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害虫对植物次生性物质适应的生物化学和分子机制:helicoverpa armigera as an example |
| 作者 | 高希武 |
| 定价 | 72.00元 |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5505768 |
| 出版日期 | 2012-10-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协同进化(coevolutin)是生物界物种的一种普遍现象,动物在一生中取食对自身安全的食物是其基本的本能,对于每一个物种,在形态学、生理学以及行为学等方面已经进化出了许多适合于获取食物和利用食物的特征。动物界中,昆虫显示出了多样性的取食习性,植物次生性物质是决定昆虫能否取食某种植物的主要原因之一。本书从植物次生物质的生物化学和分子机制。主要内容包括植物次生性物质诱导棉铃虫对杀虫药剂敏感度的变异、取食和气味诱导棉铃虫体内细胞色素P450、谷胱甘肽-s-转移酶、羧酸酶活性和基因表达变化以及诱导后对杀虫药剂代谢的影响等。 |
| 作者简介 | |
| 高希武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2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在职获得北京农业大学硕士和日本千叶大学博士学位。1993-1994年在英国洛桑试验站作访问学者。昆虫学报、植物保护学报、值物保护、生物安全学报副主编;InsectSci.、J.IntegrativeAgric.、中国农业大学、环境昆虫学报、应用昆虫学报、农药学学报编委;北京昆虫学会理事长,现任名誉副理事长;中国昆虫学会现任常务理事,药剂毒理专业委员会主;全国爱卫会除四害专家委员会委员;卫生部病媒控制标委会委员。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绿色食品咨询专家、农业部有害生物抗药性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1982-2012年一直从事昆虫毒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先后主持或参加的科研工作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科技支撑、973重大基础研究等项目100余项。在完成的项目曾获教育部、农业部、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等。200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近几年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多次,发表有关的论文(著)200余篇(部)。近几年来发表SCI刊源文章50余篇。 |
| 目录 | |
| 章 结论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作为一个对农业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对植物与害虫之间的“军备竞赛”深感着迷。当我在书架上看到《害虫对植物次生性物质适应的生物化学和分子机制: Helicoverpa armigera》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所蕴含的科学深度所吸引。书名本身就预示着它将深入探讨那些隐藏在害虫生理活动和植物防御机制背后的复杂生化过程和分子调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如何感知、代谢并最终克服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例如,某些植物的抗虫化合物)的详细解释。这种适应机制,很可能涉及到基因的激活与沉默、蛋白质的合成与降解、信号传导通路的开启,甚至可能还包括一些我尚未了解到的、更为精妙的分子层面的“对话”。我想象着作者们会用严谨的科学语言,结合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研究成果,为我们揭示这其中的奥秘,让我们得以一窥生物界在微观尺度上发生的令人惊叹的适应性进化。
评分浏览书名《害虫对植物次生性物质适应的生物化学和分子机制: Helicoverpa armigera》,我的思绪立刻飞向了广阔的田野,想象着那些绿色的植物在经历着怎样的“生存之战”。书名中提到的“次生性物质”,在我看来,就是植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抵御外敌而炼制的“独门秘药”,其中不乏一些对其他生物具有极强毒性的化合物,如生物碱、黄酮类、单宁等。而作为“敌人”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则必然拥有着一套“过硬的本领”,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繁衍。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角度,一层层剥开这些“本领”的面纱。是特定的基因突变让它们获得了某种解毒酶?是信号转导通路被改变,让它们对毒素不再敏感?还是它们已经学会了“吞噬”这些物质,将其转化为自身能量的来源?我想象着书中会充斥着各种复杂的化学结构式、精密的分子图谱,以及对基因表达、蛋白质互作的深入探讨,这一切都将构成一幅关于生命适应性的宏大画卷。
评分《害虫对植物次生性物质适应的生物化学和分子机制: Helicoverpa armigera》——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任何对生命科学和生态学感兴趣的读者心生敬意。它直指了一个核心的科学问题:在植物漫长的进化史中,为了保护自己而演化出的各式各样、常常具有毒性的次生代谢产物,是如何被像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这样的害虫所克服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具体的害虫,它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生物学领域的大门。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棉铃虫在分子层面究竟进化出了哪些“神奇”的应对机制。是某些关键酶系的超量表达,使其能够高效降解植物毒素?是信号转导通路上的改变,让它们对毒物的感知阈值大大提高?还是更深层的表观遗传学调控,让这些抗性基因在需要时能够被迅速激活?书中或许会运用大量的实验证据,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以及代谢组学等现代研究手段,来为我们构建一个清晰、详尽的分子图景。这本书无疑将是理解植物-害虫相互作用,乃至整个生态系统动力学的一个重要视角。
评分我一直对植物的“化学防御”和昆虫的“反防御”策略充满好奇,而《害虫对植物次生性物质适应的生物化学和分子机制: Helicoverpa armigera》这本书的名字,恰恰点中了我的兴趣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作为一个重要的农业害虫,其强大的抗性能力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我猜想,这本书会深入剖析棉铃虫是如何进化出各种生物化学和分子层面的机制,来应对植物体内种类繁多的次生性物质。这其中可能包括对毒性物质的解毒酶系统,如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等,它们如何协同工作,将原本对害虫致命的化合物转化为无害物质。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探讨害虫如何通过改变其消化道的通透性,或者通过改变其对这些物质的敏感性,来规避植物的防御。这种深入的分子机制研究,不仅能加深我们对生命适应性的理解,更可能为开发新型的、更具针对性的害虫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更是关乎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让我眼前一亮:《害虫对植物次生性物质适应的生物化学和分子机制: Helicoverpa armigera》。单单是这个名字,就已经勾勒出了一幅引人入胜的图景:在微观的分子世界里,一场关于生存与进化的激烈博弈正在上演。我想象着那些微小的、看似不起眼的害虫,比如书名中特别点出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它们是如何在亿万年的进化长河中,逐渐发展出应对植物体内复杂化学物质的“武器”和“策略”的。这种“次生性物质”,听起来就像是植物为了保护自己而精心制造的“防御工事”,而害虫的适应,则像是破解这些密码、绕过甚至利用这些防御的“特工行动”。我特别好奇,书里会不会详细描述棉铃虫体内的那些酶类、受体,以及它们如何与植物的萜类、酚类、生物碱等物质发生作用。是分解?是解毒?还是像某些寄生虫一样,能够“化敌为友”,将植物的防御物质转化为自身生长的养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害虫,更是关于生命如何在极端环境中展现出的惊人韧性和智慧,每一页都可能揭示着自然界最深刻的生存法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