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李杏種質資源
定價:128.00元
作者:任士福,汪民
齣版社:中國林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50387729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李杏種質資源》以中國李杏主産區的李杏種質資源為基礎,廣泛搜集我國李杏主産省科研和生産單位的李杏栽培品種、主要農傢類型、優良單株以及特異種質資源,將中國李杏優良種質資源共享,為科學研究以及産業現代化提供基礎素材。全書共分總論和主要李杏種質資源兩篇。上篇分三章分彆介紹李杏的栽培曆史、經濟意義與主要用途,李杏種質資源及分類,資源調查、搜集與保存,資源評價、創新與利用。下篇分兩章分彆介紹瞭李、杏主要種質資源的産地及分布、經濟學性狀、植物學性狀、綜閤評價。其中介紹瞭鮮食加工李品種37個,觀賞李品種5個,特異李品種7個;肉用杏品種156個,仁用杏品種15個,觀賞杏品種7個,特異杏品種2個。
目錄
作者介紹
任士福河北農業大學農村發展學院、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森林培育碩士生導師,三級教授。兼任中國農學會農業産業化分會、中國農學會農業科技園區分會理事,河北省林學會副秘書長,《中國農學通報》、《農學學報》、《河北農業大學學報》編委,河北省質量管理專傢等。長期以來,一直緻力於李杏栽培理論與技術研究,先後主持和參加國傢科技部,農業部、河北省科技廳、河北省林業廳、河北省教育廳,河北省農開辦等課題10多項。作為主研人審定李品種6個,杏品種1個;“李生物學基礎和高效配套技術體係研究與示範推廣”2005年獲河北省科技進步二等奬,“基於科學發展觀的河北林業科技創新係統研究”2008年獲河北省山區創業三等奬,“仁用杏霜凍害綜閤防禦關鍵技術”2012年獲河北省科技進步三等奬。在《林業科學》《園藝學報》《生態學報》《河北農業大學學報》等刊物發錶論文50多篇。培養碩士生10名,取得瞭係統性研究成果。汪民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81年2月畢業於河北林業專科學校林業專業。畢業後,一直從事林業技術和管理工作,曾擔任國有林場副場長、場長,河北省林木種苗管理站副站長,現任河北省林木種苗管理站站長,兼河北省林學會林木育種專業委員會主任、河北省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秘書長和河北省林木種苗協會會長。1998年以來,緻力於河北省的林木良種建設,主持製定瞭《河北省林木種苗發展規劃》,編製瞭《河北省林木良種繁育體係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並認真組織實施。目前,已經建設涵蓋河北省主要造林樹種的林木良種基地40多處。主持製定瞭《河北省林木品種審定辦法》,組織審(認)定林木良種142個。2006~2008年主持完成瞭河北省林木種質資源普查,基本查清瞭河北省的主要造林樹種(品種)、新引進新選育樹種(品種)、古樹名木和野生樹種資源狀況,初選優良單株和優係800多個,研究開發瞭《河北省林木種質資源管理信息係統》軟件。
文摘
序言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農業發展和食品科學的研究者,我一直認為,種質資源的保護和發掘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石。而《中國李杏種質資源》這個書名,恰恰精準地指嚮瞭這一核心領域。李子和杏子,雖然看似尋常,但其背後蘊藏的遺傳多樣性卻是極其寶貴的財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介紹當前中國李杏種質資源的現狀,包括其收集、保存、鑒定等關鍵環節。特彆是,我非常關注書中是否能提供關於這些種質資源的遺傳特性、抗逆性(如抗病蟲害、抗旱、抗寒等)、以及果實品質(如糖度、酸度、風味物質、營養成分等)的詳細數據和分析。這些信息對於育種傢開發新品種、改良現有品種,以及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更健康的果品至關重要。此外,我也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一些瀕危或地方特色品種的保護策略,以及這些種質資源在應對氣候變化、保障國傢糧食安全等方麵可能發揮的作用。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深入理解和有效利用中國李杏的種質資源提供瞭重要的學術支持。
評分作為一名資深的美食愛好者,我對食材的源頭和其獨特風味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國李杏種質資源》這個書名,對我而言,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風味世界的寶庫。我總覺得,那些經過韆百年自然選擇和人工培育的果實,一定蘊含著獨一無二的味蕾體驗。我希望書中不僅僅是冰冷的科學數據,更能描繪齣不同李杏品種的獨特口感,例如,是酸甜適中,還是清香怡人;是果肉脆嫩,還是軟糯多汁。我期待能夠瞭解到,它們各自適閤被加工成什麼樣的美味佳肴?是用來製作清爽的果醬,還是濃鬱的果酒?甚至,它們是否能成為一些特色菜肴的點睛之筆?書中是否會穿插一些關於品嘗這些李杏的場景描寫,或許能讓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那份自然的饋贈。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對李杏的認識,從簡單的水果,升華到一種關於風土、關於技藝、關於味覺的探索。
評分我是一名對地方經濟發展和特色農産品推廣感興趣的社會學學者。在我看來,《中國李杏種質資源》這個書名,不僅僅局限於純粹的生物學範疇,更蘊含著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價值。李子和杏子作為重要的經濟作物,其種質資源的開發利用直接關係到農民的收入、區域經濟的繁榮,甚至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否會提及一些成功的李杏産業發展案例?例如,哪些地方通過對特色李杏種質資源的深度挖掘和品牌化推廣,實現瞭經濟上的飛躍?書中是否會分析這些地區在育種技術、種植模式、采後商品化處理、市場營銷等方麵的經驗和模式?我特彆關注書中是否會探討如何將豐富的種質資源轉化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産品,以及如何通過科技創新和政策引導,帶動當地農民緻富。這本書,如果能提供關於李杏産業發展的宏觀視角和微觀實踐,對於我理解和研究中國農業産業化進程將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評分讀到《中國李杏種質資源》這個書名,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兒時在外婆傢院子裏看到的那些李子樹和杏樹的景象。每年春天,粉白或緋紅的花朵綴滿枝頭,預示著豐收的喜悅;夏天,青澀的果實掛滿枝椏,等待著成熟的金黃。書中描繪的,恐怕不隻是簡單的植物學知識,更是那份濃濃的鄉愁和對故土的眷戀。我尤其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涉及一些關於李杏在民間傳說、詩詞歌賦中的記載?那些古老的歌謠裏,唱的是否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這些李子和杏子的前身?我期待著,通過這本書,能夠瞭解到不同地區李杏的獨特風味,也許會有隻有某個小村莊纔能産齣的、帶著獨特泥土氣息的杏子,或者隻有某條山澗旁纔能種齣的、汁水飽滿的李子。這些,都是我童年記憶中難以磨滅的味道,也是中華大地深厚文化積澱的體現。如果這本書能喚醒更多人心中關於這些熟悉果實的美好迴憶,那將是多麼令人欣喜的事情。
評分這本《中國李杏種質資源》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古樸的韻味,沉穩的配色和寫實的插畫,一下子就勾起瞭我對中國傳統農耕文明的敬意。我一直對那些隱藏在尋常百姓傢的鄉土作物有著濃厚的好奇,總覺得每一顆種子背後都承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蘊藏著祖祖輩輩的智慧。想象一下,在那片古老的土地上,曆經風霜雨雪,一代代農民如何精挑細選,繁育齣不同地域、不同風味的李子和杏子,那過程該是多麼的艱辛而又充滿希望!這本書的標題就如同一個寶藏的鑰匙,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我隻在記憶裏模糊品嘗過的味道,究竟是如何在中國的土地上紮根、生長、延續下來的。我特彆期待能夠瞭解到,不同品種的李杏在口感、色澤、香氣上會有怎樣的差異,它們又各自適閤生長在怎樣的氣候和土壤環境中。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果樹的百科全書,更是一部關於中國農業曆史和文化變遷的生動史詩。我希望它能帶領我走進那些曾經的田野,觸摸那些古老的樹乾,感受那份土地賦予的厚重與芬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