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802141162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团结出版社 梁启超

9787802141162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团结出版社 梁启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启超 著
图书标签:
  • 学术史
  • 中国近代史
  • 思想史
  • 文化史
  • 梁启超
  • 团结出版社
  • 历史
  • 中国学术
  • 近现代史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ISBN:9787802141162
商品编码:2935726923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定价:48.00元

作者:梁启超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8-01

ISBN:9787802141162

字数:382000

页码:4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6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大致将十七、十八、十九这三个世纪的中国学术发展,视为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称之为“近三百年学术”。此阶段处明末清初与清末民初之间,大体相当于整个清代,故又称“清代学术”或“清学”。“晚明的二十多年,已经开‘清学’的先河,民国的十来年,也可算‘清学’的结束和蜕化。把近三百年认做学术史上一个时代的单位,似还适当”……
本书是梁氏任教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校所编讲义,约撰于1923年冬至1925年春之间。生前未成完璧。其中的》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曾于1924年6月至9月连载于《东方杂志》,并先后于1929年由上海民智书局、1936年由中华书局出单行本。1932年被收入中华书局版《饮冰室合集》之“专集”中。全书以第十一章为界,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体例完全不同。前十一章为一有机整体,分别从引论、总论、心学、经学、哲学、史学、程朱理学、颜李实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缕述“清学”,以学为中心,以分析为手段。十二至十五章被视为“梁启超一直从事的中国通史或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清代部分”即“《清史·艺文志》部分” ……
本书被视为“关于清代学术发展史的名著”,“一本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有关清代学术的百科全书式的好书”,“开创了学术史的新体例”,突破“学案体的学术史著述模式,为学术史撰著作出开创性的贡献”,“有着开创意义的学术史著作,对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具有开拓创新的作用,对于我们今天的研究也仍有入门的引导作用”,“开创性的百科全书式的清代学术史”,“讨论清学史的名著”,“总体上也比较符合西方研究的学术史(intellectual history)标准,代表着一种学术史范式”,“代表着一种良好的学术史传统,为我们总结、撰写20世纪中国学术史提供了可以仿效的范例”,“中国学术、思想的开拓性著作”,“清学史研究领域成就的集中体现” ……

目录


作者介绍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段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文摘


序言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盛宴 梁启超先生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 meticulously 铺陈开中国自明末清初至民国初年近三百年间的学术演变与思想浪潮。这并非仅仅是一部史料的堆砌,而是一场深度剖析、锐利洞察的思想盛宴,引领读者穿越时空,亲历那个人才辈出、思想激荡的伟大时代。 卷首:时代之潮与学术之魂 本书伊始,梁启超便以其深邃的眼光,将学术的演进置于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下。他深知,学术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命运息息相关。因此,他并未急于展开对具体学术流派的梳理,而是先为我们描绘了那近三百年间中国所经历的沧桑巨变:从大一统的帝国王朝向近代国家的转型,从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到西学东渐的冲击与融合,从内忧外患的民族危机到变革图强的时代呼唤。正是这种宏观的把握,为我们理解学术的变迁提供了坚实的基石。 他敏锐地指出,每一个时代的学术,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烙印。明末清初,在王朝更迭的动荡中,一部分学者开始反思传统,关注现实,启迪了新的思想萌芽。清代中叶,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下,考据学兴盛,学术呈现出一种沉静内敛的特质,但也孕育着深厚的学术根基。而晚清以来,随着国门被打开,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学术更是呈现出爆炸性的发展与多元化的趋向,各种新思想、新学说层出不穷,交织碰撞,构成了中国学术史上一道绚烂的风景线。 梁启超以其宏阔的视野,将学术的脉络清晰地勾勒出来,让我们看到,学术的每一次发展,都是对时代的回应,是对社会困境的探索,更是对民族未来的期盼。他让我们明白,阅读学术史,就是在阅读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求索、奋进、变革的精神轨迹。 学术之脉:从经学到史学,从哲学到科学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核心,在于其对中国学术思想史的系统梳理与精辟分析。梁启超以其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将这近三百年间的学术流派、重要人物、核心思想一一呈现。 本书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罗列学者名录,而是以学术领域为线索,进行深度挖掘。他首先将目光投向了在中国传统学术中占据核心地位的经学。他详细分析了明清之际经学的发展,从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的朴学,到戴震、段玉裁等人的考据学,再到王国维、罗振奇等人的新考据学。他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这些学术流派的特点、贡献以及局限性,展现了经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轨迹。他让我们看到,考据学的兴盛并非是对传统的固步自封,而是对汉唐以来经学研究的深化和革新,其严谨的治学方法,为后来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梁启超将视野转向了史学。他细致地考察了明清以来史学的发展,从明代李贽的“异端”史观,到清代顾祖禹的地理学史观,再到章学诚的史学理论,以及晚清民国时期史学研究的新进展。他着重分析了史学从传统的政治叙事转向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关注,史学研究方法也日益科学化。他对于章学诚“文史哲不分”的理论的解读,揭示了中国史学在哲学思考层面的深度。 哲学领域同样是梁启超关注的重点。他梳理了阳明学由盛转衰的过程,以及程朱理学在清代的复苏与批判。更重要的是,他敏锐地捕捉到西方哲学思潮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从严复的“天演论”到梁启超本人所倡导的“新民说”,再到各种西方哲学流派的介绍与讨论,展现了中国哲学在吸收外来养分后焕发的新的生命力。他对于“心学”与“理学”的辨析,对于“实学”与“空谈”的批评,都充满了深刻的洞见。 科学的引入是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最具颠覆性的变化之一。梁启超以其前瞻性的眼光,梳理了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从传教士的介绍,到近代科学教育的兴起,再到中国学者对科学的探索与实践。他并非仅仅罗列科学知识,而是关注科学思想的传播及其对中国社会、文化观念的冲击。他强调了科学精神的重要性,以及科学如何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思想之光:变革与创新,融合与发展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学术流派的梳理,更在于其对思想变迁的深度剖析。梁启超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在时代洪流中,思想如何产生、发展、碰撞,又如何孕育出新的可能。 他深刻地指出,近三百年是中国学术思想从“守成”到“求新”,从“保守”到“激进”,从“内向”到“外向”的剧烈转型期。他让我们看到,面对西方文明的强大冲击,中国学者并非被动接受,而是积极思考,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点。 本书对“西学东渐”的描写尤为精彩。梁启超详细分析了从早期传教士带来的自然科学、天文历算,到后来新思想、新学说的涌入,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等。他不仅介绍了引进的学说内容,更着力分析了这些学说如何被中国学者理解、消化、吸收,并与中国本土思想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成果。他对于严复翻译《天演论》的深远影响的论述,对于梁启超本人倡导的“新民说”的详细阐释,都展现了他对思想传播与接受机制的深刻理解。 他让我们看到,在吸收外来思想的同时,中国学者也从未放弃对自身传统的反思与重建。从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解读,到对佛教、道教思想的挖掘,再到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再认识,都体现了一种文化自觉与自信。 更重要的是,梁启超先生并非简单地记录历史,而是以一位思想家的身份,对这些学术思想的发展进行了评价与定位。他对一些学者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肯定,也对一些思想的局限性提出了中肯的批评。他鼓励读者独立思考,批判性地看待学术流派,避免陷入教条主义。 结语:思想的遗产,未来的启示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不仅仅是一部学术史的陈述,更是一部思想的遗产。它凝聚了梁启超先生对中国学术前世今生的深刻洞察,也寄托了他对民族文化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 阅读此书,我们仿佛置身于一场盛大的思想辩论会,与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对话。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学者的思考深度与学术勇气,也得以理解中国近代学术为何会沿着既定的轨迹发展。 本书对于当代的我们,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学术的生命力在于其与时代的互动,在于其对社会现实的回应,更在于其不断创新与融合的精神。在当今信息爆炸、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重温《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学术的根脉,把握中国学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梁启超先生以其雄健的文笔和深邃的思考,为我们留下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翻开《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您将踏上一段令人心潮澎湃的思想之旅,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对话,一次对民族文化深沉的追溯与展望。这本书,值得每一位关心中国思想史、关注民族文化发展的读者细细品读,反复玩味。它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中国近代学术思想深邃殿堂的大门,让您领略其中蕴含的无穷智慧与无穷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啊,我其实一直想找本能带我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的书。您知道,中国近三百年,那可是天翻地覆的变革期,从晚清的积弱不振,到辛亥革命的曙光,再到民国初年的摸索与阵痛,然后是各种思潮的碰撞与交融,最后走向新中国……这一系列跌宕起伏,总让我感觉充满了无数的戏剧性和深刻的思考。我尤其对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的命运和思想轨迹非常感兴趣,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思考、挣扎、选择,又是如何影响着中国的发展方向的。所以,当我看到“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这个书名的时候,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我期待的不仅仅是梳理历史的脉络,更希望能看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洞见,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所处时代的思想力量,它们是如何产生、演变,又如何在学界引起轩然大波的。如果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思想激荡,让我理解不同流派的观点是如何针锋相对又相互启发,那我绝对会给它打满分。我希望能从中看到学术的传承与断裂,创新与保守的较量,以及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的独特角色。

评分

我一直对那个承载着巨大历史变迁的时期抱有浓厚的兴趣,那段近三百年的岁月,仿佛是中国一次深刻的“破茧成蝶”。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让我沉浸其中,深入理解那个时代学术思想发展的著作。我渴望看到,在那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在东西方文明的激荡中,汲取养分,又如何思考民族的未来,如何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史实的罗列,而是能够深入挖掘那些思想的源头、流变以及它们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我期待它能展现出学术界在那段时期内的活跃与争鸣,那些思想的火花是如何碰撞,又是如何逐渐形成了一股股推动时代前进的强大力量。如果这本书能让我清晰地看到,近三百年间,中国的学术思想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又是如何为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奠定了思想基础,那我一定会觉得不虚此行。

评分

对于历史,我总是有种特别的偏爱,尤其偏爱那些能够触及时代精神内核的著作。中国近三百年,那绝对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波诡云谲、充满变革的时期。从思想的萌芽到学术的繁荣,再到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影响,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我一直希望能有一本书,能够带领我穿梭于那个时代的学术殿堂,感受不同流派的碰撞与交融,理解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是如何在风雨飘摇的年代,用笔杆子和思想来丈量民族的未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堆砌,更能挖掘出其背后深层的思想逻辑和学术脉络。它应该能让我看到,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知识是如何被创造、传播、被质疑、被发展,又是如何最终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如果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学术思想的演进轨迹,理解那些思想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文化和价值观,那对我来说,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

读历史,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理解“为什么”。为什么中国会经历那样的变革?为什么那些思想会在那个时期涌现?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这个书名,立刻就抓住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在想,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他们是如何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下,思考国家的前途,又是如何用他们的学术来回应时代的挑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把钥匙,打开我理解那个时期思想脉络的大门。我希望它能展现出,不同学派是如何针锋相对,又是如何相互启发,最终汇聚成一股股强大的思想洪流,推动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如果这本书能够用生动详实的笔触,描绘出那个时代思想界的风貌,让我感受到学术的活力与激情,让我理解那些思想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社会,那我一定会非常喜欢。我特别希望,它能让我看到,那些曾经的思考与探索,是如何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国家,绕不开它的思想史。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国家,近三百年间的学术演变,那绝对是一条清晰的脉络,能让我们窥见民族精神的变迁和国家命运的走向。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这段历史的书,它不应该是枯燥的年代记,而应该是一部活生生的思想史诗。我希望它能描绘出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思想家们的身影,展现他们是如何面对西学东渐的冲击,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又是如何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探索道路的。这本书如果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那些复杂的学术流派和思想争鸣,用生动的语言和翔实的史料,让我能够穿越时空的界限,仿佛亲身参与到那场波澜壮阔的思想辩论之中,那该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体验。我特别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所信奉的某些观念,会在那个时期孕育而生,又是如何被一代代知识人传承和发展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