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華思想史研究集刊》項目研究進展,充分展示項目參與人員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中華思想通史>項目實施方案》和編委會統一部署,編委會辦公室組織齣版《中華思想史研究集刊》。
《中華思想史研究集刊》以每年一屆的中華思想史高峰論壇會議論文集為基礎,每年齣版1集。
內頁插圖
目錄
王偉光高揚唯物史觀旗幟,創建中華思想史當代馬剋思主義學派(代序)
王啓發從社會史到思想史:侯外廬早期思想史研究的視野與特色
周溯源是誰在主宰社會的治亂興衰
周群弘揚紅色文化與曆史虛無主義的破産
曹峰《老子》生成論的兩條序列
王震中商周之變與從帝嚮天帝同一性轉變的緣由
劉源從祝簋銘淺談西周王朝三有司的任用
鄭任釗鬍安國《春鞦傳》的復仇說
梁滿倉謝靈運與《辨宗論》
黃正建《應正論》與唐代前期的嚴刑思想
汪學群圍繞著王陽明從祀孔廟所發生的思想論爭
俞祖華近代中華民族復興思想對“列國經驗”的藉鑒
鄭大華近代中國社會變遷與文化轉型的理論思考
左玉河思想分歧與道路選擇:重新認識五四時期的“社會主義論證”
李文世界經濟的“新常態”與中國經濟的“新常態”
辛嚮陽馬剋思主義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充滿生命力和活力
金民卿馬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關係演變的反思與展望
汪亭友三種不同話語體係中的“民粹主義”
夏德關東晉政教關係論戰的起因、性質和影響
鄭開道教心性學的發軔與道教世界的形成
魏道儒文殊信仰發展的主脈
張廣保佛、道心性論比較研究
王鷹基督徒與佛教的“罪”與“救贖”
孫少華漢代諸子“文道”觀的思想內涵與文藝認識
劉躍進有關唐前文獻研究的幾個理論問題
王達敏毛澤東與桐城派
李飛躍命題重釋、價值重估與知識重構
黨聖元新時期四十年中國文論反思:問題與導嚮
編後記
前言/序言
中華思想史高峰論壇是《中華思想通史》項目組著力打造的高端前沿性品牌學術論壇。2015年10月,在雲南昆明召開的首屆中華思想史高峰論壇上,我提齣“構建思想史研究的中國學派”的倡議,得到瞭與會代錶和學界的積極響應。今天,以《中華思想通史》項目組為主體的專傢學者再次聚首,以“唯物史觀視閾下的思想史研究”為主題,目的就是要在首屆論壇的基礎上,深化對“構建思想史研究的中國學派”這個命題的認識,探討如何推動創建中華思想史當代馬剋思主義學派,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哲學社會科學重要講話精神,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係,做齣更多、更大的貢獻。
一創建中華思想史當代馬剋思主義學派須
高揚唯物史觀的偉大旗幟
馬剋思主義是當代中國理論學術的旗幟和靈魂。“堅持以馬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彆於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誌,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在史學研究領域,堅持以馬剋思主義為指導,最重要、最緊迫的就是要始終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
唯物史觀是指引史學研究的科學指南。在史學研究領域,唯物史觀“若排雲霧而頓見太清,若登泰山而所視廓如”(契嵩:《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贊》),使曆史破天荒地置於它的真正的基礎之上,使史學成為瞭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唯物史觀開闢瞭從社會存在齣發對曆史進行科學研究的道路,把對曆史的認識真正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唯物史觀的創立,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場偉大革命,它將唯心主義從社會曆史領域中徹底清除齣去,從而徹底地解決瞭曆史觀領域唯心主義占統治地位的狀況,實現瞭自然觀上的唯物主義與曆史觀上的唯物主義的統一,使馬剋思主義哲學成為徹底的和完備的唯物主義學說,曆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一道構成人類思想史上最先進、最完整、最科學的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體係。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以摺錐探地而淺地,以屋漏窺天而小天。”(契嵩:《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贊》)加強中華思想史研究,創建中華思想史當代馬剋思主義學派,離開唯物史觀的指導,就會流於錶麵,變成一紙空言,甚至走嚮反麵。
《中華思想史研究集刊(第2集)》 導言:追溯文明之根,探賾思想之脈 《中華思想史研究集刊》旨在匯聚國內外學者對中華思想文化進行深入、多維度的探索與研究。本集作為該刊的第二輯,繼續秉持嚴謹的學術態度,緻力於呈現思想史研究的前沿成果,梳理中華文明延綿數韆年思想演變的脈絡,並以此為基石,展望未來思想發展的可能走嚮。本集內容豐富,涵蓋瞭從先秦諸子到近現代的廣泛時期,涉及儒傢、道傢、法傢、墨傢等主要哲學流派,以及佛教傳入、宋明理學、晚明思潮、近代啓濛等重要思想變革時期。我們力求突破傳統的研究範式,注重跨學科的對話與融閤,鼓勵對既有理論框架的審視與創新,並關注思想與社會、政治、文化、經濟等現實語境的互動關係。 第一章:先秦哲學的奠基與多元 本章深入探究瞭中華思想文化源頭活水的先秦時期。《論語》新解:仁學在時代語境下的張力與演變一文,通過對《論語》原文進行細緻的文本分析,並結閤先秦時期的社會政治狀況,重新審視瞭“仁”的概念在不同情境下的含義及其在孔子思想體係中的核心地位。文章不僅關注“仁”的道德內涵,更挖掘其在維護社會秩序、指導政治實踐方麵的現實意義。另一篇《莊子》的逍遙意境與主體精神的超越,則聚焦於《莊子》的獨特哲學貢獻。研究者從本體論、認識論和人生論等多個角度,闡釋瞭莊子“逍遙遊”的思想內涵,強調瞭其對個體主體性精神解放的追求,以及在動蕩時代背景下,莊子如何通過“齊物論”、“應帝王”等篇章,為後人提供瞭精神寄托與生存智慧。此外,法傢治國方略的現實主義邏輯及其曆史遺産,則審視瞭法傢思想的勃興及其對中國政治製度産生的深遠影響。文章剖析瞭法傢強調“法、術、勢”的治國理念,探討瞭其在統一國傢、強化中央集權方麵的積極作用,同時也反思瞭其潛在的弊端,如可能導緻的專製與對人性的壓抑。墨傢兼愛非攻思想的現代價值重估,則重新激活瞭被曆史長河所淹沒的墨傢思想。研究者從國際關係、倫理道德等角度,探討瞭“兼愛”和“非攻”等思想在當今社會構建和平、促進閤作方麵的現實意義,嘗試將其置於現代價值觀的框架下進行重新評價。 第二章:漢唐氣象:思想的融閤與發展 進入漢唐盛世,中華思想呈現齣更為多元和開放的格局。董仲舒“天人閤一”思想的政治化闡釋及其影響,探討瞭董仲舒如何將儒傢思想與陰陽五行學說相結閤,構建起一套“天人感應”的政治哲學,以論證君權神授的閤法性,並對後世的政治思想産生瞭持久的影響。文章分析瞭這種思想在維護大一統國傢、規範社會倫理方麵的作用,同時也指齣瞭其潛在的局限性。魏晉玄學與佛教早期傳播的交織,是本章的另一重要議題。研究者考察瞭魏晉時期士人如何麵對社會動蕩,轉嚮對“虛無”、“玄理”的探索,以及佛教傳入後,如何與本土玄學思想相互啓發、相互融閤,形成瞭獨特的“佛道玄”思想體係,對後世的哲學、美學、文學産生瞭深刻影響。唐代佛教宗派的形成與思想特徵,則具體分析瞭禪宗、淨土宗、天颱宗等主要佛教宗派在唐代的興起及其各自的核心教義。文章闡釋瞭各宗派如何適應中國社會文化,發展齣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思想,並對當時的社會生活、文化藝術産生瞭廣泛的影響。 第三章:宋明理學:理性之光與心性之探 宋明理學是中華思想史上的一個高峰,其對宇宙本體、心性之學的深刻探討,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程硃理學的宇宙論與道德哲學,深入分析瞭程頤、硃熹等理學大師如何構建起一套以“理”為核心的宇宙本體論,並在此基礎上推導齣“存天理,滅人欲”的道德實踐原則。文章探討瞭理學對個人修養、傢庭倫理、社會秩序的規範作用,以及其在強化封建統治方麵的曆史角色。陸王心學的“緻良知”與主體性建構,則聚焦於陸九淵、王陽明等心學代錶人物的思想。研究者闡釋瞭“心即理”、“緻良知”等核心概念,強調瞭其對個體內心世界、主觀能動性的重視,以及在挑戰程硃理學權威、激發個體主體精神方麵的貢獻。明代王學後期的多元化傾嚮與思想爭鳴,進一步考察瞭王陽明學說在明代中後期的發展與演變。文章分析瞭王學內部齣現的各種分支流派,如泰州學派等,以及這些學派在思想上的分歧與爭鳴,揭示瞭明代思想的復雜性與活力。 第四章:晚明思潮與近代啓濛的序麯 晚明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對外交流的增多,思想界齣現瞭一係列新的變化,為近代啓濛思潮的興起埋下瞭伏筆。李贄“童心說”的顛覆性與個體解放的訴求,重點分析瞭李贄“絕假童心”的思想,認為其對傳統道學、名教的虛僞性進行瞭深刻的批判,強調瞭保持個體天然情感的價值,展現瞭對個體自由與解放的初步訴求。明末耶穌會士與中國本土思想的互動研究,則考察瞭西方傳教士帶來的科學知識、宗教觀念與中國傳統思想的碰撞與融閤。文章分析瞭利瑪竇等傳教士如何嘗試將基督教義與中國文化相適應,以及這種互動對中國思想界産生的影響,包括一些學者對西方科技、哲學産生的初步興趣。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思想及其對後世的影響,梳理瞭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傢的重要貢獻。文章探討瞭他們對君主專製、政治腐敗的批判,對民本思想、實學精神的提倡,以及他們在中國近代思想轉型中的重要地位,為後世的啓濛運動提供瞭重要的思想資源。 第五章:近代中國的思想變革與轉型 進入近代,麵對西方列強的挑戰,中國思想界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維新變法時期的思想激蕩與君主立憲的探索,深入分析瞭甲午戰爭後,以康有為、梁啓超為代錶的維新派如何提齣君主立憲的主張,並在此過程中,引入瞭西方的政治思想、社會思潮。文章考察瞭維新變法在思想層麵的突破與局限,以及其對中國政治改革産生的深遠影響。辛亥革命前後的激進民主思想傳播與國民革命的醞釀,則聚焦於孫中山等革命派的思想,探討瞭他們如何從改良轉嚮革命,主張推翻帝製,建立共和。文章分析瞭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等思想在動員民眾、推動革命過程中的作用。新文化運動的激進反傳統與東西方思想的碰撞,是本章的另一核心議題。研究者詳細闡釋瞭陳獨秀、鬍適等知識人如何倡導“德先生”、“賽先生”,批判傳統文化,主張白話文運動,並在此過程中,引入瞭包括馬剋思主義在內的各種西方思潮。文章分析瞭新文化運動的深刻思想解放意義,同時也反思瞭其可能存在的激進與片麵之處。馬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與中國化道路的開端,考察瞭早期中國共産黨人如何認識、理解並嘗試將馬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閤。文章分析瞭早期傳播中的理論探索與實踐摸索,為後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奠定瞭基礎。 結語:思想的傳承與創新的時代命題 《中華思想史研究集刊(第2集)》所呈現的,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不斷進行自我反思、自我超越的思想演進軌跡。從先秦的諸子百傢,到漢唐的融閤發展,再到宋明的理性之光,直至近代思想的激蕩轉型,每一個時期都留下瞭寶貴的思想遺産。本集的研究成果,不僅是對曆史的梳理與呈現,更是對當下思想睏境與未來發展方嚮的深刻啓示。我們期待,通過對中華思想史的持續深入研究,能夠更好地理解中華文明的獨特精神內核,並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具有中國智慧的方案。本集的研究,也鼓勵我們保持開放的心態,積極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在傳承與創新中,不斷發展和豐富中華思想的時代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