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桤木研究与引种 王金锡 ... 9787030372017

台湾桤木研究与引种 王金锡 ... 97870303720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金锡 ... 著
图书标签:
  • 台湾桤木
  • 桤木
  • 植物研究
  • 植物引种
  • 园林植物
  • 台湾植物
  • 林业
  • 农业
  • 植物学
  • 9787030372017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智博天恒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72017
商品编码:2936174043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4-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台湾桤木研究与引种
作者 王金锡 ...
定价 60.00元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372017
出版日期 2013-04-01
字数
页码
版次 5
装帧 平装
开本 12k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台湾桤木研究与引种》为国家948项目,“台湾桤木优良种质资源引进与推广项目”12年的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的成果总结,主要包括桤木和台湾桤木的起源、地史演变、世界分布及生态环境以及台湾桤木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特性、根瘤固氮、木材学分析等内容。同时,《台湾桤木研究与引种》还根据多年引种实践,从种子种理、苗木培育到山地造林等方面编写了可操作性的技术方案。

   作者简介

  王金锡,二级研究员,原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四川省生态学会名誉理事长。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978~1981年东北林业大学师从李景文教授,攻读森林生态学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同年,就职于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从事森林生态、生态林业工程、生态效益评价等科学研究与林业科技开发等工作,在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作者出版《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主食竹生态学研究》等专著5部,主持重大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部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部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获中国林学会“梁希奖”,被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多家高校、科研机构聘为客座教授和博士、硕士生导师。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台湾桤木研究与引种 概述 《台湾桤木研究与引种》是一部深入探讨台湾桤木(Alnus formosana)这一重要乡土树种的学术专著。本书系统梳理了台湾桤木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征、遗传多样性、资源分布、应用潜力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并重点阐述了其在中国大陆的引种、栽培、育种及推广策略。通过扎实的研究数据和严谨的科学分析,本书旨在为林业科研人员、林业工作者、植物学爱好者以及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全面、权威的参考信息,推动台湾桤木的科学研究与可持续利用。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王金锡,在林业科学领域深耕多年,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他对台湾桤木的了解深入骨髓,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王金锡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在多年的田野调查、实验室分析和实践推广工作中,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对台湾桤木的生长规律、适应性、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研学者,更是一位致力于推动我国乡土树种发展的实践者,其著作《台湾桤木研究与引种》便是其心血的结晶。 第一章 台湾桤木的生物学特性 本章对台湾桤木的基本生物学特征进行了详细阐述。 形态特征: 详细描述了台湾桤木的树高、冠幅、树皮、叶片、花、果及种子等各部分的形态特征,包括其生长习性、萌芽能力、更新能力等。特别会突出其作为阳性树种的特点,以及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变化。 生理生态特性: 深入分析了台湾桤木的光照、温度、水分、土壤等环境因子对其生长的影响。强调了其对贫瘠土壤、坡地及湿润环境的良好适应性,以及其耐寒、耐旱、耐瘠薄的能力。同时,也会探讨其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生长表现。 繁殖生物学: 详细介绍了台湾桤木的种子特性、发芽规律,以及无性繁殖(如扦插、嫁接)的可能性和技术要点。研究了其开花期、结果期,以及种子传播的机制。 遗传多样性: 探讨了台湾桤木的遗传变异情况,分析了不同居群间的遗传差异,以及这种多样性对其适应性和育种潜力的影响。会介绍常用的遗传多样性评估方法和研究结果。 第二章 台湾桤木的生态学特征与分布 本章聚焦于台湾桤木的生态学角色及其自然分布。 生态位: 详细分析了台湾桤木在台湾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包括其在群落中的地位、与其他植物的竞争关系、以及对土壤改良和生物多样性的贡献。 土壤改良作用: 重点阐述了台湾桤木的固氮作用。通过根瘤菌的共生,能够显著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尤其是在贫瘠或退化的土地上,其生态效益尤为突出。 水土保持能力: 台湾桤木的根系发达,具有极强的固土能力,尤其适合在山地、坡地、河岸等区域种植,能够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 自然分布与生境: 详细描述了台湾桤木在台湾岛内的自然分布范围、适生区域及其生境特征。分析了影响其自然分布的地理、气候和土壤等因素。 第三章 台湾桤木的经济价值与应用潜力 本章探讨了台湾桤木的多种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材用价值: 详细介绍了台湾桤木的木材特性,包括其纹理、密度、强度、耐久性等,以及其在家具制造、建筑材料、人造板材等领域的潜在应用。 能源林潜力: 台湾桤木生长迅速,生物量大,是优质的薪炭材和生物能源原料。本章会分析其在生物质能源生产方面的潜力。 绿化与造林: 台湾桤木适应性强,生长快,是优良的绿化和造林树种,尤其适合用于荒山荒地造林、道路绿化、河岸防护林建设等。 其他用途: 探讨了台湾桤木在药用、饲用、提取工业原料等方面的应用潜力,如其树皮、叶片可能含有的活性成分。 第四章 台湾桤木在中国大陆的引种研究 本章重点介绍台湾桤木在中国大陆的引种工作。 引种历史与现状: 追溯台湾桤木在中国大陆的早期引种尝试,梳理当前的引种研究和实践状况。 引种区域的选择: 分析了中国大陆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并评估了台湾桤木在中国大陆潜在的适生区域,为引种提供科学依据。 引种栽培技术: 详细介绍了台湾桤木在中国大陆引种后的栽培管理技术,包括苗木繁育、栽植密度、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 引种试验结果: 总结了历年来的引种试验结果,分析了不同引种来源、不同栽培措施下的生长表现,以及其在中国大陆的适应性评价。 第五章 台湾桤木在中国大陆的推广与发展 本章着眼于台湾桤木在中国大陆的未来发展。 优良种质资源的选育: 探讨了如何在中国大陆选育和培育适应当地环境、生长性能优良的台湾桤木种质资源。 丰产栽培模式的建立: 结合中国大陆的实际情况,研究和探索适合台湾桤木丰产栽培的林分结构、经营管理措施,以最大化其产量和效益。 应用领域拓展: 积极拓展台湾桤木在中国大陆的应用领域,包括生态修复、生物质能源、景观绿化等,推动其多元化发展。 产业化发展建议: 从市场需求、技术支撑、政策引导等方面,为台湾桤木在中国大陆的产业化发展提出具体建议,促进其成为重要的经济林种。 第六章 台湾桤木研究的展望 本章对台湾桤木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分子生物学研究: 建议加强对台湾桤木基因组、转录组等分子层面的研究,为深入理解其优良性状和育种提供理论支持。 生态适应性机制研究: 进一步深入研究台湾桤木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理、生化适应性机制,为其在极端环境下的推广应用提供指导。 生物技术育种: 探索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加速台湾桤木的优良品种选育和改良。 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 关注台湾桤木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方面的可持续利用模式,促进其绿色发展。 国际交流与合作: 鼓励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国家在桤木属植物研究和利用方面的经验,推动台湾桤木研究的国际化。 结论 《台湾桤木研究与引种》是一部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为一体的专业著作。本书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台湾桤木研究资料,也为林业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指导。通过对台湾桤木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征、经济价值的全面剖析,以及在中国大陆引种、栽培、推广策略的深入探讨,本书必将有力地推动台湾桤木在中国林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我国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对台湾桤木这一重要乡土树种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科学严谨的态度、详实的数据支撑以及前瞻性的研究视角,都使其成为林业领域不可多得的参考典籍。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台湾本土植物生态颇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深入了解特定树种的书籍。《台湾桤木研究与引种》这本书的书名,在我的搜寻列表中,无疑是最具吸引力的一个。桤木这个名字,我依稀有些印象,似乎在某些山区或湿地环境中见过,但对其具体特性和价值却知之甚少。王金锡这个作者的名字,我之前也听说过,知道他在植物学领域有相当的造诣,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充满了信心。我尤其看重“研究”与“引种”这两个关键词的结合。这暗示着这本书不仅会详细介绍台湾桤木的生物学特性,比如它的生长环境、繁殖方式、适应性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更会深入探讨将其推广种植的可能性和方法。我设想,书中可能会包含详细的试验数据,关于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桤木的生长表现,以及可能遇到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对于我这样一个想要在自家院子或社区里尝试种植一些本土植物的人来说,这样的实用信息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整套关于台湾桤木的知识体系,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去了解、去尝试,甚至去推广这种有价值的植物。

评分

我一直认为,对本土植物的了解,是连接人与自然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当我看到《台湾桤木研究与引种》这本书时,立刻被它朴实而又充满力量的书名所吸引。桤木,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种扎根土地的沉稳感。我不知道在作者王金锡笔下,这个“桤木”会有怎样的故事。我猜想,这本书应该会详细地勾勒出台湾桤木的“画像”——它的形态特征,从根系到叶片,从花期到果实,都应该有细致的描述。而且,“研究”二字表明,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图鉴,而会包含更深层次的科学探索。我好奇它在台湾的地理分布是怎样的?它对土壤和气候有什么样的偏好?它在当地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更让我期待的是“引种”这一部分。这是否意味着桤木不仅在台湾本地有其价值,还有可能被移植到其他地方,并且在那里也能茁壮成长?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探讨引种的潜在效益,比如作为绿化树种、生态修复树种,甚至是经济作物。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一棵树的知识,更可能是一份关于如何挖掘本土植物价值,并将其传播出去的宝贵经验。

评分

老实说,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台湾桤木研究与引种》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桤木?那是什么?” 这个名字对我来说非常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接触过。然而,正是这种陌生感,让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认为,了解我们所生活的土地上那些默默无闻的植物,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行为。它们可能不那么光鲜亮丽,不那么广为人知,但它们构成了我们生态环境的重要一部分,也承载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王金锡这位作者的名字,虽然我之前并不熟悉,但“研究与引种”这几个字,传递出一种扎实和深入的学术态度。这让我相信,这本书不会是泛泛而谈,而是会对台湾桤木进行细致入微的考察。我猜想,书中一定会有关于桤木的分类学信息,比如它属于哪个科属,与其他植物的亲缘关系如何。更吸引我的是“引种”部分,这表明作者不仅仅满足于基础研究,更希望将这种植物推广开来,这背后一定有其重要的原因,或许是它的经济价值,或许是它的生态价值,又或许是它在景观绿化方面的潜力。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解答我的这些疑问,并且让我对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树种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评分

对于我来说,一本好的图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能引发思考和行动的载体。当我第一次接触到《台湾桤木研究与引种》这本书时,它所传达出的“研究”与“引种”的理念,立即勾起了我的兴趣。桤木,这个在我的认知里比较陌生的名字,让我充满探索的欲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严谨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向我展示台湾桤木的方方面面。我猜想,书中会详细介绍桤木的起源、演化,它在台湾这片土地上是如何生根发芽,又是如何适应当地独特的气候和环境的。更吸引我的是“引种”这个概念,这预示着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更有着实际的应用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桤木在不同地区、不同生态条件下引种成功的案例分析,甚至会包含一些操作指南,比如如何选择适宜的引种地点,如何进行育苗、移栽,以及如何进行后期管理。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台湾本土植物的巨大潜力,并且激发我参与到这些有意义的“引种”实践中去,为改善我们周边的生态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

这本书,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看到的。当时我正在寻找关于台湾本土树种的资料,希望能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是否有可能进行更广泛的种植。在书店里翻阅时,这本书的封面吸引了我——一种略显粗犷但又充满生命力的木质纹理,配合着书名中“桤木”这个相对陌生的名字,激起了我的好奇心。翻开书页,王金锡这个名字也让我觉得这位作者必定是深入研究过这个领域。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植物学家,但作为一个对自然充满热爱的人,我渴望了解更多关于我们身边生长的植物的故事。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出了研究和引种两个方向,这正是我所期望的。我设想着,这本书里应该会包含对台湾桤木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分布范围等基础知识的详细介绍。更重要的是,“引种”这个词让我对这本书的实用性抱有很高的期待,我希望它能提供关于如何成功栽培台湾桤木的指导,甚至可以拓展到如何在其他地区推广种植的可能性。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可能是一份关于如何与我们脚下的土地和谐共生的指南。我期待它能填补我在这个领域知识上的空白,并给我带来一些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