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朴安:中国风俗(上、下)

胡朴安:中国风俗(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朴安 著
图书标签:
  • 民俗学
  • 中国文化
  • 风俗习惯
  • 社会生活
  • 历史文化
  • 胡朴安
  • 文化人类学
  • 传统文化
  • 社会学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妙语书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出版社
ISBN:9787558119026
商品编码:2936571663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胡朴安:中国风俗(上、下)

定价:126.00元

作者:胡朴安

出版社:吉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5811902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近代民俗研究大家胡朴安先生穷数十年之功,广为搜罗有关民间风俗的典籍杂志汇集成册。书中对各地方志和古今笔记、刊物中所载风俗进行了汇编,既可使我国风俗民情不致淹没于浩繁卷帙之中,又可免除人们翻阅求索之劳,也有助于对我国民俗风情进行整体、系统的了解研究。

目录


自序

上编

卷一

顺天

总志

山东

济南

兖州

东昌

青州

登州

莱州

武定

沂州

泰安

曹州

山西

总志

方言(附)

农家月令(附)

太原

平阳

潞安

汾州

大同

朔平

宁武

泽州

蒲州

辽州

沁州

平定

忻州

代州

保德

解州

绛州

吉州

隰州




中国风俗
目录


卷二

河南

开封

归德

彰德

卫辉

怀庆

河南

南都

汝宁

汝州

陈州

许州

禹州

郑州

陕州

光州

江苏

江宁

苏州

松江

常州

镇江

淮安

扬州

徐州

太仓

海州

通州

安徽

安庆

徽州

宁国

池州

太平

庐州

凤阳

颍州

滁州

和州

广德

六安

泗州


卷三

浙江

总志

杭州

嘉兴

湖州

宁波

绍兴

台州

金华

衢州

严州

温州

处州


卷四

福建一

总志

福州

兴化

泉州

漳州

延平

建宁

邵武

汀州

福宁

台湾

永春

龙岩

福建二

总志

福州

兴化

泉州

漳州

延平

建宁

邵武

汀州

福宁

台湾

永春

龙岩

岁时(附)

气候(附)

杂俗(附)



卷五
湖北

总志

武昌

汉阳

黄州

德安

安陆

襄阳

郧阳

荆门

荆州

宜昌

施南


卷六

湖南

总志

长沙

衡州

永州

宝庆

岳州

常德

辰州

永顺

沅州

彬州

靖州

澧州

桂阳

时令(附)

方言(附)

苗俗(附)


卷七

陕西

习尚

时令

礼仪

方言

四川

总志

成都

重庆

保宁

顺庆

叙州

建武

叙永

夔州

龙安

宁远

雅州

嘉定

眉州

邛州

潼川

泸州

资州

绵州

茂州

达州


卷八

广东

总志

广州

韶州

惠州

潮州

肇庆

高州

廉州

雷州

琼州

罗定

连州

南雄

嘉应


卷九

广西

总志

桂林

柳州

庆远

思恩

泗城

平乐

梧州

浔州

南宁

太平

镇安

郁林


卷十

云南

总志

云南

大理

临安

楚雄

澄江

广南

顺宁

曲靖

丽江

普洱

永昌

开化

景东

蒙化

永北

广西

武定

元江

镇沅

贵州

贵阳

安顺

平越

都匀

镇远

思南

石阡

思州

铜仁

黎平

大定

南笼

遵义



下编


卷一

京兆

北京輶轩录

直隶

津沽春游录

天津之社会观察谈

天津风俗诗

天津腊月之腊品

天津祭灶之风俗

天津烧平安纸之风俗

天津求雨之风俗

天津小儿跳墙之风俗

宁津六月之两节

东光风俗略志

丰润风俗琐记

保定风俗详载

奉天

满洲之婚制

沈阳农家之歌谣

营口婚嫁之风俗

铁岭中元节之风俗

辽阳之农家谚

辽阳人之媚灶

吉林

吉林奇俗谈

吉林猎者捕兽谈

宁古塔风俗杂谈

双城跳神之习俗

黑斤济勒弥之生活

黑龙江

黑龙江风俗琐记

鄂伦春族之生活状况

鄂伦春族之风俗习惯


卷二

山东

济南采风记

济南人之特性观

惠民县之民情

惠民县之礼仪

惠民县之岁时

邹县之民情

邹县之岁时

邹县之礼仪

高唐奇俗之一种

荣成县之迷信

荣成县之清明节

沂州等处结婚借被之奇俗

山西

山西之哑叭教

保德土风拾零

河南

开封风俗诗

西华之中秋节

郑县采风记

汲县岁时之风俗

洛阳风俗琐录

南阳农人之谚语

沘源县之祀灶

沘源县之节俗

沘源县之闺阁游戏


卷三

江苏

南京采风记

六合之礼仪

六合之岁时

镇江奇俗之一端

吴中岁时杂记

吴中之习俗

常熟风俗

昆山冬至节风俗

吴江县放水灯之风俗

黎里赛会之恶俗

武进社会状况

武进岁时记

宜兴之恶俗

宜兴之七月望

如皋七月之风俗

南通正月望之奇俗

淮安风俗志

阜宁二月二日之三件事

扬州老鸦语

仪征婚葬礼俗记

仪征岁时记

东台时节之风俗

兴化之新年

泰县时节之风俗

泰县人之信仰

高邮之丧礼

淠淮间婚嫁风俗

黄渡镇妇女之求子

金山清明之赛会

崇明时令之歌谚

崇明之鼠迷信

海门人之猜天

宝山十月朔之俗

浦东之礼俗

上海风俗琐记


卷四

浙江

杭州嫁娶风俗

杭州育子风俗

杭州寄干儿女之风俗

杭州之淫祀

杭州之信仰

杭州之传说

杭州游戏场之今昔

杭州商业之今昔

杭州妇女之生活

杭州伏日与冬至之种种
习俗

杭城冬日杂咏

西湖之香市

临安岁时记

海宁风俗记

于潜避疟鬼之迷信

嘉兴农民之生活

湖州问俗谈

湖州岁时纪

湖州养蚕之习俗

定海人食物之癖性

绍县做平安戏之风俗

绍县之女儿酒

萧山问俗记

余姚之习俗

上虞农夫之习俗

新昌之立夏节

天台问俗记

天台岁时纪

兰溪县嫁俗琐记

金华城隍散粮之风

丽水之天贶节

丽水食物之习性

遂昌信仰之风俗


卷五

安徽

合肥风俗记

六安之婚嫁风俗

芜湖风俗琐记

歙县纪俗诗

黟县之中秋节

婺源度岁风俗谈

婺源中秋风俗谈

绩溪中秋风俗谈

泾县之节令

泾县东乡佞神记

贵池中秋风俗谈

鹊江风俗志

寿春岁时纪

寿春习俗录

江西

赣省育儿习俗谈

临川之中秋节

吉安婚俗奇谈

吉安之中元节

安福民风琐记

萍乡岁时之风俗

萍乡婚嫁之恶习

萍乡人之习俗

萍乡人食物之习性

萍乡之俗语

德安杨泗菩萨晒袍之风


福建

闽俗琐记

闽省岁时风俗记

闽人佞鬼风俗记

闽侯之拍喜俗

漳州女子之杖林

宁化民风略记

永定农家之乡俗

永定之方言

建阳之赌风

邵武风俗记


卷六

湖北

武昌东乡乡里制度

武昌之民情

武昌之佞祀

武昌之嫁娶

武昌之岁时

武昌乞丐之习俗

武昌之商情

黄陂风俗志

黄陂岁时纪

黄陂信仰谈

监利婚丧之礼俗

监利岁时气候记

湖南

湖南信仰之风俗

湘人称呼之奇俗

长沙新年纪俗诗

衡州风俗记

宁远岁时记

汝城风俗纤记

津市之农谚

辰州风俗记

麻阳婚丧之陋俗

陕西

陕西风俗琐记

泾阳婚丧之俗礼

凤翔县民俗琐记

汉中风俗略志

临潼之送穷节

甘肃

兰州之迎春赛会

兰州运输之情形

狄道人民之衣食居处

平凉等处之居

宁夏之婚俗

宁夏之丧俗

宁夏之生活状况

土司之制度

甘州之称呼

四川

越隽求雨之风俗

泸县拜鸡、新正风俗

金川风俗琐记

黑帐房生番之生活

崇化章谷夷女之异装

达围寨土司之状况

连州八排之瑶风


卷七

广东

广东人之性质

广东之赌风

广东妇女之特性

广东之

广东之生活状况

广东之礼俗

广东之戏剧

广东之宴会

广东之多妻

广东之特殊妇女

广州岁时纪

广州之中秋节

广州之七夕

广州之金花夫人

广州之仔字称呼

广州之密蔷薇习俗

广州之飓讯

广州之娘妈会

广州之银洋称呼

广州之麻蛋烧猪

番禺之婚俗

番禺女子之不落家

顺德女子之金兰契

顺德女子之不落家

顺德之婚俗

赤溪民俗纪

曲江之奇俗

潮州风俗乐府十咏

潮州人之服饰

潮州妇女之生活

潮州人之械斗

潮州之三点党

潮州之信仰

潮州之新岁

潮州人之盂兰会

潮州人之方言及教育

潮州之迎青龙

潮安之中元节

潮安之食品

大埔之习俗

广西

粤西采风琐记

蒙山佞神之信仰

罗城仗之习俗

象县之俗谚

百色之七夕节

广西土司之妻

僮人之方言


卷八

云南

云南社会观察谈

云南之节令

云南人之信仰

云南之婚俗

云南人之生活状况

曲靖吊丧之异俗

宣威岁时之习俗

哈瓦土人之风俗

哈瓦之祭谷地奇俗

石屏之请七姑娘

腾越之节俗

龙氏土司之婚礼及家仪

贵州

贵州之中秋节

贵阳女子之生活

盘县十月朔之俗

盘县节序之宜忌

盘县小孩之撞名

新疆

迪化人之生活状况

哈萨克人之生活

哈萨克人之衣饰

哈萨克人之礼仪

哈萨克人之奉教

巴音布拉克人之信佛

帕米尔人之生活

准噶尔风俗记

乌鲁木齐风俗记


卷九

热河

热河风俗琐记

绥远

归化绥远之风俗

内蒙古

内蒙古风俗志

内蒙古东部与西部风俗略


蒙古族婚嫁及杂俗

青海

青海番族之状况


卷十

西藏

西藏喇嘛僧之等级

西藏喇嘛僧之服装

西藏喇嘛寺内之状况

西藏尊贵喇嘛之敛礼

西藏育之程式

藏民教育之状况

藏民之刑法

藏民之历法

藏民之租税

藏民之佛珠

藏民之性质

藏民男女生活之奇异

藏民男子之服装

藏民女子之服装

藏民之职业

藏民日常之食物

噶伦卜宴客之仪式

藏民宴客之仪式

藏民之住屋

藏民之育子风俗

藏民之医术

藏民之占卜

藏民之交际礼

藏民之岁时令节

苗族

峒溪诸苗奇俗纤志一

峒溪诸苗奇俗纤志二

作者介绍


   胡朴安(1878—1947),安徽泾县人。近现代文字训诂学家、南社诗人。曾先后任教于上海大学、曾经出版《中国文学史》、《文字学丛论》、《中国学术史》等。

文摘


序言



《中国风俗》:一部穿越时空的民族生活史诗 引言 在浩瀚的中国文化长河中,风俗无疑是最具生命力、最能反映民族性格的载体之一。它们如同一面面古老的镜子,映照着祖先的生活智慧、情感世界与社会变迁。然而,随着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许多习俗的根基日渐模糊,其背后的意义也逐渐被遗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胡朴安先生的《中国风俗》以其宏大的视角、严谨的考证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往昔中国社会的大门。这部巨著,以其包罗万象的内容和深入骨髓的洞察,不仅是研究中国社会史、民俗学不可或缺的经典,更是每一个渴望理解中华民族精神脉络的读者,最值得珍藏的案头之书。 上卷:仪礼之根,岁时之脉 《中国风俗》上卷,如同一幅精心绘制的宏伟画卷,徐徐展开中国传统社会最核心的仪式与时间观念。胡朴安先生并非简单罗列风俗习惯,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社会结构和伦理道德。 卷首:宗法血脉与人生始章 开篇即聚焦于中国社会最根本的组织形式——宗法制度。作者细致描绘了家族在个人生命周期中的核心地位,从胎生之始,便与宗族紧密相连。孕育、出生、命名,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对祖先的敬畏和对血脉延续的期盼。满月、周岁等仪式,不仅是婴儿成长的里程碑,更是家族成员凝聚、社会关系确认的重要节点。成人礼,作为个体生命跃迁的重要标志,其庄重与复杂,充分体现了社会对责任承担的期许,以及对家族荣誉的重视。丧葬,作为人生终结的仪式,更是将孝道、祭祀、来世观念展现得淋漓尽致,其繁复的礼仪,反映了古人对死亡的敬畏,对逝者的哀悼,以及对生者慰藉的深切考量。 岁时序章:四季流转,礼乐人生 上卷的另一核心,便是对中国传统岁时节令的精细梳理。中国人以农立国,对自然的节律有着极为敏感的体认,并将这种体认融入到一年四季的民俗活动中。 春节:万象更新,喜庆祈福。 从腊月的祭灶、扫尘,到除夕的团圆饭、守岁、压岁钱,再到初一的拜年、饺子,以及元宵节的花灯、猜谜,春节的风俗层层递进,充满了对新年的期盼,对阖家团圆的珍视,对来年丰收的祈愿。这些仪式,不仅是简单的娱乐,更是家庭和睦、社区互助、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春分、清明:祭祀祖先,扫墓怀远。 春耕伊始,清明节的到来,承载着中国人最深沉的感恩与怀念。扫墓祭祖,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追思,更是对家族历史的传承,对生命来源的追溯。插柳、踏青,则将自然的生机与人文的哀思巧妙结合,展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端午:避疫驱邪,纪念忠魂。 赛龙舟、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更是为了祈求健康,驱除瘟疫。这些习俗,在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中,找到了深刻的文化根源。 七夕:星汉鹊桥,儿女情长。 这个充满浪漫色彩的节日,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爱情的想象与追求,以及对美好姻缘的期盼。 中秋:月圆人圆,思念故乡。 赏月、吃月饼,是团圆的象征,也是游子思乡的情结载体。在中国人的心中,月亮承载着无数离愁别绪,也寄托着对亲人团聚的无限渴望。 重阳:登高望远,养生敬老。 登高、赏菊、饮菊花酒,这些习俗不仅是对长寿的祈愿,更是对老年人的尊敬与关爱,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胡朴安先生在描述这些节令风俗时,不厌其烦地考证其起源、演变,并将其与古代的历法、农业生产、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紧密联系。他揭示了这些看似日常的习俗,是如何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家庭观念、社会伦理和民族情感。 衣食住行:生活万象,文化底蕴 上卷的后半部分,将目光投向了构成社会生活最基本元素的衣、食、住、行。 衣:华服饰物,礼仪象征。 从帝王的冕服到士庶的常服,从婚嫁的礼服到丧葬的孝服,服饰不仅仅是蔽体御寒的工具,更是身份、地位、职业、礼仪的象征。作者对不同朝代、不同阶层的服饰形制、色彩、纹样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在社会等级森严的制度下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食:五谷杂粮,四时佳肴。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作者详细介绍了中国人的主食、副食、烹饪方式、饮食禁忌,以及不同地区、不同节日的特色食品。从粗茶淡饭到珍馐佳肴,从日常的餐桌礼仪到盛宴的待客之道,都折射出中国人对食物的态度,对健康的追求,对礼仪的讲究。 住:宅院天地,家族缩影。 房屋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场所,更是家族的庇护所,是社会关系的延伸。作者对中国传统民居的选址、布局、建筑风格、室内陈设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从四合院的严谨规整,到江南民居的灵秀婉约,再到北方窑洞的朴实实用,都展现了中国人在不同地理环境下,所创造出的独特居住文化,以及其中蕴含的家族伦理与人居智慧。 行:阡陌交通,舟车足迹。 交通方式的演变,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际交往的拓展。作者梳理了古代陆路和水路的交通工具,以及出行相关的礼仪、习俗,如旅途中的食宿、问路、避讳等。从行人、车马到舟船,这些交通方式构成了古代中国人的生活图景,也承载了他们对于远方的向往和对世界的认知。 《中国风俗》上卷,以其严谨的史料考证和广阔的视野,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立体而生动的古代中国社会生活图景。它让我们看到,在中国古人的生活中,仪式与日常、自然与人文、个体与集体,是如何被紧密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壮丽的民族生活史诗。 下卷:人情百态,信仰流转 如果说上卷是宏观的国家景象与礼乐制度的展现,那么《中国风俗》下卷则将目光深入到中国社会的肌理之中,细致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情世故、丰富多元的信仰体系,以及那些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奇闻异事。 人情脉络:亲情、友情、婚姻与社会关系 下卷的核心,在于对中国社会人情往来的细致刻画。 亲情血缘:恩情与责任的纽带。 除了上卷中提到的宗法制度与家庭观念,下卷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各种亲属关系中的情感维系与义务责任。例如,兄弟姐妹之间的互助,叔伯姑舅的关照,长辈对晚辈的教诲,晚辈对长辈的孝顺,都以生动的习俗加以展现。丧葬中的“服制”,更是将血缘的亲疏远近,以一种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友情乡邻:江湖情义与守望相助。 在古代社会,除了血缘,还有更为广阔的社会关系网络。下卷描绘了朋友之间的交往礼仪、信义承诺,以及邻里之间的互助互谅。“义气”二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构建了社会成员之间除了利益之外的情感维系。乡党之间的互助,尤其在灾荒、婚丧等重大事件中,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婚姻嫁娶:门当户对与合卺之礼。 婚姻是人生大事,也是社会关系重组的关键。下卷详细阐述了古代婚姻的聘娶、媒妁、嫁妆、喜宴等一系列繁复的仪式,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观念。门当户对的思想,更是深刻影响了婚姻的选择与家庭的地位。合卺之礼,则象征着新婚夫妇的结合,是美好婚姻的开始。 社会交往:礼尚往来与人情世故。 在古代中国,人情往来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学问”。下卷细致描绘了拜访、馈赠、宴请等交往中的禁忌与讲究。送礼的场合、礼品的选择、回礼的方式,都充满了微妙的艺术。人情债、恩情义,构成了古代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决策。 信仰流转:神灵崇拜、鬼魂观念与民间信仰 下卷的另一重要篇章,在于对中国丰富多元的民间信仰体系的梳理。 神灵崇拜:天地君亲,祭祀祈福。 中国人对自然和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体现在对天地、山川、河岳的崇拜,以及对祖先、神祇的祭祀。无论是官方的祭祀,还是民间的祈福,都充满了对神灵力量的依赖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神祇的形象、职能和祭祀方式,展现了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复杂性。 鬼魂观念:生死轮回与冥间世界。 “慎终追远”,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与对鬼魂的观念息息相关。下卷深入探讨了中国人关于灵魂不灭、生死轮回的观念,以及对冥间世界的想象。丧葬中的“纸钱”、“冥币”,是对逝者在另一个世界的祭奠,也是生者对死亡的一种心理慰藉。 民间信仰:百家争鸣,万物有灵。 除了主流的宗教信仰,中国民间还流传着形形色色的民间信仰。例如,灶王爷、土地公、财神、门神等,都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寄托着人们对衣食无忧、家庭和睦、事业顺利的美好愿望。作者还提及了关于风水、占卜、算命等与民间信仰紧密相关的习俗,揭示了它们在中国人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节庆的宗教意义:神话传说与民俗活动。 许多传统节庆,都与宗教传说和神话故事紧密相关。例如,七夕节与牛郎织女的传说,中秋节与嫦娥奔月的故事,都为节庆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和文化的厚度。这些故事的流传,也使得宗教信仰与民俗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奇闻异事:社会百态,人性的洞察 下卷的后半部分,则以更为轻松的笔触,描绘了中国社会中那些令人津津乐道的奇闻异事,以及隐藏在这些故事背后的人性洞察。 市井生活:酒楼茶馆,说书唱戏。 作者描绘了古代市井生活的热闹景象,包括酒楼茶馆中的人文荟萃,说书唱戏的娱乐活动,以及各种小商贩的吆喝叫卖。这些生动的场景,展现了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娱乐活动:游乐园,灯会,庙会。 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是古代中国人放松身心、增进情感的重要方式。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游乐项目,如猜灯谜、看戏、赶集、逛庙会等,展现了古代社会的休闲文化。 迷信与习俗:趋吉避凶,心理慰藉。 除了上述的宗教信仰,下卷还触及了一些被现代人视为“迷信”的习俗,如打卦、问卜、看相、解梦等。然而,作者并非简单地否定这些习俗,而是从心理学和民俗学的角度,分析了它们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作用——为人们提供心理慰藉,帮助人们在不确定性面前寻求一种确定感,以及在困难时刻获得某种精神上的支持。 人性的复杂:善恶并存,喜怒哀乐。 通过对形形色色人物的描绘,以及对各种事件的记录,胡朴安先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有善良淳朴的农夫,有精明狡黠的商人,有仗义疏财的侠客,也有贪婪自私的恶棍。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社会丰富的人性画卷。 结语 《中国风俗》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它以其无与伦比的广度和深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真实、立体、生动的古代中国社会。胡朴安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切热爱,将那些散落在历史尘埃中的风俗习惯,一一拾起,重新赋予它们生命与光彩。 阅读《中国风俗》,我们不仅仅是在浏览古代的习俗,更是在与祖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们得以窥见他们衣食住行的细节,洞察他们喜怒哀乐的情感,理解他们敬畏神灵的信仰,感悟他们人情往来的智慧。这部著作,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经典文本,更是每一个渴望理解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读者,最真挚、最深刻的文化启蒙。它提醒着我们,那些曾经滋养过我们祖辈的土地、习俗、信仰,依然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永远珍视和传承。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中国风俗》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它不是让我去“看”风俗,而是让我仿佛“走”进那些风俗之中。作者的语言朴实而生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民俗的真挚情感。在描述婚俗时,他会细致地描绘从提亲到完婚的每一个环节,从聘礼的讲究到婚礼的仪式,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能够闻到喜庆的鞭炮声,听到悠扬的唢呐曲。读到关于丧葬习俗的部分,虽然内容略显沉重,但作者的笔触却充满了人文关怀,没有丝毫的猎奇或轻蔑,而是以一种尊重的态度去记录和解读。他让我们看到,即使在生死的节点,中国人的情感、伦理和对来世的期盼是如何通过一套套习俗得以体现的。书中的一些细节,比如不同地区对于同一习俗的不同做法,甚至是同一地区在不同年代的习俗变化,都让我惊叹于民俗的鲜活生命力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复杂社会逻辑。这让我深刻体会到,风俗并非僵化的规矩,而是活生生的社会文化肌理。

评分

《中国风俗》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身边的一些生活习惯,竟然有如此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渊源。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平和而深刻的语言,娓娓道来那些关于我们民族生活方式的“前世今生”。书中对于各种习俗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情感的古代社会。例如,对于儿童成长过程中一些仪式性的活动,作者的描述让我了解到,这些仪式不仅仅是简单的庆祝,更是长辈对晚辈的期望、对社会规范的传递。阅读此书,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些活动,猛然发现,原来自己也身处在这些古老习俗的延续之中。这种“温故而知新”的感觉,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惊喜和启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只是记录,更是解读,它让我们看到了风俗背后的文化逻辑,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特质。

评分

拿到《中国风俗》上下两卷,感觉沉甸甸的,不仅是书本的重量,更是其内容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感。胡朴安先生的这部巨著,仿佛是中国社会千百年来风俗习惯的“活化石”。书中对各种节日、庆典、仪式的描绘,如同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将早已远去的时代场景重新展现在我们眼前。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某些细节的刻画,例如不同地方对于结婚聘礼的计算方式,或是不同地区在祭拜祖先时所使用的香烛种类,这些看似微小的差异,却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且,作者的叙述方式并非枯燥的学术报告,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画面感,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魅力。我常常会在读到某个熟悉却又陌生的地方风俗时,会心一笑,也有些地方的描写,让我对一直以来模糊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它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这个概念的丰富性。

评分

《中国风俗》是一本越读越有味的“老酒”。初读时,可能只是被其丰富的素材所吸引,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逐渐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和阐释这些风俗背后的智慧。他对于各种习俗的解释,往往能触及社会结构、伦理观念、宗教信仰等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在谈到祭祀活动时,他会深入分析这种行为如何维系宗族关系、如何体现孝道,以及如何与早期信仰相结合。这种由表及里的分析,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风俗的百科全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深度报告。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理解我们身边那些习以为常却又深藏意义的文化现象。很多时候,我会在阅读中停下来,反思自己对某些习俗的理解是否片面,也更加理解了许多传统习俗为何能够传承至今,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的意义。

评分

初次接触胡朴安先生的《中国风俗》上、下两卷,便被其宏大的视野和细致入微的观察所深深吸引。这本书并非那种流水账式的简单记录,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民俗学家,带着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储备,为我们一一拆解中国社会那些繁复而又迷人的风俗习惯。从衣食住行这样最基本的物质层面,到婚丧嫁娶、祭祀庆典等精神层面,无所不包。阅读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民俗博物馆,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诉说着一个故事。书中对各地风俗的比较和阐释,更是点睛之笔,让我们看到中华文化在广袤土地上的多元与统一。例如,对于节日的描写,他不仅仅停留在节日习俗的介绍,还会追溯其起源,分析其文化内涵,甚至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这种深度和广度,让我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即便对于一些我早已耳熟能详的风俗,在胡朴安的笔下,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意和深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根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