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古代农具 柏芸 9787504486028

中古古代农具 柏芸 978750448602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柏芸 著
图书标签:
  • 农具
  • 古代农业
  • 历史
  • 文化
  • 技术
  • 柏芸
  • 中华传统文化
  • 农业史
  • 工具
  • 民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智博天恒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ISBN:9787504486028
商品编码:2936643462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8-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古古代农具
作者 柏芸
定价 25.00元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ISBN 9787504486028
出版日期 2015-08-01
字数
页码 182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国古代农具》讲述了农业工具古称农器或田器,它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不可缺少的手段,是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具的质料、形制和使用的动力不断进步,创制了许多精巧的农具。这些农具适应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要求,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有的对世界农业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国古代农具》详细介绍了我国古代农具发展与演进的历程。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国古代农具》:
  二镂。春秋时镘称剧,是一种横斫式的工具。战国时铁制钻获开始取代青铜镘,而且出现了横銎式的铁铿。横銎式的获是銎口横穿铿体的上部,直接横装木柄,加塞木楔,比直銎式铿紧固牢靠,使用时不易脱落,翻土功效较高。
  ③锸。锸和耜是有所相似的不同农具,其相似之处是同为直插式翻土农具,不同之处是耜有踏脚而锸没有。河南辉县的战国遗址出土了“一”字型和“凹”字型的两种锸。锸用于翻土、开沟和作垄。
  (2)中耕农具
  一锄。锄是用于中耕的小型横斫式农具。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专用于松土锄草的正六角形铁锄,其锄体两侧斜削,锄草时不易碰伤庄稼。河北、湖南的战国遗址出土有梯形、半圆形锄,而且在河北隆县出土了铁锄范,说明当时使用锄的数量较大。
  ……

   序言


农耕之魂:从远古到中古的器物变迁与文明印记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农耕始终是赖以生存和发展之本。而支撑起这片片沃野、孕育出无数生灵的,正是那些形态各异、功能精巧的农具。它们不仅是劳作的工具,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史变迁的忠实见证。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探究从史前萌芽至中古时期的农具发展脉络,揭示它们如何塑造了农业生产方式,又如何在更宏观的层面上影响了社会结构、经济形态乃至文化观念。 一、史前曙光:石器时代农具的初步探索 追溯至遥远的史前时期,当人类从采集狩猎转向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最早的农具也随之诞生。那些未经精细打磨的石斧、石锛,或许是敲打、挖掘泥土的初步尝试;粗糙的木矛、骨锥,则可能用于翻松土壤或播种。虽然这些早期遗迹寡淡,但已然显露出人类改造自然、提升生产效率的早期冲动。这一时期,农具的制作主要依赖于就地取材,材料的限制决定了其功能的单一和效率的低下。然而,正是这些朴素的工具,为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石。我们将在书中详细考证这些早期遗物,结合考古发现与古人类学理论,力求还原史前先民在艰难环境中,凭借最原始的工具,开辟农耕文明的伟大历程。 二、青铜时代的回响:技艺飞跃与效率提升 随着冶炼技术的出现,青铜农具的问世标志着农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青铜的坚韧与可塑性,使得农具的形制更加多样,功能也更为专业。本书将重点呈现这一时期出现的青铜犁、青铜镰、青铜锄等代表性农具。青铜犁的出现,使得耕作面积大幅拓展,耕作深度得以增加,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青铜镰的锋利,让收割作物变得更加高效,缩短了收获周期。这些青铜农具的普及,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也为人口增长和社会分工的细化提供了物质基础。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地区青铜农具的工艺特点、材质选择,以及它们在各个古代文明(如夏商周、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中的具体应用情况,探讨青铜农具在推动社会变革中的核心作用。 三、铁器时代的大变革:农具普及与经济飞腾 铁器的出现,无疑是古代农具发展史上最深刻的一次革命。铁比青铜更易得、更廉价,且更加坚固耐用,这使得铁制农具得以大规模普及,深刻地改变了农业生产的面貌。本书将详细阐述铁犁、铁锄、铁镰、铁耙等铁制农具的演变过程。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铁犁的发展,从早期的直辕犁到后来的曲辕犁、牛耕配套技术,每一次改进都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指数级增长。牛耕的推广,使得大规模、精细化的耕作成为可能,进一步解放了人力。铁制农具的普及,使得更多的土地被开垦,粮食产量稳步提升,为更大规模的人口聚集和城市的兴起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我们将通过梳理中国、罗马、希腊等主要文明的铁器农具考古发现,分析铁器农具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与演变,以及它们如何促进了各地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结构的演变。 四、中古农具的精进与地域特色: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与发展 步入中古时期,农具的发展呈现出更加精细化、专业化以及地域化、多元化的特点。欧洲中世纪的重犁、轮犁,以及其配套的挽具和耕作技术,显示出欧洲农业在这一时期取得的显著进步。这些农具的设计,更加注重适应北方的湿润土壤和气候条件,重犁的深耕能力有效改良了土壤,轮犁的应用则提高了耕作效率。同时,挽具的改进,使得牛马的牵引力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与此同时,东方文明,特别是中国,在中古时期(涵盖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的农具发展也达到了新的高峰。本书将聚焦于这一时期中国农具的创新与发展,如水力驱动的翻车、龙骨水车等用于灌溉的工具,以及改良的播种器、收割器等。耕作技术上的革新,如土地休耕制度的完善,农作物新品种的引入(如占城稻),都与农具的进步紧密相连。宋代出现的各类耕种、播种、收割、脱粒等机械化农具,如“高转筒车”、“秧马”、“碌碡”等,更是将农具的智能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些精巧的设计,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当时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农业技术水平。 本书还将探讨中古时期东西方农具交流的可能性,通过对考古遗迹和文献资料的细致分析,探究不同文明之间农具技术、设计理念的相互影响,以及它们如何在各自的土壤和文化中生根发芽,发展出独特的风貌。我们将深入研究这些中古农具的形制、材质、制造工艺,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气候条件、作物种类以及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多角度地解析这些农具的功用和价值。 五、农具背后的文明印记:技术、社会与文化 农具的演变并非孤立的技术进步,而是与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经济形态、社会结构以及文化观念紧密相连。本书旨在超越对单一农具的描述,更进一步探讨农具发展背后的深层意义。 技术传承与创新: 每一代农具的出现,都凝聚着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同时也孕育着新的突破。我们将追溯农具技术从经验传承到系统研究的转变过程,分析技术创新背后的驱动力,如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压力、生产资料的丰富、以及科学思想的萌芽。 经济变革的引擎: 农具的效率提升,直接关系到粮食产量和生产规模。本书将分析农具的进步如何驱动了农业经济的增长,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为手工业、商业等其他行业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社会结构的重塑: 农具的普及与改良,影响着土地的耕作方式、劳动力的需求以及社会阶层的分化。我们将探讨农具的进步如何推动了自由农民的兴起、地主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古代国家赋税制度、军事力量的影响。 文化观念的折射: 农具的形制、使用方式,乃至相关的神话传说和节日习俗,都折射出古代人们对土地、对劳作、对自然的理解和崇拜。本书将尝试解读农具在古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如何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中。 本书将通过大量详实的考古资料、传世文献、图像证据,并结合科学的分析方法,力求为读者呈现一幅宏大而细致的古代农具发展图景。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承载着历史温度的器物进行深入的解读,让读者不仅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更能深刻体会到农具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感受那份源远流长的农耕之魂。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细节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件,它们往往能折射出更深层次的历史和社会信息。这本书《中古古代农具》由柏芸撰写,书号9787504486028,光是看到书名就让我对它充满了探究的欲望。我对“中古”这个时期并不十分熟悉,但我知道这是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许多基础性的农具和耕作技术都在这个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普及。我推测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一些农具的名称和图片,而是会深入挖掘这些农具背后的故事,例如它们是如何被发明出来的,在古代社会是如何推广应用的,又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力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通过具体的农具来展现中古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技术水平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

评分

这本《中古古代农具》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古朴的字体和描绘农耕场景的插画,仿佛将人拉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我一直对古代的生活方式充满了好奇,尤其是与土地打交道的农具,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工具,更是承载着先民智慧和辛勤劳作的见证。想象一下,在没有现代机械的年代,人们如何用那些朴实的工具开垦荒地,播种希望,收割丰年?书中的柏芸,我猜测她一定是一位对这段历史有着深厚感情的研究者,她的文字应该会像陈年的佳酿,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一窥那些被时光尘封的农具,感受它们粗糙的质感,聆听它们在土地上发出的古老的回响,理解它们如何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根基。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工具的介绍,更是一次关于历史、关于文明、关于人类与土地关系的深刻探索,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让思绪随着文字一起穿越千年的时光。

评分

作为一名热爱古风文化和传统工艺的读者,我经常被那些蕴含着历史沉淀和匠人精神的事物所吸引。当我在书店偶然看到《中古古代农具》这本书,并注意到作者是柏芸时,一种莫名的期待感油然而生。我设想这本书的内页一定充斥着精美的插画和细致的图解,将那些古老而充满智慧的农具一一呈现。我期待能够看到那些形态各异、功能精巧的犁铧,感受它们在泥土中翻滚的力量;渴望了解那些巧妙设计的播种器具,它们如何在方寸之间传递生命的希望;也好奇那些用于收割和加工的工具,它们如何将辛勤的汗水转化为沉甸甸的收获。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应仅仅是对工具的静态展示,更是一次动态的重现,它应该能让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田间地头,亲眼目睹农夫们挥汗如雨,亲手触摸那些冰冷的金属和温润的木质,在那些古老的器物中,寻觅失落的时光印记,感受农耕文明的脉搏。

评分

我是一位对农业技术史略带研究的爱好者,平日里总是喜欢阅读一些关于古代生产力发展和技术演变的书籍。《中古古代农具》这个书名,立刻吸引了我。我对“中古”这个时期农业的发展尤为感兴趣,因为这是中国农业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孕育了许多经典农具和耕作方法。柏芸这个名字,虽然对我来说是新面孔,但如此专注的选题,想必其内容必然是严谨且详实的。我猜测书中会详细介绍犁、耙、耧车、镰刀等一系列在中古时期广为使用的农具,并深入剖析它们的设计原理、材质选择、制作工艺以及在不同地域和时期的演变过程。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到这些农具如何影响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如何支撑起庞大的人口,以及它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本书的价值,我想不仅仅在于对农具的分类和描述,更在于它能让我们深刻理解古代农业文明的辉煌与不易,感受先人的勤劳与智慧,为我们当下理解农业的本质提供一个更宏观的历史视角。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看到《中古古代农具》这本书,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探知欲。书名直接点明了主题,而作者柏芸,我虽不熟,但相信能写出如此专业的书籍,定有其独到之处。我最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既科学又易懂的方式,为我揭示那些被历史长河掩埋的古老农具的模样和功能。我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些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先民,他们手中挥舞的,正是这些朴实而充满智慧的工具。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关于犁、耙、锄、镰等各类农具的详细介绍,不仅仅是它们的形制,更包括它们的设计理念、材质运用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改进和演变。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农业社会的大门,通过认识这些农具,我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感受他们与土地的深厚联系,以及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播种、耕耘、收获的艰辛与喜悦,从而对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