃過東西的痕跡。用鼻子使 勁一聞,感覺肉 和酒就在屋內。於是嚮佛印還禮,道:“聽說瞭元大 師在這裏修行, 子瞻特意趕來與大師敘舊。” 佛印連忙說:“不敢,不敢。居士遠道而來,一 路風塵僕僕,想 必飢渴,我這就吩咐小徒弄些豆腐雜糧齋飯上來。” 蘇東坡知道佛印好麵子,不好意思承認屋裏有酒 肉,心想還得 自己主動點破,於是坐下,看著佛印說:“瞭元大師 不必忙碌,先坐 下。我上山途中賦得一首新詩,可是裏麵有兩個字卻 一時想不起如何 書寫,還請大師賜教。” 佛印心想:“還有你蘇東坡不會寫的字,我 要看看是什 麼。”於是也坐下來。就聽蘇東坡說道:“說來這兩 個字也不難,一 個是‘犬’,另一個是‘吠’。” 佛印聽罷哈哈大笑,道:“居士也到提筆忘字的 年紀瞭?哈哈。
這‘犬’字就是‘大’字右肩上加一點; ‘吠’字 就是‘犬’字左邊 加個‘口’啊。” 佛印也是猜謎高手,剛解釋完,就發現自己著瞭 蘇東坡的道兒。
於是乖乖走到床邊,從床幔後麵拿齣酒肉。
蘇東坡看到佛印端齣酒肉,笑著說:“這就對瞭 ,一人一點,都 吃上一口嘛。” 蘇東坡的話化解瞭尷尬的氣氛,倆人相視大笑, 舉杯暢飲,大快 朵頤瞭一頓。倆人邊喝酒邊談論佛法和詩文,直到夜 深。
過瞭一段時間佛印前往杭州去看望蘇東坡。佛印 趕到蘇府時,已 是正午,同樣也是飢腸轆轆。蘇府內,傢人剛將一條 西湖醋魚、一盅 黃酒、一碗米飯端進蘇東坡的書房,擺在八仙桌上。
蘇東坡聞著西湖 醋魚的香,食欲大開,拿起筷子奔著魚肚就夾瞭下去 。這時,傢人來 報:“瞭元大師求見。” 蘇東坡忙說:“快請,快請。”看著傢人往外跑 去,蘇東坡突然 想起上次在金山寺佛印藏酒肉的事,心想不如藉此機 會逗逗佛印。於 是,端起裝飯菜的托盤,翹起腳,把托盤放在瞭書架 上。還沒等蘇東 坡轉過身來,佛印已經掀簾進屋瞭。
佛印其實已經看到瞭書架上的托盤,也聞到瞭醋 魚的香味,但他 不動聲色。由於匆忙,蘇東坡沒有來得及把黃酒盅也 藏起來,就隨手 拿起一本書擋住黃酒盅,還熱情地問佛印:“大師不 在妙高颱念經, 跑來這裏有何要事?” 佛印把一切都看在眼裏,但並未道破。他雙手閤 十,說:“阿彌 陀佛。”然後用右手摸著肚子,說:“貧僧有一字不 會寫,路過杭州 特來求教。” 蘇東坡一聽這話這麼耳熟呢,忙問:“大師所問 何字?” 佛印笑笑,道:“就是貴姓的‘蘇’字。” 蘇東坡一聽臉就紅瞭,忙將裝魚飯的托盤從書架 上取下來。佛 印也不客氣,拿起擋在酒盅前的書,說:“居士,彆 忘瞭這個。”說 完,哈哈大笑。
蘇東坡也忍俊不禁,忙招呼傢人再上些酒菜,倆 人暢飲起來。
讀者有疑問,為什麼佛印一說“赫”字,蘇 東坡就把西湖醋 魚拿瞭下來呢?原來,這是一個象形字謎。“廿”的 下麵是“魚”和 “禾”,這是“蘇”的正確寫法。可蘇東坡的西湖醋 魚正放在書架上 麵,那就不是“蘇”字瞭。所以蘇東坡馬上就將西湖 醋魚端瞭下來。
當然,蘇東坡的故事也好,他和佛印之間的故事 也好,基本都是 後人演繹的,不可全信。不過,蘇東坡和佛印的友誼 確是真實的,曆 史文獻中也多有記錄。本故事中提到的妙高颱確實是 蘇東坡和佛印當 年討論佛法、詩詞和賞月的地方。
……P26-29
序言
不得不說,《燈謎趣事》是一本非常有誠意的作品。我之前也讀過一些關於民俗文化方麵的書籍,但很多都偏嚮於學術研究,讀起來比較枯燥。而這本書則完全不同,它以一種更加接地氣、更具趣味性的方式,將深厚的民俗文化展現齣來。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地域性民俗的描寫,比如不同地區在元宵節猜燈謎時,會有哪些獨特的風俗習慣。這些細節的呈現,讓我對中國多姿多彩的文化有瞭更全麵的認識。 書中的燈謎設計非常巧妙,既有考驗大傢常識的,也有需要深入瞭解民俗背景纔能猜中的。每一次猜中燈謎,都帶來一種小小的成就感,而猜不中時,通過作者的解釋,又能學到新的知識,可謂是“不恥下問”,樂在其中。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活潑,讀起來毫無壓力,甚至可以說是一種享受。它讓我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潛移默化地吸收瞭大量的民俗文化知識,這比死記硬背要有效得多,也更有趣得多。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傳統文化的新視界!我一直對中國的古老節日和傳統習俗很感興趣,但總覺得缺乏一個好的切入點,能讓我深入瞭解。直到我翻開《燈謎趣事》,我纔找到瞭那個完美的“鑰匙”。作者通過一個個精心設計的燈謎,巧妙地串聯起瞭各種民俗文化元素,比如婚嫁習俗、節慶活動、民間傳說等等。我讀到書中關於端午節的燈謎時,不僅瞭解瞭賽龍舟和吃粽子的習俗,還聽到瞭屈原的故事,以及人們對他的追思。 讓我驚喜的是,書中並非隻是簡單地羅列謎語和答案,而是對每一個謎語的背景、寓意,以及它所承載的民俗文化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講解。這種講解方式非常生動,仿佛作者就在我耳邊,用最貼近生活化的語言,為我娓娓道來。讀著讀著,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煙火氣的古代社會,感受著古人的智慧和生活情趣。這本書讓我覺得,民俗文化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鮮活的生命,充滿瞭溫度和人情味。
評分簡直是相見恨晚!我之前一直認為燈謎隻是小孩子玩的把戲,沒想到它竟然蘊含著如此豐富的中國民俗文化。這本書讓我大開眼界,從根本上顛覆瞭我對燈謎的認知。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每一個燈謎都經過精心挑選,並且圍繞著這些燈謎,展開瞭一係列引人入勝的文化解讀。我讀到書中關於七夕節的燈謎時,不僅學到瞭關於牛郎織女的故事,還瞭解到古代人們是如何通過燈謎來錶達對愛情的嚮往和祝福的。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不僅僅局限於知識的普及,更注重情感的連接。作者在描述每一個民俗場景時,都充滿瞭生活氣息,讓我仿佛身臨其境。例如,在講到中鞦節的燈謎時,我能感受到那種傢人團聚、賞月飲酒的溫馨畫麵。這種將知識與情感巧妙結閤的方式,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愉悅感,一點也不覺得沉悶。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我們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寶庫,並且更加熱愛它。
評分我一直認為,民俗文化是民族的根,而燈謎則是這種根係上開齣的奇特花朵,絢爛而富有深意。《燈謎趣事》這本書,恰恰捕捉到瞭這一點。它並非一本枯燥的學術專著,而更像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文化遊戲手冊”。我喜歡作者用一種非常親和、幽默的筆調來講述每一個燈謎,以及它背後所關聯的民俗故事。例如,書中關於竈王爺的燈謎,不僅讓我明白瞭“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俗語,還讓我瞭解瞭竈王爺在中國傢庭中的重要地位。 書中對每一個燈謎的解釋都非常到位,既有字麵上的解讀,又有文化層麵的挖掘。讓我覺得,一個個簡單的字謎,背後卻隱藏著中國人韆百年來的生活智慧、價值觀念和情感寄托。這種“抽絲剝繭”式的解讀方式,讓我讀起來非常有成就感,每一次猜對或猜錯,都能學到新的東西,並且對中國民俗文化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讓我覺得,民俗文化原來可以如此有趣,如此貼近生活,充滿瞭智慧的光芒。
評分這本《燈謎趣事》簡直是讓我愛不釋手!我一直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頗有興趣,但總覺得有些東西離我們太遠,讀起來會有些枯燥。然而,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並沒有一股腦地堆砌那些生硬的知識點,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燈謎,巧妙地將民俗文化融入其中。讀著那些字謎,我仿佛穿越迴瞭古代,看到人們在元宵佳節提著燈籠,爭相猜謎的情景。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親切,就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來,讓人一點都不覺得是在“學習”。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節日習俗的介紹。比如,關於春節的燈謎,不隻是簡單地解釋“春節”是什麼,而是會引申齣貼春聯、放鞭炮、吃餃子等習俗的由來和寓意。通過猜謎的過程,我不僅記住瞭燈謎的答案,更深刻地理解瞭這些習俗背後的文化內涵。書中還穿插瞭一些古代文人雅士關於燈謎的趣聞軼事,讀起來更是津津有味。有時,一個簡單的謎語背後,隱藏著一個讓人忍俊不禁的故事,或是對某個曆史人物的巧妙評價。這讓我覺得,民俗文化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充滿著智慧和趣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