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相控阵雷达测试维修技术
定价:48.00元
作者:郭衍莹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1180888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相控阵雷达测试维修技术》编著者郭衍莹。
相控阵雷达在当今被认为是有发展前景的雷达体制之一,是当今很多先进武器,如防空导弹系统、对空情报系统、预警机、歼击机、反导系统等的主体设备。这种雷达技术先进,设备复杂,因此测试维修难度很大。《相控阵雷达测试维修技术》首先介绍相控阵雷达的技术特点,包括它与常规雷达的不同特点,以及国外相控阵雷达(主要是美俄)的不同技术特点。这不但是测试维修人员的知识,也是一切雷达技术人员重要资料。然后讨论相控阵雷达的测试技术.尤其是一些新的测试方法。后介绍相控阵雷达维修特点和维修技术,尤其是微波设备维修技术,包括一些老科技人员的见解和经验。本书的编写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内容力求新颖、深入、实用,且可读性好。因此本书不仅是测试维修人员图书,而且对广大雷达系统、设备设计人员以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和研究生都有重要参考意义。
目录
章 武器装备的“三性”和维修工程概述 1.1 武器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 1.1.1 可靠性概述 1.1.2 维修性概述 1.1.3 保障性概述 1.1.4 测试性概述 1.1.5 保障性与可靠性、维修性的关系 1.2 维修性工程的度量指标和设计准则 1.2.1 常用维修性参数 1.2.2 常用测试性参数 1.3 外制导雷达的维修体制分级 1.3.1 我军制导雷达的三级维修保障体系 1.3.2 外军的维修保障体系概况 参考文献 第2章 新一代相控阵雷达概况及其特点第3章 雷达BIT技术的发展和新一代BIT技术第4章 中继级与基地级维修的设备配置和维修技术第5章 相控阵雷达天馈系统特点及其检测维修第6章 相控阵雷达微波发射机特点及其测试维修第7章 相控阵雷达接收机特点及检测维修第8章 有源相控阵雷达T/R组件的特点和检测维修第9章 相控阵雷达信号处理机和显控分系统特点及其检测维修0章 自动测试技术和故障诊断专家系统1章 检测维修中的计量保障工作2章 高端电子仪器在相控阵雷达检测维修中的应用附录A 国外和中国台湾相控阵制导雷达参数表附录B 国外部分相控阵机载雷达参数表 附录C 雷达常用电缆基本特性 附录D 国外部分稳相微波电缆基本特性附录E 雷达测试和维修常用公式汇集 附录F 外一些相控阵雷达照片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在我看来,更像是在参与一次高强度的实战演练,而不是简单地学习知识。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故障诊断与维修”的部分,这通常是教材中最容易流于表面化的地方。但此书的处理方式相当硬核和务实。它没有停留在“故障现象”的简单罗列上,而是深入到了信号链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比如,当接收通道出现增益不一致时,如何通过扫频分析仪和网络分析仪进行层层剥茧的定位。书中对于“自检与校准流程”的描述详尽得近乎偏执,每一个步骤都配有清晰的流程图和推荐的测试标准,这对于一线维护人员来说,无疑是宝贵的“保姆级”指南。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某些高频元件的焊接和更换技术时,采用了非常细致的图文结合方式,甚至连静电防护的操作规范都单独列为一个章节,可见其对细节的把控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这种对工程实际的尊重和对操作规范的强调,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理论书籍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随身携带的、能够解决燃眉之急的“维修圣经”。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沉稳且具有权威性,但又不失亲和力,仿佛是一位经验老到的首席工程师在与同行进行深度交流。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清晰的条理性和严密的逻辑推导。例如,在讲解如何优化脉冲压缩算法以应对特定杂波环境时,作者先用简洁的语言定义了性能指标,然后引入数学模型,最后立刻跳转到实际应用中如何通过调整参数曲线来获得最优解,这种“理论—模型—实践”的无缝衔接,极大地提升了知识的吸收效率。此外,书中对测试设备操作的描述,也体现了作者极高的专业素养。它推荐的测试方案并非市场上最贵、最新的设备,而是最“适用”和“高效”的组合,并详细说明了每一步校准的物理意义。这种注重性价比和实效性的态度,使得这本书对于预算有限但追求高标准的工程团队来说,具备了极高的参考价值。它没有故作高深,而是脚踏实地地服务于“测试”与“维修”这两个核心目标。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关于雷达技术的书籍不少,但真正能把“测试”和“维修”这两环紧密结合起来,并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执行标准的著作,却凤毛麟角。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售后和维护的痛点,反向输入给了设计环节。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可测性设计(DfT)”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只有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未来诊断的便利性,才能在实际维修中节省大量时间和资源。作者通过大量图表对比了不同接口设计对维护复杂度的影响,这种前瞻性的思维模式让人耳目一新。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环境应力筛选(ESS)”和“寿命周期管理”的章节,它不再将雷达视为一个静态的产品,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在复杂环境中持续进化的系统。这种对设备全生命周期的深刻洞察,使得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停留在技术手册的层面,更上升到了工程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战略高度,非常值得所有从事雷达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士收藏研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极具现代感,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流线型的线条,立刻就给人一种高科技、精密仪器的感觉。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侧重于理论推导和复杂数学模型的晦涩著作,毕竟“相控阵”这三个字就自带一种“请勿靠近”的威慑力。然而,实际翻开后,体验却完全不同。它的开篇并没有直接抛出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公式,而是从雷达系统的基本架构和工作原理娓娓道来,像是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手把手地教导一个初学者。特别是对于那些对T/R模块的性能参数和阵元排布对波束形成影响的描述,那种深入浅出的方式,让我这个非专业出身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概念。书中对不同应用场景下雷达系统优缺点的对比分析,也十分到位,清晰地勾勒出了技术选择背后的权衡取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一个技术点时,总会习惯性地引用一些实际工程中的案例,这使得原本枯燥的文字瞬间鲜活起来,仿佛我正置身于一个繁忙的测试车间,亲眼见证着问题的发生与解决。这本书的结构布局也体现了严谨的逻辑性,知识点的递进自然流畅,完全没有生硬的跳跃感。
评分阅读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系统观”和对前沿技术的敏感度。它并非墨守成规地讲解传统脉冲雷达,而是花费了大量篇幅来探讨现代有源电磁阵(AESA)在体制上的革新。书中对“数字波束形成”技术的原理剖析,让我对并行处理在雷达信号处理中的巨大潜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作者没有简单地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深入到FPGA和高速ADC选型对系统性能的制约,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非常有助于读者构建起一个全面的技术认知框架。更令人称道的是,书中对“电磁兼容性(EMC)”和“热管理”这些工程中极其关键却常被忽略的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例如,它分析了高功率密度下,不同散热方案对阵元一致性的潜在影响,并提供了相应的缓解措施。这种超越传统教科书范畴,直击系统瓶颈的设计理念,让这本书在众多技术书籍中显得尤为突出,它教你的不仅仅是如何“修好”一个设备,更是如何“设计”一个健壮可靠的系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