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系统设计实践:湖北省在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作品与解析
定价:24.00元
作者: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湖北赛区组委会 组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7-01
ISBN:978756093431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精选2004年湖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作品18篇,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作品6篇,并针对赛题、结合作品撰写了解析和评述文章10篇。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展示与解析,系统介绍了电子系统设计和制作的基本方法,有助于读者了解赛情、开阔视野、理顺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录
部分 2004年湖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作品选编与解析
2004年湖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评审组成员名单
2004年湖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奖名单
A题 简易发射机电路
简易发射机电路作品解析
作品一(华中科技大学)
作品二(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作品三(华中科技大学)
作品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B题 简易心电图仪
简易心电图仪作品解析
作品一(华中科技大学)
作品二(华中科技大学)
作品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作品四(空军雷达学院)
作品五(华中科技大学)
C题 简易综合测试仪
简易综合测试仪作品解析
作品一(华中科技大学)
作品二(华中科技大学)
作品三(华中科技大学)
作品四(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D题 电梯控制模型
电梯控制模型作品解析
作品一(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作品二(武汉理工大学)
作品三(空军雷达学院)
作品四(武汉大学)
作品五(三峡大学)
第二部分 湖北大学生参加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作品选编及评述
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湖北赛区评审专家组成员名单
200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湖北赛区获奖名单
B题 宽带放大器
宽带放大器作品释析
荣获“SONY杯”的作品(华中科技大学)
A题 电压控制LC振荡器
C题 低频数字式相位测量仪
D题 简易逻辑分析仪
E题 简易智能电动车
F题 液体点滴速度监控装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形式大于内容”。封面上印着“解析”,这无疑是对读者的一种承诺。我理解,由于知识产权和保密性等原因,所有细节不可能完全公开,但即便是经过高度提炼和抽象的“解析”,也应该能提供一些方法论上的指引。比如,对于一个经典的控制系统设计,它应该能指出不同设计方案的优劣对比,指出在特定约束下应该优先考虑哪个方向。这本书中,我看到的“解析”更像是对既定事实的盖棺定论,而非深入的思辨过程。它的语言风格相当正式和规范,缺乏一种来自一线工程师那种鲜活的、充满挫折感的真实感。我更喜欢那种带着实验痕迹的文字,比如“我们尝试了A方案,发现B问题,最终通过C方法解决了”。这本书里,所有的问题似乎都迎刃而解,所有的设计都一蹴而就,这与真实的工程开发过程相去甚远。这种过度美化的“成功学”叙事,对于那些正在泥潭中挣扎的设计者来说,提供的帮助非常有限,反而可能产生一种误导:仿佛电子设计就是一条笔直向上的康庄大道。
评分哎呀,最近入手了一本号称是集结了那些在电子设计大赛上大放异彩的作品集,本来还挺期待能从中找到一些能够启发我DIY创意的灵感,毕竟书名听起来就蛮硬核的,又是湖北赛区又是全国大赛的,感觉里面应该藏着不少“独家秘籍”和前沿技术。但是,当我翻开这本书,试图寻找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电路图、精巧的软件算法,或者至少是一些详细的调试经验总结时,却发现……嗯,这本书的重点似乎完全不在于“实践”和“解析”本身。它更像是一本官方的赛事记录汇编,收录的更多是关于比赛的组织流程、获奖名单的罗列,以及一些比较宏观的介绍性文字。比如,对于某一个复杂项目,我期待看到的是“为什么选择这个芯片”、“遇到了哪些抗干扰的难题并如何解决”,结果看到的却是“该作品荣获一等奖,设计理念先进”,诸如此类的官方表述。这对于一个真正想动手学习电子设计,想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作品的读者来说,实在有些隔靴搔痒。我甚至觉得,如果我只是想了解一下往年有哪些队伍拿了奖,这本书的目录可能就够用了,深入的技术细节,那些真正能体现“实践”精髓的部分,似乎被刻意地放在了幕后。这让原本对提升实操能力抱有很高期望的我,不免感到一丝失望,仿佛买了一本精装版的比赛新闻稿,而不是一本实打实的工程技术手册。
评分这本书在地域性和赛事背景的关联性上做得比较突出,这是其独一无二的价值所在,但也成了它局限性的体现。它明确地将焦点锁定在了湖北赛区的优秀作品上,这对于研究该赛区历年风格和评审偏好的人来说,或许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是,对于一个寻求普适性电子设计知识的读者而言,这种高度地域化的聚焦,使得其技术内容的适用范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例如,某个特定项目采用的某种地方性资源或特定厂商的配套支持,在其他地区可能完全不适用,而书中并未对这种情境依赖性做出足够的说明和区分。我原本期待的是,通过这个窗口,能窥见中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整体技术趋势,但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地方性的年鉴,记载了本地的辉煌时刻。如果要将其作为一本“实践指南”来使用,读者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去“翻译”和“过滤”掉那些与自身环境不符的信息,这种额外的认知负荷,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得有些沉重和低效。总而言之,它更像是一本纪念册,而不是一本实用的工程字典。
评分作为一本与“电子系统设计实践”挂钩的书籍,我对它在软硬件协同设计方面的论述抱有极高的期待。现如今的电子竞赛,往往要求参赛者不仅要懂硬件的选型和调试,更要精通固件的编写与系统级的集成。我本想看看这本书里是否有关于高效率的固件架构设计,例如在资源受限的微控制器上如何实现复杂的数据处理,或者在通信协议的选择与优化上有什么独到的见解。然而,书中的内容给我的感觉是,它更侧重于对最终展示效果的描述,而非实现这个效果背后的底层逻辑。例如,一个涉及视觉识别的作品,我期望看到的是图像处理算法的简化版本、摄像头驱动的注意事项,或者至少是使用的开发环境和库的对比分析。相反,书中更多的是对作品功能性的赞美,以及对团队协作精神的讴歌。这无疑将这本书的定位拉低了一个档次,使其更像是一本面向评委或赞助商的宣传册,而非面向工程师的工具书。实操层面的细节缺失,使得这本书在技术参考价值上大打折扣,难以作为一本有力的“实践”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专业,封面设计也比较大气,体现了一种正式感,这一点不得不提。然而,内容上的空洞感却随着翻阅的深入愈发明显。我尝试从其中寻找一些关于特定技术难点的通用解决方案,比如如何高效地进行电源管理,或者在嵌入式系统中如何优化实时性。我希望看到的是那种能被不同项目复用、具有普适价值的工程经验。但很遗憾,这本书呈现的更像是一份份“孤例报告”,每个作品的描述都停留在“做了什么”的层面,而“怎么做到的”这个核心问题却很少得到深入探讨。这就像是看了一场精彩的魔术表演,灯光、音乐、演员都到位了,但魔术师却紧紧捂着自己的口袋,不肯透露任何机关。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或者初入行业的新人来说,最宝贵的财富往往不是那些已经成功运行的Demo,而是设计过程中那些踩过的坑、试错的成本,以及最终如何巧妙地绕过障碍的智慧。这本书似乎把所有的“坑”都用美丽的获奖感言给掩盖了,让读者只能在迷雾中猜测成功的奥秘,这种叙事方式,对于真正渴望技术成长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挫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