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马铃薯产业技术

现代马铃薯产业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树海,王振鹏 著
图书标签:
  • 马铃薯
  • 土豆
  • 种植技术
  • 农业技术
  • 现代农业
  • 作物栽培
  • 农业科技
  • 农学
  • 种植管理
  • 马铃薯产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夜语笙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508820
商品编码:2935369746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马铃薯产业技术

定价:13.00元

作者:何树海,王振鹏

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6550882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何树海、王振鹏主编的《现代马铃薯产业技术》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系列教材之一。该教材以问答方式重点介绍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品种与种薯、栽培与管理、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收获与贮藏、加工利用与营销等内容,涵盖了马铃薯产业的各个环节和关键技术,内容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专用教材,也可作为马铃薯生产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教材和参考用书。

内容提要


何树海、王振鹏主编的《现代马铃薯产业技术》 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系列教材之一。该教材以 问答方式重点介绍马铃薯产业现状与发展前景、品种 与种薯、栽培与管理、病 虫害识别与防治、收获与贮藏、加工利用与营销等内 容,涵盖了马铃薯产业的 各个环节和关键技术,内容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针 对性和实用性,《现代马铃薯产业技术》是新型职 业农民培训的专用教材,也可作为马铃薯生产人员、 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 培训教材和参考用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蔬果风味:从土壤到餐桌的感官之旅》 目录: 第一章:蔬果的风味起源:土壤的无声叙事 1.1 土壤的化学构成与风味前体 1.1.1 矿物质元素:微量与宏量的隐秘作用 1.1.2 有机质:风味的基石与转化器 1.1.3 土壤微生物群落:看不见的风味酿造师 1.2 土壤物理性质与风味形成 1.2.1 土壤质地与结构:水分、空气与根系互动的奥秘 1.2.2 土壤温度与湿度:影响酶活性与代谢的关键 1.3 土壤管理对风味的影响 1.3.1 耕作方式:结构破坏与修复 1.3.2 施肥策略:营养均衡与风味醇厚 1.3.3 生物防治与有机改良:土壤健康的守护者 第二章:品种选择与遗传密码:风味的基因蓝图 2.1 传统育种与风味基因的挖掘 2.1.1 地域特色品种的生命力 2.1.2 品种间的风味差异解析 2.2 分子育种与风味改良的未来 2.2.1 风味相关基因的识别与调控 2.2.2 抗病性、产量与风味的协同优化 第三章:生长环境与光合作用:阳光、空气与水分的赞歌 3.1 光照强度与光谱:风味物质合成的驱动力 3.1.1 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糖分与芳香物质积累 3.1.2 光周期对蔬果发育与风味成熟的影响 3.2 二氧化碳浓度与光合效率:风味物质的“原材料” 3.2.1 封闭环境中CO2富集对风味的影响 3.2.2 大气CO2变化与蔬果风味的潜在关联 3.3 水分管理与蒸腾作用:风味的载体与稀释 3.3.1 水分胁迫对风味物质浓度的影响 3.3.2 灌溉策略与口感的微妙平衡 3.4 温度变化与代谢速率:风味的“成熟度”指示器 3.4.1 昼夜温差对风味物质合成的促进作用 3.4.2 极端温度对风味成分的破坏 第四章:采收与预处理:风味锁定的艺术 4.1 最佳采收时机:成熟度的科学判断 4.1.1 硬度、色泽、糖度与风味的关联 4.1.2 生理成熟与采后品质 4.2 采收方式与机械损伤:风味的“破损”风险 4.2.1 手工采摘与机械采收的对比 4.2.2 损伤对酶促褐变与风味损失的影响 4.3 预冷与预处理:风味的“保鲜剂” 4.3.1 预冷技术的重要性与方法 4.3.2 采后涂蜡、气调包装等对风味的维护 第五章:贮藏与保鲜:风味的漫长旅程 5.1 温度与湿度调控:延长风味生命线 5.1.1 不同蔬果的最佳贮藏条件 5.1.2 低温对呼吸作用与风味物质降解的抑制 5.2 气体成分控制:创造“惰性”环境 5.2.1 气调贮藏(CA)与超气调贮藏(UCA) 5.2.2 乙烯的产生与去除对风味的影响 5.3 包装材料与技术:物理屏障与透气性 5.3.1 阻隔氧气与水汽的包装策略 5.3.2 活性包装与智能包装在风味保持中的应用 5.4 辐照处理与保鲜剂:双刃剑的权衡 5.4.1 适度辐照对风味成分的影响 5.4.2 合成与天然保鲜剂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第六章:加工与烹饪:风味的转化与升华 6.1 加热处理与风味变化 6.1.1 美拉德反应与焦糖化:带来新的风味维度 6.1.2 酶失活与挥发性成分的损失/生成 6.2 发酵过程与风味发酵 6.2.1 微生物代谢与复杂风味的诞生 6.2.2 益生菌发酵与营养风味的协同 6.3 干燥、腌制与烟熏:风味的浓缩与重塑 6.3.1 不同干燥方式对风味的影响 6.3.2 腌制过程中的风味物质转化 6.3.3 烟熏风味化学的解析 6.4 烹饪技法与风味感知 6.4.1 煎、炒、炖、煮对风味的影响 6.4.2 香料与蔬果风味的协同搭配 第七章:风味感知与消费者偏好:感官科学的探索 7.1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与风味谱 7.1.1 芳香类、硫化物、酯类等风味化合物的贡献 7.1.2 GC-MS等分析技术在风味解析中的应用 7.2 非挥发性风味物质:甜、酸、苦、鲜的平衡 7.2.1 糖、有机酸、氨基酸、核苷酸的协同作用 7.2.2 涩感与辛辣感的化学基础 7.3 质构与风味:口感对风味体验的塑造 7.3.1 脆度、软度、汁液感与风味的互动 7.3.2 口腔中的风味释放机制 7.4 消费者感官评价与产品开发 7.4.1 感官评价方法与数据分析 7.4.2 个体差异、文化背景与风味偏好 第八章:风味创新与可持续发展:面向未来的蔬果风味 8.1 挖掘濒危与地方特色蔬果的风味潜力 8.2 利用生物技术与现代科技提升风味品质 8.3 减少加工过程中的风味损失与能源消耗 8.4 倡导健康、天然的风味理念,满足消费者需求 --- 《蔬果风味:从土壤到餐桌的感官之旅》并非一本关于特定农作物(如马铃薯)的种植、管理或经济运作的教科书。它是一次深入探索我们日常所食用的蔬果背后,那引人入胜的风味是如何被孕育、塑造、保存并最终呈现在我们舌尖上的旅程。这本书将目光投向了蔬果风味形成的每一个环节,从最根本的土壤环境,到复杂的遗传信息,再到生长过程中的光、温、水、气调控,直至采收、贮藏、加工、烹饪的每一个精妙步骤。 第一章:土壤的无声叙事 我们将从最基础的“根”——土壤开始。土壤不仅仅是植物生长的介质,更是风味的“酿造坊”。本章将细致剖析土壤的化学构成,如各种矿物质元素(钾、镁、钙等宏量元素,以及锌、硼、锰等微量元素)如何影响植物的代谢,进而产生甜味、酸味、甚至一些特有的芳香前体物质。有机质的分解过程,不仅为植物提供营养,更通过复杂的生化反应,产生多种风味化合物。同时,土壤中庞大而活跃的微生物群落——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它们通过分泌酶、转化营养物质,甚至直接参与风味物质的合成,扮演着“隐形的风味师”角色。土壤的物理性质,如质地(砂土、壤土、黏土)和结构,影响着水分和空气的渗透,直接关系到根系的呼吸和养分吸收,进而影响风味的积累。土壤的温度和湿度也是关键因素,它们调控着植物体内酶的活性,影响着各种代谢途径的速率,从而微妙地改变风味的形成。最后,我们将探讨不同的土壤管理方式,如耕作技术、施肥策略(有机肥与化肥的权衡)、以及生物防治和有机改良等,如何从根本上影响土壤健康,最终映射到蔬果的风味品质上。 第二章:品种选择与遗传密码 每个蔬果品种都蕴含着其独特的“风味基因蓝图”。本章将深入探讨品种选择在风味形成中的核心作用。我们将回顾传统育种技术,如何通过世代选择,发掘并保留那些具有优异风味特性的地方品种和古老品系。通过比较不同品种在甜度、酸度、香气、口感上的差异,解析它们在遗传层面的根本原因。展望未来,我们将介绍分子育种技术,如何利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等手段,精准识别与风味直接相关的基因,例如控制糖分合成、芳香物质代谢、以及苦味受体表达的基因,并探讨如何通过基因编辑等技术,在保留其他重要性状(如抗病性、产量)的同时,对风味进行定向改良。 第三章:生长环境与光合作用 阳光、空气和水分是生命之源,也是风味物质合成的直接驱动力。本章将聚焦于生长环境对风味形成的影响。我们将详细解析光照强度与光谱,如何影响植物叶片中光合色素的活性,驱动糖分的生成,并激活合成多种挥发性芳香化合物的酶系统。不同光照周期和强度下的蔬果,其风味物质的积累速度与类型会有显著差异。二氧化碳作为光合作用的关键底物,其浓度的变化,无论是在受控的温室环境中还是在大气中的自然波动,都可能影响着蔬果的生长速率和风味物质的合成。水分管理是另一项至关重要的因素。适度的水分供应能够保证植物正常的代谢活动,而水分胁迫则可能通过浓缩糖分、有机酸等可溶性固形物,反而增加风味的强度,但也可能影响口感。温度是决定代谢速率的“总开关”。昼夜温差,尤其是夜间温度的降低,往往能显著促进糖分和芳香物质的积累,带来更醇厚的风味。我们将深入探讨温度变化对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其在蔬果风味成熟过程中的“指挥”作用。 第四章:采收与预处理 蔬果的风味并非一成不变,采收的时机和方式,以及采后的初步处理,都对最终的风味品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章将探讨“采收”这一关键节点。我们将解析判断蔬果成熟度的科学指标,如硬度、色泽、糖度(Brix值)、酸度以及特征性香气的产生,这些指标如何与最终的风味体验紧密关联。采收过程中的机械损伤,是风味损失的重要诱因,例如水果果肉的挤压可能导致酶促褐变,而蔬菜叶片的破损则会加速挥发性物质的散失。本章将比较手工采摘与机械采收的优劣,以及如何通过精细化的操作来减少损伤。采收后的预冷,是将蔬果的生命活动迅速降至较低水平,抑制呼吸作用,减缓风味物质的降解,是保持风味的关键步骤。我们将介绍不同的预冷技术,如冷水预冷、强制通风预冷、真空预冷等。此外,采后涂蜡、气调包装等预处理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蔬果的货架期,并有效维护其原始风味。 第五章:贮藏与保鲜 将新鲜蔬果的风味“定格”并延长其价值,是贮藏与保鲜的核心任务。本章将深入解析这些科学技术。温度与湿度的精细调控是基础。不同的蔬果对贮藏条件有不同的需求,了解这些“偏好”是避免风味衰减的关键。例如,低温能显著延缓呼吸作用,减少糖分消耗和芳香物质的降解。气体成分的控制,特别是气调贮藏(CA)和超气调贮藏(UCA),通过改变贮藏环境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氮气比例,可以极大地抑制蔬果的代谢活动,减缓成熟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风味。乙烯是影响许多蔬果成熟和衰老的重要植物激素,本章将探讨如何监测和控制乙烯的产生与积累,以避免不期望的风味变化。包装材料的选择,如薄膜的透气性、阻隔性,以及是否采用活性包装(如释放抗菌剂或吸收乙烯的包装)和智能包装(如变色指示风味变化的包装),都在风味的长期保持中发挥着作用。最后,我们将审视辐照处理和保鲜剂的使用,这些技术虽然能延长货架期,但其对风味成分的影响需要审慎评估。 第六章:加工与烹饪 蔬果的风味在加工和烹饪过程中,并非仅仅被“保存”,更常常经历着“转化”与“升华”,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本章将聚焦于这些“二次创作”。加热处理是加工中最常见的手段,如美拉德反应和焦糖化反应,能在高温下产生丰富的棕色色素和复杂的芳香气味,为蔬果增添新的风味层次。同时,加热也会导致一些挥发性芳香物质的损失,或诱导新的风味成分生成。发酵,特别是蔬菜的发酵,如泡菜、酸菜等,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简单的糖类转化为醇、酸、酯等复杂风味物质,产生独特的风味和口感。我们将探讨益生菌发酵在提升风味与营养上的协同作用。干燥、腌制、烟熏等传统加工方式,则是对蔬果风味进行“浓缩”与“重塑”的艺术。不同的干燥方法(如热风干燥、冷冻干燥、真空干燥)对风味物质的影响各不相同。腌制过程中的盐分、糖分、以及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酸,都与蔬果本身的风味成分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烟熏风味则源于木材燃烧产生的挥发性酚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会附着在蔬果表面,产生独特的烟熏香气。最后,本章将回归烹饪技法,探讨煎、炒、炖、煮等不同的烹饪方式,如何通过温度、时间和介质(油、水、汤汁)的变化,影响风味物质的释放与转化,以及香料与蔬果风味的协同搭配,是如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味觉体验。 第七章:风味感知与消费者偏好 最终,风味的意义在于被感知和被欣赏。本章将从感官科学的角度,解析蔬果风味的奥秘,并探讨消费者是如何评价和选择它们的。我们将深入研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这是构成蔬果香气的主要成分,如酯类、醇类、醛类、酮类、含硫化合物等,以及它们如何协同作用,形成蔬果独特的“风味谱”。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等先进分析技术,我们能够精准地识别和量化这些风味化合物。除了挥发性成分,非挥发性风味物质,如糖、有机酸、氨基酸、核苷酸,它们共同构建了蔬果的甜、酸、苦、鲜等基本味觉框架。涩感和辛辣感也有其特定的化学基础。口感,即蔬果的质构,与风味感知紧密相连。蔬果的脆度、软度、汁液感等,会影响风味物质在口腔中的释放速率和均匀度,从而极大地影响整体的风味体验。理解这些感官科学原理,对于进行有效的消费者感官评价至关重要。我们将介绍感官评价的方法,以及如何将消费者对风味的偏好与产品开发相结合,创造出更受欢迎的蔬果产品。 第八章:风味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在探索了蔬果风味的过去与现在之后,本章将展望未来。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挖掘濒危和地方特色蔬果的风味潜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并赋予这些“老味道”新的生命。同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科技手段,如基因工程、发酵工程、以及先进的提取与复配技术,能够更有效地提升蔬果的风味品质,创造出更具吸引力的产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我们将关注如何在加工过程中减少风味损失,同时降低能源消耗,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最终,倡导健康、天然的风味理念,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对高品质、安全、营养均衡的食品的需求,将是未来蔬果风味发展的重要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书店里无意间翻阅到一本关于烹饪的书,封面设计相当简约,是那种黑白为主色调,只有一幅精美的马铃薯素描,线条勾勒得非常细致,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书名虽然不是很显眼,但我被它所吸引。它似乎不仅仅是一本菜谱,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爱上马铃薯”的指南。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关于马铃薯的烹饪方式,从最基础的煮、蒸、炸,到一些我从未尝试过的创意料理。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教授一些意想不到的马铃薯处理技巧,例如如何将普通的马铃薯变成入口即化的薯泥,或者如何用它制作出有层次感的焗烤菜肴。也许里面还会分享一些关于选择不同品种马铃薯的窍门,以及它们各自适合的烹饪方法,比如哪种适合做沙拉,哪种适合炖汤。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提升日常烹饪水平的书籍,如果这本书能让我对马铃薯这种看似平凡的食材产生新的灵感,那么它的价值将远超我对它体积的预期。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些新鲜的烹饪思路,让我的餐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评分

我手里的这本《现代马铃薯产业技术》,封面设计得非常大胆,主体是一张模糊处理的马铃薯图片,背景是深邃的蓝色,上面用醒目的白色字体写着书名,整体风格非常前卫,带有一种探索未知的神秘感。我最近对农业的现代化和科技化发展很感兴趣,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觉得它很可能是在探讨马铃薯产业如何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来提升效率和产量。我脑海中会浮现出关于基因改良、精准农业、智能灌溉等高科技在马铃薯种植中的应用场景。不知道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这些技术如何改变传统的马铃薯种植模式,以及它们在提高作物抗逆性、降低生产成本方面的潜力。我一直觉得,未来的农业发展方向就是科技驱动,如果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马铃薯产业科技前沿的窗口,让我看到农业种植的无限可能,那将是一件非常令人兴奋的事情。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科技的力量是如何赋能传统产业,并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的。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它的厚度和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封面上是阳光下金黄一片的马铃薯田,那种丰收的景象让人感觉充满希望。我一直在想,这本书是否会讲述一些关于马铃薯如何在不同土壤、不同气候条件下茁壮成长的故事,也许还会包含一些关于如何改良马铃薯品种,使其更能适应变化的环境的科学探索。我对外来作物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很感兴趣,尤其想了解马铃薯是如何逐渐成为我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其中会涉及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不知道里面会不会有一些关于马铃薯病虫害防治的先进方法,或者如何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创新实践。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一些实用的农业知识,哪怕只是了解一些基础的原理,也能让我对我们餐桌上的食物有更深的敬意。而且,我对一些关于马铃薯的生态种植方法也充满好奇,比如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我一眼就注意到那张巨大的、饱满的马铃薯图片,上面还点缀着几片翠绿的叶子,色彩鲜亮,很有质感。光是看封面,就让人感觉里面承载着关于马铃薯这个食材的丰富信息,也许会包含一些关于它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或者它如何成为世界各地餐桌上的主角的有趣故事。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了解农作物种植背后故事的书,希望这本书能像它的封面一样,给我带来惊喜,不仅是技术的讲解,更能触及到它与人类生活、饮食文化之间的联系。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让我好奇它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马铃薯的起源、演变,甚至是它如何在历史上影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宏大叙事。我尤其期待能了解到一些关于马铃薯的营养价值,以及它如何被加工成各种美味佳肴的细节,比如如何制作出最酥脆的薯条,或者如何蒸煮才能保留其最原始的甘甜。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整体感觉是厚重而又充满吸引力的,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探索其中的奥秘,希望能从中获得一种对马铃薯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欣赏。

评分

这本《现代马铃薯产业技术》的封面上,我看到的是一幅精美的插画,描绘的是几个不同形态的马铃薯,有的圆润饱满,有的修长,旁边还点缀着一些抽象的几何图形,感觉非常具有现代感和设计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带我深入了解某个特定农作物背后整个产业运作的书籍,这本书的名字正是我所期待的。我很好奇,它是否会从马铃薯的种植、收割,到储存、运输,再到加工成各种初级或深加工产品,全方位地展现整个产业链的环节。我尤其对马铃薯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的应用很感兴趣,比如它如何被用来生产淀粉,或者制造酒精。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关于马铃薯加工技术的最新发展,或者一些成功的产业化案例分析?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农产品的全产业链,才能真正理解它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提供一个更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认识马铃薯这个“ underground treasure”。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