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鬍樸安:中國風俗(上、下)
定價:126.00元
作者:鬍樸安
齣版社:吉林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5811902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是近代民俗研究大傢鬍樸安先生窮數十年之功,廣為搜羅有關民間風俗的典籍雜誌匯集成冊。書中對各地方誌和古今筆記、刊物中所載風俗進行瞭匯編,既可使我國風俗民情不緻淹沒於浩繁捲帙之中,又可免除人們翻閱求索之勞,也有助於對我國民俗風情進行整體、係統的瞭解研究。
目錄
自序
上編
捲一
順天
總誌
山東
濟南
兗州
東昌
青州
登州
萊州
武定
沂州
泰安
曹州
山西
總誌
方言(附)
農傢月令(附)
太原
平陽
潞安
汾州
大同
朔平
寜武
澤州
蒲州
遼州
沁州
平定
忻州
代州
保德
解州
絳州
吉州
隰州
中國風俗
目錄
捲二
河南
開封
歸德
彰德
衛輝
懷慶
河南
南都
汝寜
汝州
陳州
許州
禹州
鄭州
陝州
光州
江蘇
江寜
蘇州
鬆江
常州
鎮江
淮安
揚州
徐州
太倉
海州
通州
安徽
安慶
徽州
寜國
池州
太平
廬州
鳳陽
潁州
滁州
和州
廣德
六安
泗州
捲三
浙江
總誌
杭州
嘉興
湖州
寜波
紹興
颱州
金華
衢州
嚴州
溫州
處州
捲四
福建一
總誌
福州
興化
泉州
漳州
延平
建寜
邵武
汀州
福寜
颱灣
永春
龍岩
福建二
總誌
福州
興化
泉州
漳州
延平
建寜
邵武
汀州
福寜
颱灣
永春
龍岩
歲時(附)
氣候(附)
雜俗(附)
捲五
湖北
總誌
武昌
漢陽
黃州
德安
安陸
襄陽
鄖陽
荊門
荊州
宜昌
施南
捲六
湖南
總誌
長沙
衡州
永州
寶慶
嶽州
常德
辰州
永順
沅州
彬州
靖州
澧州
桂陽
時令(附)
方言(附)
苗俗(附)
捲七
陝西
習尚
時令
禮儀
方言
四川
總誌
成都
重慶
保寜
順慶
敘州
建武
敘永
夔州
龍安
寜遠
雅州
嘉定
眉州
邛州
潼川
濾州
資州
綿州
茂州
達州
捲八
廣東
總誌
廣州
韶州
惠州
潮州
肇慶
高州
廉州
雷州
瓊州
羅定
連州
南雄
嘉應
捲九
廣西
總誌
桂林
柳州
慶遠
思恩
泗城
平樂
梧州
潯州
南寜
太平
鎮安
鬱林
捲十
雲南
總誌
雲南
大理
臨安
楚雄
澄江
廣南
順寜
麯靖
麗江
普洱
永昌
開化
景東
濛化
永北
廣西
武定
元江
鎮沅
貴州
貴陽
安順
平越
都勻
鎮遠
思南
石阡
思州
銅仁
黎平
大定
南籠
遵義
下編
捲一
京兆
北京輶軒錄
直隸
津沽春遊錄
天津之社會觀察談
天津風俗詩
天津臘月之臘品
天津祭竈之風俗
天津燒平安紙之風俗
天津求雨之風俗
天津小兒跳牆之風俗
寜津六月之兩節
東光風俗略誌
豐潤風俗瑣記
保定風俗詳載
奉天
滿洲之婚製
瀋陽農傢之歌謠
營口婚嫁之風俗
鐵嶺中元節之風俗
遼陽之農傢諺
遼陽人之媚竈
吉林
吉林奇俗談
吉林獵者捕獸談
寜古塔風俗雜談
雙城跳神之習俗
黑斤濟勒彌之生活
黑龍江
黑龍江風俗瑣記
鄂倫春族之生活狀況
鄂倫春族之風俗習慣
捲二
山東
濟南采風記
濟南人之特性觀
惠民縣之民情
惠民縣之禮儀
惠民縣之歲時
鄒縣之民情
鄒縣之歲時
鄒縣之禮儀
高唐奇俗之一種
榮成縣之迷信
榮成縣之清明節
沂州等處結婚藉被之奇俗
山西
山西之啞叭教
保德土風拾零
河南
開封風俗詩
西華之中鞦節
鄭縣采風記
汲縣歲時之風俗
洛陽風俗瑣錄
南陽農人之諺語
沘源縣之祀竈
沘源縣之節俗
沘源縣之閨閣遊戲
捲三
江蘇
南京采風記
六閤之禮儀
六閤之歲時
鎮江奇俗之一端
吳中歲時雜記
吳中之習俗
常熟風俗
昆山鼕至節風俗
吳江縣放水燈之風俗
黎裏賽會之惡俗
武進社會狀況
武進歲時記
宜興之惡俗
宜興之七月望
如皋七月之風俗
南通正月望之奇俗
淮安風俗誌
阜寜二月二日之三件事
揚州老鴉語
儀徵婚葬禮俗記
儀徵歲時記
東颱時節之風俗
興化之新年
泰縣時節之風俗
泰縣人之信仰
高郵之喪禮
淠淮間婚嫁風俗
黃渡鎮婦女之求子
金山清明之賽會
崇明時令之歌諺
崇明之鼠迷信
海門人之猜天
寶山十月朔之俗
浦東之禮俗
上海風俗瑣記
捲四
浙江
杭州嫁娶風俗
杭州育子風俗
杭州寄乾兒女之風俗
杭州之淫祀
杭州之信仰
杭州之傳說
杭州遊戲場之今昔
杭州商業之今昔
杭州婦女之生活
杭州伏日與鼕至之種種
習俗
杭城鼕日雜詠
西湖之香市
臨安歲時記
海寜風俗記
於潛避瘧鬼之迷信
嘉興農民之生活
湖州問俗談
湖州歲時紀
湖州養蠶之習俗
定海人食物之癖性
紹縣做平安戲之風俗
紹縣之女兒酒
蕭山問俗記
餘姚之習俗
上虞農夫之習俗
新昌之立夏節
天颱問俗記
天颱歲時紀
蘭溪縣嫁俗瑣記
金華城隍散糧之風
麗水之天貺節
麗水食物之習性
遂昌信仰之風俗
捲五
安徽
閤肥風俗記
六安之婚嫁風俗
蕪湖風俗瑣記
歙縣紀俗詩
黟縣之中鞦節
婺源度歲風俗談
婺源中鞦風俗談
績溪中鞦風俗談
涇縣之節令
涇縣東鄉佞神記
貴池中鞦風俗談
鵲江風俗誌
壽春歲時紀
壽春習俗錄
江西
贛省育兒習俗談
臨川之中鞦節
吉安婚俗奇談
吉安之中元節
安福民風瑣記
萍鄉歲時之風俗
萍鄉婚嫁之惡習
萍鄉人之習俗
萍鄉人食物之習性
萍鄉之俗語
德安楊泗菩薩曬袍之風
俗
福建
閩俗瑣記
閩省歲時風俗記
閩人佞鬼風俗記
閩侯之拍喜俗
漳州女子之杖林
寜化民風略記
永定農傢之鄉俗
永定之方言
建陽之賭風
邵武風俗記
捲六
湖北
武昌東鄉鄉裏製度
武昌之民情
武昌之佞祀
武昌之嫁娶
武昌之歲時
武昌乞丐之習俗
武昌之商情
黃陂風俗誌
黃陂歲時紀
黃陂信仰談
監利婚喪之禮俗
監利歲時氣候記
湖南
湖南信仰之風俗
湘人稱呼之奇俗
長沙新年紀俗詩
衡州風俗記
寜遠歲時記
汝城風俗縴記
津市之農諺
辰州風俗記
麻陽婚喪之陋俗
陝西
陝西風俗瑣記
涇陽婚喪之俗禮
鳳翔縣民俗瑣記
漢中風俗略誌
臨潼之送窮節
甘肅
蘭州之迎春賽會
蘭州運輸之情形
狄道人民之衣食居處
平涼等處之居
寜夏之婚俗
寜夏之喪俗
寜夏之生活狀況
土司之製度
甘州之稱呼
四川
越雋求雨之風俗
濾縣拜雞、新正風俗
金川風俗瑣記
黑帳房生番之生活
崇化章榖夷女之異裝
達圍寨土司之狀況
連州八排之瑤風
捲七
廣東
廣東人之性質
廣東之賭風
廣東婦女之特性
廣東之
廣東之生活狀況
廣東之禮俗
廣東之戲劇
廣東之宴會
廣東之多妻
廣東之特殊婦女
廣州歲時紀
廣州之中鞦節
廣州之七夕
廣州之金花夫人
廣州之仔字稱呼
廣州之密薔薇習俗
廣州之颶訊
廣州之娘媽會
廣州之銀洋稱呼
廣州之麻蛋燒豬
番禺之婚俗
番禺女子之不落傢
順德女子之金蘭契
順德女子之不落傢
順德之婚俗
赤溪民俗紀
麯江之奇俗
潮州風俗樂府十詠
潮州人之服飾
潮州婦女之生活
潮州人之械鬥
潮州之三點黨
潮州之信仰
潮州之新歲
潮州人之盂蘭會
潮州人之方言及教育
潮州之迎青龍
潮安之中元節
潮安之食品
大埔之習俗
廣西
粵西采風瑣記
濛山佞神之信仰
羅城仗之習俗
象縣之俗諺
百色之七夕節
廣西土司之妻
僮人之方言
捲八
雲南
雲南社會觀察談
雲南之節令
雲南人之信仰
雲南之婚俗
雲南人之生活狀況
麯靖吊喪之異俗
宣威歲時之習俗
哈瓦土人之風俗
哈瓦之祭榖地奇俗
石屏之請七姑娘
騰越之節俗
龍氏土司之婚禮及傢儀
貴州
貴州之中鞦節
貴陽女子之生活
盤縣十月朔之俗
盤縣節序之宜忌
盤縣小孩之撞名
新疆
迪化人之生活狀況
哈薩剋人之生活
哈薩剋人之衣飾
哈薩剋人之禮儀
哈薩剋人之奉教
巴音布拉剋人之信佛
帕米爾人之生活
準噶爾風俗記
烏魯木齊風俗記
捲九
熱河
熱河風俗瑣記
綏遠
歸化綏遠之風俗
內濛古
內濛古風俗誌
內濛古東部與西部風俗略
記
濛古族婚嫁及雜俗
青海
青海番族之狀況
捲十
西藏
西藏喇嘛僧之等級
西藏喇嘛僧之服裝
西藏喇嘛寺內之狀況
西藏尊貴喇嘛之斂禮
西藏育之程式
藏民教育之狀況
藏民之刑法
藏民之曆法
藏民之租稅
藏民之佛珠
藏民之性質
藏民男女生活之奇異
藏民男子之服裝
藏民女子之服裝
藏民之職業
藏民日常之食物
噶倫蔔宴客之儀式
藏民宴客之儀式
藏民之住屋
藏民之育子風俗
藏民之醫術
藏民之占蔔
藏民之交際禮
藏民之歲時令節
苗族
峒溪諸苗奇俗縴誌一
峒溪諸苗奇俗縴誌二
作者介紹
鬍樸安(1878—1947),安徽涇縣人。近現代文字訓詁學傢、南社詩人。曾先後任教於上海大學、曾經齣版《中國文學史》、《文字學叢論》、《中國學術史》等。
文摘
序言
《中國風俗》是一本越讀越有味的“老酒”。初讀時,可能隻是被其豐富的素材所吸引,但隨著閱讀的深入,你會逐漸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和闡釋這些風俗背後的智慧。他對於各種習俗的解釋,往往能觸及社會結構、倫理觀念、宗教信仰等深層次的問題。比如,在談到祭祀活動時,他會深入分析這種行為如何維係宗族關係、如何體現孝道,以及如何與早期信仰相結閤。這種由錶及裏的分析,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風俗的百科全書,更是一部關於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的深度報告。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而言,它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去理解我們身邊那些習以為常卻又深藏意義的文化現象。很多時候,我會在閱讀中停下來,反思自己對某些習俗的理解是否片麵,也更加理解瞭許多傳統習俗為何能夠傳承至今,以及它們在現代社會中仍然具有的意義。
評分初次接觸鬍樸安先生的《中國風俗》上、下兩捲,便被其宏大的視野和細緻入微的觀察所深深吸引。這本書並非那種流水賬式的簡單記錄,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民俗學傢,帶著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儲備,為我們一一拆解中國社會那些繁復而又迷人的風俗習慣。從衣食住行這樣最基本的物質層麵,到婚喪嫁娶、祭祀慶典等精神層麵,無所不包。閱讀時,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民俗博物館,每一件展品都承載著一段曆史,訴說著一個故事。書中對各地風俗的比較和闡釋,更是點睛之筆,讓我們看到中華文化在廣袤土地上的多元與統一。例如,對於節日的描寫,他不僅僅停留在節日習俗的介紹,還會追溯其起源,分析其文化內涵,甚至探討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這種深度和廣度,讓我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學養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即便對於一些我早已耳熟能詳的風俗,在鬍樸安的筆下,也呈現齣前所未有的新意和深度,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根源。
評分拿到《中國風俗》上下兩捲,感覺沉甸甸的,不僅是書本的重量,更是其內容所承載的厚重曆史感。鬍樸安先生的這部巨著,仿佛是中國社會韆百年來風俗習慣的“活化石”。書中對各種節日、慶典、儀式的描繪,如同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畫捲,將早已遠去的時代場景重新展現在我們眼前。我特彆喜歡他對於某些細節的刻畫,例如不同地方對於結婚聘禮的計算方式,或是不同地區在祭拜祖先時所使用的香燭種類,這些看似微小的差異,卻摺射齣地域文化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而且,作者的敘述方式並非枯燥的學術報告,而是充滿瞭故事性和畫麵感,讓人在閱讀中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魅力。我常常會在讀到某個熟悉卻又陌生的地方風俗時,會心一笑,也有些地方的描寫,讓我對一直以來模糊的概念有瞭清晰的認識。它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瞭“中國”這個概念的豐富性。
評分這套《中國風俗》給我帶來的,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它不是讓我去“看”風俗,而是讓我仿佛“走”進那些風俗之中。作者的語言樸實而生動,字裏行間流露齣對民俗的真摯情感。在描述婚俗時,他會細緻地描繪從提親到完婚的每一個環節,從聘禮的講究到婚禮的儀式,都描繪得栩栩如生,仿佛能夠聞到喜慶的鞭炮聲,聽到悠揚的嗩呐麯。讀到關於喪葬習俗的部分,雖然內容略顯沉重,但作者的筆觸卻充滿瞭人文關懷,沒有絲毫的獵奇或輕衊,而是以一種尊重的態度去記錄和解讀。他讓我們看到,即使在生死的節點,中國人的情感、倫理和對來世的期盼是如何通過一套套習俗得以體現的。書中的一些細節,比如不同地區對於同一習俗的不同做法,甚至是同一地區在不同年代的習俗變化,都讓我驚嘆於民俗的鮮活生命力及其背後所蘊含的復雜社會邏輯。這讓我深刻體會到,風俗並非僵化的規矩,而是活生生的社會文化肌理。
評分《中國風俗》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我們身邊的一些生活習慣,竟然有如此漫長而復雜的曆史淵源。這本書就像一位睿智的長者,用平和而深刻的語言,娓娓道來那些關於我們民族生活方式的“前世今生”。書中對於各種習俗的描繪,讓我看到瞭一個充滿智慧和情感的古代社會。例如,對於兒童成長過程中一些儀式性的活動,作者的描述讓我瞭解到,這些儀式不僅僅是簡單的慶祝,更是長輩對晚輩的期望、對社會規範的傳遞。閱讀此書,我常常會聯想到自己成長過程中所經曆的一些活動,猛然發現,原來自己也身處在這些古老習俗的延續之中。這種“溫故而知新”的感覺,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充滿瞭驚喜和啓發。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隻是記錄,更是解讀,它讓我們看到瞭風俗背後的文化邏輯,以及它們如何塑造瞭我們民族的精神特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