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移动通信 丁奇 阳桢

大话移动通信 丁奇 阳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奇 阳桢 著
图书标签:
  • 移动通信
  • 通信原理
  • 无线通信
  • 4G
  • 5G
  • 通信工程
  • 丁奇
  • 阳桢
  • 移动网络
  • 通信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262066
商品编码:2936082159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1-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大话移动通信

定价:45.00元

作者:丁奇 阳桢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01

ISBN:978711526206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推荐购买套装:大话通信--通信基础知识读本 大话无线通信 大话移动通信(套装共3册)(超值附赠cdma2000网络优化典型案例分析)畅销书《大话无线通信》作者丁奇精心编著的又一力作,为您奉上阅读盛宴。内容涵盖2G、3G、LTE和4G,与《大话无线通信》相比,更为浅显、全面。秉承《大话无线通信》一书轻松幽默的写作风格,让您真正体会 “快乐学习”。

内容提要


  《大话移动通信》是一本全面介绍移动通信的通俗图书,涵盖了从通信基本理论到GSM、WCDMA、TD-SCDMA、cdma2000、LTE、LTE-Advanced等各种通信制式的相关知识。  《大话移动通信》的写作坚持3个原则:*是类比,接触一个不熟悉的知识,*为快捷而有效的做法就是将其类比为已经熟悉的知识;第二是通俗,行文力求轻松活泼,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第三是追求“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尽量避免先摆结论后论证的传统讲述方式,而是和读者一起去发现无线通信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式,让读者通过思考和解决问题获得对知识的更深入的理解。  《大话移动通信》可供移动通信技术的初学者和自学者学习阅读,也可作为移动通信行业从业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目 录

章 点对点的无线通信——从贝尔到莫尔斯 1
1.1 古代通信的智慧与烦恼 2
1.2 从“贝尔电话”解剖现代通信系统构架 6
1.2.1 电话之父——贝尔 6
1.2.2 解剖固定电话——模拟通信系统架构 8
1.2.3 “0”和“1”的时代——数字通信系统架构 10
1.2.4 数字通信为何独领 11
1.3 “贝尔话筒”的工作之一——接收信号 13
1.3.1 何谓信号——从狼烟到电磁波 13
1.3.2 信号的时域概念 14
1.3.3 信号的频域概念 16
1.4 “贝尔话筒”的工作之二——分析信号 17
1.4.1 始于欧拉,成于傅里叶 19
1.4.2 周而复始的信号有啥特点——傅里叶级数 20
1.4.3 用统计数据说话——傅里叶分析 22
1.5 “贝尔话筒”的工作之三——如何把模拟信号变为数字信号 24
1.5.1 声音是如何变成比特流的——奈奎斯特采样定理 25
1.5.2 从原始分到标准分——量化 27
1.5.3 从《蒹葭》和《在水一方》说起——也谈编码 30
1.5.4 高中低空各有所属——调制的意义 34
1.6 无线信道之烦恼 37
1.6.1 没有噪声的理想国——奈奎斯特带宽 38
1.6.2 有噪声的真实世界——香农容量 39
1.6.3 高山、大楼及其他——大尺度效应 40
1.6.4 波峰、波谷及其他——小尺度效应 41

第2章 从电台到大哥大 43
2.1 电台的梦想——点对点的无线通信 43
2.1.1 无线通信组网构想一:用无线电台可以构成一张无线通信网吗 44
2.1.2 资源是有限的——适于组网的无线频段 46
2.1.3 无价的战略资源——无线频谱资源的价值 49
2.1.4 无线通信组网构想二:参照广电网络的架构行不行 50
2.2 基站的困惑——点对多点的无线通信 54
2.2.1 困惑之一:基站下不止一个手机 54
2.2.2 困惑之一(续):海蒂·拉玛的美丽与高通的魅力 56
2.2.3 困惑之二:无线环境和手机远近在不断变化 62
2.2.4 困惑之三:减少噪声,降低能耗 64
2.2.5 困惑之四:北京时间的价值 66
2.3 大哥大与模拟通信网——多点对多点的无线通信 67
2.3.1 困惑一:手机不知道它在哪个基站下面 67
2.3.2 困惑二:网络不知道手机的位置 69
2.3.3 困惑三:如何保证“移动”着打电话不会有中断 73
2.3.4 困惑四:安全性和盈利?这是个问题 74

第3章 小笨设计的GSM网络——在云端的邮政局 78
3.1 小笨的恼人课题——画一个GSM网络出来 78
3.1.1 信息如何流动与交换 79
3.1.2 用户的位置如何进行登记与管理 82
3.1.3 我也要“门牌号码”——GSM的编号计划 85
3.1.4 街道也要标识——谈谈GSM里的接口 88
3.2 GSM是怎样炼成的——空中接口的4个步骤 90
3.2.1 欲通信,先同步 92
3.2.2 欲接入,先申请 94
3.2.3 欲对话,先寻人 95
3.2.4 先寒暄,后长谈 97
3.3 从邮政到快递公司——步入信息时代的GPRS和EDGE 99

第4章 小笨设计的WCDMA网络——在云端的物流公司 103
4.1 小笨的恼人课题——画一个WCDMA网络出来 104
4.1.1 先继承,后创新——WCDMA的网络结构 104
4.1.2 源自泰勒管理——分层服务 106
4.2 少年WCDMA之烦恼一——我有哪些资源 107
4.2.1 容量——移动通信的“阿喀琉斯之踵” 108
4.2.2 码分多址的胜负手——功率控制与软切换 112
4.2.3 搞通信如同做物流 119
4.2.4 组建运输大队——OVSF码 122
4.2.5 运输大队的编号——扰码 123
4.3 少年WCDMA之烦恼二——资源如何分配 125
4.3.1 年年岁岁花相似——无线的标准套路 126
4.3.2 当好管家不容易——OVSF码的分配 126
4.4 少年WCDMA之烦恼三——调度是个技术活 138
4.4.1 质检保证无差错进行传输 139
4.4.2 调度确保资源高效利用 141
4.5 少年WCDMA之烦恼四——如何应对流量飙涨 144
4.5.1 “Web1.0时代”——HSDPA 145
4.5.2 “Web2.0时代”——HSUPA 149
4.5.3 无线宽带再提速——HSPA  151

第5章 TD-SCDMA,中国造 154
5.1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谈谈TD-SCDMA的发源 154
5.1.1 破局——TD-SCDMA草创 156
5.1.2 移动通信标准背后的无形之手 157
5.1.3 TD-SCDMA标准发展概述 158
5.2 似曾相识燕归来——谈谈TD-SCDMA与WCDMA 159
5.3 秀秀“TD-SCDMA” 162
5.3.1 秀秀“TD” 162
5.3.2 秀秀“SCDMA” 169
5.4 秀秀TD-SCDMA的关键绝活 173
5.4.1 一如那舞台上的聚光灯——智能天线 173
5.4.2 先同步,后切换——接力切换技术 177
5.4.3 事不关己,不准挂起——联合检测技术 179
5.4.4 我是出色的交通指挥员——动态分配信道 181
5.4.5 看我七十二变——软件无线电 184

第6章 cdma2000,高通后的独行 187
6.1 CDMA,高通发现新大陆 190
6.2 IS-95横空出世 192
6.2.1 与GSM同场PK 193
6.2.2 为啥cdma2000也需要GPS 195
6.2.3 蛋糕怎么切——IS-95的信道问题 196
6.3 冤家路窄——CDMA 1X与GPRS 197
6.3.1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198
6.3.2 英雄所见略同——核心网的继承与变化 198
6.3.3 更快更高更强——空口的蜕变 200
6.4 迈向3G时代——EV-DO与EV-DV 202
6.4.1 机动车和自行车分道行驶——EV-DO 203
6.4.2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EV-DV 207

第7章 LTE网络——更扁平,更高效 209
7.1 LTE动力——跟WiMAX争武林盟主 209
7.2 LTE方向——移动通信的宽带化 212
7.3 先有的,后放矢——LTE需求 214
7.4 绕开高通的壁垒——LTE关键技术之OFDM 214
7.4.1 这该死的码间串扰——谈谈OFDM中的“FDM” 216
7.4.2 这正交的子载波——谈谈OFDM的“O” 220
7.4.3 为了的信号而努力——保护间隔和循环前缀 223
7.5 条条大路通罗马——关键技术之MIMO 226
7.6 纵向删减,横向拉通——LTE的之道 230
7.6.1 世界是平的——扁平化的LTE无线网 232
7.6.2 车同轴,路同轨——全IP化的LTE核心网 236
7.7 万变不离其宗——LTE的物理层结构与流程 239
7.7.1 “井田制”——GSM和LTE的资源划分之道 239
7.7.2 “面经”是怎样总结出来的——LTE的物理层工作流程 243

第8章 迈向4G——LTE-Advanced 248
8.1 4G的愿景——“我有一个梦想”升级版 248
8.2 让梦想照进现实——LTE-Advanced关键技术 251
8.2.1 零散的资源能放到一起用么?——载波聚合 252
8.2.2 打破部门墙——CoMP 253
8.2.3 4G时代的二传手——中继(Relay) 256
8.2.4 家里也可以布放基站?—— femto 257
8.2.5 网络可以自己规划和优化?——SON网络 260

第9章 通信界的规则制定者——3GPP 264
9.1 3GPP组织简介 264
9.2 3GPP的组织架构 265
9.3 在PK与妥协中前行——3GPP协议 266
9.4 无线通信中的那些足迹——3GPP各版本浅析 268

0章 初识网规网优 275
10.1 一个永恒的话题——基站能覆盖多远 277
10.2 谁让你变成了地图测绘人员——谈谈那该死的路测和CQT测试 281
10.3 一场网优的人民战争——MR测量报告 285
10.4 运营商关注的网络指标——掉话率、接通率、数据业务下载速率 288
10.4.1 糟糕的用户体验——掉话 288
10.4.2 你不能老让我找不到人——谈谈接通率 289
10.4.3 未雨绸缪,争夺未来制高点——数据业务下载速率 290
10.5 常见的几个网络问题——单通、串音、乒乓重选 291

后记 294
缩略语 295
参考文献 303

作者介绍


丁奇,阳桢,现就职于某通信设备商,之前曾供职于运营商,对技术理解透彻,文字功底深厚,文风生动幽默,涉猎甚广,除技术外,对历史、管理、金融等学科有深厚兴趣,所著书中亦有其思想体现,著有畅销图书《大话无线通信》、《大话移动通信》,后续还会有新品推出。

文摘


序言



《深度探索:移动通信系统架构与关键技术》 概述 本书旨在为广大读者,特别是对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充满好奇的工程师、技术爱好者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理解支撑我们日常通信的复杂系统。不同于市面上许多侧重于单一技术或应用的书籍,本书将目光投向了整个移动通信的生态系统,从基础的无线传播原理,到日益复杂的网络架构,再到支撑一切运作的关键技术,层层剖析,力求让读者构建起一个系统性的认知框架。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生动的案例分析,力求将晦涩的技术概念转化为清晰易懂的语言,帮助读者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 内容梗概 第一部分:无线传播的基石 在深入探讨复杂的网络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无线信号是如何在空间中传播的。本部分将从电磁波的物理学原理出发,介绍无线电波的特性,包括频率、波长、衰减、衍射、反射和散射等基本概念。我们将详细阐述这些现象如何影响信号的质量和覆盖范围,并引出移动通信中至关重要的“衰落”概念,区分平坦衰落和频率选择性衰落,以及它们对数据传输的挑战。 接着,我们将聚焦于移动通信中的关键场景,如城市、郊区和乡村环境下的传播特性差异。例如,在城市环境中,高楼大厦会产生大量的多径效应,导致信号反射和干扰,这正是手机信号时好时坏的根本原因之一。我们将探讨这些传播模型如何被应用于网络规划和优化,以确保在不同环境下都能提供可靠的服务。 此外,本部分还将介绍天线的基本原理,包括方向性、增益和极化等参数,以及不同类型天线(如全向天线、定向天线)在移动通信基站和终端设备中的应用。理解天线的工作原理,对于理解信号的发射和接收效率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从蜂窝到全业务:移动通信网络架构的演进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穿越移动通信网络发展的历史长河,重点解析其核心架构的演进。我们将从最早的模拟蜂窝网络(第一代,1G)开始,回顾其简单语音通信的特点,并讲解其技术局限性。 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数字移动通信的黎明——第二代(2G)技术,重点阐述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和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这两种主流技术。我们将详细讲解其信令流程、信道划分方式(如TDMA和FDMA)、编码技术,以及SMS(Short Message Service)和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等数据业务的出现如何开启了移动数据通信的时代。 步入21世纪,第三代(3G)移动通信的到来标志着移动互联网的真正崛起。我们将详细介绍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和CDMA2000等3G标准,重点分析其在数据传输速率上的飞跃,以及HSPA(High-Speed Packet Access)等技术的引入如何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体验。 紧接着,我们进入了第四代(4G)LTE(Long-Term Evolution)的时代。本部分将重点解析LTE的核心网络架构,包括EPC(Evolved Packet Core)的组成(如MME、SGW、PGW),以及E-UTRA(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的无线接口。我们将深入讲解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和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等关键技术如何实现极高的峰值速率和更低的延迟,从而支撑高清视频流、在线游戏等富媒体应用。 最后,我们将展望并解析正在快速发展的第五代(5G)移动通信。本部分将详细介绍5G在频谱利用、网络切片、超低延迟通信(URLLC)、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和增强移动宽带(eMBB)等方面的创新。我们将深入探讨5G的核心网架构(如SBA,Service-Based Architecture),以及其在工业互联网、自动驾驶、智慧城市等领域带来的颠覆性潜力。 第三部分:支撑通信的强大技术引擎 在理解了网络架构的演进之后,本部分将深入剖析支撑这些网络高效、可靠运行的关键技术。 1. 编码与调制技术: 我们将从信息论的基础出发,讲解信源编码(如PCM、AAC)和信道编码(如卷积码、Turbo码、LDPC码)的原理和作用。信道编码能够提高信号在噪声环境下的鲁棒性,是保证通信质量的关键。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各种调制技术,包括AM、FM、ASK、FSK、PSK、QAM等,以及它们在不同通信代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高阶调制技术来提升数据传输效率。 2. 多址技术: 移动通信的本质在于如何让众多用户共享有限的无线频谱资源。本部分将详细讲解各种多址技术,包括FDMA(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以及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我们将分析每种技术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其在不同通信标准中的应用。特别是OFDMA,作为4G和5G的核心技术,其高效的频谱利用方式将得到重点解析。 3. MIMO与波束赋形: 随着无线通信对速率要求的不断提升,MIMO技术成为了提升系统性能的关键。本部分将深入讲解MIMO的基本原理,包括空间复用和空间分集,以及不同MIMO配置(如2x2 MIMO, 4x4 MIMO)如何带来显著的容量提升。我们将进一步介绍波束赋形技术,它能够将信号能量集中指向特定用户,从而减少干扰,提高信号强度,这在5G网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4. 移动性管理: 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用户随时随地都在移动,如何保证通信的连续性是核心挑战。本部分将详细讲解移动性管理机制,包括寻呼(Paging)、切换(Handover)和位置更新(Location Update)等过程。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类型的切换(如软切换、硬切换),以及它们在保证用户体验平滑性方面的重要作用。 5. QoS(Quality of Service)与差分服务: 不同的应用对网络质量有不同的要求。本部分将详细介绍QoS的概念,以及移动通信系统如何通过优先级管理、资源分配等机制来保证不同业务的服务质量,例如,视频通话需要低延迟,而文件下载则对延迟不那么敏感。 6. 安全性: 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本部分将涵盖加密、身份认证、密钥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在不同通信代际中引入的安全机制,确保用户数据的隐私和通信的完整性。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的创新与挑战 在为读者建立起扎实的移动通信基础知识后,本部分将聚焦于当前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 1. 软件定义网络(SDN)与网络功能虚拟化(NFV): 本部分将介绍SDN和NFV如何改变传统的网络架构,实现网络的灵活性、可编程性和自动化,这对于5G网络的动态部署和资源管理至关重要。 2. 网络切片: 5G最核心的创新之一是网络切片技术。我们将详细解释网络切片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逻辑上隔离的网络来满足不同行业和应用的需求,例如,为自动驾驶汽车提供超低延迟的网络,为物联网设备提供大规模连接。 3. 物联网(IoT)通信: 随着物联网设备的爆炸式增长,专门的物联网通信技术应运而生。本部分将介绍NB-IoT、eMTC等低功耗广域网(LPWAN)技术,以及它们在功耗、覆盖和连接密度方面的优势。 4. 边缘计算: 为了降低延迟并提高处理效率,边缘计算正成为移动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探讨边缘计算如何将计算能力推向网络边缘,从而实现更快的响应速度,这对于实时应用至关重要。 5. 频谱与效率: 频谱资源是移动通信的生命线。本部分将讨论频谱利用的挑战,以及全频谱接入、频谱共享等前沿技术的发展方向。 6. 人工智能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AI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移动通信领域,从网络优化、故障预测到用户体验提升,AI的应用前景广阔。我们将探讨AI在这些方面的具体应用案例。 7.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最后,我们将探讨移动通信行业面临的挑战,例如,功耗、散热、资费、网络覆盖的公平性以及隐私保护等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如6G、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等。 结语 《深度探索:移动通信系统架构与关键技术》是一次对移动通信世界的全景式扫描,旨在让读者不仅理解“是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通过系统性的讲解和深入的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移动通信技术的进一步探索热情,为他们在未来的技术发展和职业生涯中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深刻的洞察。本书的编写,力求做到通俗易懂而不失严谨,全面深入而不泛泛而谈,期待与您一同遨游在移动通信的精彩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拿到这本《大话移动通信》,便被其书名所吸引,总觉得“大话”二字,便带着几分江湖豪情与深入浅出的味道,仿佛能一下子将复杂深奥的移动通信技术变得亲切易懂。翻开书页,果然不负所望。作者们以一种非常生动、幽默甚至带点调侃的笔触,将移动通信的起源、发展以及各个关键技术,比如蜂窝网络、信道编码、多址技术等等,娓娓道来。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并没有直接堆砌枯燥的技术术语,而是通过大量形象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例子,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比如,在解释信道如何承载信息时,就仿佛在描述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而信息则是河中的载体,如何巧妙地在河道中穿梭而不被冲散,就需要精妙的“算法”来守护。这种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步建立起对移动通信的整体认知。书中的插图也同样可圈可点,虽然不多,但往往能在关键之处点睛,寥寥几笔便能勾勒出复杂的网络结构或工作原理,令人豁然开朗。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让我对移动通信这一日新月异的领域,有了初步却又深刻的认识,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数字世界奥秘的大门。

评分

读完《大话移动通信》,我感觉自己好像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科技之旅。从最初的模拟通信时代,那些笨重的“大哥大”还只是少数人的象征,到如今我们手中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可以随时随地连接世界,这中间凝结了多少代人的智慧与汗水?这本书没有回避技术的演进过程中的那些曲折与挑战,而是将它们如同故事一般呈现出来。作者们在讲解2G、3G、4G、5G等不同代际技术时,不仅仅是列举它们的技术指标,更是深入剖析了每一代技术的出现是如何解决前一代技术瓶颈的,又催生了怎样的应用场景。比如,从语音通信为主到数据通信的飞跃,再到如今万物互联的设想,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新的技术难题的攻克。特别是在阐述5G技术时,那种对未来通信形态的描绘,既有技术上的严谨,又不失想象力,让人对接下来的生活充满期待。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它不是一本冰冷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你一步步理解移动通信的宏大图景。它让我意识到,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便利,背后是如此复杂且精密的科技支撑,着实令人肃然起敬。

评分

《大话移动通信》这本书,让我对移动通信的“幕后英雄”有了更深的理解。一直以来,我们享受着手机带来的便捷,但很少去思考,这背后是如何实现的。这本书就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将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技术,比如OFDM(正交频分复用)、MIMO(多输入多输出)等,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进行了拆解。作者们很擅长将复杂的技术原理,拆分成一个个小模块,然后逐一攻破。而且,他们会经常穿插一些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故事,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技术讲解,变得生动有趣。比如,在讲到某个关键的发明或标准化过程时,会提及当时的技术竞争态势,或者背后的一些趣闻轶事,这使得整个阅读过程更加轻松,也更容易记住。这本书的逻辑性也非常强,从基础原理到具体技术,再到应用场景,层层递进,使得读者能够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手机信号、网络连接这些问题时,都有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不再只是简单的“有网没网”的判断,而是能隐约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技术奥秘。

评分

《大话移动通信》这本书,让我对信息时代的基石——移动通信技术,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认识。作者们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介绍技术的“是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以及“如何”。他们以一种非常流畅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将移动通信的发展脉络梳理得清晰可见。在阐述各个技术演进的驱动力时,书中往往会结合当时的社会需求和技术瓶颈,让读者明白每一项技术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例如,在介绍4G技术如何为移动互联网的爆发铺平道路时,书中描述的那种对更快速度、更低延迟的渴望,以及由此带来的移动应用场景的革命,都让读者深有体会。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在技术讲解的同时,也融入了对未来趋势的展望。作者们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而是通过分析现有技术的局限性和发展方向,引导读者去思考移动通信的未来会走向何方。这种启发式的写作方式,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一位思想的启发者,激发了我对这个领域的进一步探索欲望。

评分

阅读《大话移动通信》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作者们在技术科普上的用心良苦。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让完全没有相关技术背景的读者,也能逐渐理解并欣赏移动通信的精妙之处。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活泼,不拘泥于传统的学术表达方式,而是用了很多口语化的词汇和生动的比喻,仿佛在与朋友聊天,讲解一个自己非常熟悉和热爱的事物。例如,在解释无线传输的信号衰减问题时,作者会将其比作在嘈杂的环境中说话,距离越远,声音越模糊,然后引出信号增强和编码的必要性。这种类比非常贴切,瞬间就让概念变得容易理解。此外,书中对一些技术名词的解释,也都非常到位,不会生硬地抛出定义,而是通过上下文的语境和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读者理解其含义。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网络架构和协议栈的讲解,它们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分解成易于理解的层次,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信息是如何从发送端一步步到达接收端的。这本书无疑是移动通信领域的一本优秀入门读物,它既有学术的深度,又有通俗的趣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