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恐龍圖鑒:154種恐龍的特徵與習性
定價:32.80元
作者:趙文斌 鳳凰含章 齣品
齣版社:江蘇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55375609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鎖綫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恐龍圖鑒》精心篩選齣154種恐龍,並詳細介紹瞭每種恐龍的生存時代、身體特徵、食性等,並配有恐龍復原圖,是現代人認識恐龍的指南,是一本嚴謹的科普讀物。
《含章·圖鑒係列》內容豐富,涵蓋瞭野菜、野花、恐龍、貓、名犬、鳥、蝴蝶、哺乳動物、觀賞魚、常見水果、常見蔬菜、藥用植物、中草藥、礦物與岩石等自然生物圖鑒。全套共14冊,每冊均有豐富的文字圖解以及高清鑒賞圖片,圖文結閤,一目瞭然,便於瞭解和鑒彆,同時也是值得珍藏的圖鑒百科讀物。
1.裝幀精美:32開,銅版紙全彩印刷,是您的超值之選。
2.清晰明瞭:采用圖文結閤的形式介紹瞭生物的基本信息及各部位圖解,讓您一目瞭然。
3.值得珍藏:專業、實用、科學,是值得珍藏的圖鑒百科!
4.受眾廣泛:不僅是適閤孩子、成人的傢庭拓展閱讀書籍,更是自然科普愛好者的專業工具書!
內容提要
《恐龍圖鑒》一書精心篩選齣2目7亞目154種恐龍,書中所選的恐龍均是目前已被命名的恐龍,每種恐龍的標題統一使用中文學名,並配有經過翻譯的拉丁文意,方便讀者認識、查找。同時,本書還詳細介紹瞭每種恐龍的生存時代、身體部位特徵、恐龍命名者、化石分布、恐龍體長、體重、食性等方麵的內容。此外,《恐龍圖鑒》為每種恐龍配有高清晰度的彩色照片,以圖片的形式展示恐龍各部位特徵,方便讀者辨認。同時還配有相應的化石圖片,為讀者瞭解並走近恐龍提供參考。
目錄
10恐龍起源的傳說
12恐龍的分類
14恐龍的進化
16恐龍生活的年代
19恐龍存在的證據
21恐龍滅絕的猜想
章蜥臀目恐龍
26始盜龍
27赫雷拉龍
28哥斯拉龍
28並閤踝龍
29南十字龍
29挺足龍
30腔骨龍
31中華盜龍
31宣漢龍
32冰脊龍
34斑比盜龍
34鐮刀龍
35皮亞尼茲基龍
35氣龍
36單脊龍
38永川龍
40美頜龍
42虛骨龍
42野蠻盜龍
43嗜鳥龍
43尼日爾龍
44異特龍
46巨齒龍
48角鼻龍
50北票龍
51重爪龍
51義縣龍
52高棘龍
54帝龍
55奧古斯丁龍
56秘龍
56死神龍
57尾羽龍
58瑪君龍
60分支龍
62葬火龍
63單爪龍
64棘龍
66傷龍
66鳥麵龍
67似雞龍
68河源龍
68寐龍
69傷齒龍
69阿瓦拉慈龍
70巨獸龍
72暴龍
74天青石龍
74激龍
75二連龍
75皺褶龍
76伶盜龍
78恐爪龍
80似鰐龍
82阿拉善龍
82馳龍
83艾伯塔龍
84食肉牛龍
86始祖鳥
88槽齒龍
88巨腳龍
89火山齒龍
89蜀龍
90闆龍
92峨眉龍
93鯨龍
93巴洛龍
94天山龍
94地震龍
95約巴龍
95非凡龍
96梁龍
98馬門溪龍
100迷惑龍
102圓頂龍
104波塞東龍
105短頸潘龍
106腕龍
108盤足龍
108亞馬孫龍
109阿馬加龍
110葡萄園龍
112鄂托剋龍
112伊希斯龍
113潮汐龍
113澳洲南方龍
114薩爾塔龍
115阿根廷龍
第二章鳥臀目恐龍
118萊索托龍
118畸齒龍
119敏迷龍
119棱齒龍
120異齒龍
120橡樹龍
121冠龍
122彎龍
124腱龍
125厚頰龍
125卡戎龍
126禽龍
128加斯帕裏尼龍
128青島龍
129沼澤龍
129大鴨龍
130賴氏龍
132奇異龍
132帕剋氏龍
133冠長鼻龍
133慈母龍
134沉龍
134福井龍
135鴨嘴龍
136副櫛龍
138原角龍
140鸚鵡嘴龍
140狹盤龍
141弱角龍
141厚鼻龍
142三觭龍
144河神龍
146愛氏角龍
147無鼻角龍
148戟龍
150安德薩角龍
152五角龍
154縴角龍
154開角龍
155刺角龍
156祖尼角龍
158蜥結龍
160裝甲龍
160雪鬆甲龍
161飾頭龍
161重頭龍
162棘甲龍
162美甲龍
163加斯頓龍
163厚甲龍
164新頭龍
166甲龍
168劍龍
170嘉陵龍
170棱背龍
171華陽龍
171烏爾禾龍
172釘狀龍
174腫頭龍
176傾頭龍
176麗頭龍
177劍角龍
178脹頭龍
178平頭龍
179膨頭龍
179皖南龍
180附錄其他恐龍
190索引
作者介紹
趙文斌
華南農業大學動物藥學專業畢業,現在高校任職,從事牧業工程學院中獸醫和藥理學等課程的教學工作。曾參與完成多項市廳級和院級科研項目,閤作發錶多篇學術論文。此外,趙文斌還是一位恐龍愛好者,經過多年研究,廣搜資源,編寫瞭本書。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一個全新的世界!我一直對恐龍著迷,但很多時候,市麵上的恐龍書要麼過於學術,要麼太過童稚,很難找到那種既能滿足我求知欲,又能讓我沉浸其中的。然而,當我翻開《恐龍圖鑒:154種恐龍的特徵與習性》時,我立刻被它深深吸引瞭。首先,書的裝幀設計就非常精美,硬殼封麵,紙張厚實,印刷色彩飽滿,每幅恐龍插畫都栩栩如生,仿佛能感受到它們曾經的強大與神秘。我最喜歡的是它對每一種恐龍的詳細介紹,不僅僅是簡單的名字和圖片,而是深入到它們生活瞭多久遠的年代,棲息在哪片古老的土地,以及它們最引人注目的身體特徵。比如,書中對霸王龍的描述,不僅僅提到它巨大的體型和鋒利的牙齒,還詳細解讀瞭它的骨骼結構如何支撐起如此龐大的身軀,它的視覺和嗅覺可能有多麼發達,以及它在那個時代的食物鏈中扮演的角色。這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像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我仿佛置身於白堊紀的叢林,親眼目睹這些史前巨獸的崛起與滅亡。對於腕龍這類植食性恐龍,書中的描繪也同樣細緻入微,它如何伸長脖子去夠食高處的樹葉,它的消化係統又是如何處理如此大量的植物。我尤其欣賞的是,書中還探討瞭不同恐龍的社會行為,比如有些恐龍是否群居,它們如何交流,甚至推測它們可能存在的育幼行為。這些細節的呈現,讓冰冷的化石數據變得鮮活起來,讓恐龍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傳說,而是曾經真實存在過的、擁有復雜生命活動的生靈。我花瞭很多時間去品味每一頁,去想象它們當時的世界,去感受那種壯麗而又殘酷的自然法則。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提供信息,它更是一種激發想象力、培養科學素養的絕佳載體。
評分我對曆史和自然科學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而恐龍無疑是其中最吸引我的部分。《恐龍圖鑒:154種恐龍的特徵與習性》這本書,可以說是我近期閱讀過的最令人驚艷的一部作品。我通常不會輕易給一本圖書打高分,但這本書絕對是例外。首先,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閤理,它並非簡單地將恐龍按照字母順序排列,而是根據恐龍生活的地質年代、生活習性或者身體特徵進行分組,這種編排方式讓讀者在瞭解不同恐龍的同時,也能對整個恐龍時代的演變有一個宏觀的認識。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恐龍的“生存策略”的探討。比如,在介紹某種小型恐龍時,書中會分析它是如何依靠速度和隱蔽性來躲避大型捕食者的,或者某些恐龍是如何通過群體協作來提高捕食效率的。這些分析都非常深入,並且常常會結閤古生物學傢的研究成果,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故事”,而是在“解謎”。另外,書中對一些恐龍的“社交行為”的推測,也讓我大開眼界。例如,書中會分析某些恐龍是否可能存在繁殖期的求偶行為,或者它們之間是如何進行群體溝通的。這些對於史前生物行為的解讀,雖然帶有一定的推測性,但都建立在紮實的科學基礎上,並且提供瞭多種可能性供讀者思考。我花瞭很長時間去品味書中對恐龍“生態位”的分析,即它們在當時的生態係統中扮演的角色,它們與其他生物的關係等等。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對恐龍及其所處的時代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讓我覺得,學習恐龍知識,就像是在解開一個宏大的史前謎團,每一頁都充滿瞭驚喜和發現。
評分我一直認為,一本優秀的科普讀物,應該能夠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將復雜的科學知識傳達給讀者。《恐龍圖鑒:154種恐龍的特徵與習性》這本書,完美地做到瞭這一點。我非常欣賞它對每一種恐龍“特徵”的細緻解讀。例如,書中對異特龍的介紹,不僅僅提到瞭它巨大的體型和鋒利的牙齒,還深入分析瞭這些特徵如何幫助它成為當時生態係統中的頂級捕食者。書中還通過對比不同異特龍化石的骨骼結構,來解釋它們在速度和力量上可能存在的差異。這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非常嚴謹,並且充滿瞭科學探索的精神。而關於“習性”的探討,書中也提供瞭許多令人信服的推測。比如,書中會分析某些恐龍的頜骨結構,來推測它們的咬閤力和捕食方式,或者通過骨骼化石的發現環境,來推測它們的活動範圍。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恐龍“繁殖行為”的猜想。書中會根據一些恐龍巢穴的化石證據,來推測它們可能存在的孵化方式,以及它們是如何保護後代的。這種將抽象的科學證據與生動的想象相結閤的解讀方式,讓我覺得非常有趣。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不僅僅是在嚮我展示恐龍的“過去”,更是在引導我“思考”恐龍的“未來”。每一頁都充滿瞭引人入勝的細節和啓發性的觀點,讓我對這個古老的世界充滿瞭無盡的遐想。
評分我一直認為,一本優秀的科普讀物,不僅僅要提供知識,更要激發讀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恐龍圖鑒:154種恐龍的特徵與習性》這本書,無疑做到瞭這一點。我最看重的是它對每一種恐龍“特徵”的細緻入微的描述。例如,書中對似鳥龍的介紹,不僅僅提到它擁有類似鳥類的骨骼結構,還深入分析瞭它的羽毛可能存在的顔色和用途,以及它可能具有的飛行能力。書中還通過對比不同似鳥龍化石的細節,來展示它們在演化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差異。這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充滿瞭科學的嚴謹性和探索性。而關於“習性”的探討,書中也提供瞭許多令人信服的解讀。比如,書中會分析某些恐龍的腳印化石,來推測它們的行走速度和步態,或者通過骨骼化石中的咬痕,來推斷它們的捕食關係。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恐龍“聲音交流”的猜想。書中會根據恐龍的鼻腔結構和體型大小,來推測它們可能發齣的聲音,以及這些聲音在群體交流中的作用。這種將抽象的科學證據與生動的想象相結閤的解讀方式,讓我覺得非常有趣。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不僅僅是在嚮我展示恐龍的“過去”,更是在引導我“思考”恐龍的“可能”。每一頁都充滿瞭引人入勝的細節和啓發性的觀點,讓我對這個古老的世界充滿瞭無盡的遐想。
評分我一直堅信,一本好的科普書,應該能夠讓讀者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獲得紮實的知識。《恐龍圖鑒:154種恐龍的特徵與習性》這本書,就是我心目中的典範。我非常喜歡它對每一種恐龍“特徵”的詳細解析。例如,書中對恐爪龍的介紹,不僅僅提到瞭它鋒利的爪子,還深入分析瞭這些爪子在攀爬、捕食以及與其他同類競爭中的具體作用。書中還通過對比不同恐爪龍化石的骨骼結構,來解釋它們在體型和運動能力上可能存在的差異。這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非常紮實,並且充滿瞭科學的嚴謹性。而關於“習性”的探討,書中也提供瞭許多引人入勝的推測。比如,書中會分析某些恐龍的眼眶位置,來推測它們的視野範圍,或者通過骨骼化石的發現地點,來推測它們的棲息環境。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恐龍“社會結構”的猜想。書中會根據一些恐龍群體的化石證據,來推測它們可能存在的社會等級,以及它們之間是如何進行閤作或競爭的。這種將零散的化石證據與生動的想象相結閤的解讀方式,讓我覺得非常有趣。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不僅僅是在嚮我展示恐龍的“樣子”,更是在引導我“理解”恐龍的“生活”。每一頁都充滿瞭引人入勝的細節和啓發性的觀點,讓我對這個古老的世界充滿瞭無盡的探索欲。
評分坦白說,我對恐龍的瞭解,大多來自於一些電影和兒童讀物,一直覺得它們是遙遠而又神秘的生物。《恐龍圖鑒:154種恐龍的特徵與習性》這本書,徹底打破瞭我對恐龍的刻闆印象,讓我看到瞭一個更真實、更復雜、也更迷人的恐龍世界。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將“特徵”和“習性”這兩個概念進行瞭完美的融閤。例如,在介紹腕龍時,書中並沒有簡單地說它是一種大型植食性恐龍,而是詳細分析瞭它的身體結構如何適應高大的樹冠,它的消化係統如何處理大量的縴維素,以及它可能如何利用長脖子來規避地麵上的捕食者。書中還通過對比不同年代的腕龍化石,來展示它們在體型和形態上可能存在的演變。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恐龍“防禦機製”的細緻描繪。比如,對於甲龍這類有堅硬鎧甲的恐龍,書中會分析它的鎧甲是如何構成的,它的尾錘可能有多大的殺傷力,以及它在麵對不同捕食者時,可能會采取的防禦策略。這種從身體結構到行為模式的連貫性解讀,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有深度。而且,書中還會穿插一些關於恐龍“遷徙”和“分布”的討論,這讓我對恐龍在全球範圍內的生存狀態有瞭更宏觀的認識。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在介紹單個的恐龍物種,更是在構建一個龐大的史前生態係統,讓我能夠從更廣闊的視野去理解這些古老生命的演化。
評分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而又風趣的嚮導,帶領我穿越時空,去探索那個我們隻能從化石中窺見的史前世界。我是一個對細節非常敏感的人,而這本書在細節的處理上,做得非常齣色。讓我尤其贊賞的是,它不僅僅羅列瞭恐龍的名字和基本特徵,而是深入挖掘瞭每一種恐龍的“故事”。比如,在介紹梁龍時,書中並沒有簡單地說它有長脖子和長尾巴,而是詳細分析瞭它長脖子的可能用途,是用來夠食高處的植物,還是用來進行群體內的交流,甚至推測瞭它在麵對大型捕食者時,是如何利用長尾巴進行防禦的。這種細緻入微的解讀,讓我對梁龍這個物種有瞭更立體、更生動的認識。而且,書中還經常會引用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來解釋恐龍的某些行為或身體結構,這讓整本書的內容都充滿瞭科學的前沿性。我記得其中一段關於副櫛龍的描述,書中不僅展示瞭它獨特的頭冠,還詳細探討瞭頭冠在聲音傳播、體溫調節以及性彆識彆等方麵的多種可能功能,並且對比瞭不同研究者提齣的不同假說。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讓我覺得這本書在知識的準確性上非常有保障。此外,書中的插畫也是一大亮點,每一幅恐龍的復原圖都非常精細,色彩運用也非常恰當,仿佛它們真的就生活在我們眼前。我常常會對著插畫,去想象它們生活的環境,去感受它們當時的呼吸和律動。這本書真的不僅僅是一本圖鑒,它更像是一本充滿故事和智慧的百科全書,讓我流連忘返,愛不釋手。
評分當我拿到《恐龍圖鑒:154種恐龍的特徵與習性》這本書時,我並沒有抱有太高的期望,因為市麵上關於恐龍的書籍實在太多瞭,大多數都隻是泛泛而談,或者過於專業化,難以引起普通讀者的興趣。然而,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我尤其欣賞它對“特徵”的細緻解讀。例如,在介紹三角龍時,書中不僅展示瞭它標誌性的頭盾和三根角,還深入分析瞭這些結構的功能,比如頭盾的厚度和麵積可能與它抵禦捕食者有關,而角的長度和形狀可能與同類之間的競爭或展示有關。書中還提到瞭三角龍的化石中發現的骨骼損傷,以及這些損傷可能揭示的戰鬥經曆。這種將恐龍的解剖結構與其可能的生活行為緊密聯係起來的解讀方式,是我非常看重的。此外,關於“習性”的部分,書中也提供瞭許多令人信服的推測。比如,書中會分析某些恐龍的牙齒磨損情況,來推測它們的食性,或者通過骨骼化石的分布來推測它們是群居還是獨居。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一些恐龍“捕食策略”的分析,比如某種恐龍是如何利用地形優勢,或者如何進行伏擊的。這些分析都非常有邏輯性,並且常常會引用一些科學研究的案例,讓讀者覺得這些推測並非空穴來風。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不僅僅是在展示恐龍,更是在解讀恐龍,它試圖通過科學的方法,去還原這些史前巨獸曾經的生活。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史前生物學傢,在翻閱一本充滿智慧和探索精神的研究報告。
評分我一直認為,一本好的科普讀物,應該能夠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去解讀最復雜深奧的科學知識,讓普通讀者也能感受到科學的魅力。而《恐龍圖鑒:154種恐龍的特徵與習性》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在翻閱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發現作者在文字的運用上非常考究,既有科學的嚴謹性,又不失趣味性。例如,在描述一些凶猛的食肉恐龍時,作者並沒有使用過於血腥暴力的詞匯,而是通過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繪,展現瞭它們在那個時代食物鏈頂端的地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對棘龍的介紹,書中不僅展示瞭它標誌性的帆狀背鰭,還詳細解釋瞭關於這個帆狀結構的不同學術觀點,以及它可能在水中捕食時的獨特優勢。這種對於不同理論的呈現,讓讀者在瞭解恐龍本身的同時,也對科學研究的動態有瞭初步的認識。此外,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恐龍化石發現的故事,以及古生物學傢如何通過零碎的化石碎片來推測恐龍的生活習性,這些旁徵博引的內容,讓閱讀過程更加豐富有趣。我尤其欣賞的是,書中會根據恐龍的大小、生活習性等,進行一些有趣的對比,比如將某種恐龍的大小與現代動物進行類比,讓讀者更容易建立起直觀的認識。對於一些體型巨大的恐龍,書中還會通過圖文結閤的方式,展示它們在不同地貌下的活動場景,這種立體化的呈現方式,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這本書讓我覺得,學習恐龍知識,其實是一件非常輕鬆愉快的事情,它打破瞭傳統科普書枯燥乏味的刻闆印象,讓我對這個領域産生瞭前所未有的熱情。
評分說實話,我是一個對細節要求比較高的人,尤其是在購買關於自然科學類的書籍時。我通常會先從目錄和前言入手,然後翻閱幾頁,看看內容的編排和語言風格是否符閤我的預期。當我看到《恐龍圖鑒:154種恐龍的特徵與習性》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不僅僅是一本“圖鑒”,它更像是一部關於恐龍的微型百科全書。我最看重的是它對每一種恐龍的“特徵與習性”的深度挖掘。比如,在介紹劍龍時,書裏並沒有止步於它背上的骨闆和尾巴上的尖刺,而是深入分析瞭這些骨闆可能的功能——是用於體溫調節,還是起到威懾捕食者的作用,或者兩者兼而有之。甚至還結閤瞭最新的古生物學研究成果,討論瞭這些骨闆的顔色和排列方式可能存在的差異。而對於恐龍的“習性”,書中也提供瞭許多引人入勝的推測,比如它們是如何捕獵的,是如何躲避天敵的,甚至是它們在遷徙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恐龍的“生活環境”的細緻描繪,比如描述某個恐龍生活在潮濕的沼澤地帶,周圍生長著蕨類植物和蘇鐵,這種情境的渲染,讓我對恐龍的生存狀態有瞭更直觀的理解。而且,書中不僅僅展示瞭那些我們熟知的大傢夥,還介紹瞭許多相對冷門的恐龍,它們獨特的造型和生存方式同樣令人驚嘆。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纔把前麵幾種恐龍的介紹看完,因為每一個細節都值得我去仔細品味和思考。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僅僅是在“告訴”我,更是在“引導”我去思考,去探索,去對這個充滿未知的史前世界産生更深的好奇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