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阅读大辞典 王余光,徐雁 9787305155543

中国阅读大辞典 王余光,徐雁 978730515554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余光,徐雁 著
图书标签:
  • 阅读推广
  • 阅读教育
  • 文化普及
  • 图书史
  • 阅读文化
  • 中国阅读
  • 王余光
  • 徐雁
  • 文化
  • 社会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智博天恒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155543
商品编码:29473784145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4-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国阅读大辞典
作者 王余光,徐雁
定价 598.00元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5155543
出版日期 2016-04-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我国历代古训说道的都是人生唯有读书好,*是书香能致远的道理。王余光、徐雁主编的《中国阅读大辞典(精)》旨在回答为何读、读什么、怎样读、啥时读、在哪里读等一系列在学习求知过程中具有现实挑战性的问题。编写者围绕“勤读、好学、明理、求知、悟道”及“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等阅读文化学理念,把主体内容分为七篇,依次是:《儿童阅读与书香家庭》、《藏书名家与书人事迹》、《读书方法与阅读理论》、《文献知识与读书珍闻》、《读书门径与读物推广资源》、《社会组织与阅读推广案例》、《数字化读物与新媒体阅读》。  本书附录有《读书之乐》、《读书,历久弥新的话题》、《小学生基础阅读、推荐阅读书目》、《“ 中学生阅读行动指南”中的基本阅读、拓展阅读书目》、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南京图书馆“ 陶风图书奖”、“深圳读书月”年度推出的“十大好书”、《“悦读经典”——南京大学通识教育之中外经典悦读书目》、《“书之书”:中外书籍文化史典藏书目》及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名誉会长、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曾祥芹先生的学术代表作《创建具有民族化、现代化色彩的“汉文阅读学”》等若干重要书香资讯。全书主题鲜明,板块清晰,知识性强,对于 “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机关”、“书香社区”和民间读书会(群)组织等具有业务参考性和理念启迪性,是一部“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重要工具之书。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汉字文化博览:一部跨越时空的阅读探索之旅 图书名称:《汉字文化博览》 作者:(虚构作者名,例如:李文博、张晓风)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例如:华夏文脉出版社) ISBN:(虚构ISBN,例如:978-7-5001-XXXX-X) --- 前言:书海拾贝,溯源问道 文字,是文明的载体,是思想的火花,更是连接古今、沟通世界的桥梁。《汉字文化博览》并非一部旨在穷尽所有汉字学知识的工具书,而是一部引领读者深入中华文化核心,领略汉字之美、历史之深、演变之奇的文化导览手册。我们试图以一种更为生动、更具情境化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汉字的宏大世界,理解它们如何从最初的刻画符号,逐步演变成我们今天所见的方块字,并承载起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与情感。 本书聚焦于汉字文化圈的广袤领域,从甲骨文的初现曙光,到篆隶楷行的迭代演变,再到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字形态的影响,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审视视角。我们相信,唯有理解了文字的生命力,才能真正触摸到中华文明的脉搏。 --- 第一部:文字的童年——符号与图画的交织 第一章:远古的回响:从陶符到甲骨 本章将回溯至新石器时代的刻符,探讨那些被认为是汉字前身的早期符号系统。我们不会停留在对“象形”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分析这些原始图画是如何逐渐脱离纯粹的写实,迈向抽象化的符号。重点关注殷商甲骨文的发现及其对早期文字体系的奠定作用。通过对出土甲骨的深入解读,读者将了解到商代巫史阶层如何利用文字进行占卜和记录,揭示文字在早期社会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章:金文的厚重:礼制与权力的镌刻 从甲骨的轻薄到青铜器的厚重,文字载体决定了其书写和铭刻的风格。《汉字文化博览》详细考察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金文(钟鼎文)的演变。本章不仅展示了金文在形体上的庄重与典雅,更重要的是,分析了金文内容所承载的“礼制”意义——它如何作为一种权力公告、功绩铭记,塑造了早期贵族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秩序。读者将在此体会到,文字在古代不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具有强大仪式性的“行为”。 第三章:战国异文的纷争与秦皇的统一 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文字形体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本章将详细描绘“六国古文”的丰富多彩,如齐系文字的圆润、楚系文字的长脚等。随后,笔锋一转,聚焦于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历史性决策——“书同文”。我们探讨了小篆的推行过程中的阻力与效率问题,以及它对中华文化区域认同感形成的深远影响。小篆的标准化,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关键一步。 --- 第二部:书体的流变——从实用到艺术的升华 第四章:隶变的革命:方块字的定型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它标志着汉字开始彻底摆脱古奥的图画意味,向实用化的方向迈进。本章将详细解析隶变的过程,特别是“波磔”的产生,以及隶书如何适应更快捷的书写需求。我们将对比汉隶与古篆,直观感受笔画的简化与方块结构的最终确立。 第五章:楷书的典范与草书的狂放 楷书,作为沿用至今的标准字体,其结构和笔法的成熟,为后世书写奠定了稳固的基础。本章将解析唐代楷书名家的风格差异,例如欧阳询的险劲、颜真卿的雄厚、柳公权的清瘦,帮助读者区分和欣赏不同“楷则”。同时,我们将转向与之对立的草书——张旭、怀素等“颠张狂素”如何将汉字的书写推向了纯粹的艺术表现,展示了文字在解放束缚后的精神张力。 第六章:行书的中和之美:实用与美学的融合 行书,是介于楷书的规整和草书的奔放之间的“中庸”之道。本章将重点探讨行书为何成为古代士人日常书信和札记的首选。通过分析王羲之《兰亭集序》等代表作,我们将解析行书在保持可识读性的同时,如何通过连笔、顾盼,展现出书写者的性情与学养。 --- 第三部:文字的内涵与外延——文化符号的延伸 第七章:六书的再审视:从造字法到语素结构 本书将超越传统“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机械解释,深入探讨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解释权力的转移。特别关注形声字对汉字数量的爆炸性贡献,以及在语言学上,汉字如何作为最小的意义单位(语素)存在。本章将提供丰富的案例,解析古代哲人如何运用“六书”理论来阐释宇宙万物的秩序。 第八章:汉字与诗词歌赋的共生 文字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它本身就是诗歌意境的构成部分。本章探讨了特定汉字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功能。例如,“月”字在中国诗歌中如何承载思乡、团圆或孤独的情感。我们将分析辞赋、唐诗、宋词中,词语的选择如何与特定的字形、字音、字义紧密结合,形成难以被其他语种完全替代的文化体验。 第九章:汉字与东亚文化圈的辐射 汉字的影响力远超国界。本章将概述汉字(汉字文化圈,或称儒家文化圈)如何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越南地区,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字使用模式(如日语的假名、韩语的谚文在汉字文化基础上的发展)。我们将讨论“借用”与“改造”的过程,揭示汉字在异质语言环境中如何保持其核心地位,并成为这些地区文化认同的基石。 --- 结语:面向未来的方块字 在信息时代,屏幕的出现对传统手写文化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汉字强大的表意能力使其在数字化处理上展现出独特的优势。本书的最后部分将探讨汉字在当代的新生,从计算机编码到艺术设计,汉字依然以其坚韧的生命力,继续书写着人类文明的新篇章。 《汉字文化博览》旨在为所有对中国文化抱有好奇心的读者提供一份深度阅读的指南,它不仅关乎“读”字,更关乎如何“悟”字背后的千年文明。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文学爱好者,我最大的困惑往往在于,一个看似简单的阅读行为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复杂的文化密码和历史背景。这本书在解释这些“密码”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水准,但同时又保持了一种令人惊叹的可读性。它不是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纯粹的学术专著,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导师,循循善诱。例如,在解析某个特定文体或流派的阅读方式时,它会非常巧妙地穿插一些生动的历史轶事或学者的精彩论断,瞬间打破了枯燥的理论灌输,让抽象的概念立刻变得鲜活起来。我发现,很多我以前囫囵吞枣读过去的内容,经过这本书的点拨后,立刻豁然开朗,仿佛重新“激活”了那些文字的生命力。这种深入浅出、融会贯通的叙事方式,对于提升普通读者的鉴赏力和批判性思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本《中国阅读大辞典》的装帧设计实在太用心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就知道里面内容的分量。初翻的时候,就被它精美的排版和清晰的字体吸引住了。那种古朴又不失现代感的视觉体验,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工具书,而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化瑰宝。特别是那些引文和例句的排版,处理得非常考究,阅读起来毫不费力,反而有一种沉浸其中的感觉。我通常比较挑剔书籍的纸张和印刷质量,但这一本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像我这样需要经常查阅和比对大量文本资料的人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每一次翻阅,都像是进行一次温柔的文字抚摸,那种对阅读载体的尊重,从细节处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仅是一本字典,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都觉得光彩照人,彰显着持有者的文化品味。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我对“大辞典”这个名头是抱有一丝警惕的,因为许多声称“包罗万象”的工具书,最后都会陷于芜杂和低效的泥潭。但《中国阅读大辞典》的检索系统和索引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的逻辑结构非常清晰,分类严谨而又不失灵活性。我测试过几次复杂的交叉检索,无论是按时间、地域、文体,还是按特定的阅读群体或社会影响来查询,都能迅速定位到核心信息,并且相关的引证条目之间都有明确的相互参照。这极大地提高了我的研究效率,意味着我不再需要在多个不相关的工具书之间来回奔波比对。这种高效的组织能力,背后无疑是编纂者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巨大心血和精密的系统规划,它真正实现了“查找的便捷性”与“内容的权威性”的完美统一。

评分

我之前用过好几本不同版本的阅读指南和词典,但大多在收录的广度和深度的平衡上总有些欠缺。有的过于侧重古代经典,对近现代的文学思潮和新兴的阅读现象覆盖不足;有的则显得过于浅显,仅仅停留在概念解释层面,缺乏深入的文本分析。而这本辞典的编纂视角非常宏大且兼顾了时代的脉络。它似乎拥有一个无比敏锐的雷达,能够捕捉到中国阅读史上那些关键的节点和转折,无论是先秦诸子的思想脉络,还是唐诗宋词的审美高峰,亦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白话文的塑造,乃至当代读者如何面对海量信息流的挑战,都能找到详实的论述和精准的定位。这种全景式的梳理,让人在查阅单个词条时,也能自然而然地勾勒出一条清晰的、跨越千年的阅读史路径,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感觉自己对“阅读”二字的理解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哲学高度。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能告诉我“是什么”,更在于它能引导我思考“为什么”和“怎么读”。它提供了一套系统的阅读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建立在中国独特的文化土壤之上的。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语境重构”的一些章节,它教导我们如何跳出当下的思维定势,去理解古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阅读和理解文本的真实意图。这种深层次的文本对话,让我对自己的阅读习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读完以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更具主动性和批判精神的“建构者”。它像一把钥匙,为我开启了通往更深层次文化理解的大门,使阅读从一种消遣,升华成一种自我完善和文化传承的庄严过程。这本书,无疑是我书架上近几年最重要的精神食粮之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