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青島文化研究(輯)
定價:43.00元
售價:26.7元,便宜16.3元,摺扣62
作者:劉懷榮,青島地方文化研究中心
齣版社: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010157283
字數:
頁碼:21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既強調文化源流的追蹤,也關注地域傳統對當代社會和城市發展的意義;既重視立足文獻的考據,也把基礎理論的發明、文學藝術名作的探索,曆史的還原與保存、青島與域外文化的交流等,作為重要內容。
本書通過選載新學術成果,展示青島研究動態,力爭辦成宣傳、介紹青島地方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在貫通古今,古為今用的前提下,為青島城市發展提供文化動力。
目錄
前言
文化青島
明清時期即墨文獻與文化發展簡論
董理與再塑——論青島文化資源的挖掘與整理
論青島曆史文化名人與城市文化建設
紀念聞一多誕辰115周年論文選
聞一多與國立青島大學
聞一多青島時期的學術研究及其評價
論聞一多《唐詩大係》的書籍史意義
聞一多研究在韓國
名人專論
論張謙宜詩學的變而不失其正
論張謙宜的詩歌理論
淺析《緄齋論文》的作傢修養觀
論《緄齋詩談》對明代格調派重性情思想的繼承
傢族稽考
明清膠州高氏、法氏、柯氏文化世傢述評
明清膠州法氏傢族重要成員及其創作簡介
淺析即墨周氏傢族的文化興衰
周如砥傢世與生平考述
藝文品譚
明代膠州趙完璧生平與詩集初探
清代即墨黃氏詞人群體述論
周至元山水詩簡論
高鳳翰詩歌內容初探
宗教求真
嶗山道教傳人考
明清時期的即墨黃氏與佛教
作者介紹
文摘
《青島文化研究(輯)》:
所謂“選本偏嚮”就是選編者在選詩方麵的一種綜閤考量,在選本中蘊含著作者的喜好與批評眼光。1933年,魯迅先生在《集外集·選本》一文中說:“選者可以藉古人的文章,寓自己的意見”,“如此則讀者雖讀古人書,卻得瞭選者之意,意見也就逐漸和選者接近,終於就範瞭”。由此可見,一部選本往往能見齣選編者的心意和偏嚮。放到聞一多的《唐詩大係》上來看,這部選本在選詩尺度和標準上就很是嚴格,這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唐人的詩史觀及今人的吸納與藉鑒問題。在這一點上,聞一多有著慎重的考慮,什麼是唐人的詩史觀,什麼是今人的進化的詩史觀,聞一多在他的文章《文學史的曆史動嚮》中有所闡述。他努力要做的是對唐詩和唐史的打通與閤觀,從而給詩史互證留下的空間,努力讓讀者從唐人的詩中看齣史的影子、心靈的影子。
以藝術標準取勝,壓倒對詩歌的政治性解讀。聞一多的新詩曾被卞之琳等人稱為“技巧專傢”,盡管聞氏自己不樂意,但這也從反方麵告訴我們,在聞一多的詩學觀念裏,藝術標準是排在位的,他自己也說“沒有藝術就不能叫詩。”在聞一多的那個時代,“為人生而藝術”與“為藝術而藝術”是取徑完全不同的,聞一多走的是後者的路綫,他要通過唐詩選本來體現和映射唐詩藝術自身的發展變化過程。古詩與新詩的對照、互參問題。我們說聞一多是一個通人,主要側重於說明他的創作不分今古,新舊皆擅,還更在於藉古人創作的曆史經驗來給當時的新詩寫作鋪路、做旗、提供養分、指引方嚮。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吹進瞭一股新鮮的風和空氣。”
從這幾個方麵,我們可以看到《唐詩大係》的選本特色。
首先,該選本選詩人263傢,詩作1393首,作傢作品編次順序不以時間來分(即四唐分段法),不以體裁分,而是以聞一多自己對唐人生卒年考證的具體研究成果為依據,既有時間序列上的唐人先後順序,也有唐人當時交際圈子的集中亮相。這個選本對213位作傢考訂生卒年,給後人研究提供瞭許多參考。如硃自清先生在《中國學術界的大損失——悼聞一多先生》一文中說道:“他注重詩人的年代和詩的年代”,“他曾將唐代一部分詩人生卒年可考者製成一幅幅圖錶,誰看瞭都會一目瞭然。”很明顯的是,聞一多的這個唐詩選本對唐代詩人交遊圈子與曆史舞颱的變更、場景轉換、人物登場與退場都有一些良好的揭示。
其次,有意凸顯唐人抒情詩的比重與偏嚮,關涉當時的時代丕變、詩風嬗變與審美風尚的轉移情況。聞一多在多年的新創作中總結過一個經驗,“詩該有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其實還應該籠統地加上一個“抒情的美”。通觀《唐詩大係》的選詩偏好,可以見齣聞一多鮮明的選學主張,那就是對唐代的抒情詩與敘事詩的喜好齣現瞭很大的差彆。
再次,有意突齣作品的藝術標準與藝術傾嚮性,在藝術還是思想政治的拉鋸戰中,優先考慮前者。聞一多一貫以來憑藉他“詩人的天分和明敏”,立足於唐詩的藝術成就來評選詩作,選杜甫詩99首,王維詩50首,李白詩49首,三者選詩多。其次就是選白居易詩34首,李商隱詩24首,然後是陳子昂16首,王昌齡17首,韓愈22首,劉禹锡22首,曹唐22首。這樣的數據分布有的閤理性,能見齣唐人詩歌創作藝術水準的綫性差異,也能看到聞一多盡量在尊重事實的前提下彆齣新意,給二三流的詩人以亮相和展示的機會,肯定二三流作傢的藝術纔華,如晚唐詩人曹唐的作品,大小《遊仙詩》的大量流傳即是一個明顯例子。
……
序言
這本書名,初見時便在心頭泛起一股熟悉的漣漪。青島,這座我魂牽夢繞的城市,承載瞭我太多青春的迴憶。那些蜿蜒的老街,碧波蕩漾的海岸綫,還有那彌漫在空氣中的啤酒花香,無不訴說著一段段動人的故事。劉懷榮先生,以及青島地方文化研究中心,他們的名字如同燈塔,指引著我深入探索這座城市的靈魂。我期待著,在這本書的字裏行間,能夠重新發現那些被時光淘洗後依然閃耀的文化瑰寶,能夠重溫那些關於青島的鮮活記憶,能夠感受到這座城市獨有的魅力與厚重。或許,書中會講述那些我曾駐足流連的老建築背後鮮為人知的曆史,或許,會解析那些我耳熟能詳的青島方言中所蘊含的文化基因,又或許,會描繪齣那些為青島文化傳承默默奉獻的身影。無論如何,我對這本書充滿瞭好奇與渴望,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次與故鄉的對話,一次與曆史的重逢。
評分我對曆史研究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地域性的曆史變遷和文化演進。當我在書店偶然翻到《青島文化研究(輯)》這本書時,立刻被它吸引住瞭。劉懷榮先生的名字,我曾在一個關於中國近代史的講座中聽到過,他以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刻的洞察力而聞名。青島地方文化研究中心,更是讓我對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充滿信心。我猜測,這本書會深入探討青島這座城市在曆史長河中的發展軌跡,分析它如何融閤瞭東方與西方的文化元素,又如何在中國近代史的大潮中扮演瞭重要的角色。我期待著,書中能夠披露一些鮮為人知的史料,能夠為我們揭示青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層麵所展現齣的獨特性。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次閱讀體驗,更是一次深入探究青島曆史脈絡,理解其獨特文化成因的機會,它有望為我提供一個全新的研究視角。
評分作為一名常年在異鄉打拼的青島人,我總會懷揣著對故鄉的思念。偶爾的機會,我接觸到瞭《青島文化研究(輯)》這本書,並且瞭解到這是由劉懷榮先生和青島地方文化研究中心共同編纂的。這本書名本身就散發著一種親切而厚重的感覺,仿佛一本陳年的老相冊,裏麵珍藏著故鄉的點點滴滴。我猜想,這本書一定收錄瞭許多關於青島的故事,或許是那些早已被遺忘的曆史事件,又或是那些代代相傳的民俗習俗。我希望,它能為我揭示齣我未能親身經曆的青島的過去,讓我能夠以一種更深沉、更全麵的視角去理解我所生長的這片土地。我期待著,通過這本書,能夠重新找迴那些關於青島的純真記憶,能夠理解那些在我童年生活中習以為常卻又充滿意義的文化符號。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場迴歸心靈故鄉的精神之旅。
評分我是一名對民俗學頗感興趣的業餘愛好者,尤其鍾情於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當我在書架上看到《青島文化研究(輯)》時,內心湧起一股抑製不住的激動。青島,這座濱海之城,它的文化積澱之深厚,早已超齣瞭我對它的初步認知。劉懷榮先生的名字,也並非初次映入眼簾,他對青島文化的獨特見解和深入研究,早已在學術界享有盛譽。我預感,這本書將是一次關於青島文化的百科全書式的呈現,它或許會涉及青島的海洋文化、殖民文化、工業文化,甚至是那些根植於齊魯大地,又被海風吹拂得彆具一格的民俗風情。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青島的“根”與“魂”,理解它為何能在眾多沿海城市中獨樹一幟,成為中華文化版圖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提供嚴謹的學術視角,又不失生動的講述方式,讓普通讀者也能領略到青島文化的多姿多彩,感受到這座城市獨特的人文底蘊。
評分我是一個對城市風貌和人文景觀有著特彆情懷的旅行者。每一次到一個新的城市,我總是渴望去探尋它最獨特的文化印記,去感受它最真實的生活氣息。《青島文化研究(輯)》這本書,以其明確的地域指嚮和研究機構的專業背景,深深地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想象著,這本書裏會描繪齣怎樣一幅幅生動的青島畫捲。它是否會從建築藝術的角度,解析那些錯落有緻的歐式建築與中國傳統庭院的巧妙結閤?它是否會從生活習俗的角度,展現青島人民獨特的海洋生活方式和節慶習俗?它是否會從藝術創作的角度,介紹那些受到青島獨特風光啓發的繪畫、音樂、文學作品?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像一位資深的嚮導,引領我深入青島的街頭巷尾,去發現那些隱藏在日常之中的文化之美,去感受這座城市所獨有的浪漫與活力,讓我的旅程不僅僅是走馬觀花,而是真正地與這座城市進行心靈的交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