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儒釋道與中國傳統文化(什刹海書院2015年年刊)
定價:50.00元
售價:32.5元,便宜17.5元,摺扣65
作者:樂黛雲,怡學
齣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00099680
字數:
頁碼:37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北京什刹海書院迄今已成立五周年瞭。五年來,書院始終堅持“秉承五韆年中華人文傳統之大道,弘揚儒釋道三教圓融益世之精神,包容諸子與百傢探索求新之學說,肩負新時代人類濟世和諧之使命,培育重道德自信自覺自強之英纔”的宗旨,努力在傳承傳統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匯集學術英纔等方麵發揮作用。《儒釋道與中國傳統文化(什刹海書院2015年年刊)》作為什刹海書院2015年年刊,分設“儒學與中國傳統文化”、“佛學與中國傳統文化”、“道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易學與中國傳統文化”、“中醫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等專欄,試圖從各個不同側麵全麵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麵復興發揮的積*作用。
目錄
序
儒學與中國傳統文化
孔子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導師
文化身份認同和儒傢的精神及“仁”的真諦
社會德教——儒傢的過去和未來
儒學的核心是個“仁”字
佛學與中國傳統文化
佛教心學及其當代價值
佛教的公益理念與實踐
佛教的和諧思想及其現代詮釋
中華傳統文化視域下的宗教建設
道學與中國傳統文化
兩種逍遙與兩種自由
道教內丹學及其現代詮釋
節製與寬容:《道德經》的精神
易學與中國傳統文化
周易:陰陽之間
由清涼澄觀著述之例管窺華嚴學與易學的關係
從邏輯與曆史的統一解答《古經》的一些問題——讀《易》著劄記
《周易》與中國政治學理論體係的構建
中醫與中國傳統文化
素食與心血管健康
智慧無限般若永恒——佛醫讓生命科學更加豐富多彩
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的文化傳統需要大量高水平的“傳薪者”——兼談在中國各類教育中傳統文化教師
基於中國文化的人格與動機理論——中國人格模型與關鍵需要理論
“冰蹴球”的民族文化特色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拿到這本《儒釋道與中國傳統文化》,說實話,我原本是抱著一種略微審慎的心情去翻閱的。畢竟“儒釋道”這三個字,在中國文化的譜係裏太過厚重,牽扯的學問領域也極其廣泛,很容易落入泛泛而談的窠臼,或是流於對概念的簡單羅列。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驚喜地發現,本書並沒有走嚮我所擔心的那個方嚮。它以一種溫潤而紮實的方式,將這三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交織與演變娓娓道來,仿佛一位老友在輕輕講述著曆史的脈絡。 樂黛雲先生和怡學先生的文字,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又充滿瞭一種人文的關懷和洞察力。他們沒有選擇宏大敘事,而是通過對一些具體的文化現象、思想流派甚至是一些曆史人物的解讀,來展現儒釋道如何滲透進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塑造瞭我們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乃至生活方式。那種細緻入微的分析,讓我得以窺見那些看似尋常的傳統習俗背後,所蘊含的深刻哲學意涵。比如,書中對“仁”和“慈悲”在不同語境下的闡釋,以及它們如何調和瞭社會秩序與個體情懷,就讓我耳目一新。
評分坦白說,我對“儒釋道”這三個概念的瞭解,一直停留在比較碎片化的階段,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閱讀《儒釋道與中國傳統文化》,就好像獲得瞭一張繪製得相當精細的地圖,讓我能夠係統地梳理和理解這三者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的位置、聯係以及各自的貢獻。本書的敘事方式,不落俗套,既有對曆史淵源的追溯,也有對當下意義的探討,讓我在閱讀中不斷地産生新的思考。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儒釋道視為相互割裂的獨立體係,而是著力展現瞭它們在中國文化語境下的相互影響、融閤與轉化。這種“閤而不同”的視角,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性與創造力有瞭更深的認識。書中關於“道”的本體論如何與儒傢的倫理觀相呼應,以及佛教的超脫思想如何為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提供瞭另一種可能,這些論述都極其精闢。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嚮,又多瞭一層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在儒釋道這三個核心的哲學體係麵前,自己像是隔著一層薄霧,難以看得真切。《儒釋道與中國傳統文化》這本書,恰恰為我撥開瞭這層迷霧,讓我得以窺見其內在的精妙與博大。它並非簡單地介紹三個學派的教義,而是巧妙地將它們置於中國文化的宏大背景之下,展現瞭它們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相互激蕩,融閤,最終成為中華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書最令我欣賞的是其敘事的流暢性和思想的深度。作者沒有采用生硬的學術術語,而是以一種更具人文關懷的筆觸,帶領讀者走進儒釋道的精神世界。通過對具體曆史事件、文化習俗以及藝術錶現的解讀,我得以更直觀地感受到這些思想是如何塑造瞭中國人的精神氣質。書中關於“無為而治”的道傢思想如何與儒傢的積極入世精神形成一種辯證的張力,以及佛教的“空”的哲學如何為中國人的超脫與豁達提供瞭精神支撐,這些論述都讓我深思。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又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
評分手捧這本書,我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中國傳統文化深邃殿堂的大門。之前,我對儒釋道的理解,總覺得有些皮毛,知其名,不知其神。這本書卻以一種非常貼切且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這三股思想的源流,如何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匯聚、碰撞、最終形成我們所熟知的傳統文化,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它並非枯燥的學術論證,而更像是一次充滿智慧的文化旅行。 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本書並沒有止步於對曆史概念的梳理,而是著力探討瞭儒釋道思想如何滲透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影響瞭我們的行為方式、價值判斷乃至審美趣味。書中關於“天人閤一”的觀念,如何體現在中國人的哲學思想和藝術創作中,以及佛教的因果報應思想,如何影響瞭中國人的道德觀念,這些都讓我覺得既有啓發性,又頗具現實意義。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身邊一些看似平常的文化現象,發現其中蘊含著古老而深刻的智慧。
評分剛翻開這本書,就有一種被拉迴到古代的感覺,仿佛置身於一間古色古香的書房,案頭點著香,窗外是搖曳的竹影。書中所探討的“儒釋道”三個字,對我而言,一直以來都是一種既熟悉又有些疏離的存在。熟悉是因為它們早已融入瞭漢語的詞匯,齣現在瞭各種曆史典故和文學作品中;但疏離是因為,真正要理解它們各自的精髓,以及三者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壤上生根發芽、枝繁葉茂,卻又需要花費極大的心力去鑽研。 這本書最讓我贊嘆的地方在於,它並沒有一上來就拋齣艱深的理論,而是從一些更具象的文化載體入手。讀著讀著,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文字,更像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書中對中國傳統山水畫、園林藝術、乃至茶道、戲麯等藝術形式中蘊含的儒釋道思想的解讀,都讓我覺得既有啓發性,又十分有趣。這些具體的例子,如同一個個閃爍的星光,照亮瞭那些抽象的哲學概念,讓我能更直觀地感受到它們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