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对植物次生性物质适应的生物化学和分子机制:helicoverpa armigera

害虫对植物次生性物质适应的生物化学和分子机制:helicoverpa armiger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希武 著
图书标签:
  • 植物化学生态学
  • 植物防御机制
  • 昆虫与植物互作
  • 次生代谢
  • 害虫抗性
  • 分子生物学
  • 生物化学
  • 棉铃虫
  • 植物-昆虫互作
  • 适应性进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智博天恒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505768
商品编码:2935697537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2-10-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害虫对植物次生性物质适应的生物化学和分子机制:helicoverpa armigera as an example
作者 高希武
定价 72.00元
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5505768
出版日期 2012-10-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协同进化(coevolutin)是生物界物种的一种普遍现象,动物在一生中取食对自身安全的食物是其基本的本能,对于每一个物种,在形态学、生理学以及行为学等方面已经进化出了许多适合于获取食物和利用食物的特征。动物界中,昆虫显示出了多样性的取食习性,植物次生性物质是决定昆虫能否取食某种植物的主要原因之一。本书从植物次生物质的生物化学和分子机制。主要内容包括植物次生性物质诱导棉铃虫对杀虫药剂敏感度的变异、取食和气味诱导棉铃虫体内细胞色素P450、谷胱甘肽-s-转移酶、羧酸酶活性和基因表达变化以及诱导后对杀虫药剂代谢的影响等。
  本书适合从事植物领域研究人员以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作者简介

  高希武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2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在职获得北京农业大学硕士和日本千叶大学博士学位。1993-1994年在英国洛桑试验站作访问学者。昆虫学报、植物保护学报、值物保护、生物安全学报副主编;InsectSci.、J.IntegrativeAgric.、中国农业大学、环境昆虫学报、应用昆虫学报、农药学学报编委;北京昆虫学会理事长,现任名誉副理事长;中国昆虫学会现任常务理事,药剂毒理专业委员会主;全国爱卫会除四害专家委员会委员;卫生部病媒控制标委会委员。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绿色食品咨询专家、农业部有害生物抗药性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1982-2012年一直从事昆虫毒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先后主持或参加的科研工作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科技支撑、973重大基础研究等项目100余项。在完成的项目曾获教育部、农业部、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等。200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近几年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多次,发表有关的论文(著)200余篇(部)。近几年来发表SCI刊源文章50余篇。


   目录

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植物次生性物质诱导作用对杀虫药剂毒力的影响
 2.1 芸香苷诱导作用对杀虫药剂毒力的影响
 2.2 槲皮素诱导作用对杀虫药剂毒力的影响
 2.3 2-十三烷酮诱导作用对杀虫药剂毒力的影响
 2.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细胞色素P450光谱物征的研究
 3.1 棉虫P450 CO 差光谱测定
 3.2 环境温度对Cyt-P450和CO结合的影响
 3.3 棉铃虫中肠细胞色素p450失活的研究
 3.4 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的不同组织以及细胞分布
 3.5 棉铃虫田间种群和室内群细胞色素p450与配体结合光谱研究
 参考文献
第4章 棉铃虫对2-十三烷酮和槲皮素的适应性
 4.1 2-十三烷酮和槲皮素诱导对棉铃虫p450s比含量的影响
 4.2 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s O-脱甲基活性的测定
 4.3 2-十三烷酮和槲皮素诱导对棉铃虫p450s活性的影响
 4.4 棉铃虫p450s活性诱导的时间和剂量效应
 参考文献
第5章 2-十三烷酮诱导棉铃虫p450s基因序列分析
 5.1 棉铃虫中肠和脂肪体p450基因序列分析比较
 5.2 2-十三烷酮处理前后p450 CYP6 B6 序列比较
 5.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植物次生性物质诱导棉铃虫CYP6 B6基因表达的影响
 6.1 2-十三烷酮和槲皮素组合诱导对棉铃虫中肠CYP6 B6基因表达的影响
 6.2 2-十三烷酮和槲皮素组合诱导对棉铃虫脂肪体CYP6 B6基因表达的影响
 6.3 单宁酸诱导对棉铃虫CYP6 B6基因表达的影响
 6.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7章 植物损伤挥发物对棉铃虫p450活性的影响
 7.1 玉米损伤挥发物对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的诱导作用
 7.2 棉花损伤挥发物对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的诱导作用
 7.3 小麦损伤挥发物对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的诱导作用
 7.4 植物损伤挥发物对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诱导的时间效应
 7.5 不同植物损伤挥发性生性物质对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诱导模式差异性
 参考文献
第8章 玉米损伤挥发物对棉铃虫p450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8.1 看家基因和目的基因扩增效率的计算
 8.2 不同处理条件下棉铃虫脂肪体p450基因的相对表达理
 8.3 相同p450基因在不同处理下表达量变化
 8.4 不同p450基因相同处理下表达量变化
 参考文献
第9章 2-十三烷酮诱导棉铃虫对杀虫药剂对敏感度变导
 9.1 0.02%2-十三烷酮诱导棉铃虫对几种杀虫药剂的敏感度变异
 9.2 0.2% 2-十三烷酮诱导棉铃虫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敏感度变异
 9.3 0.2% 2-十三烷酮诱导棉铃虫对溴虫腈的敏感度变异
 9.4 2-十三烷酮对棉铃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诱导作用
 9.5 2-十烷酮对棉铃虫羧酸酯酶的诱导作用
 参考文献
0章 杀虫药剂、植物次生性物质对棉铃虫GSTs的抑制作用
 10.1 影响棉铃虫GSTs活性测定的因素
 10.2 棉铃虫GSTs的酶促反应动力学
 10.3 杀虫药剂和植物次生性物质对棉铃虫GSTs的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1章 棉铃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部分纯化
 11.1 蛋白质沉淀剂对棉铃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部分纯化
 11.2 蛋白质沉淀剂对棉铃虫GSTs米氏常数的影响
 11.3 棉铃虫GSTs的纯化
 参考文献
2章 植物次生性物质对棉铃虫GSTs的诱导
 12.1 棉铃虫GSTs在不同品系和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12.2 植物次生性物质对棉铃虫GSTs的诱导表达
 12.3 单宁酸对棉铃虫GSTs的诱导
12.4 讨论
参考文献
3章 植物次生性物质对棉铃虫GSTs mRNA水平的影响
 13.1 2-十三烷酮和槲皮素对棉铃虫不同组织GSTs mRNA含量影响
 13.2 植物次生性物质对棉铃虫GSTs mRNA诱导表达的剂量效应
 参考文献
4章 棉铃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对杀虫药剂的代谢
 14.1 谷胱甘肽消耗法测定代谢的条件
 14.2 对CDNB、溴氰菊酯、甲基对硫磷和灭多威的代谢测定
 参考文献
5章 寄主植物损伤对棉铃虫GSTs活性的影响
 15.1 研究思路
 15.2 棉蚜取食和机械损伤棉花挥发物对棉铃虫幼虫GSTs活性的影响
 15.3 麦蚜取食和机械损伤对棉铃虫三龄幼虫GSTs活性的影响
 15.4 玉米螟取食和机械损伤对棉铃虫三龄幼虫GSTs活性的影响
 15.5 不同寄主植物对棉铃虫各部位GSTs活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6章 2-十三烷酮蒸汽对棉铃虫GSTs活性的影响
 16.1 2-十三烷酮熏蒸棉铃虫一龄诱导组GSTs活性的变化
 16.2 2-十三烷酮熏蒸棉铃虫二龄诱导组GSTs活性的变化
 16.3 2-十三烷酮熏蒸棉铃虫三龄诱导组GSTs活性的变化
 参考文献
7章 杀虫药剂和植物次生性物质对棉铃虫羧酸酯酶的诱导作用
 17.1 不同日龄棉铃虫幼虫羧酸酯酶比活力变化
 17.2 棉铃虫幼虫羧酸酯酶同工酶底物专一性
 17.3 杀虫药剂对棉铃虫幼虫羧酸酯酶的诱导作用
 17.4 植物次生性物质对棉铃虫羧酸酯酶的诱导作用
 17.5 讨论
 参考文献
8章 寄生植物损伤对棉铃虫羧酸酯酶活性的作用
 18.1 棉蚜取食和机械损伤棉花挥发物对棉铃虫三龄幼虫CarE活性的影响
 18.2 麦蚜取食和机械损伤小麦挥发物对棉铃虫三龄幼虫CarE活性的影响
 18.3 玉米螟取食和机械损伤玉米挥发物对棉铃虫三龄幼虫CarE活性的影响
 18.4 不同寄主植物对棉铃虫各部位CarE活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9章 2-十三烷酮对棉铃虫三龄幼虫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19.1 2-十三烷酮熏蒸棉铃虫一龄诱导组CarE活性的变化
 19.2 2-十三烷酮熏蒸棉铃虫二龄诱导组CarE活性的变化
 19.3 2-十三烷酮熏蒸棉铃虫三龄诱导组CarE活性的变化
 参考文献
第20章 2-十三烷酮对棉铃虫羧酸酯酶代谢活性的影响
 20.1 试验处理
 20.2 2-十三烷酮对棉铃虫羧酸酯酶代谢活性的影响
 20.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21章 2-十三烷酮诱导的棉铃虫基因的表达差异
 21.1 棉铃虫RNA的提取、扩增、标记以及芯片杂交
 21.2 数据扫描和分析
 21.3 中肠和脂肪体差异基因比较
 21.4 家蚕基因与棉铃虫基因差异
 参考文献
第22章 2-十三烷酮诱导对棉铃虫对虫螨、毒死蜱氧化代谢的影响
 22.1 代谢产物的结构鉴定
 22.2 虫螨腈、毒死蜱及其代谢产物的HPLC分离分析
 22.3 ECOD活性测定中7-羟基香豆素的标准曲线
 22.4 2-十三烷酮对虫螨腈、毒死蜱及7-乙氧基香豆素代谢活性的诱导
 22.5 PBO对虫螨腈、毒死蜱代谢的抑制
 22.6 讨论
 参考文献
第23章 害虫的化学防治与作物抗虫性
 23.1 通过抗虫育种破坏植食性害虫对寄主植物的适应性
 23.2 植物次生性物质和杀虫药剂受到相同酶系的降解
 23.3 杀虫药剂对寄主植物的影响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书名: 揭秘植物的隐形卫士:从分子到生态的抗虫策略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植物与其“天敌”——植食性昆虫之间复杂而迷人的相互作用,重点关注植物如何通过一系列精密的生化和分子机制来抵御昆虫的侵袭,并进一步阐述这些机制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意义。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植物界普遍存在的“次生性物质”,这些并非直接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却对昆虫产生深远影响的化合物,是如何被植物合成、储存,并在遭遇攻击时被激活,从而形成一道道强大的化学防御屏障。 第一部分:植物的化学铠甲——次生性物质的多样性与功能 在生命的漫长演化过程中,植物并没有选择与食草动物进行直接的体能较量,而是发展出了更加隐蔽而有效的防御手段:制造和利用次生性代谢产物。这些物质种类繁多,结构各异,它们在植物体内扮演着多重角色,其中最核心的功能便是“化毒为兵”,威慑、驱赶甚至毒杀那些试图啃食它们的昆虫。 本部分将首先梳理植物次生性物质的宏观分类。我们会介绍那些耳熟能详的化合物家族,例如: 生物碱(Alkaloids): 这类化合物通常含有氮原子,以其强大的毒性而闻名,如烟草中的尼古丁,马铃薯中的龙葵碱。它们可以干扰昆虫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甚至扰乱其激素平衡,导致发育异常或死亡。我们将深入剖析不同生物碱的作用模式,以及它们在植物体内是如何被精准调控和储存的。 酚类化合物(Phenolic compounds): 这是一个庞大而多样化的家族,包括黄酮类、单宁、木质素等。酚类化合物普遍具有抗氧化活性,很多也展现出直接的抗虫毒性。例如,单宁可以与昆虫消化道中的蛋白质结合,降低营养物质的吸收效率,严重时甚至导致消化不良。黄酮类化合物则可能通过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来实现防御。本书将详细介绍酚类物质的结构特点、在植物中的分布以及它们在抵御不同类型昆虫时的具体作用机制。 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 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化学家族,从简单的单萜到复杂的二萜、三萜,甚至聚萜。许多挥发性的单萜和倍半萜,如薄荷中的薄荷醇,柠檬中的柠檬烯,不仅赋予植物独特的香气,也常常作为驱虫剂或引诱捕食性昆虫的信号。而一些非挥发性的萜类,如苦参碱,则具有显著的杀虫活性。我们将探讨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以及它们在抵御不同取食行为的昆虫时所发挥的差异化作用。 糖苷类化合物(Glycosides): 这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是糖分与非糖部分(苷元)相连。许多有毒的次生性物质,如氰苷(cyanogenic glycosides),本身在植物体内并不活跃,但当植物受到机械损伤(如被昆虫啃食)时,会释放出相应的酶,将糖分水解,暴露出具有剧毒的氰化物,瞬间对昆虫造成致命打击。我们将重点阐述氰苷的激活机制及其在植物防御中的“触发式”应用。 在介绍完各类次生性物质的基本特性后,本书将进一步深入探讨植物如何智能地合成和管理这些化学武器。这包括: 生物合成途径的解析: 许多次生性物质的合成涉及复杂的酶促反应网络。我们将追溯关键的生物合成途径,例如莽草酸途径、乙酰CoA途径以及从甲羟戊酸途径衍生的路径,阐明植物如何利用这些基础代谢的“副产品”来构建出如此多样化的防御分子。 组织特异性与时空调控: 植物并非在所有时间和所有部位都高浓度地表达这些防御物质。它们通常会在特定组织(如叶片、根部)中积累,并且在受到昆虫威胁时,其合成和积累速率会显著提高。我们将探讨植物如何通过转录因子、激素信号等调控机制,实现防御物质的精确时空表达,以达到最大的效率和最低的生理成本。 区室化与储存: 为了避免对自身造成伤害,植物通常将有毒的次生性物质储存在细胞内的特定区室(如液泡、质体)中,或与解毒酶分离开来。当我们介绍到具体化合物时,也会相应讨论其在植物细胞内的储存方式及其意义。 第二部分:昆虫的反击与适应——分子层面的“军备竞赛” 植物精心构建的化学防御并非不可逾越。在漫长的共同演化过程中,昆虫也发展出了一系列精妙的策略来应对植物的次生性物质,试图克服这些“毒药”,甚至“化敌为友”,利用这些物质来增强自身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这一部分将聚焦于昆虫在分子层面的适应机制。 我们将详细分析昆虫如何应对不同类型的植物次生性物质: 解毒机制: 这是昆虫应对植物防御最普遍也最重要的策略。昆虫通过其体内的酶系统,能够将植物次生性物质转化为毒性较低或无毒的产物,使其能够被安全地代谢和排出体外。本书将重点介绍几类关键的解毒酶系: 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s, P450s): 这类酶在昆虫解毒系统中扮演着核心角色,能够催化氧化、还原、水解等多种反应,有效转化各种类型的次生性物质,包括生物碱、酚类、萜类等。我们将探讨不同P450家族成员的底物特异性,以及它们在昆虫进化过程中如何被筛选和增强。 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GSTs): GSTs 通常负责将多种亲电性有毒物质与谷胱甘肽(GSH)偶联,形成水溶性更强的产物,便于排出。许多生物碱和酚类化合物都能被GSTs有效转化。 酯酶(Esterases): 酯酶在水解酯类化合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例如一些含有酯键的糖苷类或磷酸酯类杀虫剂。 其他酶系: 除了上述主要酶系,我们还将提及其他参与解毒过程的酶,如脱水酶、水解酶等,共同构建昆虫强大的化学防御网络。 靶标位点改变: 对于那些直接作用于昆虫特定靶标(如神经递质受体、酶活性位点)的植物次生性物质,昆虫可以通过改变靶标位点的结构,降低次生性物质的结合亲和力,从而减弱其毒性。例如,一些昆虫通过改变其乙酰胆碱酯酶的基因序列,使其对某些生物碱(如拟除虫菊酯类)的敏感性降低。 吸收与转运的改变: 昆虫的消化道内壁可能进化出特殊的转运蛋白,能够高效地将植物次生性物质泵出细胞,或者改变其在体内的吸收和转运速率,减少毒性物质在关键生理过程中的累积。 “化毒为友”: 最令人惊叹的适应策略之一是,某些昆虫不仅能够耐受植物次生性物质,还能利用它们来为自身服务。例如,一些昆虫会将植物的毒性物质储存起来,用于防御自身的捕食者,或者将其转化为自身的防御信号。更有甚者,某些昆虫会利用植物的次生性物质作为“前体”,通过自身的酶系转化,合成出对它们自身生存繁殖有利的化合物,例如,一些蚜虫能够利用植物中的氨基酸合成自身必需的酶。 第三部分:生态位与协同进化——生物多样性中的防御博弈 植物次生性物质的防御作用,以及昆虫的适应性进化,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深刻地根植于复杂的生态系统中。本部分将从更广阔的视角,探讨植物-昆虫相互作用在生态层面的意义。 物种特异性与普遍性: 并非所有植物次生性物质都能对抗所有昆虫。存在着高度的物种特异性,植物特定的化学防御往往只能有效地对抗特定的昆虫类群。同时,也有一些广谱性的防御物质,能够对多种昆虫产生影响。我们将探讨这种“配对”关系是如何在长期的协同进化中形成的。 “三方互作”——植物、昆虫与益虫: 植物的化学防御不仅影响着食草昆虫,还可能间接影响到食虫性天敌。例如,一些植物次生性物质不仅能够直接毒杀或驱赶食草昆虫,还能被捕食性或寄生性昆虫感知,作为寻找猎物的信号,或者在食草昆虫体内积累后,对天敌产生不利影响。本书将分析植物次生性物质在“植物-食草昆虫-天敌”这一经典“三方互作”模型中的作用,揭示植物如何巧妙地利用化学信号来调控食物链。 次生性物质的功能多样性: 除了防御作用,植物次生性物质还承担着许多其他生态功能,如吸引传粉者(花香、花蜜中的某些成分)、种子传播(果实的颜色和风味),以及与其他微生物(共生菌、病原菌)的互作。我们将简要提及这些其他功能,以展现次生性物质在植物整个生命周期中的重要性。 全球变化下的适应与挑战: 在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全球性变化背景下,植物-昆虫的相互作用模式也在不断演变。例如,CO2浓度升高可能改变植物的化学组成,影响昆虫的取食行为和抗虫性。本书将简要探讨这些新兴的生态学问题,并展望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 结语: 《揭秘植物的隐形卫士》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幅宏大而精细的植物抗虫防御图景。从分子层面的生物合成与解毒酶系,到生态层面的物种互动与协同进化,本书力求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清晰的逻辑结构,带领读者穿越植物体内的化学屏障,理解生命世界中这场永不停歇的“军备竞赛”,并最终认识到植物作为生态系统基石所展现出的非凡智慧与生命力。本书适合对植物生理学、昆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以及相关领域有兴趣的研究人员、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农业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对植物与害虫之间的“军备竞赛”深感着迷。当我在书架上看到《害虫对植物次生性物质适应的生物化学和分子机制: Helicoverpa armigera》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所蕴含的科学深度所吸引。书名本身就预示着它将深入探讨那些隐藏在害虫生理活动和植物防御机制背后的复杂生化过程和分子调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如何感知、代谢并最终克服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例如,某些植物的抗虫化合物)的详细解释。这种适应机制,很可能涉及到基因的激活与沉默、蛋白质的合成与降解、信号传导通路的开启,甚至可能还包括一些我尚未了解到的、更为精妙的分子层面的“对话”。我想象着作者们会用严谨的科学语言,结合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研究成果,为我们揭示这其中的奥秘,让我们得以一窥生物界在微观尺度上发生的令人惊叹的适应性进化。

评分

浏览书名《害虫对植物次生性物质适应的生物化学和分子机制: Helicoverpa armigera》,我的思绪立刻飞向了广阔的田野,想象着那些绿色的植物在经历着怎样的“生存之战”。书名中提到的“次生性物质”,在我看来,就是植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抵御外敌而炼制的“独门秘药”,其中不乏一些对其他生物具有极强毒性的化合物,如生物碱、黄酮类、单宁等。而作为“敌人”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则必然拥有着一套“过硬的本领”,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繁衍。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角度,一层层剥开这些“本领”的面纱。是特定的基因突变让它们获得了某种解毒酶?是信号转导通路被改变,让它们对毒素不再敏感?还是它们已经学会了“吞噬”这些物质,将其转化为自身能量的来源?我想象着书中会充斥着各种复杂的化学结构式、精密的分子图谱,以及对基因表达、蛋白质互作的深入探讨,这一切都将构成一幅关于生命适应性的宏大画卷。

评分

《害虫对植物次生性物质适应的生物化学和分子机制: Helicoverpa armigera》——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任何对生命科学和生态学感兴趣的读者心生敬意。它直指了一个核心的科学问题:在植物漫长的进化史中,为了保护自己而演化出的各式各样、常常具有毒性的次生代谢产物,是如何被像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这样的害虫所克服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具体的害虫,它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生物学领域的大门。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棉铃虫在分子层面究竟进化出了哪些“神奇”的应对机制。是某些关键酶系的超量表达,使其能够高效降解植物毒素?是信号转导通路上的改变,让它们对毒物的感知阈值大大提高?还是更深层的表观遗传学调控,让这些抗性基因在需要时能够被迅速激活?书中或许会运用大量的实验证据,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以及代谢组学等现代研究手段,来为我们构建一个清晰、详尽的分子图景。这本书无疑将是理解植物-害虫相互作用,乃至整个生态系统动力学的一个重要视角。

评分

我一直对植物的“化学防御”和昆虫的“反防御”策略充满好奇,而《害虫对植物次生性物质适应的生物化学和分子机制: Helicoverpa armigera》这本书的名字,恰恰点中了我的兴趣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作为一个重要的农业害虫,其强大的抗性能力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我猜想,这本书会深入剖析棉铃虫是如何进化出各种生物化学和分子层面的机制,来应对植物体内种类繁多的次生性物质。这其中可能包括对毒性物质的解毒酶系统,如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等,它们如何协同工作,将原本对害虫致命的化合物转化为无害物质。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探讨害虫如何通过改变其消化道的通透性,或者通过改变其对这些物质的敏感性,来规避植物的防御。这种深入的分子机制研究,不仅能加深我们对生命适应性的理解,更可能为开发新型的、更具针对性的害虫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更是关乎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让我眼前一亮:《害虫对植物次生性物质适应的生物化学和分子机制: Helicoverpa armigera》。单单是这个名字,就已经勾勒出了一幅引人入胜的图景:在微观的分子世界里,一场关于生存与进化的激烈博弈正在上演。我想象着那些微小的、看似不起眼的害虫,比如书名中特别点出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它们是如何在亿万年的进化长河中,逐渐发展出应对植物体内复杂化学物质的“武器”和“策略”的。这种“次生性物质”,听起来就像是植物为了保护自己而精心制造的“防御工事”,而害虫的适应,则像是破解这些密码、绕过甚至利用这些防御的“特工行动”。我特别好奇,书里会不会详细描述棉铃虫体内的那些酶类、受体,以及它们如何与植物的萜类、酚类、生物碱等物质发生作用。是分解?是解毒?还是像某些寄生虫一样,能够“化敌为友”,将植物的防御物质转化为自身生长的养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害虫,更是关于生命如何在极端环境中展现出的惊人韧性和智慧,每一页都可能揭示着自然界最深刻的生存法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