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怎样使孩子更聪明
定价:16.00元
作者:刘国柱,刘姝倩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5082508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简要介绍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详细介绍怎样开发运用孩子的大脑智力和营养大脑的方法,内容包括全脑学习法、高速大容量记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大脑与营养、生活方式与健脑、健脑益智食谱等。全书内容丰富,科学性强,为孩子提高学习成绩,造就天才科学家打开了方便之门,是家庭早期教育,中、小学生全脑学习的必读书。
目录
一、造就聪明才智的基础
(一)大脑与功能
1.人的起源
2.大脑的起源
3.大脑的结构
4.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
5.大脑的潜力
(二)大脑与感觉
1.什么是感觉
2.视觉是怎样产生的
3.听觉是怎样产生的
4.皮肤感觉是怎样产生的
5.嗅觉是怎样产生的
6.味觉是怎样产生的
(三)大脑与思维
1.什么是思维
2.思维与创造
3.思维与分析
(四)大脑与智力
1.大脑是智力的源泉
2.大脑是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
3.大脑与智力的发展
4.父母对智力提高的责任
5.智力的超常
6.智力的落后
(五)大脑与记忆
1.什么是记忆
2.感觉记忆
3.短时记忆
4.长时记忆
5.记忆的定位
6.记忆的转移
7.记忆与视觉、听觉的关系
8.记忆与学习的数量
9.记忆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10.记忆与睡眠的关系
11.记忆与休息的关系
12.记忆与学习目的的关系
13.记忆与注意力的关系
14.记忆与观察的关系
15.记忆与复习的关系
16.记忆与遗忘的关系
17.记忆与药物的关系
18.记忆与干扰的关系
19.记忆与电击、缺氧、温度的关系
二、怎样才能聪明
(一)聪明必须具备的智能
1.聪明的定义
2.什么是天才
3.天才来源于八种能力
……
三、大脑与营养
四、生活方式与健脑
五、青少年健脑益智食谱
作者介绍
刘国柱,健康教育专家、主任医师、教授。曾任中国健康教育协会理事,香港科学院顾问,中华名医协会副会长,《健康》杂志主编,《健康咨询报》总编辑,《健康百话》总编辑,《健康少年画报》主编,《北京卫生志》总纂。入编《中外名人词典》、《世界科技咨询专家》(中国卷)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却相当深刻,读起来不像是在接受说教,更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娓娓道来他的人生智慧。它巧妙地将一些经典的思维模型,比如“第一性原理”或者“逆向工程”的概念,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情境中。例如,在讲解如何培养孩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时,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那些复杂的术语,而是举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的例子:孩子想要玩一个积木搭不起来,作者引导他拆解结构,思考支撑点在哪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对复杂问题进行结构化分解的过程。让我觉得非常巧妙的是,它强调了“无聊”对创造力的重要性,提倡给孩子留出大段的“无目的自由玩耍”时间。这与当下很多推崇“日程表排满”的教育潮流形成了鲜明对比,也给了我这个总是想给孩子安排“有意义”活动(比如报各种兴趣班)的家长一记警钟。这本书真正做到了从内在驱动力去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而不是依靠外部压力去推动。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市面上铺天盖地的“育儿宝典”已经有点审美疲劳了,总觉得大多数都是东拼西凑,缺乏真正的洞察力。但是,这本关于提升孩子思维能力的书,确实给我带来了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没有鼓吹任何极端的“虎妈”式教育,也没有一味地强调天赋决定一切。它更侧重于培养孩子一种“元认知”的能力,也就是学会如何去思考“我正在如何思考”的过程。书里有一章专门讨论了如何引导孩子进行深度提问,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表面的答案。这一点对我冲击很大,因为我发现自己以前太急于给出标准答案,反而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书中提供了一个非常详细的提问脚本,教父母如何在孩子遇到难题时,不直接插手,而是通过一系列引导性的问题,激发他们自己去构建解决问题的路径。我试着用书里的“为什么你会这么想?”和“还有没有其他解决的办法?”这两个核心句式来替代我的“你应该这么做”,效果立竿见影。孩子从最初的茫然到后来的主动探索,那种眼神里的光芒,是任何分数都无法替代的。这本书教会我的,是如何从一个“监工”变成一个“教练”。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改变,更多是心境上的调整,而非单纯的学习技巧。在为人父母的旅途中,我们总是被外界的信息轰炸,被“别人家的孩子”的成就感所裹挟,不自觉地就陷入了焦虑的泥潭。这本书的语气非常平静和富有同理心,它承认了育儿的艰辛,同时也反复强调了“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核心理念。它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探讨如何构建一个安全的、允许犯错的家庭学习环境。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失败的教育价值”那一段,作者指出,很多孩子害怕尝试新事物,不是因为他们能力不行,而是因为他们害怕被指责。这本书提供了一些非常细腻的对话技巧,教父母如何在孩子搞砸了一件事情后,首先表达的是对他们勇气的赞赏,而不是对错误的关注。这使得我们家庭的氛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孩子现在更愿意主动跟我分享他的“冒险”和“尝试”,哪怕最后结果不尽如人意。这是一种深刻的信任的建立,比任何提高分数的技巧都来得珍贵。
评分我是一个非常注重逻辑和结构的人,在挑选这类书籍时,我尤其看重作者的论证是否严密,框架是否清晰。这本书在结构编排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不像很多育儿书那样东拉西扯,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的“能力模块”展开,比如专注力、记忆力、创造性思维等,每一章都像是一个独立的训练营。最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把“聪明”定义为一个单一的指标,而是把它拆解成了多维度的能力集合,并且给出了针对每一维度的训练方法,这让整个提升过程变得系统化和可衡量。比如,在谈到记忆力的部分,它详细解释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在家庭学习中的实际应用,并提供了如何设计复习间隔的表格模板,这种实操性极强的工具书的属性,是很多同类书籍所缺乏的。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教育心理学和实践操作之间的平衡把握得如此到位。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手里拿着的不是一本建议书,而是一份详细的、可执行的“孩子思维能力升级路线图”。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在教育路上摸索的家长量身定做的指南!我记得我是在一个朋友的强烈推荐下买了这本书,当时我正为孩子上小学后的学习状态感到有些焦虑,总觉得孩子好像总是在“假装学习”而不是真正投入。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接地气,没有太多高深的教育理论术语,而是直接切入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具体场景。比如,书中提到如何识别孩子是“真疲劳”还是“假装抗拒”,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我以前总是简单地认为孩子不肯写作业就是懒,读了这本书才明白,很多时候是学习内容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负荷,或者学习方式让他们感到枯燥。作者给出的调整策略非常实用,比如将复杂的任务分解成小块,并设置即时的小奖励,这种“游戏化”的学习引入,让原本剑拔弩张的家庭作业时间,变得稍微有了一点缓和的余地。我尝试着去实践书中的一些小技巧,比如在孩子完成一项任务后,不是直接评价对错,而是先肯定他付出的努力和专注度,这一个小小的转变,竟然让孩子愿意主动开启下一项任务的频率提高了不少。这绝不仅仅是一本空谈理论的书,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教育者在你耳边轻声细语,为你点亮前方的迷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