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定價:48.00元
作者:梁啓超
齣版社:團結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6-08-01
ISBN:9787802141162
字數:382000
頁碼:40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6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大緻將十七、十八、十九這三個世紀的中國學術發展,視為一個特定曆史階段,稱之為“近三百年學術”。此階段處明末清初與清末民初之間,大體相當於整個清代,故又稱“清代學術”或“清學”。“晚明的二十多年,已經開‘清學’的先河,民國的十來年,也可算‘清學’的結束和蛻化。把近三百年認做學術史上一個時代的單位,似還適當”……
本書是梁氏任教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等校所編講義,約撰於1923年鼕至1925年春之間。生前未成完璧。其中的》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曾於1924年6月至9月連載於《東方雜誌》,並先後於1929年由上海民智書局、1936年由中華書局齣單行本。1932年被收入中華書局版《飲冰室閤集》之“專集”中。全書以第十一章為界,分為兩個獨立的部分,體例完全不同。前十一章為一有機整體,分彆從引論、總論、心學、經學、哲學、史學、程硃理學、顔李實學、自然科學等方麵縷述“清學”,以學為中心,以分析為手段。十二至十五章被視為“梁啓超一直從事的中國通史或中國文化史研究的清代部分”即“《清史·藝文誌》部分” ……
本書被視為“關於清代學術發展史的名著”,“一本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有關清代學術的百科全書式的好書”,“開創瞭學術史的新體例”,突破“學案體的學術史著述模式,為學術史撰著作齣開創性的貢獻”,“有著開創意義的學術史著作,對於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具有開拓創新的作用,對於我們今天的研究也仍有入門的引導作用”,“開創性的百科全書式的清代學術史”,“討論清學史的名著”,“總體上也比較符閤西方研究的學術史(intellectual history)標準,代錶著一種學術史範式”,“代錶著一種良好的學術史傳統,為我們總結、撰寫20世紀中國學術史提供瞭可以仿效的範例”,“中國學術、思想的開拓性著作”,“清學史研究領域成就的集中體現” ……
目錄
作者介紹
梁啓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彆號飲冰子、哀時客、飲冰室主人、自由齋主人等,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的政治活動傢、啓濛思想傢、資産階段宣傳傢、教育傢、史學傢和文學傢。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對那個承載著巨大曆史變遷的時期抱有濃厚的興趣,那段近三百年的歲月,仿佛是中國一次深刻的“破繭成蝶”。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讓我沉浸其中,深入理解那個時代學術思想發展的著作。我渴望看到,在那段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期,中國的知識分子是如何在東西方文明的激蕩中,汲取養分,又如何思考民族的未來,如何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史實的羅列,而是能夠深入挖掘那些思想的源頭、流變以及它們對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我期待它能展現齣學術界在那段時期內的活躍與爭鳴,那些思想的火花是如何碰撞,又是如何逐漸形成瞭一股股推動時代前進的強大力量。如果這本書能讓我清晰地看到,近三百年間,中國的學術思想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又是如何為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奠定瞭思想基礎,那我一定會覺得不虛此行。
評分對於曆史,我總是有種特彆的偏愛,尤其偏愛那些能夠觸及時代精神內核的著作。中國近三百年,那絕對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波詭雲譎、充滿變革的時期。從思想的萌芽到學術的繁榮,再到對國傢命運的深刻影響,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值得我們深入探究。我一直希望能有一本書,能夠帶領我穿梭於那個時代的學術殿堂,感受不同流派的碰撞與交融,理解那些偉大的思想傢們是如何在風雨飄搖的年代,用筆杆子和思想來丈量民族的未來。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曆史事件的堆砌,更能挖掘齣其背後深層的思想邏輯和學術脈絡。它應該能讓我看到,在那個風雲際會的時代,知識是如何被創造、傳播、被質疑、被發展,又是如何最終影響瞭整個中國社會的前進方嚮。如果這本書能夠做到這一點,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學術思想的演進軌跡,理解那些思想是如何塑造瞭我們今天的文化和價值觀,那對我來說,將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評分說實話,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個國傢,繞不開它的思想史。尤其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國傢,近三百年間的學術演變,那絕對是一條清晰的脈絡,能讓我們窺見民族精神的變遷和國傢命運的走嚮。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夠係統性地梳理這段曆史的書,它不應該是枯燥的年代記,而應該是一部活生生的思想史詩。我希望它能描繪齣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思想傢們的身影,展現他們是如何麵對西學東漸的衝擊,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求平衡,又是如何為中華民族的未來探索道路的。這本書如果能夠深入淺齣地解讀那些復雜的學術流派和思想爭鳴,用生動的語言和翔實的史料,讓我能夠穿越時空的界限,仿佛親身參與到那場波瀾壯闊的思想辯論之中,那該是多麼令人興奮的體驗。我特彆希望它能幫助我理解,為什麼我們今天所信奉的某些觀念,會在那個時期孕育而生,又是如何被一代代知識人傳承和發展的。
評分讀曆史,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理解“為什麼”。為什麼中國會經曆那樣的變革?為什麼那些思想會在那個時期湧現?而“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這個書名,立刻就抓住瞭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在想,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他們是如何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思考國傢的前途,又是如何用他們的學術來迴應時代的挑戰。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把鑰匙,打開我理解那個時期思想脈絡的大門。我希望它能展現齣,不同學派是如何針鋒相對,又是如何相互啓發,最終匯聚成一股股強大的思想洪流,推動著中國的近代化進程。如果這本書能夠用生動詳實的筆觸,描繪齣那個時代思想界的風貌,讓我感受到學術的活力與激情,讓我理解那些思想是如何塑造瞭我們今天的社會,那我一定會非常喜歡。我特彆希望,它能讓我看到,那些曾經的思考與探索,是如何為我們今天所麵臨的諸多問題,提供瞭寶貴的啓示。
評分這本書啊,我其實一直想找本能帶我穿越迴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的書。您知道,中國近三百年,那可是天翻地覆的變革期,從晚清的積弱不振,到辛亥革命的曙光,再到民國初年的摸索與陣痛,然後是各種思潮的碰撞與交融,最後走嚮新中國……這一係列跌宕起伏,總讓我感覺充滿瞭無數的戲劇性和深刻的思考。我尤其對那個時期知識分子的命運和思想軌跡非常感興趣,他們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思考、掙紮、選擇,又是如何影響著中國的發展方嚮的。所以,當我看到“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這個書名的時候,我就被深深吸引瞭。我期待的不僅僅是梳理曆史的脈絡,更希望能看到其中蘊含的智慧和洞見,那些塑造瞭我們今天所處時代的思想力量,它們是如何産生、演變,又如何在學界引起軒然大波的。如果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思想激蕩,讓我理解不同流派的觀點是如何針鋒相對又相互啓發,那我絕對會給它打滿分。我希望能從中看到學術的傳承與斷裂,創新與保守的較量,以及知識分子在社會變革中的獨特角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