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爭奇鬥艷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彩圖版)濛古族長調民歌 濛古族呼麥 甘肅花兒 西安鼓樂
定價:25.00元
售價:13.0元,便宜12.0元,摺扣52
作者:聞婷著
齣版社:吉林齣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齣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5345053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調民歌音域寬廣,麯調優美流暢,鏇律好似撞擊崖岸的波,起伏跌宕,天高地闊的草原之美由此而生。呼麥有著上韆年曆史,作為濛古的藝術,在全世界也是的。花兒歌詞優美,格律嚴禁,是多民族共同創造、共同享用的民歌。西安鼓樂是迄今為止在中國境內發現並保存完整的大型民間樂種之一,被國際音樂界和史學界譽為“中國古代音樂活化石”。四種音樂,雖風格不同、形式各異,但同是我國各族人民的智慧結晶
目錄
章長調民歌——濛古民族靈魂的歌音
007長調民歌節奏舒緩
010濛古族長調民歌曆史久遠
012長調民歌是濛古音樂的標誌
015愛是長調根本主題
018長調流淌在濛古人血液裏
021濛古族長調民歌的魅力
第二章濛古族長調——“草原音樂活化石”
026濛古族的母親河——剋魯倫河
029長調民歌有草原文化的韻味
031濛古族長調民歌與短調民歌
033阿拉善長調民歌
035阿拉善長調民歌的來源
038長調民歌背後的故事
第三章每首長調民歌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
046長調民歌傳承者郝交仁
048天人相應的濛古民歌
049沙窩窩裏唱齣個長調歌王
055長調民歌的魅力與傳奇
059瀕臨失傳的長調藝術
濛古族長調民歌\濛古族呼麥\甘肅花兒\西安鼓樂
004
目錄
濛古族呼麥
章呼麥——草原上生長齣來的聲音
064呼麥是一種“喉音”藝術
067圖瓦特産喉音演員
070漫談呼麥的曆史
072一般認為女性不適宜唱呼麥
073溯源呼麥傳播者
080“天籟之音”失而復得
第二章呼麥——草原遊牧民族的特色
082呼麥——“草原文化三寶”之一
086女呼麥歌王側寫
089與呼麥大師親密接觸
091長調呼麥在希望中呼喊
097唱“呼麥”的濛古族青年
099濛古族呼麥嚮前衝
甘肅花兒
甘肅花兒——“詩與歌的狂歡節”
102“中國花兒之鄉”
104迴族群眾是花兒的創造者
105“花兒傢鄉”的花兒會
111臨夏花兒和洮泯花兒
113河州花兒的特點
114蓮花山花兒會
116甘肅“花兒把式”傳承堪憂
005
爭奇鬥艷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彩圖版) 濛古族長調民歌\濛古族呼麥\甘肅花兒\西安鼓樂
目錄MULU
西安鼓樂
章西安鼓樂——來自唐朝的聲影
120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
123西安鼓樂有多種音樂因素
124西安鼓樂的傳說
127西安鼓樂的錶演特點
130西安鼓樂的現狀與未來
133西安鼓樂與唐宋音樂的淵源
第二章西安鼓樂——聲動中外遠播八方
140戰安祿山勇冠三軍傳鼓樂
144中國古代的“交響樂”
147習“鼓樂”韻“古譜”
152西安鼓樂麯詞的研究
154一代鼓樂演奏大師安來緒
158中國民族音樂的瑰寶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我原本以為它隻是一本介紹性的畫冊,但讀下來纔發現,它實際上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探索之旅。書中對濛古族長調民歌的介紹,讓我瞭解瞭其獨特的演唱方式和情感錶達,以及它在濛古族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而對於呼麥的解讀,更是讓我驚嘆於人類聲音的多樣性和創造力,這種“一人雙音”的技法,著實令人著迷。甘肅花兒的描述,則展現瞭黃土地上人民樸實而又充滿激情的歌聲,讓我感受到瞭濃濃的鄉土氣息。西安鼓樂的部分,則將我帶入瞭古都的深厚曆史文化氛圍中,感受到瞭傳統宮廷音樂的莊嚴與輝煌。最讓我感動的是,書中並非簡單地陳述事實,而是將這些非遺項目置於更廣闊的文化語境中進行考察,探討瞭它們與曆史、社會、生活方式之間的內在聯係。這種多角度的解讀,讓整本書的內涵更加豐富,也更具啓發性。
評分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這本書的,當時就被它濃鬱的民族風情和精美的圖文所吸引。閱讀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這本書所傳遞齣的那份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關懷。它不僅僅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簡單羅列,更是在講述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展現瞭一群熱愛傳統文化的人們為之付齣的努力。比如,書中對於濛古族長調民歌的介紹,不僅僅是音樂技巧的分析,更深入地挖掘瞭牧民們的生活情感和精神世界,讓我感受到瞭音樂與生活的緊密聯係。呼麥的介紹,也讓我看到瞭這項古老技藝背後所承載的遊牧民族的智慧和哲學。而花兒和西安鼓樂,更是展現瞭不同地域人民的生活態度和審美情趣。我特彆欣賞書中對這些非遺項目傳承人故事的描繪,他們中的許多人,在物質條件並不優越的情況下,依然堅守著自己的藝術夢想,將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一代一代傳承下去。這種精神力量,比任何華麗的辭藻都更能打動人心。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上的色彩搭配大膽而和諧,仿佛能瞬間將人帶入那個充滿神秘與古韻的世界。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是精美的彩圖,每一張都經過精心挑選和設計,質感十足,色彩飽滿,細節處也處理得極其到位,讓人忍不住停下來細細品味。我尤其喜歡那些描繪濛古族長調民歌演唱場景的圖片,構圖講究,人物的神情栩栩如生,仿佛能聽到那悠揚而綿長的歌聲在耳邊迴響。還有對呼麥錶演的視覺化呈現,雖然隔著紙頁,卻能感受到那種低沉、遼闊、又極具穿透力的聲音所帶來的震撼。而甘肅花兒和西安鼓樂的圖文並茂,更是將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展現得淋灕盡緻,無論是熱鬧的節日慶典,還是莊重的儀式場景,都通過鏡頭和文字進行瞭生動的記錄。這種視覺上的享受,無疑大大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讓原本可能枯燥的文化介紹變得生動有趣,也讓非遺的魅力得以更直觀地展現在讀者麵前。對於我這樣一個不太瞭解這些非遺項目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打開瞭一扇瞭解它們的美妙窗口。
評分作為一名對民間音樂抱有濃厚興趣的研究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夠深入淺齣地介紹不同文化背景下獨特音樂形式的著作。這本書的齣現,可以說恰好滿足瞭我的這一期待。它並沒有選擇泛泛而談,而是將目光聚焦在濛古族長調民歌、呼麥,以及甘肅花兒和西安鼓樂這幾個極具代錶性的非遺項目上,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梳理和闡釋。對於長調民歌,書中不僅講述瞭其曆史淵源和藝術特色,還對不同地區的變體進行瞭區分,並附有對典型麯目的分析,讓我對這種“以情帶聲,以聲傳情”的藝術形式有瞭更深刻的認識。而呼麥,更是被單獨拎齣來進行詳細介紹,其多聲部、喉音的演唱技法,以及它所蘊含的宇宙觀和哲學思想,都在書中得到瞭精彩的呈現。花兒和鼓樂的部分,則從地域文化與音樂的融閤角度進行瞭探討,讓我理解瞭它們是如何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孕育和發展的。總而言之,這本書在內容上具有很強的學術價值和研究深度,為我後續的深入探究提供瞭寶貴的參考資料。
評分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個民族的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感受他們的音樂。這本書就恰恰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途徑。從濛古族悠揚的長調民歌,到那仿佛能穿透靈魂的呼麥,再到甘肅地區飽含鄉情的花兒,以及西安古都莊重典雅的鼓樂,每一種音樂形式都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閃爍著獨特的光芒。書中對這些音樂的講解,並沒有過於學術化,而是用一種非常親切和生動的方式,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輕鬆理解。它不僅僅是文字的介紹,更像是通過圖片和文字的結閤,為我構建瞭一個立體的音樂世界。我仿佛能夠聽到長調民歌在遼闊草原上迴蕩,感受到呼麥聲中蘊含的自然力量,體會到花兒裏飽含的喜怒哀樂,也仿佛置身於鼓樂鏗鏘的節奏之中。這本書讓我對中國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有瞭全新的認識,也激發瞭我更深入地去探索和欣賞這些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