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胡朴安:中国风俗(上、下)
定价:126.00元
作者:胡朴安
出版社:吉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5811902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近代民俗研究大家胡朴安先生穷数十年之功,广为搜罗有关民间风俗的典籍杂志汇集成册。书中对各地方志和古今笔记、刊物中所载风俗进行了汇编,既可使我国风俗民情不致淹没于浩繁卷帙之中,又可免除人们翻阅求索之劳,也有助于对我国民俗风情进行整体、系统的了解研究。
目录
自序
上编
卷一
顺天
总志
山东
济南
兖州
东昌
青州
登州
莱州
武定
沂州
泰安
曹州
山西
总志
方言(附)
农家月令(附)
太原
平阳
潞安
汾州
大同
朔平
宁武
泽州
蒲州
辽州
沁州
平定
忻州
代州
保德
解州
绛州
吉州
隰州
中国风俗
目录
卷二
河南
开封
归德
彰德
卫辉
怀庆
河南
南都
汝宁
汝州
陈州
许州
禹州
郑州
陕州
光州
江苏
江宁
苏州
松江
常州
镇江
淮安
扬州
徐州
太仓
海州
通州
安徽
安庆
徽州
宁国
池州
太平
庐州
凤阳
颍州
滁州
和州
广德
六安
泗州
卷三
浙江
总志
杭州
嘉兴
湖州
宁波
绍兴
台州
金华
衢州
严州
温州
处州
卷四
福建一
总志
福州
兴化
泉州
漳州
延平
建宁
邵武
汀州
福宁
台湾
永春
龙岩
福建二
总志
福州
兴化
泉州
漳州
延平
建宁
邵武
汀州
福宁
台湾
永春
龙岩
岁时(附)
气候(附)
杂俗(附)
卷五
湖北
总志
武昌
汉阳
黄州
德安
安陆
襄阳
郧阳
荆门
荆州
宜昌
施南
卷六
湖南
总志
长沙
衡州
永州
宝庆
岳州
常德
辰州
永顺
沅州
彬州
靖州
澧州
桂阳
时令(附)
方言(附)
苗俗(附)
卷七
陕西
习尚
时令
礼仪
方言
四川
总志
成都
重庆
保宁
顺庆
叙州
建武
叙永
夔州
龙安
宁远
雅州
嘉定
眉州
邛州
潼川
泸州
资州
绵州
茂州
达州
卷八
广东
总志
广州
韶州
惠州
潮州
肇庆
高州
廉州
雷州
琼州
罗定
连州
南雄
嘉应
卷九
广西
总志
桂林
柳州
庆远
思恩
泗城
平乐
梧州
浔州
南宁
太平
镇安
郁林
卷十
云南
总志
云南
大理
临安
楚雄
澄江
广南
顺宁
曲靖
丽江
普洱
永昌
开化
景东
蒙化
永北
广西
武定
元江
镇沅
贵州
贵阳
安顺
平越
都匀
镇远
思南
石阡
思州
铜仁
黎平
大定
南笼
遵义
下编
卷一
京兆
北京輶轩录
直隶
津沽春游录
天津之社会观察谈
天津风俗诗
天津腊月之腊品
天津祭灶之风俗
天津烧平安纸之风俗
天津求雨之风俗
天津小儿跳墙之风俗
宁津六月之两节
东光风俗略志
丰润风俗琐记
保定风俗详载
奉天
满洲之婚制
沈阳农家之歌谣
营口婚嫁之风俗
铁岭中元节之风俗
辽阳之农家谚
辽阳人之媚灶
吉林
吉林奇俗谈
吉林猎者捕兽谈
宁古塔风俗杂谈
双城跳神之习俗
黑斤济勒弥之生活
黑龙江
黑龙江风俗琐记
鄂伦春族之生活状况
鄂伦春族之风俗习惯
卷二
山东
济南采风记
济南人之特性观
惠民县之民情
惠民县之礼仪
惠民县之岁时
邹县之民情
邹县之岁时
邹县之礼仪
高唐奇俗之一种
荣成县之迷信
荣成县之清明节
沂州等处结婚借被之奇俗
山西
山西之哑叭教
保德土风拾零
河南
开封风俗诗
西华之中秋节
郑县采风记
汲县岁时之风俗
洛阳风俗琐录
南阳农人之谚语
沘源县之祀灶
沘源县之节俗
沘源县之闺阁游戏
卷三
江苏
南京采风记
六合之礼仪
六合之岁时
镇江奇俗之一端
吴中岁时杂记
吴中之习俗
常熟风俗
昆山冬至节风俗
吴江县放水灯之风俗
黎里赛会之恶俗
武进社会状况
武进岁时记
宜兴之恶俗
宜兴之七月望
如皋七月之风俗
南通正月望之奇俗
淮安风俗志
阜宁二月二日之三件事
扬州老鸦语
仪征婚葬礼俗记
仪征岁时记
东台时节之风俗
兴化之新年
泰县时节之风俗
泰县人之信仰
高邮之丧礼
淠淮间婚嫁风俗
黄渡镇妇女之求子
金山清明之赛会
崇明时令之歌谚
崇明之鼠迷信
海门人之猜天
宝山十月朔之俗
浦东之礼俗
上海风俗琐记
卷四
浙江
杭州嫁娶风俗
杭州育子风俗
杭州寄干儿女之风俗
杭州之淫祀
杭州之信仰
杭州之传说
杭州游戏场之今昔
杭州商业之今昔
杭州妇女之生活
杭州伏日与冬至之种种
习俗
杭城冬日杂咏
西湖之香市
临安岁时记
海宁风俗记
于潜避疟鬼之迷信
嘉兴农民之生活
湖州问俗谈
湖州岁时纪
湖州养蚕之习俗
定海人食物之癖性
绍县做平安戏之风俗
绍县之女儿酒
萧山问俗记
余姚之习俗
上虞农夫之习俗
新昌之立夏节
天台问俗记
天台岁时纪
兰溪县嫁俗琐记
金华城隍散粮之风
丽水之天贶节
丽水食物之习性
遂昌信仰之风俗
卷五
安徽
合肥风俗记
六安之婚嫁风俗
芜湖风俗琐记
歙县纪俗诗
黟县之中秋节
婺源度岁风俗谈
婺源中秋风俗谈
绩溪中秋风俗谈
泾县之节令
泾县东乡佞神记
贵池中秋风俗谈
鹊江风俗志
寿春岁时纪
寿春习俗录
江西
赣省育儿习俗谈
临川之中秋节
吉安婚俗奇谈
吉安之中元节
安福民风琐记
萍乡岁时之风俗
萍乡婚嫁之恶习
萍乡人之习俗
萍乡人食物之习性
萍乡之俗语
德安杨泗菩萨晒袍之风
俗
福建
闽俗琐记
闽省岁时风俗记
闽人佞鬼风俗记
闽侯之拍喜俗
漳州女子之杖林
宁化民风略记
永定农家之乡俗
永定之方言
建阳之赌风
邵武风俗记
卷六
湖北
武昌东乡乡里制度
武昌之民情
武昌之佞祀
武昌之嫁娶
武昌之岁时
武昌乞丐之习俗
武昌之商情
黄陂风俗志
黄陂岁时纪
黄陂信仰谈
监利婚丧之礼俗
监利岁时气候记
湖南
湖南信仰之风俗
湘人称呼之奇俗
长沙新年纪俗诗
衡州风俗记
宁远岁时记
汝城风俗纤记
津市之农谚
辰州风俗记
麻阳婚丧之陋俗
陕西
陕西风俗琐记
泾阳婚丧之俗礼
凤翔县民俗琐记
汉中风俗略志
临潼之送穷节
甘肃
兰州之迎春赛会
兰州运输之情形
狄道人民之衣食居处
平凉等处之居
宁夏之婚俗
宁夏之丧俗
宁夏之生活状况
土司之制度
甘州之称呼
四川
越隽求雨之风俗
泸县拜鸡、新正风俗
金川风俗琐记
黑帐房生番之生活
崇化章谷夷女之异装
达围寨土司之状况
连州八排之瑶风
卷七
广东
广东人之性质
广东之赌风
广东妇女之特性
广东之
广东之生活状况
广东之礼俗
广东之戏剧
广东之宴会
广东之多妻
广东之特殊妇女
广州岁时纪
广州之中秋节
广州之七夕
广州之金花夫人
广州之仔字称呼
广州之密蔷薇习俗
广州之飓讯
广州之娘妈会
广州之银洋称呼
广州之麻蛋烧猪
番禺之婚俗
番禺女子之不落家
顺德女子之金兰契
顺德女子之不落家
顺德之婚俗
赤溪民俗纪
曲江之奇俗
潮州风俗乐府十咏
潮州人之服饰
潮州妇女之生活
潮州人之械斗
潮州之三点党
潮州之信仰
潮州之新岁
潮州人之盂兰会
潮州人之方言及教育
潮州之迎青龙
潮安之中元节
潮安之食品
大埔之习俗
广西
粤西采风琐记
蒙山佞神之信仰
罗城仗之习俗
象县之俗谚
百色之七夕节
广西土司之妻
僮人之方言
卷八
云南
云南社会观察谈
云南之节令
云南人之信仰
云南之婚俗
云南人之生活状况
曲靖吊丧之异俗
宣威岁时之习俗
哈瓦土人之风俗
哈瓦之祭谷地奇俗
石屏之请七姑娘
腾越之节俗
龙氏土司之婚礼及家仪
贵州
贵州之中秋节
贵阳女子之生活
盘县十月朔之俗
盘县节序之宜忌
盘县小孩之撞名
新疆
迪化人之生活状况
哈萨克人之生活
哈萨克人之衣饰
哈萨克人之礼仪
哈萨克人之奉教
巴音布拉克人之信佛
帕米尔人之生活
准噶尔风俗记
乌鲁木齐风俗记
卷九
热河
热河风俗琐记
绥远
归化绥远之风俗
内蒙古
内蒙古风俗志
内蒙古东部与西部风俗略
记
蒙古族婚嫁及杂俗
青海
青海番族之状况
卷十
西藏
西藏喇嘛僧之等级
西藏喇嘛僧之服装
西藏喇嘛寺内之状况
西藏尊贵喇嘛之敛礼
西藏育之程式
藏民教育之状况
藏民之刑法
藏民之历法
藏民之租税
藏民之佛珠
藏民之性质
藏民男女生活之奇异
藏民男子之服装
藏民女子之服装
藏民之职业
藏民日常之食物
噶伦卜宴客之仪式
藏民宴客之仪式
藏民之住屋
藏民之育子风俗
藏民之医术
藏民之占卜
藏民之交际礼
藏民之岁时令节
苗族
峒溪诸苗奇俗纤志一
峒溪诸苗奇俗纤志二
作者介绍
胡朴安(1878—1947),安徽泾县人。近现代文字训诂学家、南社诗人。曾先后任教于上海大学、曾经出版《中国文学史》、《文字学丛论》、《中国学术史》等。
文摘
序言
这套《中国风俗》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它不是让我去“看”风俗,而是让我仿佛“走”进那些风俗之中。作者的语言朴实而生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民俗的真挚情感。在描述婚俗时,他会细致地描绘从提亲到完婚的每一个环节,从聘礼的讲究到婚礼的仪式,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能够闻到喜庆的鞭炮声,听到悠扬的唢呐曲。读到关于丧葬习俗的部分,虽然内容略显沉重,但作者的笔触却充满了人文关怀,没有丝毫的猎奇或轻蔑,而是以一种尊重的态度去记录和解读。他让我们看到,即使在生死的节点,中国人的情感、伦理和对来世的期盼是如何通过一套套习俗得以体现的。书中的一些细节,比如不同地区对于同一习俗的不同做法,甚至是同一地区在不同年代的习俗变化,都让我惊叹于民俗的鲜活生命力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复杂社会逻辑。这让我深刻体会到,风俗并非僵化的规矩,而是活生生的社会文化肌理。
评分《中国风俗》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身边的一些生活习惯,竟然有如此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渊源。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平和而深刻的语言,娓娓道来那些关于我们民族生活方式的“前世今生”。书中对于各种习俗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情感的古代社会。例如,对于儿童成长过程中一些仪式性的活动,作者的描述让我了解到,这些仪式不仅仅是简单的庆祝,更是长辈对晚辈的期望、对社会规范的传递。阅读此书,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些活动,猛然发现,原来自己也身处在这些古老习俗的延续之中。这种“温故而知新”的感觉,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惊喜和启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只是记录,更是解读,它让我们看到了风俗背后的文化逻辑,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特质。
评分拿到《中国风俗》上下两卷,感觉沉甸甸的,不仅是书本的重量,更是其内容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感。胡朴安先生的这部巨著,仿佛是中国社会千百年来风俗习惯的“活化石”。书中对各种节日、庆典、仪式的描绘,如同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将早已远去的时代场景重新展现在我们眼前。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某些细节的刻画,例如不同地方对于结婚聘礼的计算方式,或是不同地区在祭拜祖先时所使用的香烛种类,这些看似微小的差异,却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且,作者的叙述方式并非枯燥的学术报告,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画面感,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魅力。我常常会在读到某个熟悉却又陌生的地方风俗时,会心一笑,也有些地方的描写,让我对一直以来模糊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它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这个概念的丰富性。
评分《中国风俗》是一本越读越有味的“老酒”。初读时,可能只是被其丰富的素材所吸引,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逐渐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和阐释这些风俗背后的智慧。他对于各种习俗的解释,往往能触及社会结构、伦理观念、宗教信仰等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在谈到祭祀活动时,他会深入分析这种行为如何维系宗族关系、如何体现孝道,以及如何与早期信仰相结合。这种由表及里的分析,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风俗的百科全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深度报告。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理解我们身边那些习以为常却又深藏意义的文化现象。很多时候,我会在阅读中停下来,反思自己对某些习俗的理解是否片面,也更加理解了许多传统习俗为何能够传承至今,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的意义。
评分初次接触胡朴安先生的《中国风俗》上、下两卷,便被其宏大的视野和细致入微的观察所深深吸引。这本书并非那种流水账式的简单记录,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民俗学家,带着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储备,为我们一一拆解中国社会那些繁复而又迷人的风俗习惯。从衣食住行这样最基本的物质层面,到婚丧嫁娶、祭祀庆典等精神层面,无所不包。阅读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民俗博物馆,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诉说着一个故事。书中对各地风俗的比较和阐释,更是点睛之笔,让我们看到中华文化在广袤土地上的多元与统一。例如,对于节日的描写,他不仅仅停留在节日习俗的介绍,还会追溯其起源,分析其文化内涵,甚至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这种深度和广度,让我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即便对于一些我早已耳熟能详的风俗,在胡朴安的笔下,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意和深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根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