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國學概論 | 作者 | 馬瀛 |
| 定價 | 28.00元 | 齣版社 | 中央編譯齣版社 |
| ISBN | 9787802118034 | 齣版日期 | 2009-05-01 |
| 字數 | 頁碼 | 361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大32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國學概論》共分三編:緒論一編,先將國學定義、範圍、分類等敘明,次述研究國學應抱之態度及其效用;第二編詳列研究國學方法;第三編匯集研究國學應具之各種學科;喚起讀者自動研究之興趣。《國學概論》原為高中文科講義,故可為高中各級學生教本。一般喜研究國學者,也可為自修或參考之用。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第十二章 統計 何謂統計?即搜集同類之人物事實,以時代、籍貫、等次、學派、經曆、發見等分彆之,綜閤為種種數目,而觀其大較,俾知興衰變化之績也。簡言之,即觀察各種事物之平均狀況而已。晚近此種方法應用廣,無論何種學術,何種事實,莫不列為種種統計錶,吾人欲研究此種學術,或欲考察此種事實,隻須觀其統計錶,則其本來之麵目,無不瞭然於心目中。如欲考察現代社會之狀況.則一檢統計年鑒,即可知之矣。此統計方法,所以為學術界所重視也。 研究國學,應用統計方法者,早當推漢之班固。班氏於《漢書》中列有《古今人錶》,自太吳宓羲氏起,至嬴秦滅亡止,凡見於典籍中之人物.分列九等.比較而觀察之。雖其分彆等次,全用主觀,本不足為憑;又上上以至下下,其界限本難區彆,聖仁智愚之標準.亦隨時代環境而轉移,毫不足依據。然吾人觀察此錶,可以見儒傢品評人物之一般;至少亦可窺見孟堅一人之學識。 數年前提倡平民教育之時,教育傢如陶知行、晏陽初等,皆主張平民課本中所用之字,應有之限度。於是搜集小學教本、通俗小說、報章、尺牘等習見之字,統計各字發見之次數,後選得發見次數多者韆餘字,編成課本。此亦應用統計方法之一也。厥後餘編纂《平民字典》之時,亦應用此方法,而選得習見者四韆餘字,列入《平民字典》之中。後餘閱讀各種淺近書籍之時,又時時檢查書中之宇,曾否收入字典之中,則已收入者實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於是益信統計之方法,對於吾人研究學術,為至有功效也。 節前人已作之統計 統計方法雖可應用於國學,然究以應用於史學方麵為有效.且有無窮之意味。清初顧棟高應用此法,撰《春鞦大事錶》五十捲,以《左傳》之事跡,分類歸納而統計之,為時令、朔閏、長曆拾遺、疆域爵姓存滅、列國地理犬牙相錯、都邑、山川、險要、官製、姓氏、世係、刑賞、田賦、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王跡拾遺、魯政下逮、晉中軍、楚令尹、宋執政、鄭執政、爭盟交兵、城築、四裔、天文、五行、三傳異同、闕文、吞滅、亂賊、兵謀、引據、杜注正僞、人物、列女四十錶。旁行斜上,經緯成文,使參伍錯綜者盡歸於條貫,學者一檢其錶,而春鞦時之現狀,燦若列眉,瞭如指掌矣。 近時丁文江、梁啓超應用此法而統計曆史上人物之籍貫及古世探求佛學之人物,頗有趣味。今介紹丁氏之說於下,以為學者統計方法之參考: 丁氏將《漢書》、《後漢書》、《新唐書》、《宋史》、《明史》中有傳之人物,調查其籍貫,分配之於現今之各省;再將列傳之總數、按照各省之人數,列成百分率。便如兩《漢書》共傳六百六十五篇,計河南人二百零九.得百分之三一點四三。山東人一百十八,得百分之一七點七五。湖南僅二人,得百分之零點三。福建僅一人,得百分之零點一五。廣東、雲南、貴州等則並一人而無之。全錶皆用此方法推算。於此錶中.可得數條後之原則: (1)凡帝都所在之地,人物往往特多。例如後漢之河南,得百分之三十七而強,唐之陝西,得百分之二十一而強。北宋之河南,得百分之二十三而強。南宋之浙江,得百分之二十二而強。但其中有兩例外,即前漢之陝西,僅得百分之十,居第四位。明之直隸,僅得百分之七,居第五位。此蓋開國之初,功臣卿相,大抵豐、沛故人,非異地人所得而擬也。 (2)南北升降之跡甚為顯著。如山東、陝西、直隸、山西等省,漢、唐時平均比例,皆在百分之十以上,多者至百分之二三十以上。宋、明以後,皆降至百分之十以下,平均不過百分之五六。中唯河南尚得保持平度,然亦有降下之趨勢;反之,如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等省,漢、唐時百分比例甚少,以次漸升,至明則皆升至百分之十以上。此種現象,蓋與宋南渡後南方之人工開發,及濛古侵入後北方之鐵蹄皆有關係也。然人民之自身猛進及退萎之精神.要亦不容忽視。 (3)原則上升降之數,皆由漸變,然其間亦有突進者。例如四川在前漢不及百分之二,後漢忽升至百分之六。浙江在唐以前不過百分之二三,北宋忽升至百分之八,南宋忽升至三百分之二十三。江西在唐以前不滿百分之一,北宋忽升分之五以上,南宋忽升至百分之十三以上。福建情形,與江西略同。此種現象,蓋因上列諸省,其初本離文化中心點遼遠,不易被及。然經數韆年之醞釀,已有勃發之勢;故一經文化接觸,遂突然而前進也。 |
| 序言 | |
初次捧讀這本書,就被其內容所深深吸引。作者以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將那些看似深奧的國學概念娓娓道來。我一直以來對中華傳統文化都抱有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有些壁壘,很難真正入門。這本書的齣現,恰恰填補瞭這一空白。它沒有故作高深,也沒有一味地羅列知識點,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段段精闢的論述,將儒釋道、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等方方麵麵的內容有機地串聯起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闡釋一些復雜哲學思想時的巧妙比喻,比如在講到“道”的時候,引用瞭水流的例子,既形象又易於理解,讓人豁然開朗。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與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促膝交談,他不僅傳授知識,更分享瞭對人生、對社會的深刻見解。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並將書中的觀點與自己的生活經曆相結閤,從中獲得不少啓發。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知識的傳遞,更在於它喚醒瞭我們內心深處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評分這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引路書”。如果你是國學領域的“小白”,想要係統地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全貌,那麼這本書絕對是你的不二之選。它涵蓋的知識麵非常廣,從先秦諸子百傢,到唐詩宋詞的演變,再到明清小說的發展,幾乎囊括瞭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梳理曆史脈絡的同時,並沒有忽略對各個時代代錶性人物及其思想的介紹,比如對孔子“仁”的思想,老子“無為而治”的理念,以及屈原“獨立不改”的孤傲,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解讀。更難得的是,書中還涉及到瞭中國古代的哲學、倫理、藝術、科技等多個領域,將它們融會貫通,形成瞭一幅宏大的國學圖景。閱讀這本書,就如同打開瞭一扇通往中華文明寶庫的大門,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驚喜。我曾嘗試閱讀一些國學入門書籍,但大多過於零散,難以形成係統的認知,而這本書則恰恰彌補瞭這一點,它像一張精準的地圖,指引著我們在這片廣袤的文化海洋中航行。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實在令人驚艷,封麵采用瞭素雅的宣紙質感,燙金的書名“國學概論”在燈光下熠熠生輝,低調而不失莊重。翻開書頁,紙張的觸感溫潤厚實,帶有淡淡的書香,這在如今快節奏的齣版市場中是難能可貴的。每一頁的排版都十分考究,留白恰到好處,讓閱讀成為一種享受,而不是視覺的負擔。我尤其喜歡書中的插圖,雖然不多,但每一幅都精心挑選,配以古樸的紋飾,仿佛將人帶迴瞭那個遙遠的時代,讓那些原本有些抽象的文化概念瞬間變得鮮活起來。例如,在介紹一些古代的禮儀製度時,配以一幅描繪文人雅士宴飲圖的工筆畫,便能讓人對當時的場景有瞭更直觀的感受,這遠比枯燥的文字描述要生動得多。書中的章節過渡也很自然,邏輯清晰,即使是初次接觸國學知識的讀者,也能循序漸進地理解。整個製作過程都充滿瞭匠心,可見齣版方在圖書的呈現上也付齣瞭極大的心血,這無疑為閱讀體驗加分不少,也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載體,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
評分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兼具學術的嚴謹性和文學的感染力。作者的語言駕馭能力非常強,既能用精準的學術術語解釋復雜的概念,又能用優美的散文筆觸描繪齣中國傳統文化的意境。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文章中穿插的那些引人入勝的小故事和曆史趣聞,它們不僅增加瞭閱讀的趣味性,也讓那些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鮮活。比如,在介紹“詩經”時,作者不僅僅列舉瞭詩句,還講述瞭那些詩句産生的時代背景和背後的故事,讓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瞭古人的喜怒哀樂。而且,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常常會采用多角度的分析方法,既有宏觀的梳理,也有微觀的解讀,力求全麵而深入地展現國學的魅力。這本書的語言文字也十分考究,沒有一句廢話,每一個字都像是經過深思熟慮,讀起來有一種厚重感和韻味。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並且能夠從中汲取智慧的優秀作品。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國學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作者在講解那些曆史悠久的典籍和思想時,總能巧妙地將其與現代社會的一些現象和問題聯係起來。比如,在討論“君子”的品德時,作者並沒有將其停留在古代的道德範疇,而是引申到現代社會人際交往和職業道德的層麵,讓我覺得這些古老的智慧在當下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書中對中國傳統價值觀的解讀,也讓我受益匪淺。例如,對“孝”的理解,書中並沒有簡單地將其歸結為對長輩的順從,而是強調瞭責任、尊重和關懷的多重含義,這讓我對這個詞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此外,書中對中國傳統美學的闡釋,也讓我對“意境”、“留白”等概念有瞭更直觀的理解,在欣賞一些藝術作品時,有瞭新的視角。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國學不僅僅是曆史的塵埃,更是我們理解當下、塑造未來的寶貴財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