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李杏种质资源
定价:128.00元
作者:任士福,汪民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5038772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李杏种质资源》以中国李杏主产区的李杏种质资源为基础,广泛搜集我国李杏主产省科研和生产单位的李杏栽培品种、主要农家类型、优良单株以及特异种质资源,将中国李杏优良种质资源共享,为科学研究以及产业现代化提供基础素材。全书共分总论和主要李杏种质资源两篇。上篇分三章分别介绍李杏的栽培历史、经济意义与主要用途,李杏种质资源及分类,资源调查、搜集与保存,资源评价、创新与利用。下篇分两章分别介绍了李、杏主要种质资源的产地及分布、经济学性状、植物学性状、综合评价。其中介绍了鲜食加工李品种37个,观赏李品种5个,特异李品种7个;肉用杏品种156个,仁用杏品种15个,观赏杏品种7个,特异杏品种2个。
目录
作者介绍
任士福河北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森林培育硕士生导师,三级教授。兼任中国农学会农业产业化分会、中国农学会农业科技园区分会理事,河北省林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农学通报》、《农学学报》、《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编委,河北省质量管理专家等。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李杏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部,农业部、河北省科技厅、河北省林业厅、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农开办等课题10多项。作为主研人审定李品种6个,杏品种1个;“李生物学基础和高效配套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推广”2005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河北林业科技创新系统研究”2008年获河北省山区创业三等奖,“仁用杏霜冻害综合防御关键技术”2012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林业科学》《园艺学报》《生态学报》《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培养硕士生10名,取得了系统性研究成果。汪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1年2月毕业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林业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林业技术和管理工作,曾担任国有林场副场长、场长,河北省林木种苗管理站副站长,现任河北省林木种苗管理站站长,兼河北省林学会林木育种专业委员会主任、河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秘书长和河北省林木种苗协会会长。1998年以来,致力于河北省的林木良种建设,主持制定了《河北省林木种苗发展规划》,编制了《河北省林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并认真组织实施。目前,已经建设涵盖河北省主要造林树种的林木良种基地40多处。主持制定了《河北省林木品种审定办法》,组织审(认)定林木良种142个。2006~2008年主持完成了河北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基本查清了河北省的主要造林树种(品种)、新引进新选育树种(品种)、古树名木和野生树种资源状况,初选优良单株和优系800多个,研究开发了《河北省林木种质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软件。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农业发展和食品科学的研究者,我一直认为,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发掘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而《中国李杏种质资源》这个书名,恰恰精准地指向了这一核心领域。李子和杏子,虽然看似寻常,但其背后蕴藏的遗传多样性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当前中国李杏种质资源的现状,包括其收集、保存、鉴定等关键环节。特别是,我非常关注书中是否能提供关于这些种质资源的遗传特性、抗逆性(如抗病虫害、抗旱、抗寒等)、以及果实品质(如糖度、酸度、风味物质、营养成分等)的详细数据和分析。这些信息对于育种家开发新品种、改良现有品种,以及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更健康的果品至关重要。此外,我也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濒危或地方特色品种的保护策略,以及这些种质资源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可能发挥的作用。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有效利用中国李杏的种质资源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持。
评分这本《中国李杏种质资源》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古朴的韵味,沉稳的配色和写实的插画,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敬意。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寻常百姓家的乡土作物有着浓厚的好奇,总觉得每一颗种子背后都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蕴藏着祖祖辈辈的智慧。想象一下,在那片古老的土地上,历经风霜雨雪,一代代农民如何精挑细选,繁育出不同地域、不同风味的李子和杏子,那过程该是多么的艰辛而又充满希望!这本书的标题就如同一个宝藏的钥匙,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我只在记忆里模糊品尝过的味道,究竟是如何在中国的土地上扎根、生长、延续下来的。我特别期待能够了解到,不同品种的李杏在口感、色泽、香气上会有怎样的差异,它们又各自适合生长在怎样的气候和土壤环境中。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果树的百科全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农业历史和文化变迁的生动史诗。我希望它能带领我走进那些曾经的田野,触摸那些古老的树干,感受那份土地赋予的厚重与芬芳。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美食爱好者,我对食材的源头和其独特风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国李杏种质资源》这个书名,对我而言,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风味世界的宝库。我总觉得,那些经过千百年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的果实,一定蕴含着独一无二的味蕾体验。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冰冷的科学数据,更能描绘出不同李杏品种的独特口感,例如,是酸甜适中,还是清香怡人;是果肉脆嫩,还是软糯多汁。我期待能够了解到,它们各自适合被加工成什么样的美味佳肴?是用来制作清爽的果酱,还是浓郁的果酒?甚至,它们是否能成为一些特色菜肴的点睛之笔?书中是否会穿插一些关于品尝这些李杏的场景描写,或许能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份自然的馈赠。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李杏的认识,从简单的水果,升华到一种关于风土、关于技艺、关于味觉的探索。
评分我是一名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特色农产品推广感兴趣的社会学学者。在我看来,《中国李杏种质资源》这个书名,不仅仅局限于纯粹的生物学范畴,更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李子和杏子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其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区域经济的繁荣,甚至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成功的李杏产业发展案例?例如,哪些地方通过对特色李杏种质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品牌化推广,实现了经济上的飞跃?书中是否会分析这些地区在育种技术、种植模式、采后商品化处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经验和模式?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将丰富的种质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以及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和政策引导,带动当地农民致富。这本书,如果能提供关于李杏产业发展的宏观视角和微观实践,对于我理解和研究中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评分读到《中国李杏种质资源》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儿时在外婆家院子里看到的那些李子树和杏树的景象。每年春天,粉白或绯红的花朵缀满枝头,预示着丰收的喜悦;夏天,青涩的果实挂满枝桠,等待着成熟的金黄。书中描绘的,恐怕不只是简单的植物学知识,更是那份浓浓的乡愁和对故土的眷恋。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李杏在民间传说、诗词歌赋中的记载?那些古老的歌谣里,唱的是否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这些李子和杏子的前身?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了解到不同地区李杏的独特风味,也许会有只有某个小村庄才能产出的、带着独特泥土气息的杏子,或者只有某条山涧旁才能种出的、汁水饱满的李子。这些,都是我童年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味道,也是中华大地深厚文化积淀的体现。如果这本书能唤醒更多人心中关于这些熟悉果实的美好回忆,那将是多么令人欣喜的事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