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气候资源与农业
定价:38.00元
作者:杨晓光,于沪宁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9-01
ISBN:9787502940669
字数:
页码:33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气候资源与农业》从气候资源角度密切联系中国农业实践,讨论了光和辐射、降水与农田水分、温度和二氧化碳的资源特征和区域分异及其有效用;兼及农作物气候生态的适应性分析,地形气候和小气候资源利用,农田SPAC过程水热传输和水分调控。既著重于有关经典理论的诠释,亦关注联系热点问题的求索,并力求提供实践应用中的成功范例,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助益。《中国气候资源与农业》可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气象部门的科技工作者及关心全球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的广大读者研读。
目录
前言
n章 气候与农业有关理论概述
n节 气候环境论与地理气候论
n第二节 气候生态论与气候生态型
n第三节 气候生产力论与气候资源论
n第四节 气候的波动和异常与农业
n第五节 气候区域差异及农业气候相似
第二章 太阳辐射与农业
n节 太阳辐射资源
n第二节 日照资源
n第三节 辐射、光与农业
第三章 温度与农业
n节 热量与温度
n第二节 气温与土壤温度变化的基本规律
n第三节 气温变化特征
n第四节 提高光热资源利用效率
第四章 降水和农田水分调控
n节 降水资源
n第二节 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n第三节 农田水分平衡和水分利用效率
n第四节 农田水分的水势驱动
第五章 二氧化碳与农业
n节 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全球变暖
n第二节 农田CO2传输和作物生产力效应
n第三节 CO2浓度增加对农业的影响
第六章 气候与农林牧业
n节 粮食作物与气候
n第二节 油料、糖料作物与气候
n第三节 棉花与气候
n第四节 经济林木与气候
n第五节 畜牧业与气候
n第六节 气候资源合理利用实例——中国紫花苜蓿气候生态区划
第七章 地形气候和小气候与农业
n节 地形气候与农业
n第二节 农田小气候理论及应用
n第三节 农田防护林小气候和保护地小气候
n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在我心中,是一本承载着中国农业“过去”与“未来”的百科全书。我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深厚底蕴,以及它试图描绘的中国农业发展的宏大图景。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将“气候资源”这一相对抽象的概念,具体落实到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实际影响上的。比如,书中是否会详细解析不同气候条件下,对农作物生长周期、产量形成、品质优劣等关键环节的精确影响?例如,光照时数、温度梯度、降水量分布等要素,是如何决定了作物“能不能种”、“种多少”、“种得好不好”?而且,我尤为关注书中对于“气候资源”的“优化利用”和“风险规避”的探讨。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策略和技术,帮助农业生产者更好地适应和利用当地的气候特点?比如,如何通过调整播种期、选择适宜品种来规避霜冻、干旱等风险?又或者,书中是否会展望未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农业将面临怎样的挑战,以及需要采取哪些应对措施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气候和农业的知识,更是关于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首先被它条理清晰的结构所吸引。作者似乎非常注重从宏观到微观的逻辑递进,从中国整体的气候格局,到区域性的气候差异,再到气候资源与具体农业生产模式的结合,一步步地引导读者进入“中国气候资源与农业”的世界。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不同地区“气候优势区”的划分和解读,这对于理解为何某些作物会在特定地区繁衍生息,以及为何某些农业技术在那里能取得成功,提供了科学的解释。例如,书中是否提到了南方地区充沛的降水和光照如何造就了水稻的连作模式,而北方地区相对干燥的气候又促成了旱地作物,如小麦、玉米的广泛种植?而且,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是如何量化这些气候资源的,是仅仅停留在定性的描述,还是提供了具体的数值指标,比如年均降水量、日照时段、有效积温等等?这些量化数据对于农业从业者和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最具参考价值的信息。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气候资源的空间异质性”以及“时间序列变化”的部分尤为好奇,这是否意味着书中会展示一些精美的图表和地图,直观地呈现气候要素的分布和变化趋势?
评分读这本书,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农业“基因库”的窗户。我一直对中国农业的“多样性”感到惊叹,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物产丰富,各有千秋。而这本书,似乎给了我一个理解这种多样性内在逻辑的工具。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中国各个主要农业产区所拥有的独特气候禀赋,比如,南方沿海地区的海风、水汽是否对某些特色经济作物(如甘蔗、茶叶)的生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内陆高原地区,虽然日照充足,但昼夜温差大,这种气候特点又会催生出怎样的适应性农业?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优化配置”气候资源,也就是说,在有限的气候条件下,如何通过科学的种植结构调整、品种选择,甚至是灌溉、防灾减灾等技术手段,最大化地发挥气候的积极作用,并规避其不利影响?我希望书中能够给出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地区在气候不利的年份,是如何通过某种技术或策略,仍然保障了农业的稳定产出。这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实践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不仅仅是知识的累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地区的农业,就必须先理解它的“天时”。这本书的题目就直接点出了“气候资源”的核心地位,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宏观、更系统地看待中国农业的视角。我非常想了解书中是如何将抽象的气候数据转化为具体的农业生产指导的。例如,书中是否会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最适合发展的作物种类,以及不同品种在这些气候条件下的产量和品质表现?此外,对于“气候变化”这一议题,我非常希望能看到书中提供一些前瞻性的分析。比如,随着全球变暖,中国哪些地区的农业将面临最大的生存挑战?又有哪些地区可能会因为气候变化而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策略,例如培育耐旱、耐涝、耐高温的作物品种,或者发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来抵御极端天气?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关于中国农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洞见。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朴实但又扎实的学究气,封面上的“中国气候资源与农业”几个字,没有太多华丽的修饰,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它内容的厚重。我之所以对它产生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对中国农业发展的未来充满了好奇,而气候作为影响农业最关键的外部因素之一,其资源禀赋和变化趋势,无疑是理解这一进程的钥匙。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中国不同区域的气候特征,比如那些常年温暖湿润的南方,还是干旱少雨的西北,亦或是四季分明的北方,它们各自的气候优势和局限性到底是什么?这些气候资源又是如何被利用,或者说,在哪些方面限制了农业的发展?我特别想了解书中关于降水、光照、温度等具体气候要素的量化数据和分析,它们与作物生长之间的精确对应关系,以及是否存在一些被大家普遍忽视但实际影响巨大的气候“隐患”或“机遇”。此外,书中对于历史上的气候变化是如何影响中国农业生产的,以及未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这些变化又会对中国农业带来怎样的挑战和重塑,都让我充满期待。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气候的科普读物,更是一本关于中国农业根基的深度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