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地球上有从不犯错的人吗-让你绞尽脑汁de问题
定价:22.00元
作者: 约翰·劳埃德,约翰·米钦森,朱方,秦曾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42857347
字数:
页码:18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7-10岁
《地球上有从不犯错的人吗:让你绞尽脑汁的问题》是“让你大吃一惊的科学”丛书的新品种,包含了近100个有趣的问题,内容涵盖历史、地理、天文、生物和人类生活等各个方面。且《地球上有从不犯错的人吗:让你绞尽脑汁的问题》来自英国节目,书中的题目皆出自这档收视率极高的电视娱乐节目,英文版极为畅销,因此中文版应该会有比较好的市场前景。
内容提要
足球是哪个国家发明的?吃巧克力会不会生痤疮?每天应喝几杯水?睡觉前吃奶酪会怎么样?如阿判断物品具有放射性?牙齿在可乐里泡一晚会怎样?为什么要发明明信片?有长生不死的动物吗?
……
无论你的答案是什么,可以肯定的是,你认为你知道,但你知道的一切都是错的。
这些颠覆常识的古怪问题,挑选自英国广播公司二台(BBC2)zui热播电视节目“真有趣”(QI),该节目自开播以来,长居收视率冠军宝座。约翰·劳埃德、约翰·米钦森编著的这本《地球上有从不犯错的人吗:让你绞尽脑汁的问题》更是熔炼了“真有趣”节目的精华,将矛头对准那些普遍性的、常识性的错误。《地球上有从不犯错的人吗:让你绞尽脑汁的问题》中诙谐幽默的小品短文,定能让你在轻松阅读之余大有收获。
目录
“深谋远虑”之言n
再言n
部分 探访妙趣横生的大千世界n
哪个城市拥有多的米其林星n
足球是哪个国家发明的n
谁是奥运会上个获得满分的人n
为什么运动员开始比赛前抱在一起n
蝙蝠的视力如何n
哪种动物只吃竹子n
谁更多毛,人类还是黑猩猩n
尼安德特人长什么样n
人体的哪一部分进化得快n
青铜器时代的工具由什么制成n
什么东西既不产自中国,又不是瓷器n
食物中对身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叫什么n
Llanfairpwllgwyngyllgogerychwymdrobwillllantysiliogogogoch共有多少个字母n
厕所有没有一个得体的名称n
笔迹能反映出你的多少性格n
如何确定别人看到你是否高兴n
好的入眠方式是什么n
睡觉前吃奶酪会怎么样n
n
第二部分 识破无所不在的生活谬误n
吃巧克力会不会生痤疮n
含糖饮料会令谁过度兴奋n
每天应喝几杯水n
桑拿有何作用n
饮酒对于抗生素有何影响n
舌头的哪个部位会尝到苦味n
你能说出一种麻醉剂的名称吗n
心脏停跳时,好使用哪种心脏复苏方法n
哪种哺乳动物一生中心跳次数多n
蜉蝣能活多久n
茧中藏着什么n
变形虫住在哪里n
蒙古人的住所叫什么n
你能说出一种挂毯的名称吗n
黑斯廷斯战役后,谁成了英格兰的国王n
谁发明了哥特式建筑n
匈奴人来自哪个国家n
阿提拉是怎么死的n
灾难过后,对供水大的威胁是什么n
伦敦大火有怎样积极的效果n
有长生不死的动物吗n
n
第三部分 破译神秘奠测的人体密码n
流鼻血时应该怎么办n
舌头堵塞气道会出现什么情况n
掰指关节会有什么后果n
麻风病有哪些症状n
麻风病人为何佩戴铃铛n
哪些人戴兽角头盔n
你能说出有角的动物吗n
如何挤牦牛的奶n
要让一只哈士奇赶路应该说什么n
应该在哪一天打开耶稣降临节日历的扇小门n
大斋节有多少天n
英格兰教会对于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何反应n
地球上有从不犯错的人吗n
印度的四大宗教是什么n
吉普赛人源自哪个国家n
首批康康舞者哪些地方令人震惊n
格子花呢源自哪里n
谁写了《友谊天长地久》这首歌n
弥尔顿凯恩斯这个地名是怎么来的n
理查三世的遗言是什么n
“i”什么时候出现在“e”前面n
n
第四部分 闲谈五花八门的趣闻逸事n
农夫们午餐吃些什么n
斯蒂尔顿奶酪的产地在朗5里n
哪位作家创造的英语单词多n
什么材质的球弹得高:钢球,玻璃球还是橡胶球n
开车时经济的速度是多少n
牙齿在可乐里泡一晚会怎样n
美丽女郎全身涂满金漆会怎样n
弗兰肯斯坦是什么颜色的n
《绿野仙踪》里多萝西的鞋子是什么颜色的n
如何翔断物品具由放射性n
用微波炉烹饪的食物从哪部分开始熟n
英国准备把第二颗原子弹投在哪里n
哪两个郡之间发动了玫瑰战争n
谁领导英格兰海军大战西班牙舰队n
康沃尔沉船匪做了些什么n
美国对“卢西塔尼亚号”的沉没作何反应n
哪次广播次使人们相信世界将走向末日n
1929年美国华尔街股灾后,银行家们做了什么n
谁是个被葬于英国的美国人n
英国有一部分土地在法律上属于美国吗n
部以米老鼠为主角的电影是什么n
丹·戴尔初的工作是什么n
为什么要发明明信片n
谁制造了台计算机n
纸币是用什么制造的n
海盗藏宝图上的“X”标志着什么n
19世纪初捕鲸者用什么捕杀鲸鱼n
黑便士邮票为何如此特殊n
睾酮对男性有怎样的影响n
趣味性的作用
作者介绍
约翰·劳埃德(JohLloyd),职业播音员,电台节目监制人,电视节目制作人,曾制作Nat the Nine O’Clock News和Spitting image end Blockedder两档节目。n
约翰·米钦森(JohMiitchinson),曾担任水石书店的营销总监,后成为卡塞尔出版社的常务董事,出版了《披头士》、《迈克尔·佩林》和《布鲁尔成语和寓言词典》等图书。
文摘
青铜器时代的工具由什么制成n
大部分仍是石器工具。n
青铜器时代在欧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600年,它的开始以人类发现如何制作和使用青铜器为标志,这次工业革命的进程本该是比较缓慢的。在青铜器时代的大部分时期内,旧技术(使用石头和骨头)的应用仍较金属更普遍。青铜器非常稀有,价格昂贵,因此日常的工具和武器仍会采用燧石和其他类似的材料制成。n
正如石器在青铜器时代仍得到普遍应用一样,青铜工艺直到铁器时代的中后期(公元前1200年—公元400年)才达到。n
我们今天仍在使用这三种材料制成的工具。在21世纪,除了塑料袋和硅质芯片外,我们仍在生产铁制的栏杆、铜制的轴承和雕塑,以及墓碑和研磨石。在英国,后以燧石谋生的人是燧石开采工,他们供应用于燧发枪的引火燧石。这个职业到了19世纪燧石被所取代后才被淘汰。n
三个时代——依次是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这一说法源自19世纪早期。当时丹麦的一位名叫汤姆森(ChristiaJurgenseThomsen)的博物馆馆长在思考如何有条理地进行展品陈列时,提出了这种划分方法。当时他的目的只是按这些展品制造的相对复杂程度,按时代关系大致进行分类。n
很多考古学家认为石器时代——本身分为三个时代(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或许更应当被称为木器时代。然而木制品容易腐烂,它们在史前人类的生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的证据今天已无从觅迹,而石器却得以留存下来。n
什么东西既不产自中国,又不是瓷器n
玻璃。n
虽然中国人发明指南针、冲水马桶、、造纸术、运河闸和的时间远早于其他人,但是16一18世纪之间改变了西方的科学革命完全了这些成就。n
这其中的原因是,中国人还发明了饮茶。n
早出现的玻璃制品源自埃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50年,但生产出透明玻璃的却是罗马人。他们喜欢玻璃,因为玻璃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欣赏杯中葡萄酒的颜色。n
在埃及人发明玻璃的制作方法时,中国人的饮茶史已有近1400年(一般认为中国人从公元前2737年开始饮茶)。相比于颜色,茶更讲究的是温度,而奉茶的好器具,也是中国人的发明,就是细瓷,也就是“瓷器”。n
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用途,中国早期的玻璃很厚,不透明且易碎。玻璃主要用于制作孩子们的玩具——不久其使用便被完全放弃了。在近500年的时间中,即从14—19世纪,中国没有制造任何玻璃。n
与此同时,在1291年的威尼斯共和国,因为担心木结构建筑容易失火,人们将近海的玻璃炉窑搬迁到穆拉诺岛。在这个岛上,在伊斯兰移民工匠们的启发下,当地居民掌握了制造世界上精美的玻璃的方法,并因此垄断了玻璃行业几个世纪之久。n
高品质玻璃对于西方文化的影响深远。13世纪末发明的眼镜大大帮助了依靠阅读来工作的学术界和科学研究人员,使他们的职业生涯至少延长了15年。玻璃镜面的反射让人们发现了透视法,并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中得到了应用。玻璃烧杯和试管将古代炼金术转变为现代的化学。n
在16世纪末的短短几年内相继发明的显微镜和望远镜向人们呈现了两个全新的世界:极其微小的世界和非常遥远的世界。n
到17世纪时,欧洲的玻璃已非常便宜,普通人可以使用玻璃作为窗户(而不只是在墙上开一个洞或东方式的纸糊窗子)。玻璃窗不仅可以遮风挡雨,而且可以让阳光照进屋子里,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卫生条件。有了光线,污垢和寄生虫容易被发现,有助于保持生活空间的清洁,远离疾病。正是由于玻璃的贡献,到18世纪初,欧洲大部分地区消除了瘟疫。n
19世纪中期,透明而容易的长颈玻璃烧瓶让法国化学家巴斯德(Louls Pasteur)反驳了细菌是由腐败物质自发形成的理论。这一发现让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转变,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不久,玻璃灯泡永远地改变了人们工作和娱乐的方式。n
同时,19世纪新的贸易线路将东西方连接在一起,在技术上落后的中国很快追赶了上来。今天,中国是世界上第三大工业国和大的出口国,2009年的总出口额达到7490亿英镑。n
中国现在也是世界上大的玻璃生产国,控制着全球市场34%的份额。n
……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实在是太戳我了。我最近对“完美主义”和“成长型思维”这两个概念特别感兴趣。我一直觉得,我们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往往建立在“不出错”的基础上,这导致了太多人害怕尝试,害怕失败。而“从不犯错”,在我看来,简直是一种对人类本质的否定。人类之所以能进步,不就是因为不断地试错、学习和调整吗?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拆解“犯错”这个概念。它是一种缺陷,还是一种必要的过程?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那些我们常说的“失误”,背后可能隐藏着哪些更深层次的心理动机,或者社会原因?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关于如何理解和接纳不完美,甚至从不完美中汲取力量的智慧。我想象着,这本书可能会带我走进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让我不再因为过去的“错误”而耿耿于怀,而是能以一种更积极、更开放的态度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挑战我既有认知的书籍抱有极大的兴趣。这本书的标题,【XH】 地球上有从不犯错的人吗-让你绞尽脑汁de问题 ,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我平静的心湖,激起了层层涟漪。我脑海中立刻闪过无数关于“绝对”和“例外”的辩论。在我的经验里,生活充满了变数和意外,所谓的“正确”往往是相对的,而且很多时候,那些被视为“错误”的决策,事后反而被证明是通往更伟大发现的必经之路。我渴望了解,作者会如何深入探讨“从不犯错”这一概念在现实中的荒谬性。是会从哲学的高度去剖析,还是会通过具体的案例,比如科学实验中的偶然性,或者艺术创作中的“意外之喜”来佐证?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进行一场智力探险,挑战我固有的思维定势,让我能够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理解人类的局限性,以及我们在不断试错中展现出的生命力。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如何被教导去“正确”的?从小的教育、社会规则、人际交往,无时无刻不在塑造我们对“对”与“错”的认知。但这种“正确”,究竟是普适的真理,还是特定文化、特定时代的产物?这本书的标题恰恰触及了这个核心。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否会去探讨那些被认为是“错”的行为,在某种情况下是否反而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积极结果,或者反之,那些被认为是“正确”的行为,是否潜藏着更大的隐患。我喜欢那种能够挑战我固有思维模式的书。很多时候,我们宁愿相信一个被广泛接受的“错误”叙事,也不愿意去面对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比如某个决策在当时被视为谬误,但事后却证明是高瞻远瞩的,那将是非常有启发性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更 nuanced 的视角,让我们明白,绝对的“从不犯错”不仅是不可能的,可能也是一种对生命可能性和多样性的限制。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一种复古的纸质感,搭配那个略带悬念的标题,让人第一眼就想拿起它。我最近迷上了那种能引发深度思考的书籍,尤其是那些探讨人性、哲学,甚至是社会普遍现象的。我一直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看似充满答案的世界,但实际上,很多根本性的问题,我们只是被告知了“标准答案”,而很少有人去真正地追问“为什么”。比如“从不犯错”这个概念,听起来就离现实太远了。我很好奇,作者会从哪个角度去剖析这个问题?是通过历史上的某些人物,还是通过科学研究,或者仅仅是纯粹的哲学思辨?我期待的是一种能打开新视角的解读,而不是简单地罗列一堆道理。有时候,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可能隐藏着错综复杂的逻辑和历史演变,而那些最 the 令人着迷的洞见,往往就藏在这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角落里。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把钥匙,打开我大脑里那些沉睡已久的关于“真相”和“绝对”的疑问,让我能够重新审视一些我一直以来坚信不疑的观念。
评分我最近在阅读一些关于认知偏见和决策心理学的书籍,所以这本书的标题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我一直对那些看似简单,实则充满哲学深意的问题很着迷。关于“从不犯错”这一点,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各种各样的例子。比如,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否有过任何一个领袖、一个思想家、一个科学家,能够真正做到“从不犯错”?如果真有,那么他们的存在是否反而会让我们感到更加渺小和无力?我期待的是一种能够深入剖析这种“完美”幻象的讨论,揭示出它背后可能存在的逻辑谬误,或者社会压力。我也想知道,作者是否会从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甚至不同领域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看看“犯错”的概念在不同情境下是如何被理解和对待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批判性地思考“对错”的工具,以及如何在这种不确定性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