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菊与刀(插图典藏本)
定价:36.00元
作者: 本尼迪克特,唐晓鹏,王南
出版社:华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2-01
ISBN:9787507515756
字数:
页码:1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无论你对日本是个什么看法,此书都能让你兴致盎然。即使它从一个前卫的军情分析变成了馆藏的古董,其饱含的智慧与幽默感都不见丝毫褪色——反而越发展现了半个世纪之前的学者那种久经训练的预见力。
内容提要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
二战之前,美国按正常的思维方式制定了对日本的外交政策,珍珠港事件宣告这些政策失败。所以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撰写有关研究日本民族性的报告,1946年公开出版,书名为《菊与刀》。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它仍作为研究日本民族性的重要著作被人们广泛引用,显示出了悠久的学术生命力。
修正文库与新浪网联合推出的典藏本《菊与刀》,特请画家、日本美术史专家梅忠智先生遴选百余幅稀世珍藏的日本绘画,依照先后次序展示日本绘画的发展历程,为书中某些的论断寻找纯感性的印证。
目录
一 引言
二 战时的日本
三 各安其位
四 明治维新
五 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
六 道德和它的压力
七 名分与情义
八 人情的世界
九 道德的困境
十 自我修养
十一 儿童学习
十二 投降后的日本人
作者介绍
文摘
序
《菊与刀》是一部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名著,初发表于1946年,两年后出版日译本,引起了强烈反响。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其仍作为研究日本民族性的重要书籍为人们广泛引用,显示出了悠久的学术生命力。
本书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是美国当代文化人类学家,1887年6月5日生于纽约,1909年毕业于瓦萨尔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1919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博亚斯专攻文化人类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1948年病逝。
本尼迪克特是文化人类学中文化模式论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文化与人格理论(心理人类学)的重要人物。本尼迪克特认为,人类文化各有其不同的价值体系和特征,呈现出多样性。文化模式是文化中的支配力量,是给人们的各种行为以意义,并将各种行为统合于文化整体之中的法则。文化之所以具有的模式,是因为各种文化有其不同的主旋律即民族精神。人们的行为是受文化制约的,在任何一种文化中,人们的行为都只能有一小部分得到发挥和受到重视,而其他部分则受到压抑。因此,文化研究应把重点放在探索和把握各种行动和思考方式的内在联系,即文化的整体结构上,重视文化对人格形成的影响。本尼迪克特的理论对文化人类学,特别是对文化与个性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
《菊与刀》是本尼迪克特的一部主要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利用一个文化人类学家所能利用的技巧来从事日本民族性的研究,提交了一份出色的研究报告。战后,由于美国的对日政策以及日本整个局势的发展基本上与这份报告的主旨一致,于是作者就在原报告的基础上增写了关于研究任务和方法以及投降以后日本人的前后两章,以《菊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出版,结果引起了巨大反响,成为文化人类学直接应用于现实的杰出范例。
序言
一 引言
二 战时的日本
三 各安其位
四 明治维新
五 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
六 道德和它的压力
七 名分与情义
八 人情的世界
九 道德的困境
十 自我修养
十一 儿童学习
十二 投降后的日本人
翻开这本《菊与刀》(插图典藏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精美的插画,仿佛一扇扇窗户,将我带入了另一个时空。书中的每一个画面都精心挑选,色彩浓郁,线条流畅,将文字所描绘的意境烘托得淋漓尽致。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我尤其喜欢那些描绘古代日本武士的插图,他们眼神中的坚毅,服装上的繁复花纹,都生动地刻画出那个时代的独特风貌。再看那些描绘祭祀场景的画面,那种庄重与神秘感扑面而来,让我不禁为之着迷。插画与文字的完美结合,让原本有些晦涩的文化概念变得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我可以想象,作者在选择和绘制这些插图时,一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力求做到既忠于原著精神,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我在其他书籍中很少感受到的。每次翻阅,我都会被这些画面所吸引,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国度,去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去聆听那里的历史回响。这本插图典藏本,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异域文化的大门,其精美的视觉呈现,是我喜爱它的重要原因之一。
评分我总觉得,好的书籍应该能够激发我的好奇心,并且引导我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而《菊与刀》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多样性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我开始主动去了解更多关于不同文化的书籍和资料,试图去构建一个更为立体和完整的认知体系。这本书并非只是讲述了某个特定文化的特点,它更像是一个“模板”,教会了我如何去理解和分析任何一种文化。它提供了一种分析工具,一种思维方式,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科学和严谨的态度去面对那些与我不同的事物。我发现,当我们能够真正去理解一种文化,而不是简单地去接受或排斥时,我们自身也会随之成长。这种开放的心态,以及不断学习和探索的精神,是我从这本书中汲取的另一种宝贵养分。它让我明白,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而理解和尊重,才是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
评分拿到这本《菊与刀》,我首先被它的装帧所吸引。厚实的纸张,精美的封面设计,以及装订的细致,都散发着一种“典藏”的气息。拿到手中的分量感,就预示着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著作。我是一个喜欢收集珍本书籍的人,而这本书,无疑会成为我书架上的一件亮点。翻阅的过程,也是一种享受。每一次指尖划过书页的触感,都让我感受到一种纯粹的阅读愉悦。那种油墨的清香,与书中内容所散发的历史气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我喜欢在安静的午后,泡上一杯茶,就这样静静地捧着它,让思绪随着文字缓缓流淌。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一种对知识和文化的敬畏。我常常会将其中的一些段落反复阅读,每次都能有新的体会和感悟。这种“经典”的力量,在于它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并且在不同时代都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就如同其内容一样,承载着一种厚重感和持久的魅力。
评分读完《菊与刀》,我的脑海中仿佛被注入了全新的视角。我开始用一种更为复杂的眼光去审视我所接触到的信息,不再满足于表面的陈述,而是试图去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书中对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辩证分析,让我对社会群体的构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行为模式,其实都受到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比如,在某些文化中,集体利益的优先性是毋庸置疑的,而在另一些文化中,个人权利的强调则更为突出。这种差异并非是好坏之分,而是反映了不同社会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路径。我也开始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我是否也受到了某些潜移默化的文化观念的影响,而我却浑然不知。这种自我审视的能力,正是这本书带给我的重要启发。它让我变得更加警觉,更加乐于去质疑,去探究,去理解那些构成我们认知世界的底层逻辑。
评分我一直对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充满了好奇,而这本书,就像一本精心准备的行囊,让我得以踏上这段探索之旅。它不像某些书籍那样,只是生硬地罗列事实,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复杂的文化现象剖析得深入浅出。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客观与细腻。他并没有简单地将某个文化群体“标签化”,而是深入挖掘其历史根源、社会结构以及个体心理,试图去理解那些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逻辑。当我读到关于荣誉与耻辱的论述时,深切地感受到了那种根植于文化深处的价值观是如何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这种“理解”的视角,远比简单的“评判”更能引发我的思考。书中对于权力、等级以及集体主义的探讨,也让我对人类社会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鼓励我去跳出自己熟悉的文化框架,用一种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世界,去理解那些与我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种思想上的启迪,是我在这本书中收获的最宝贵的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