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农业气象学实验指导
定价:20.00元
作者:孙彦坤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502958800
字数:
页码:11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农业气象学实验指导》共计10个实验,介绍了主要气象要素(包括辐射、温度、湿度、风、气压、降水、蒸发和云等)的观测,以及气象资料的整理、统计、分析和应用。注重培养学生农业气象要素观测技能和数据资料分析处理能力,在介绍传统常规观测手段和方法的同时,结合农业气象学科应用服务和观测手段的发展,介绍了一些新仪器和新技术。绝大多数实验后都配有复习思考题,可加深学生对农业气象学理论和实验技能的掌握。
《农业气象学实验指导》不仅可用作农业院校非农业气象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农业气象、地理、水文等其他相关专业及各级农、林、牧、渔等部门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实验1 地面气象观测场
实验2 太阳辐射
实验3 湿度
实验4 湿度
实验5 降水和蒸发
实验6 风
实验7 气压
实验8 云与天气现象观测
实验9 土壤水分测量
实验10 农业气候资料统计与分析
附表1 逐日可照时间表
附表2 太阳赤纬表
附表3 黑龙江省各气象站地理经纬度、海拔高度
我拿到“农业气象学实验指导”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充满期待的。我一直对农作物与气候之间的紧密联系感到好奇,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本操作手册一样,详细地讲解如何进行各种气象观测,如何解读数据,以及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农业生产中。我设想着,书中会有大量的图文并茂的指导,例如如何正确安装和使用温度计、湿度计、风向标等仪器,以及如何通过简单的实验来验证光照、温度、湿度等因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然而,翻开书页,我却发现它的内容比我预想的要更加理论化和抽象。书中深入地探讨了大气物理学、热力学等在农业气象学中的应用,并充斥着各种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模型推导。虽然这些理论对于理解气象学原理非常重要,但对于我这样一个更倾向于动手实践的学习者来说,理解起来确实需要花费不少精力。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具体可行的实验方案,例如,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不同土壤湿度下作物的蒸腾速率。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更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一辈农民,用他最朴实、最接地气的话语,与你分享他对土地和天气的深刻理解。他不会去引用什么复杂的科学术语,但他的每一句话都饱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劳作的熟稔。他会告诉你,什么时候泥土最适合播种,什么时候要开始收割,什么时候要注意天气的突变,什么时候要提防病虫害。他的语言中充满了智慧和对农事的深刻洞察,让你感受到一种源自土地的生命力。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如何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的章节印象深刻。它并没有提供一套“万能”的农业生产模式,而是强调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源和土壤条件,来选择最合适的作物和种植方式。例如,书中分析了在一些光照资源丰富的地区,如何通过合理安排播种时间、选择高光效作物来充分利用太阳能;而在一些降水充沛但易受病虫害影响的地区,书中则提出了如何通过改良土壤、培育抗病品种来降低风险。这些具体的分析让我觉得,书中并非只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关注农民的实际需求。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化,逻辑严谨,内容深刻。它深入探讨了农业气象学领域中的一些前沿理论和研究方法,例如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提升农业气象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对于那些希望在该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学生和科研人员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它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
评分当初被“农业气象学实验指导”这个名字吸引,我满怀期待地认为,这本书会是开启我实践学习之旅的金钥匙。我设想着,它会像一位耐心的导师,手把手地教我如何进行各种气象观测,如何设置实验,如何记录和分析数据。我渴望能够看到清晰的图解,详细的操作步骤,以及如何将这些枯燥的数据转化为对农作物生长有价值的洞察。例如,我希望能学会如何测量土壤温度与作物出苗率的关系,或者如何通过控制光照强度来观察其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更多地偏向于理论的构建和数学模型的推导。它详细阐述了大气边界层理论、能量学原理等在农业气象过程中的复杂应用,并引入了大量的统计分析和建模方法。虽然这些理论对于理解气象学原理至关重要,但对于我这种更侧重于动手实践的学习者而言,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并将其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验方案,例如,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某个气候因素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在与你分享他与土地和天气打交道的点滴心得。他不会去引用什么复杂的科学原理,但他朴实的语言中,却蕴含着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他会告诉你,如何通过观察云彩的形状来预测是否会下雨,如何通过风的强弱和方向来判断天气的变化,以及如何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事活动。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土地的敬畏和对劳动的热情,让你感受到一种返璞归真的智慧。 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如何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来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的章节所吸引。它并没有提供一套通用的农业模式,而是强调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来选择最适合的作物和种植方式。例如,书中分析了在一些高纬度地区,如何通过选择耐寒作物、缩短生育期来应对较短的生长季节;而在一些低纬度地区,又如何通过改良灌溉技术、发展适应性强的作物来应对干旱或高温的挑战。这些具体的分析让我觉得,书中并非空谈理论,而是切实地关注农业生产的实际问题。 这本书在叙述上显得非常专业和学术化,充满了各种严谨的论证和深度的分析。它深入探讨了农业气象学领域中的一些前沿问题,例如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以及如何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来监测和评估农田的气象灾害风险。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文献,对于那些希望在该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学生和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重要的参考资料。它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
评分这本书的名号“农业气象学实验指导”,让我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那些充满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的课程。我原本期待,它会像一本详尽的操作手册,一步一步地教会我如何进行各种气象测量,如何解读数据,以及如何将这些数据与农业生产紧密联系起来。我希望看到关于如何建立简易气象站、如何使用温度计、湿度计、风向标等基本仪器进行日常观测的图文并茂的指导。我也对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某些气象现象对作物生长的具体影响,比如光照时长、降雨量对不同作物生长周期的影响,有着浓厚的兴趣。 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与我的预期产生了相当大的偏差。它更多地聚焦于农业气象学的理论基础和模型构建。书中深入探讨了大气动力学、热力学等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并详细介绍了各种统计学方法和数理模型。虽然这些理论知识对于理解气象过程至关重要,但对于我这样偏向实践操作的学习者而言,理解起来颇具挑战。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如何将这些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方法,例如,如何根据气象模型来制定农事活动计划,或者如何利用数据分析来评估不同耕作措施的气象风险。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觉,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一代农民,他凭借着一辈子的经验,对土地和天气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他不会用复杂的科学术语,但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农事的熟稔。他会告诉你,什么时候土壤最适合播种,什么时候要注意收成,什么时候要警惕天气突变。他会分享许多世代相传的农谚和观察技巧,比如如何通过观察蚂蚁搬家来预测下雨,或者如何通过树叶的颜色变化来判断土壤的肥力。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如何根据当地气候特点来优化作物选择和种植模式的章节所打动。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作物的生长条件,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气候区域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例如,在光照资源丰富的地区,书中建议如何充分利用太阳能来提高作物产量;而在降水充沛但易受病虫害影响的地区,书中则提出了如何通过改良品种和加强病虫害防治来降低风险。这些具体的分析让我觉得,书中并非只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关注农民的实际需求。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十分学术化,逻辑严谨,概念清晰。它深入探讨了农业气象学研究中的一些核心问题,例如长期的气候变化趋势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以及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农业气象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书中引用了大量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对于那些希望在该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学生和科研人员来说,它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读物。它能够帮助读者掌握最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进展,并为开展原创性研究提供思路。
评分这本书,怎么说呢,拿到手的时候,确实被它的名字“农业气象学实验指导”吸引了。我本来以为它会像我大学时期的那些实验教材一样,图文并茂,讲解细致,一步一步带着你完成各种测量和分析。比如,我期待能看到关于如何安装和校准气象站的详细图示,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原理介绍,以及采集到的数据如何进行初步的图形化展示。我一直对地面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基本气象要素的变化如何影响农作物生长很感兴趣,所以我也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关于这些实验的指导,比如如何设计对照组,如何控制变量,以及最终如何通过实验数据来验证理论。 然而,实际打开这本书,我发现它更侧重于理论推导和公式的运用。它深入讲解了大气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比如能量平衡、辐射传输、水汽循环等等,以及这些物理过程在农业生产中的体现。书中充满了各种复杂的数学公式,对于我这种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确实有些吃力。虽然作者尽力用了一些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但很多时候,我还是需要反复阅读,甚至去查阅其他资料才能勉强跟上思路。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实际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地区在特定气候条件下,某种农作物面临的具体挑战,以及如何运用气象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农学家在娓娓道来,他熟悉土壤,熟悉作物,更熟悉那片土地的天气。他会告诉你,今年的雨水多少,温度高低,对小麦的影响是什么,今年种的玉米,需要多少阳光才能长得好。他会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告诉你怎么看天吃饭,怎么通过经验和一些简单的观察来判断天气变化,从而及时调整耕作方式。比如,他可能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根据云的形状、风的方向来预测降雨的技巧,或者如何观察叶片上的露水来判断土壤湿度。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探讨。它并没有停留在宏观的理论层面,而是具体分析了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可能面临的挑战,比如干旱、洪涝、极端高温、低温冻害等等。书中还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虽然有些比较宏观,但确实引发了我深入思考。例如,书中提到的如何通过调整作物品种、改良耕作制度来适应气候变化,或者如何利用气象信息来规避风险,这些都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我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关于这些应对策略的实践案例和具体指导。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化,充满了各种专业术语和严谨的逻辑论证。它深入探讨了农业气象学领域的一些前沿理论和研究方法,比如数值天气预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或者遥感技术在农田监测中的作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参考文献,这表明作者在相关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对于有志于从事农业气象学研究的学生或者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它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并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本来设想,里面应该会包含大量关于如何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农业气象学知识的内容。我希望能够看到具体的实验步骤,例如如何使用各种仪器来测量降水量、风速、风向、气温、湿度等基本气象要素,并且附带详细的图示和操作说明。我一直觉得,理论知识再丰富,如果不能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就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些实操性的指导,让我能够亲手去感受和测量,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然而,当我翻开书页,却发现它的大部分篇幅都在阐述复杂的理论模型和数学公式。书中详细推导了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在农业气象过程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定律来建立预测模型。虽然这些内容对于理解气象原理至关重要,但对于我这样希望通过动手实践来学习的读者来说,无疑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场景中,例如,如何利用模型来预测作物生长所需的最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或者如何根据模型预报来安排灌溉和施肥的时间。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更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讲述他一生的耕作心得。他没有复杂的理论,也没有精密的仪器,但他通过长年累月的观察和实践,对天气的变化有着近乎本能的感知。他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该播种,什么时候该收割,什么时候要注意防范霜冻,什么时候要警惕病虫害的发生。他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充满了智慧和对土地的深厚感情。他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根据经验判断天气的小窍门,比如观察天空的颜色,倾听风的声音,甚至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来预测天气的变化。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如何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来优化农业生产的章节印象深刻。它并没有提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案,而是强调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气候特点来制定相应的生产策略。例如,书中分析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如何通过发展耐旱作物、改进灌溉技术来提高用水效率,在湿润地区又如何通过优化排水系统、培育抗病品种来应对洪涝和病虫害的威胁。这些具体的分析和建议,让我觉得非常贴合实际需求。 这本书在语言上显得非常严谨和学术化,充满了各种专业性的术语和概念。它深入地探讨了农业气象学领域的一些理论性问题,例如大气边界层理论在农田模型中的应用,或者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书中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模型构建,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该学科背后科学原理的读者来说,它无疑是一本值得深入研究的著作。它能够帮助读者构建起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