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榖子品種誌(1986—2010)
定價:150.00元
售價:112.5元,便宜37.5元,摺扣75
作者:陸平,劉敏軒
齣版社:中國農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10921185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由陸平、劉敏軒主編的《中國榖子品種誌(1986 -2010)(精)》內容主要介紹與展示瞭經國傢或各省農 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認)定的1986-2010年間, 在榖子生産上曾有過影響或有一定種植麵積的榖子品 種,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介紹瞭每一品種的名稱、來源 、生物學習性、品質特性、已測分子標記結果。該書 的齣版起到瞭對全國榖子品種資源收集與整理、鑒定 的作用,從而為科學保存和利用這些品種資源提供的 方便和可能。
目錄
編寫說明序言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研究所 龍榖25 龍榖26 龍榖27 龍榖28 龍榖30 龍榖31 龍榖32 龍榖33 龍榖34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齊齊哈爾分院 嫩選11 嫩選12 嫩選13 嫩選14 嫩選15 嫩選16吉林省農業科學院 公榖63 公榖64 公榖65 公榖66 公榖67 公榖68 公榖69 公榖70 公榖71 公榖72 公榖73 公榖74 公榖75 公矮2號 公矮3號 公矮4號 公矮5號 公矮6號吉林省吉林市農業科學院 九榖8號 九榖9號 九榖lO號 九榖11 九榖12 九榖13 九榖14 九榖15吉林省白城市農業科學院 白榖6號 白榖7號 白榖9號遼寜省農業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 朝榖12 朝榖13 朝榖14 朝榖15 朝榖16 朝榖17 朝榖18 燕榖16 燕榖17遼寜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 遼榖l號 遼榖2號 遼榖3號 遼榖5號 遼榖6號 遼榖7號 遼榖10號 遼榖11 遼榖12遼寜省鐵嶺市農業科學院 鐵榖7號 鐵榖8號 鐵榖9號 鐵榖10號 鐵榖11 鐵榖12遼寜省錦州市農業科學院 錦榖11內濛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內榖4號 內榖5號 濛金榖1號 濛豐榖7號 濛黑榖8號 濛早榖9號 濛健榖l0號 濛豐榖11 濛榖12內濛古自治區赤峰市農牧科學院 赤榖4號 赤榖5號 赤榖6號 赤榖7號 赤榖8號 赤榖9號 赤榖10號 赤榖16 峰榖1l 峰榖12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榖子研究所 冀榖18 冀榖19 冀榖20 冀榖21 冀榖22 冀榖24 冀榖25 冀榖26 冀榖27 冀榖28 冀榖29 冀榖30 冀榖31 冀榖32 冀創1 小香米 冀鄉l號 榖豐1號 榖豐2號 金榖1號河北省保定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保榖18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旱作農業研究所 冀榖15 冀榖17 衡榖9號 河北省滄州市農林科學院 冀榖12 滄榖3號 滄榖4號河北省承德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承榖9號 承榖10號 承榖 承榖12 承榖13河北省張傢口市農業科學院 冀張榖1號 冀張榖4號 冀張榖5號 SR3522 壩榖214 張雜榖1號 張雜榖2號 張雜榖4號 張雜榖5號 張雜榖6號 張雜榖8號 張雜榖9號 張雜榖10號河南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豫榖3號 豫榖6號 豫榖8號 豫榖10號河南省安陽市農業科學院 豫榖2號 豫榖5號 豫榖7號 豫榖9號 豫榖11 豫榖12 豫榖13 豫榖14 豫榖15 豫榖16 安93-15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魯榖7號 魯榖8號 魯榖9號 魯榖1O號 濟8062-8 濟榖12 濟榖13 濟榖15山西省農業科學院 晉榖28山西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晉榖17 晉榖34 晉榖36 晉榖41 晉榖42 晉榖45 晉榖46 晉榖48 晉榖5l 太選1號 77-322 4072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榖子研究所 長榖2號 長榖4號 長農35 長農36 長農38 長農39 長0301 長農0302 長雜2號 長生04 長生06 長生07 長生08 長生18 晉榖30 晉榖32 晉榖35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 晉品榖1號 晉品榖2號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寒區作物研究所 晉榖23 晉榖25 晉榖31 晉榖33 晉榖39 晉榖43 大同14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 汾選3號 汾選4號 汾選8號 晉榖18 晉榖20 晉榖2l 晉榖24 大同27 大同32 晉榖26 晉榖29 晉榖40 晉榖44 晉榖49 青珍珠陝西省延安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延榖11 延榖12 延榖13中國科學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 輻榖3號 輻榖4號 輻榖6號 輻榖7號陝西省榆林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榆榖4號 秦榖5號陝西省寶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秦榖6號 秦榖7號陝西省渭南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秦榖9號甘肅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隴榖4號 隴榖5號 隴榖6號 隴榖7號 隴榖8號 隴榖10號 隴榖11甘肅省白銀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銀榖1號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剛拿到手,就被它厚實的裝幀吸引瞭,感覺沉甸甸的,充滿瞭知識的分量。封麵設計樸素卻又不失莊重,隱約能感受到歲月沉澱下來的農業科技的厚重感。作為一名對中國農作物發展史略有關注的讀者,我一直對那些默默奉獻在田間地頭的作物改良者們充滿敬意,他們用智慧和汗水,一點點地改變著中國人的餐桌。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記錄這段曆史的珍貴文獻。我迫不及待地翻開,雖然我對其中涉及的專業術語和具體技術細節還需要一些時間去消化,但光是看到那些詳細的品種介紹、數據錶格,以及可能蘊含的育種思路,就足以讓我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巨大信息量。想象一下,一本集結瞭二十多年中國榖子育種精華的書,這其中承載瞭多少科研人員的心血,多少品種的興衰更替,多少技術的革新與突破。我尤其期待能夠從中瞭解不同地區、不同時期,榖子在適應性、抗病性、産量以及營養成分等方麵是如何演變的,這對於理解中國農業發展的脈絡有著重要的意義。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榖子的技術手冊,更是一部關於中國農業科技進步的史詩。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沉甸甸”的,不僅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知識上的厚重感。我一直對農業科技的發展很感興趣,尤其是那些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農作物。榖子,在中國有著悠久的種植曆史,它樸實無華,卻又堅韌頑強。看到《中國榖子品種誌(1986—2010)》這本書,我立刻被它所涵蓋的時間跨度所吸引——1986年至2010年,這二十多年,恰恰是中國農業科技蓬勃發展、品種改良日新月異的時期。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這段時期裏,中國在榖子育種方麵取得瞭哪些重要的成就?是否有那些曾經名噪一時、對糧食生産做齣巨大貢獻的優良品種被詳細收錄?書中是否會涉及到不同地區、不同氣候條件下,榖子品種的適應性研究?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嚴謹而又不失生動的方式,為我揭示中國榖子品種的演變曆程,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我們餐桌上的每一粒榖子,背後都凝結瞭多少科學傢的智慧與汗水。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資料,更是一部關於中國糧食安全和農業科技進步的生動史書。
評分拿到《中國榖子品種誌(1986—2010)》這本書,我第一時間就想到瞭小時候在農村過年時,餐桌上經常齣現的香噴噴的榖子飯。那時候,榖子是再尋常不過的食物,但這本書的齣現,讓我意識到,在這“尋常”背後,是無數的科研努力和品種的演進。這本書的齣版年限跨度,從1986年到2010年,這二十多年,對於中國農業來說,絕對是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這二十多年裏,榖子在産量、抗病性、適應性以及口感等方麵,有哪些顯著的突破?書中是否會對這些品種的優劣進行詳細的對比分析?我尤其關心,那些曾經在特定區域廣受歡迎的品種,在後來的發展中是否被更新的品種所取代,取代的原因又是什麼?這本書可能會像一本“品種族譜”,清晰地勾勒齣中國榖子品種的“傢族樹”,讓我們看到它們是如何從最初的形態,一步步演變成今天我們可能正在食用的、更加優良的品種。對於我這樣一個對農作物改良曆史感興趣的普通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窗口,去瞭解中國農業科技發展的真實軌跡。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充滿好奇心的書。當我看到《中國榖子品種誌(1986—2010)》這個標題時,我立刻聯想到瞭那些在廣袤農田裏辛勤耕耘的農民和科研工作者。榖子,在中國人的餐桌上有著悠久的曆史,它不僅僅是一種糧食,更承載著地域的記憶和文化的傳承。這本書聚焦於1986年至2010年這二十多年的時間跨度,這是一個中國農業經曆深刻變革的時期,也是榖子品種不斷優化、更新換代的關鍵階段。我很好奇,在這二十多年的時間裏,中國到底培育齣瞭多少個新穎的榖子品種?它們各自有什麼獨特的優勢?又是如何被發現、被選育齣來的?書中會否記載一些具有代錶性的品種故事,例如某一個品種是如何在艱苦條件下茁壯成長,最終造福一方百姓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位博學的長者,娓娓道來中國榖子品種發展的點點滴滴,讓我能更深入地理解這個看似平凡的作物背後所蘊含的科學智慧和人文情懷。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專業的學術意義,更在於它能夠勾起我對中國傳統農耕文明的深深的思考。
評分說實話,拿到《中國榖子品種誌(1986—2010)》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專業”二字。這本書的定位非常清晰,一看就知道是麵嚮科研人員、育種專傢或者對榖子有深入研究的農業從業者的。我本身並非農業領域的專傢,所以初次翻閱時,一些圖錶和數據確實讓我有些“望而卻步”。但瑕不掩瑜,即便如此,我依然能從中窺見其嚴謹的編撰態度和詳實的內容。這本書的結構應該是非常係統化的,從我粗略翻看的一些章節來看,它對每一個榖子品種的描述都應該是麵麵俱到,包括其來源、主要特徵、優缺點,甚至是育種曆程。這種詳盡程度,對於想要進行品種比較、研究育種策略的人來說,簡直是寶藏。我設想,這本書中的數據,很可能為未來的榖子育種提供瞭大量的參考依據,比如哪些基因組閤在特定環境下錶現齣色,哪些育種技術能夠帶來顯著的改良效果。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而言,雖然可能無法完全理解其中的所有細節,但能夠通過這本書,感知到中國在這一特定作物領域所積纍的深厚底蘊和取得的科學成就,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事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