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少儿艺术教育思想研究
定价:28.0元
作者:中国艺术学文库·艺术教育学文丛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05994720
字数:143千字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为作者艺术教育学和青少年摄影艺术教育研究论文集。主要内容是立足于21世纪艺术教育的国家目标,探寻中国古代、近现代艺术教育和社会艺术教育思想资源,并结合摄影艺术教育这个具体领域,对21世纪“立人强国”为目标的新功利主义艺术教育思想与实践进行研究。主要的《中国古代少儿艺术教育思想研究》一文在梳理中国古代少儿艺术教育形态与思想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归纳了其主要思想内容、特点和局限性。该研究在相应论域较为少见。《20世纪中国艺术主题史研究——艺术教育学》一文对20世纪中国艺术教育思想的发展也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内容提要
目录
作者介绍
刘永明:男,江西永丰人,1971年4月生,汉族,中员,文学硕士,1996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传统文化和公民社会文化理论的研究。为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延安文艺学会、北京科学技术美学协会副会长。
主要科研成果:参加过《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史》、《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史》、《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国传统节日》、《马克思主义艺术学原理》等课题,发表过《权利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艺术考级与国家艺术教育体系和社会文化资源》、《我国青少年对传统节日认知、参与情况的调研报告及对策研究》、《颠覆抑或——2004年中国文学经典“解毒”思潮回顾》等论文40多篇,合著《春润文心——邓文艺理论科学体系》(第二主编),专著有《左翼文艺运动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早期建设》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让人充满期待,特别是对于关注儿童美育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它似乎触及了一个核心议题——如何科学、有效地引导孩子的艺术天性。我刚翻开目录,就被其中宏大的视角所吸引,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手把手的技能教学指南,而是着眼于“思想”的层面。这种理论性的探讨,无疑为我们理解艺术教育的本质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石。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对不同历史时期中国艺术教育理念演变的梳理,这部分的论述逻辑清晰,引经据典,让人能够清晰地看到,我们今天所推崇的许多教育观点,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沉淀、发展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它不仅仅是在介绍“做什么”,更是在深入探讨“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种做法背后的哲学支撑是什么”。这种对根基的挖掘,使得整本书的基调显得既严肃又具有前瞻性,绝非浮于表面的口号式宣传,而是扎扎实实的学术探索,对于构建一个成熟、系统的少儿艺术教育框架,无疑具有指导意义。
评分总体而言,这套关于中国少儿艺术教育思想的研究,给人一种“登高望远”的感觉。它不直接告诉你如何把颜料调得更好看,或者如何让孩子在比赛中获奖,而是致力于为整个少儿艺术教育领域构建一个坚实的“精神高地”。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所展现出的平衡感,既肯定了艺术教育在个体情感发展上的独特作用,又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考察其历史使命。书中对未来教育趋势的预测,也带着一种审慎的乐观主义,它鼓励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这本书的厚重感和思想的穿透力,使得它在少儿教育的众多出版物中脱颖而出,它提供的不是即时的答案,而是解决未来所有问题的“思维工具包”。
评分初读此书,我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对中国本土教育智慧的重新激活。它没有盲目照搬西方的理论体系,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探寻那些蕴含在传统艺术形态中的教育精髓。书中对传统“格物致知”、“心手相应”等理念在现代少儿艺术教育中的转化和应用进行了细致的论述,这部分内容非常具有本土特色和文化自信。对于那些希望在国际视野下,同时又能坚守民族文化根基的教育实践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宝贵的对话语境。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间建立起来的内在联系,从宏观的文化背景到微观的教育实践哲学,层层递进,使得整个理论体系构建得非常稳固。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参与了一场与古代教育先贤的跨时空对话,他们的思想在作者的笔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为当代困境提供了古老的智慧指引。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投入精力的,它更偏向于理论研讨和深层次的思想碰撞,而非轻松的读物。我发现自己在阅读一些关于美学建构和教育范式转换的章节时,需要反复斟酌,甚至停下来进行自我审视和思考。这种“慢阅读”的过程恰恰体现了其价值所在——它强迫读者跳出日常教育的琐碎细节,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去审视一切。书中对“审美教育的社会功能”的论述尤其发人深省,它探讨了艺术教育如何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情感表达能力,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能培养,上升到了“育人”的层面。这使得这本书的受众群体被拓宽了,它不仅对艺术教师有用,对所有关注儿童心智健康成长的父母、乃至社会教育政策制定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的深度在于对“人”的培养这一终极目标的坚守。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凝练,充满了学者的严谨与洞察力。我个人对其中关于“创造力”与“应试教育”冲突的剖析印象最为深刻。作者似乎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当下艺术教育领域最大的困境:如何在保持孩子天真烂漫的探索欲与社会对标准化成果的期待之间找到平衡点。书中对一些典型的案例分析,虽然没有直接展示具体的绘画或音乐作品,但其对背后教育理念的解构和重塑过程,读起来引人入胜。它不是在教你如何画出一幅“漂亮”的画,而是在探讨,什么样的教育环境和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才能真正孕育出具有独立审美判断和创新精神的未来人才。这种对教育理念的“外科手术式”解剖,让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在引导孩子接触艺术时,是否无意中设置了不必要的“框架”。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艺术教育实践中的盲区和可以提升的空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