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谷子品种志(1986—2010)
定价:150.00元
售价:112.5元,便宜37.5元,折扣75
作者:陆平,刘敏轩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1092118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由陆平、刘敏轩主编的《中国谷子品种志(1986 -2010)(精)》内容主要介绍与展示了经国家或各省农 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的1986-2010年间, 在谷子生产上曾有过影响或有一定种植面积的谷子品 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每一品种的名称、来源 、生物学习性、品质特性、已测分子标记结果。该书 的出版起到了对全国谷子品种资源收集与整理、鉴定 的作用,从而为科学保存和利用这些品种资源提供的 方便和可能。
目录
编写说明序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 龙谷25 龙谷26 龙谷27 龙谷28 龙谷30 龙谷31 龙谷32 龙谷33 龙谷34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 嫩选11 嫩选12 嫩选13 嫩选14 嫩选15 嫩选16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公谷63 公谷64 公谷65 公谷66 公谷67 公谷68 公谷69 公谷70 公谷71 公谷72 公谷73 公谷74 公谷75 公矮2号 公矮3号 公矮4号 公矮5号 公矮6号吉林省吉林市农业科学院 九谷8号 九谷9号 九谷lO号 九谷11 九谷12 九谷13 九谷14 九谷15吉林省白城市农业科学院 白谷6号 白谷7号 白谷9号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 朝谷12 朝谷13 朝谷14 朝谷15 朝谷16 朝谷17 朝谷18 燕谷16 燕谷17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辽谷l号 辽谷2号 辽谷3号 辽谷5号 辽谷6号 辽谷7号 辽谷10号 辽谷11 辽谷12辽宁省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铁谷7号 铁谷8号 铁谷9号 铁谷10号 铁谷11 铁谷12辽宁省锦州市农业科学院 锦谷11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内谷4号 内谷5号 蒙金谷1号 蒙丰谷7号 蒙黑谷8号 蒙早谷9号 蒙健谷l0号 蒙丰谷11 蒙谷12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农牧科学院 赤谷4号 赤谷5号 赤谷6号 赤谷7号 赤谷8号 赤谷9号 赤谷10号 赤谷16 峰谷1l 峰谷12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 冀谷18 冀谷19 冀谷20 冀谷21 冀谷22 冀谷24 冀谷25 冀谷26 冀谷27 冀谷28 冀谷29 冀谷30 冀谷31 冀谷32 冀创1 小香米 冀乡l号 谷丰1号 谷丰2号 金谷1号河北省保定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保谷18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 冀谷15 冀谷17 衡谷9号 河北省沧州市农林科学院 冀谷12 沧谷3号 沧谷4号河北省承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承谷9号 承谷10号 承谷 承谷12 承谷13河北省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 冀张谷1号 冀张谷4号 冀张谷5号 SR3522 坝谷214 张杂谷1号 张杂谷2号 张杂谷4号 张杂谷5号 张杂谷6号 张杂谷8号 张杂谷9号 张杂谷10号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豫谷3号 豫谷6号 豫谷8号 豫谷10号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院 豫谷2号 豫谷5号 豫谷7号 豫谷9号 豫谷11 豫谷12 豫谷13 豫谷14 豫谷15 豫谷16 安93-15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鲁谷7号 鲁谷8号 鲁谷9号 鲁谷1O号 济8062-8 济谷12 济谷13 济谷15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晋谷28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晋谷17 晋谷34 晋谷36 晋谷41 晋谷42 晋谷45 晋谷46 晋谷48 晋谷5l 太选1号 77-322 407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 长谷2号 长谷4号 长农35 长农36 长农38 长农39 长0301 长农0302 长杂2号 长生04 长生06 长生07 长生08 长生18 晋谷30 晋谷32 晋谷35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晋品谷1号 晋品谷2号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 晋谷23 晋谷25 晋谷31 晋谷33 晋谷39 晋谷43 大同14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汾选3号 汾选4号 汾选8号 晋谷18 晋谷20 晋谷2l 晋谷24 大同27 大同32 晋谷26 晋谷29 晋谷40 晋谷44 晋谷49 青珍珠陕西省延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延谷11 延谷12 延谷13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 辐谷3号 辐谷4号 辐谷6号 辐谷7号陕西省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榆谷4号 秦谷5号陕西省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秦谷6号 秦谷7号陕西省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秦谷9号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陇谷4号 陇谷5号 陇谷6号 陇谷7号 陇谷8号 陇谷10号 陇谷11甘肃省白银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银谷1号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拿到《中国谷子品种志(1986—2010)》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专业”二字。这本书的定位非常清晰,一看就知道是面向科研人员、育种专家或者对谷子有深入研究的农业从业者的。我本身并非农业领域的专家,所以初次翻阅时,一些图表和数据确实让我有些“望而却步”。但瑕不掩瑜,即便如此,我依然能从中窥见其严谨的编撰态度和详实的内容。这本书的结构应该是非常系统化的,从我粗略翻看的一些章节来看,它对每一个谷子品种的描述都应该是面面俱到,包括其来源、主要特征、优缺点,甚至是育种历程。这种详尽程度,对于想要进行品种比较、研究育种策略的人来说,简直是宝藏。我设想,这本书中的数据,很可能为未来的谷子育种提供了大量的参考依据,比如哪些基因组合在特定环境下表现出色,哪些育种技术能够带来显著的改良效果。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虽然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所有细节,但能够通过这本书,感知到中国在这一特定作物领域所积累的深厚底蕴和取得的科学成就,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评分这本书刚拿到手,就被它厚实的装帧吸引了,感觉沉甸甸的,充满了知识的分量。封面设计朴素却又不失庄重,隐约能感受到岁月沉淀下来的农业科技的厚重感。作为一名对中国农作物发展史略有关注的读者,我一直对那些默默奉献在田间地头的作物改良者们充满敬意,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一点点地改变着中国人的餐桌。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记录这段历史的珍贵文献。我迫不及待地翻开,虽然我对其中涉及的专业术语和具体技术细节还需要一些时间去消化,但光是看到那些详细的品种介绍、数据表格,以及可能蕴含的育种思路,就足以让我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想象一下,一本集结了二十多年中国谷子育种精华的书,这其中承载了多少科研人员的心血,多少品种的兴衰更替,多少技术的革新与突破。我尤其期待能够从中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谷子在适应性、抗病性、产量以及营养成分等方面是如何演变的,这对于理解中国农业发展的脉络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谷子的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的史诗。
评分拿到《中国谷子品种志(1986—2010)》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小时候在农村过年时,餐桌上经常出现的香喷喷的谷子饭。那时候,谷子是再寻常不过的食物,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意识到,在这“寻常”背后,是无数的科研努力和品种的演进。这本书的出版年限跨度,从1986年到2010年,这二十多年,对于中国农业来说,绝对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二十多年里,谷子在产量、抗病性、适应性以及口感等方面,有哪些显著的突破?书中是否会对这些品种的优劣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我尤其关心,那些曾经在特定区域广受欢迎的品种,在后来的发展中是否被更新的品种所取代,取代的原因又是什么?这本书可能会像一本“品种族谱”,清晰地勾勒出中国谷子品种的“家族树”,让我们看到它们是如何从最初的形态,一步步演变成今天我们可能正在食用的、更加优良的品种。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农作物改良历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去了解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真实轨迹。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沉甸甸”的,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知识上的厚重感。我一直对农业科技的发展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作物。谷子,在中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它朴实无华,却又坚韧顽强。看到《中国谷子品种志(1986—2010)》这本书,我立刻被它所涵盖的时间跨度所吸引——1986年至2010年,这二十多年,恰恰是中国农业科技蓬勃发展、品种改良日新月异的时期。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段时期里,中国在谷子育种方面取得了哪些重要的成就?是否有那些曾经名噪一时、对粮食生产做出巨大贡献的优良品种被详细收录?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谷子品种的适应性研究?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严谨而又不失生动的方式,为我揭示中国谷子品种的演变历程,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我们餐桌上的每一粒谷子,背后都凝结了多少科学家的智慧与汗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资料,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科技进步的生动史书。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充满好奇心的书。当我看到《中国谷子品种志(1986—2010)》这个标题时,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些在广袤农田里辛勤耕耘的农民和科研工作者。谷子,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不仅仅是一种粮食,更承载着地域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这本书聚焦于1986年至2010年这二十多年的时间跨度,这是一个中国农业经历深刻变革的时期,也是谷子品种不断优化、更新换代的关键阶段。我很好奇,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到底培育出了多少个新颖的谷子品种?它们各自有什么独特的优势?又是如何被发现、被选育出来的?书中会否记载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品种故事,例如某一个品种是如何在艰苦条件下茁壮成长,最终造福一方百姓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中国谷子品种发展的点点滴滴,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个看似平凡的作物背后所蕴含的科学智慧和人文情怀。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专业的学术意义,更在于它能够勾起我对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深深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