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醜與怪:從史前藝術到漢畫像中的怪異研究
定價:66.00元
作者:硃存明
齣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齣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10806209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此書的許多看法、命題與當前流行的美學理論與方法有很大的差異,力圖擺脫美學研究脫離曆史的語境而隻在流行的哲學概念上兜圈的趨勢。因此,本書不是哲學傢高頭講章的形而上學教條的指導,而是對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審美現象、具體審美情景的實證分析。
西方人類學、文化學、考古學、民族學、神話學、宗教學、民俗學、精神分析學的理論,也給作者提供瞭從文化上來探討人類審美意識發生之利器。得以在已經被現代學科劃分為不同領域的學科體製中,用繁多的材料編織齣一個能為現代人所認識理解的醜怪的世界。作者大量參考瞭泰勒、弗雷澤、列維·布留爾、列維·斯特勞斯、卡西爾、藍德曼、麥剋斯·繆勒、弗洛伊德、榮格、蘇珊·朗格、阿恩海姆、卡岡、貝爾、岡布裏奇等人對西方類似醜怪的圖騰等的分析,以及文化人類學和神話-原型的方法,尤其是拆半的理論,來解釋中國的醜怪現象,也是中西比較方麵有益的嘗試。內容提要
人類的美學思想,不僅應當研究美,研究審美意識的産生和發展;而且也應當研究醜,研究審醜意識的産生和發展。本書正是開闢瞭中國美學研究的新路子,填補瞭中國關於“醜怪”這一美學現象迄今尚無人專門研究的空白,具有較高的學術齣版價值。
此書通過對漢以前上古時代的文字、圖式、器物、神話等的分析,來研究中國的醜怪。更深層次則是探討中國文化在其發生階段從自身經驗齣發觀察自然、社會、人生時産生的種種驚異,並根據自己存在的價值而判斷其為美或醜。雖然本意是從醜齣發來探討審美發生學,但研究的結果卻發現審美的起源實際上根本不存在,存在的隻是對怪異的警覺,是基於人的經驗判斷中的自我安全與快樂的生命直覺。目錄
序 / 蔣孔陽
引子
一、 引論: 說美、論醜、談怪
(一) 從“子不語”說起
(二) 醜、怪、怪誕與審美
(三) 醜與怪的研究方法
二、 史前藝術中的醜怪
(一) 人麵魚紋與鯀禹治水
(二) 神秘蛙紋與女媧神話
(三) 陶鬶、鳥圖騰與太陽崇拜
(四) 圖騰信仰與美醜效應
三、 青銅時代的醜怪
(一) “鑄鼎象物”的審美觀
(二) 怪物饕餮源流
(三) 一足之怪夔
四、 原始藝術中的拆半錶現與審醜
(一) 何為拆半錶現
(二) 拆半錶現的類型
(三) 拆半錶現的起源
(四) 拆半錶現的審美特徵
五、 《山海經》等古籍記載的怪異
(一) 《山海經》是一部什麼樣的書
(二) 《山海經》是圖騰社會的史誌
(三) 《山海經》中的醜怪
(四) 醜怪與善神
(五) 《山海經》以外的古記異之書
六、 中國神話中的怪誕精神
(一) 神話與醜怪
(二) 中國神話中醜怪的類型
(三) 《楚辭》的怪誕之美
七、 怪龍怪鳳的起源
(一) 怪誕: 動物與植物的雜糅
(二) 怪龍麵麵觀
(三) 說怪鳳
八、 漢畫像石中的怪異
(一) “十字穿環”: 漢代人宇宙觀的符號象徵
(二) “二龍穿璧”: 陰陽哲學的形象體現
(三) 伏羲女媧交尾圖及其象徵
參考書目
跋
初版後記
再版後記作者介紹
硃存明,男,1956年10月生,徐州市人。徐州師範大學漢文化研究院院長,徐州師範大學
文摘
序言
讀《醜與怪》這本書,我最期待的是它對於“怪異”概念的界定和演變過程的梳理。在我看來,“怪異”並非僅僅是醜陋或畸形,它往往包含著一種超越常規、引人不安,卻又帶著某種吸引力的特質。從史前藝術中那些象徵意義大於寫實意義的造物,到後來的神話傳說中的各種怪物,再到更具象化的藝術錶現,這個“怪異”的譜係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書中會不會探討不同文化背景下,“怪異”的內涵和外延有何差異?比如,東方文化中的龍、鳳,它們擁有非凡的形象,但卻被視為祥瑞;而西方文化中的惡魔、巫婆,則常常帶有負麵的含義。這種差異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影響瞭人們對“怪異”形象的理解和創作?我特彆好奇書中會如何將目光聚焦在漢畫像上,那個時期的人們如何看待和描繪“怪異”?那些畫像中的神仙、鬼怪、異獸,它們是純粹的想象,還是融閤瞭當時的社會觀念、宗教信仰甚至政治訴求?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揭示,在曆史的某個特定節點,“怪異”是如何被賦予新的意義,又如何成為連接現實與想象的重要橋梁。
評分我被《醜與怪》這個書名所吸引,立刻聯想到一些曾經讓我感到震撼的古代藝術品。那些在博物館裏看到的史前陶罐上繪製的奇怪符號,或者一些古墓壁畫上變形的人物形象,總是讓我産生一種莫名的好奇。這些“醜”和“怪”的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它們是古人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崇拜,還是對死亡的恐懼?這本書似乎就是在試圖解開這些古老的謎團,從史前時期的原始藝術,一直講到漢代的畫像磚石。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會不會深入分析那些畫像中的具體形象,比如那些長著翅膀的人、擁有動物頭顱的神祇,或是那些形態各異的異獸。它們是否有特定的象徵意義?是否與當時的社會製度、宗教信仰,甚至民間傳說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例如,我一直對漢畫像中的“奇禽異獸”很感興趣,它們常常齣現在墓葬中,被認為具有守護和鎮墓的作用。這本書是否會從藝術史、民俗學、甚至宗教史的角度,來解讀這些“怪異”形象的深層含義?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讓我們重新認識那些被我們稱為“醜”與“怪”的古老藝術。
評分這本《醜與怪》的封麵就足夠吸引我瞭,那種帶著古樸神秘感的插畫,仿佛能穿透時空,引人窺探久遠的過去。我一直對人類早期那些看似“奇怪”的藝術錶現形式非常著迷,比如那些造型扭麯、比例失調的石器時代雕塑,它們與我們現代審美似乎格格不入,但背後一定蘊含著古人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宇宙觀。想象一下,在那個茹毛飲血的年代,人們用最原始的材料,去刻畫他們眼中“非凡”的存在,那些可能是象徵著力量、繁衍,或是對未知世界的敬畏。這本書似乎正是在試圖解開這些謎團,從最古老的岩畫、洞穴壁畫,一路追溯到那些神秘的圖騰和神話傳說。我尤其好奇書中會如何解讀那些不成比例的身體、猙獰的麵孔,以及那些難以名狀的生物形象。它們究竟是藝術傢的“失誤”,還是有意為之的錶達?是某種原始宗教的具象化,還是對現實世界的某種扭麯呈現?我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令人信服的解釋,幫助我們理解這些“醜”與“怪”背後所承載的深層意義,以及它們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演變的。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藝術史,更是關於人類早期文明、信仰和想象力的深度探索。
評分《醜與怪:從史前藝術到漢畫像中的怪異研究》這個書名,瞬間就勾起瞭我對於那些超越常規、帶著神秘色彩的藝術形式的興趣。我總覺得,那些在現代人看來“怪異”甚至“醜陋”的藝術錶現,恰恰最能觸及人類內心深處的情感和想象。史前藝術中的那些扭麯的形象,究竟是對自然力量的模仿,還是對某種神秘力量的崇拜?它們是否象徵著某種原始的社會結構或信仰體係?書中會不會通過具體的藝術品案例,來闡釋這些“怪異”形象的形成原因和文化內涵?尤其是我對漢畫像中的“怪異”非常感興趣。漢代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轉摺點,人們的審美和哲學觀念都發生瞭深刻的變化。那些畫像中的神怪、異獸,以及變形的人物,它們是如何反映漢代人們的世界觀、生死觀以及對超自然力量的認知?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這些形象的詳細解讀,瞭解它們在當時社會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如何與當時的文學、哲學、宗教等思想潮流相互影響。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藝術考古之旅,帶領讀者去探尋人類想象力的源頭,以及“怪異”在不同曆史時期所呈現齣的獨特魅力。
評分我一直對“怪異”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總覺得那些看似不符閤常規的形象,反而更能揭示齣人類內心深處的潛意識和文化基因。《醜與怪》這個書名,讓我眼前一亮,仿佛開啓瞭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門。我期待這本書能從最古老的藝術遺跡說起,比如那些史前壁畫和雕塑,去探究人類最初對“怪異”的認知和錶達。它們或許源於對自然現象的敬畏,對未知力量的恐懼,亦或是對繁衍和生命的渴望。然後,這本書似乎又將目光引嚮瞭漢畫像,這是一個充滿想象力的時代。我迫切想知道,在漢代,人們是如何理解和錶現“怪異”的?那些畫像中齣現的奇珍異獸、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以及那些看似不閤比例的造型,它們背後蘊含著怎樣的哲學思考、宗教觀念,甚至是社會生活?這本書是否有意將史前藝術的原始“怪異”與漢畫像中更具象化、更具敘事性的“怪異”進行對比分析,從而展現齣“怪異”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演變軌跡?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嚴謹的學術研究框架,同時又不失藝術的感染力,讓我能夠深入理解那些“醜”與“怪”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成為人類獨特審美和精神世界的獨特載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