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研究
定价:26.00元
售价:20.3元
作者:魏巍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109211155
字数: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前言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业机械
2.1.2 农业机械化经营
2.1.3 模式
2.1.4 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分工与专业化理论
2.2.2 交易费用理论
2.2.3 制度变迁理论
2.2.4 产权理论
3 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概况
3.1 兵团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
3.2 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
3.3 兵团农业机械化的水平评价
3.3.1 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3.2 评价指标计算和标准确定
3.3.3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系数
3.3.4 评价结果
4 兵团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的变迁
4.1 兵团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变迁的历程
4.1.1 计划经济时期的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分析
(1954—1982年)
4.1.2 家庭承包时期的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
(1983一1996年)
4.1.3 农机产权改革后的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
(1997年至今)
4.2 兵团三个时期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的比较
4.2.1 农机所有权与投资主体的比较
4.2.2 农机管理的比较
4.2.3 农业机械化经营收益分配的比较
4.3 兵团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变迁的经济学解释
4.3.1 兵团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变迁的诱因
4.3.2 兵团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变迁的方式
4.3.3 兵团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变迁的实质
5 兵团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的现状与效率分析·
5.1 兵团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的分类
5.2 兵团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的现状
5.2.1 农机自购自用模式的现状
5.2.2 农机户模式的现状
5.2.3 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的现状
5.3 兵团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的效率分析
5.3.1 兵团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的总体效率分析
5.3.2 兵团农机对外经营模式与自购自用
模式的效率分析
5.3.3 兵团农机户模式与农机服务公司
模式的效率分析
6 兵团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的缺陷及制度成因
6.1 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与兵团体制特殊性
6.2 农机自购自用模式的缺陷及制度成因
6.2.1 农机自购自用模式的缺陷
6.2.2 农机自购自用模式缺陷的制度成因
6.3 农机户模式的缺陷及制度成因
6.3.1 农机户模式的缺陷
6.3.2 农机户模式缺陷的制度成因
6.4 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的缺陷及制度成因
6.4.1 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的缺陷
6.4.2 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缺陷的制度成因
7 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的经验借鉴
7.1 美国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
7.1.1 美国的农业
7.1.2 美国的农业机械化
7.1.3 美国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的具体模式
7.2 法国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
7.2.1 法国的农业
7.2.2 法国的农业机械化
7.2.3 法国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的具体模式
7.3 日本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
7.3.1 日本的农业
7.3.2 日本的农业机械化
7.3.3 日本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的具体模式
7.4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
7.5 启示
8 兵团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8.1 兵团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
思路与原则
8.1.1 兵团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优化
与创新的思路
8.1.2 兵团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优化
与创新的原则
8.2 兵团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动力
8.2.1 兵团和团场参与优化与创新的动力
——社会产出的大化
8.2.2 农业机械化经营者与农户参与优化与创新的动力
——外部利润
8.3 兵团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的优化
8.3.1 兵团农机自购自用模式的优化
8.3.2 兵团农机户模式的优化
8.3.3 兵团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的优化
8.4 兵团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的创新
——股份合作制公司
8.4.1 兵团农机股份合作制的现实需求
8.4.2 股份合作制公司的特点
8.4.3 兵团农机股份合作制的优越性
8.4.4 兵团农机股份合作制的运行机制
8.4.5 兵团农机股份合作制的形成途径
9 兵团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优化
与创新的保障措施
9.1 推进兵团农业机械化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9.2 加强农业机械化经营组织培育
9.3 建立兵团农机投入的长效机制
9.4 促进兵团土地流转集中和家庭农场发展
9.5 推动兵团农机工业发展
9.6 完善兵团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9.7 加强兵团农机人才的培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标题《BF: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研究》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探索未知的渴望。新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和广阔地域的地方,而生产建设兵团,更是承载了特殊的历史使命。将“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置于这个背景下进行研究,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剖析新疆兵团在引进和运用农业机械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独特挑战,例如气候、地理环境、水资源限制,以及如何克服这些挑战,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经营模式。它可能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讨论,更会涉及管理、组织、人力资源等多个维度。我想象着,书中会描绘出兵团如何从零开始,逐步建立起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如何通过机械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如何吸引和培养懂技术、懂管理的专业人才。这本书可能是一部关于智慧、关于奋斗、关于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生动写照,让我对中国农业发展的潜力有更深的认识。
评分我对那些能够展现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区域社会经济变迁的书籍情有独钟,《BF: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研究》这本书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阅读偏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承载着一段特殊的历史记忆和发展历程。将“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作为研究对象,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推测,这本书会深入剖析兵团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根据当时的国家政策、技术水平以及自身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其农业机械化经营策略。它可能会描绘出从早期引进简单机械,到如今运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进行现代化管理的演变过程。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探讨这种模式对于兵团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一份学术研究报告,更是一部关于时代变迁、技术进步和区域发展的生动叙事。
评分我最近对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和区域性经济模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BF: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研究》这本书的标题,恰好契合了我的这种关注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中国发展进程中扮演了独特的角色,而其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的研究,无疑是深入了解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绝佳窗口。我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解读兵团的经营理念,是如何将机械化这股现代生产力与兵团特有的管理体制相结合,最终形成一种既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又具有兵团自身特色的农业生产方式。这本书或许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因地制宜、发挥地域优势来发展现代农业的案例,不仅仅是新疆,甚至可以为其他类似的区域提供借鉴。我期待书中能够有详实的案例分析,深入剖析成功的经验和可能存在的不足,从而帮助读者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读到《BF: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研究》这本书的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幅画面:广袤的田野上,联合收割机轰鸣,拖拉机忙碌,而这一切都井然有序,高效运转。这本身就是一种充满力量的美学。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在新疆这样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下,农业机械化是如何被引入、推广和最终形成一套成熟的经营模式的。这本书是否会探讨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农场在机械化过程中的差异?是否会分析机械化对农作物产量、品质、生产成本以及农民收入的实际影响?我还会好奇,在“经营模式”这个概念之下,书中是否会涉及如何进行市场对接、如何利用科技手段进行精准农业管理,甚至是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挑战。这本书,在我看来,可能是一次对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过程的深度观察,展现了科技如何驱动传统产业的变革,也体现了人们在艰苦条件下追求卓越的精神。
评分哇,看到《BF: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研究》这本书的封面,我就被深深吸引了。虽然我不是农业领域的专家,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再加上“农业机械化经营模式研究”这样的主题,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改变一个地区、一个行业面貌的研究充满兴趣,这本书似乎就满足了我这一点。不知道这本书会讲述什么样的故事?是关于技术的革新,还是关于管理的优化?或者是关于人与机械如何协同合作,共同创造更高效的农业生产?我对书中可能描绘出的新疆大地上,大型农机在广袤的土地上驰骋的景象充满想象,也好奇这种机械化经营模式,是如何在那样特殊的地理和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又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本书的作者是魏巍,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这让我对内容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有了初步的信心。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那些复杂的农业机械化概念,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看得懂,并且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