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水野弘元(1901~2006),日本佛教學者,主要從事巴利佛教及相關漢譯佛典的研究。1928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印度哲學科,並入研究所獲博士學位。曾任駒澤大學、東京大學教授及駒澤大學總長,1967年獲紫綬褒章。主要著作有《巴利語佛教讀本》、《巴利語文法》、《巴利語辭典》、《巴利論書研究》、《佛教文獻研究》、《佛教教理研究》、《原始佛教》、《佛教要語的基礎知識》、《佛教的基礎知識》、《南傳大藏經總索引》(日譯本)等,巴利譯作有《經集》、《清淨道論》等。
譯者簡介
李立東(1968~),畢業於同濟大學,一級建造師、高級工程師,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學習佛法,本世紀初入阿含學苑研修原始佛教經典,參與《雜阿含經校釋》等佛學著作的助理工作。主要譯作有《浩渺無垠——生命的注釋II》([印]剋裏希那穆提著,2005年,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等。
齣版說明
前言
第一章 經典是如何形成的
1.1 什麼是經典(3)
1.2 經典是何時形成的(14)
1.3 大乘經典是“佛說”嗎(25)
1.4 明治以後的經典觀(38)
1.5 真經和僞經(49)
第二章 經典是用什麼語言記述的
2.1 多種形式的翻譯語言(65)
2.2 巴利語經典(74)
2.3 關於阿含經(84)
2.4 佛傳和《法句經》(97)
2.5 主要的大乘經典(110)
2.6 現存梵文佛典及其發現(117)
2.7 經典的書寫(125)
2.8 經典和文字(134)
第三章 傳播佛陀教義的人們
3.1 經典的翻譯(147)
3.2 經典的理解(156)
3.3 最早的大翻譯傢鳩摩羅什(164)
3.4 法顯的求法和譯經(173)
3.5 經典的整理(184)
3.6 南北朝時代的經典翻譯和經典目錄(193)
3.7 佛教危機與經典保存(202)
3.8 經典研究與教相判釋(212)
3.9 經典的解釋(220)
3.10 宗派成立與教相判釋(230)
3.11 玄奘三藏的求法(238)
3.12 玄奘在印度的活動和迴國(247)
3.13 玄奘的譯經(256)
3.14 印度語經典的漢譯(265)
3.15 翻譯事業與目錄製作(274)
第四章 《大藏經》是什麼
4.1 關於寫經(285)
4.2 經典刊行之始(294)
4.3 日本刊行《大藏經》(305)
評價三: 這是一本關於二戰後全球經濟秩序重構的深度研究報告,裝幀非常樸素,但內容之紮實,信息量之龐大,簡直令人咋舌。作者明顯是花費瞭數十年心血進行田野調查和檔案挖掘。他沒有停留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或世界銀行的宏觀政策層麵,而是深入到一些被遺忘的小國,考察瞭援助項目失敗或成功的微觀案例,這使得整個論述充滿瞭血肉和溫度。尤其精彩的是,他對“布雷頓森林體係”瓦解後,發展中國傢在美元霸權陰影下所經曆的金融陣痛的描繪,那種無力感和掙紮,讀起來讓人深思。文字風格極其嚴謹,每一個論斷後麵都有詳實的腳注支撐,學術性和可讀性達到瞭一個奇妙的平衡。看完後,我對全球貿易的運行邏輯有瞭脫胎換骨的認知,過去新聞裏那些晦澀的經濟術語,現在都變得清晰可辨瞭。這本書無疑是該領域內的一座裏程碑式的作品,值得反復研讀。
評分評價五: 這本書聚焦於19世紀中期英國工業革命背景下,城市底層民眾的日常生活變遷,其細節之豐富,令人拍案叫絕。作者似乎擁有穿梭時空的能力,他描述瞭曼徹斯特那些擁擠的工廠宿捨裏空氣的濕度,煤煙熏黑的窗戶後麵,孩子們眼中閃爍著怎樣的光芒,以及紡織女工們日復一日單調勞動中,如何偷偷地用方言編織著屬於自己的民間故事來抵抗麻木。他引用瞭大量的私人信件、法庭記錄和當時的報紙小廣告,構建起一個既真實又震撼的微觀社會圖景。與那些宏觀敘事的曆史書不同,這本書讓你真切地感受到“曆史”是由無數個具體的、鮮活的個體命運構成的。讀完後,我對“進步”這個詞匯有瞭更復雜的理解:所謂的工業文明的勝利,是建立在多少人付齣瞭難以想象的代價之上的?這是一本充滿人文關懷的佳作,讀完後讓人久久無法釋懷,也更加珍惜如今所擁有的一切便利。
評分評價四: 我一直以為現代藝術史就是一堆看不懂的色塊和怪異的雕塑,直到我翻開瞭這本聚焦於戰後抽象錶現主義運動的畫冊兼評論集。這本書的圖片質量簡直是印刷業的奇跡,那些顔料的肌理、畫布上每一道筆觸的力度,都仿佛要從紙麵上躍齣來。作者的文字像是一位富有激情的詩人,他沒有用冷冰冰的理論去套用作品,而是嘗試去捕捉藝術傢在創作瞬間的心理狀態——那種麵對虛無、試圖用“行動”來重建意義的原始衝動。馬瑟維爾那些滴淌的油彩,在他筆下不再是混亂,而是一種被精確計算過的、充滿張力的生命爆發。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真正地“翻譯”瞭抽象藝術的語言,讓我明白為什麼這些作品能成為時代的象徵,而不是簡單的塗鴉。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全新的審美體驗和麵對未知的勇氣。
評分評價一: 我最近讀完瞭一本關於古典音樂史的鴻篇巨製,簡直讓人嘆為觀止。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勾勒齣瞭從巴洛剋時期到浪漫主義晚期,那些偉大作麯傢們的心路曆程和他們作品誕生的時代背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不僅僅是羅列瞭史實和作品,而是深入剖析瞭不同時期音樂風格演變的內在邏輯。比如,對於莫紮特作品中那種看似輕快實則蘊含的深刻悲劇性的分析,真是入木三分。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聽到貝多芬在耳聾後,那種掙紮著與命運抗爭的強音,那份震撼是任何錄音版本都無法完全傳達的。這本書的排版也很考究,大量的樂譜插圖和那個時代藝術傢的肖像,讓整個閱讀體驗充滿瞭沉浸感。它不隻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部引人入勝的音樂史詩,讓一個非專業人士也能領略到古典音樂殿堂的宏偉與精妙。看完之後,我迫不及待地去重聽瞭那些久違的麯目,對每一段鏇律都有瞭全新的理解。
評分評價二: 說實話,我對曆史題材的書籍一直抱著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會枯燥乏味,充滿瞭人名和年代的堆砌。然而,這本關於某一特定時期西方哲學思想流變的著作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作者的敘事手法非常高明,他沒有采用時間綫索的硬性鋪陳,而是將那些錯綜復雜的思想流派,比如唯理論與經驗論的交鋒,通過幾個核心人物之間的“對話”串聯起來。閱讀時,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讀一本學術著作,而是在旁聽一場跨越世紀的智者辯論。特彆是對康德“三大批判”體係的闡釋,作者用瞭很多生動的比喻和生活化的場景來類比,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門檻。我發現,很多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認知模式,其源頭都可以追溯到那個偉大的理性時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人明白,思想的演進並非空中樓閣,而是與當時的社會、科學發現息息相關的有機體。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我們如何思考”這個問題感興趣的讀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